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有時需要換句話說
―這個時候,你可以這樣讚美或責備
明橋大二
裴立杰 /譯
Q1:孩子重回嬰兒期很愛撒嬌真讓人頭痛。要是全聽孩子的,會不會太嬌慣孩子,反而不好呢?
我有一個四歲的兒子,最近弟弟出生後,當哥哥的本來已經會自己換衣服的,可是現在卻吵著「媽咪幫我換,媽咪幫我換!」就連吃飯時也撒起嬌來:「媽咪餵餵」,嘴上沾了番茄醬,也吵著「媽咪擦!」我沒辦法,只好幫他做,但我想問一下這是不是「溺愛」,對孩子是不是沒有好處呢?
A:父母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很正常的。
接受孩子撒嬌,對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以及孩子對周圍人的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是在依賴(撒嬌)和獨立這兩種心理反反覆覆出現的過程中長大的。依賴大人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可以獲得安心感。當獲得充足的安心感時,孩子便會逐漸感到不自由,於是想獲得自由,想自己做事,這種想法轉化為主動做事的熱情,孩子便向獨立邁進了一步。
然而,獨立的世界雖然自由,同時也充滿不安。這種不安的感覺過於強烈之後,孩子便又退回到依賴(撒嬌)的世界中。在這裡充分獲得安心感之後,內心又產生對自由的渴望,孩子便再次走向獨立的世界。獨立的反面就是撒嬌,所以我們很容易認為不讓孩子撒嬌才能促使孩子獨立。
其實並不是這樣,應該是「撒嬌的孩子才能獨立」。
儘管如此,大家卻誤認為「撒嬌」是不好的。其主要原因在於大家不瞭解「讓孩子撒嬌」和「嬌慣孩子」的區別。「讓孩子撒嬌」和「嬌慣孩子」是不同的。「讓孩子撒嬌」對於孩子心靈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讓孩子多多撒嬌也不為過;而「嬌慣孩子」卻是不應該的。
那麼,這兩者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呢?「讓孩子撒嬌」指的是滿足孩子情緒上的需求,比如抱抱孩子,聽孩子說說話,孩子哭泣時好好哄哄。這些事情可以多做,而且不管做多少,都不是「嬌慣孩子」。反之,「嬌慣孩子」是指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零食、玩具、金錢,孩子要多少就給多少,這才是「嬌慣」,「嬌慣」對孩子是不好的。
所以,我們應該做到耐心滿足孩子情緒上的需求,而對於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則要有原則地加以節制。
現在社會上的做法往往是把這兩者顛倒過來。平日父母都很忙,沒有滿足孩子情緒上的需求。為了補償,假日就把孩子帶到購物中心,只要孩子喜歡,什麼都買。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用物質來填補心靈寂寞的人。
「讓孩子撒嬌」和「嬌慣孩子」還有一點區別,前者說的是在孩子遇到能力未及之事的情況下,大人應該給予幫助,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
這一點很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與此相反,後者說的卻是在孩子自己能做到的情況下,大人伸手幫忙,搶先替孩子完成。這又叫「過度干涉」,也是不適當的做法。
因此,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要讓他們自己去做,不要怕孩子會失敗。但是對於孩子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事,還是要耐心幫助他們去做,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這裡我們又回到前面那位媽媽提到的那個問題:換衣服和吃飯這些事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如果大人幫助他們去做,不就變成「嬌慣孩子」了嗎?這樣做是不是不好呢?
不過,從結論而言,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這種行為被稱為「重返嬰兒期」,是從獨立返回依賴的一種狀態。孩子為什麼會返回嬰兒期呢?這是因為發生了讓他們感到不安的事。問題中提到的這個孩子,他面臨的情況是家中又有一個孩子出生了,父母一直忙著照顧更小的孩子。孩子發現:以前父母都是照顧自己的,現在卻一點也不管了。
也就是說他感到了不安:父母是不是覺得更小的孩子比較可愛,而討厭自己了呢?自己是不是被拋棄了呢?
孩子心裡產生了這種不安,為了消除這種不安,他才向父母撒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徹底棄之不理,孩子就會更加不安,更加依賴父母。或者認為父母真的拋棄了自己,再也不來撒嬌了。這種狀態才是更令人擔心的。
反之,如果我們好好地接受孩子撒嬌,孩子就會想:原來爸爸媽媽還是一直在關心著我呢,自己沒有被拋棄呀,於是就會放下心來。孩子感到放心後,就又產生了自己做事的熱情,也就能自己去做了。
我們當然理解父母們焦慮的心情,不但要照顧小的孩子,還要照顧大的!因此可能還會跟大的發脾氣:「你都做哥哥了,這點事自己不能做嗎?」不過還是希望做父母的能夠理解孩子內心的不安,在能稍微騰出空閒的時候,也照顧一下這個重返嬰兒期的哥哥吧。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對哥哥說:「哥哥可以自己做的呀!媽媽在這裡看著,你再做一次給媽媽看看!」如果孩子做到了,就接著讚美他說:「真不愧是哥哥呀!真棒真棒!」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放心了,知道媽媽還是關心著自己,他可能就會自己去做了。
依賴與獨立的步調要由孩子自己決定。如果孩子有需求,那一定是有什麼原因,滿足孩子的需求大致上是不會錯的。
而「嬌慣」卻不是這樣的,孩子其實想自己做,父母卻出於不安而伸手幫忙。這種時候重要的是父母要默默忍耐,在一旁守護,讓孩子自己去做。
Q7:在讚美兄弟姐妹的方法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四歲,一個兩歲。聽說在妹妹還是嬰兒的時候,應該優先考慮姐姐,所以至今為止我都是優先考慮姐姐的。可是最近妹妹也開始表現出自我意識,我一讚美姐姐,妹妹就插話:「我呢?我呢?」很難兩邊都顧慮到。在讚美兄弟姐妹的方法上,您有什麼建議嗎?
A:您的小女兒也已經能夠很好地表現自我了,是個很優秀的孩子。
的確,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父母容易不知不覺地把注意力放在照顧更小的孩子上,對老大置之不理,所以我認為「好好對待老大」這個建議是恰當的。要是老二總是受到照顧,而且做一點兒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會受到讚美,可是老大卻被認為是「大了幾歲,做得好是理所當然的」,不僅完全得不到讚美,還總是受責備,這樣一來,老大心裡的不滿就會越積越多,「為什麼你總是受到照顧呢」,於是就會朝老二發洩這種不滿,欺負老二。
所以,為了讓老大能夠和老二好好相處,讓老大受到父母重視,得到父母照顧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是不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對老二不予理睬呢?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
老二也有老二的心事。老大確實承受著父母的壓力,但在他小的時候,父母曾全心全意投入,給與悉心的照顧。可是到了第二個孩子,父母就變得鬆懈許多,說好聽些是給孩子自由,說得不好聽就是放牛吃草狀態(笑),結果可能會使老二內心感到寂寞。
所以,我認為重要的不是更用心地對待兄弟姐妹中的哪一個,而是原則上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當然根據具體情況,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偏重對待其中一個)。
而且在讚美兄弟姐妹時,我給大家一個建議:不要只是籠籠統統,抽象地讚美兩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而是具體讚美每一個人的優點,比如說「姐姐多好啊,又溫柔又穩重」「妹妹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多好啊」「姐姐認真幫媽媽做事,真好」「妹妹的優點是和小朋友玩得很融洽」等等。
孩子對自己受到讚美的方面想要做得更好,對兄弟姐妹得到讚美的地方也會想去模仿。另外還會產生尊敬對方的心情(相反,如果總是看到父母訓斥自己的兄弟姐妹,就會看不起對方)。
不過,像提問中的家庭那樣,姐妹倆搶著對父母說「我呢,我呢」,我想這樣的家庭中親子關係一定非常和諧。也許父母感覺很辛苦,但這正說明孩子與父母之間心意相通,孩子心裡明白:「只要自己向父母訴說,父母就一定會有所回應。」
◆作者簡介:明橋大二
1959年生於大阪府。精神科醫生。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部。
曾任職於國立京都醫院內科、名古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精神科、愛知縣立城山醫院。現任真生會富山醫院心理診療內科主任、兒童諮詢機構特約醫生、學校心理醫生、NPO法人兒童權利支援中心Palette理事長。
著有《教出耀眼的孩子》《這樣說,教出令人稱羨的孩子》《養出有扺抗力的孩子》《爸媽最想知道的65個健康問題》《這樣讚美與責備,孩子知道你愛他》等暢銷書。
轉載自 如何出版社 『教養,有時需要換句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