搖一搖比較好睡?
嬰兒搖晃症候群,3歲前都要留心!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督導長 劉文琪
又出現父親不當搖晃寶寶哄睡、導致寶寶因嬰兒搖晃症候群致死的案件。面對孩子哭不停的情況,家長們直覺的反應都是將寶寶抱在身上輕輕搖晃,或是讓寶寶躺在搖床或搖椅上,但接連發生的事件卻讓家長們不知所措,育兒生活雜誌為您請到專家,了解最安全的不搖不晃哄寶寶方式!
搖一搖比較好睡?
父搖晃哄睡 7月嬰丟小命
蘋果日報/記者李俊淇╱新北市報導
新北市一名三胞胎老大、僅7個月大女嬰,日前因哭鬧不停,新手父親怕影響另兩名孩子睡眠,抱著她搖晃哄睡,疑似過於猛烈,女嬰出現口吐白沫、昏迷狀況,送醫搶救於前天宣告不治,檢警懷疑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所致,將擇日解剖,釐清女嬰父親是否涉及刑責。女嬰母親昨陪同相驗,在太平間邊哭邊輕聲摸著愛女喊著:「不要怕、不要怕。」令人鼻酸……(101.3.12)
寶寶,不可搖晃!
無論是開心地與寶寶玩或是在寶寶哭鬧時哄他們,許多人的習慣動作都是──搖晃寶寶的身體。我們常可以看見活潑的爸爸把小孩往高處拋或是快速移動孩子的身體,而懷中的孩子似乎也相當享受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不停隨著擺盪咯咯大笑;此外,家長們抱著孩子規律的搖晃,期待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到舒服而減緩其哭鬧中的情緒,也是大家常會使用的方式之一。這些動作對於父母們來說,已然成為了一種習慣,但大家必須注意的是,「搖晃」對孩子來說,潛藏了父母必須警覺的重要危機。
搖晃,可能造成出血或是神經傷害
「以醫療專業的角度來看,其實完全不建議父母搖晃孩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督導長劉文琪表示。嬰兒,特別是新生兒,頭部組織尚未發育完全,囟門沒有閉合的情況之下,小小的腦袋就像是易被破壞的豆腐,相當脆弱,當受到不適當的搖晃時,可能會在當中出現我們看不到的損傷。
此外,寶寶的身體比例與大人不太一樣,頭通常佔了身體全長的1/4,加上3個月前的寶寶脖子較軟,脖子內部重要的各種組織(如管控呼吸反應的頸椎)卻又非常重要,若不當的搖晃(特別是如拋接等上下方向搖晃)導致受傷,便極有可能使得寶寶於未來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
拋接遊戲,孩子笑呵呵?!
很多孩子都喜歡被拋接,就像大人玩自由落體,一瞬間重力改變的奇妙感覺,總是讓人感到著迷。劉文琪護理長認為,如果一定要玩改變重力的遊戲,除了應注意安全之外,也應在孩子3歲之後嘗試;在遊戲當中,孩子雖然覺得好玩,卻無法覺知及說明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再好玩的遊戲,也應該適可而止。另外,大人喜歡搖晃孩子讓孩子安定的行為,其實只是讓孩子因為搖晃感到頭昏而想睡覺,並不是真的對於減緩哭泣有幫助。
「嬰兒搖晃症候群」,好發於3歲前的嬰孩
在本篇一開始引用的報導中,認真照顧嬰孩的父親因搖晃自己的孩子,而讓孩子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致死。
所謂的嬰兒搖晃症候群,指的就是嬰兒在短時間內被多次並快速、劇烈、來自不同方向的搖晃,使得其腦部出現傷害;當出現嬰兒搖晃症候群時,孩子會出現如不安、嗜睡、不停流口水、四肢無力、抽搐痙攣、嘔吐、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及心跳過慢等現象,嚴重者還會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劉文琪督導長提醒家長們,孩子從出生後到3歲前,是腦神經發展最快速、最重要的時期,特別是0~6個月的孩子又更為脆弱,家長應避免在這個時期搖晃自己的孩子。
根據某些文獻指出,當孩子於嬰兒時期遭受到過度的搖晃產生出血情況時,部分可能會於長大之後出現原因不明的發展遲緩,若非必要,不要輕易的將寶寶放進搖床或是於懷中大力搖晃,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安全的環境。
如何發現「嬰兒搖晃症候群」
當孩子發生搖晃症候群時,身體非常不舒服,孩子可能會出現原因不明尖銳的哭鬧或是不安、煩燥的情緒,之後若伴隨四肢無力、因腦部不自主放電而出現的抽筋狀況,甚至是昏迷,都應盡快就醫,並把所有觀察到的細節告訴醫師。
哄寶寶前,先找出哭鬧原因
有一些老一輩的人會認為,如果寶寶哭泣,不應該馬上抱他起來,以免造成他將來會太過於黏著媽媽;劉文琪督導長說明,孩子年幼的時期是建立依附關係相當重要的階段,當孩子哭泣時,把他們抱起來、保護好脖子並靠近身體,讓寶寶感受到照顧者的體溫、心跳及味道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的寶寶在照顧者抱起來之後,自然可以減緩哭鬧的情緒。如果孩子仍持續大哭,爸比媽咪則可以開始找一找,寶寶是不是尿布濕了或是脹氣,解決造成孩子不舒服的原因。
脹氣,把寶寶「立起來」就好
由於嬰兒的腸胃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很容易會在餐後出現脹氣不舒服而哭鬧,劉文琪督導長建議,可先將寶寶「立」起來,運用空氣較輕的原理,讓寶寶的嗝自然向上從口中排出。
爸比媽咪拍嗝時,也應將一手呈杯狀,讓寶寶坐在爸比或媽咪的大腿上或是頭靠在大人的肩牓上,另一手以虎口托住寶寶的下巴及脖子,輕柔地拍打寶寶的背部;不當的拍嗝方式可能會讓寶寶的頸椎或是身體受到傷害,必須注意孩子的脖子是否被正確支撐。如果餵完奶媽媽必須先處理手邊其他事,則可以先讓寶寶以右側側躺,等到處理完時再將寶寶立起拍嗝。
有些專家會建議媽咪將餵完奶的寶寶輕輕轉圈搖晃讓空氣更容易被排出,但這麼做卻會同時增加搖晃寶寶的風險,劉文琪督導長建議還是以「拍嗝」為主即可。
真要搖晃,請使用搖椅!
有時使用搖晃的方式哄寶寶,不只是為了讓小孩感到舒適,大人也會在當中因規律的搖動動定下心來,劉文琪督導長表示,遇上這種情況時,不如讓照顧者坐在搖椅當中,再讓寶寶躺在照顧者的懷裡,運用搖椅緩慢晃動,減少孩子受傷的風險。
大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最壞的情況,就是大人在安撫寶寶時,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越來越用力的搖晃寶寶,當寶寶因搖晃到出血而不舒服,只會哭泣的更大聲,讓照顧者與寶寶的情緒都越來越糟,嚴重時照顧者可能會因為情緒無法平息,做出更危險的動作。
劉文琪督導長回想自己剛當護士時,就曾經親眼看過一位爸爸無法安撫孩子的情緒,情急之下把孩子拋出去造成孩子死亡的案例,「如果自己的情緒真的已到臨界點,照顧者請先把寶寶交給別人或放下,去洗把臉休息一下吧!」劉文琪督導長表示,如果沒有大礙,先離開現場深呼吸吐氣,讓自己頭腦清醒些,等到自己平靜時,再來安撫寶寶,是比較理想的作法,不然有時我們也常會因為小孩哭鬧而影響自己的情緒,而造成不堪的下場。
盪鞦韆,適可而止
盪鞦韆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但由於盪鞦韆也是快速改變孩子位置、傷及頸椎的機率加大,建議一次玩的時間應盡量不要超過10分鐘(時間長度因人而異,主要是別讓孩子玩得太累)。
劉文琪督導長最後提醒爸比媽咪,做任何可能會造成頭部及頸部晃動的動作時,隨時都要注意孩子的身體表現、時間長度及適當性,把安全當作最首要的任務!
劉文琪
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督導長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護理組博士生、國立東華大學國企所博士生
經歷:臺安醫院護理部督導、耕莘醫院代理護理長、耕莘專校就業實習組組長、長庚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轉載自 2012.05 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