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及與媽咪見面的巴掌仙子

 

早產寶寶的照顧需知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臺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 方麗容

臺北市聯合醫院民生早療中心早療評估發展組主治醫師 吳貞瑩

ModelMommy:陳庭宜、Baby/王蕎安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在台灣,一年約有一萬多名早產兒出生,而隨著醫學越來越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也越來越高。出院之後,早產兒的照顧方式是否和一般寶寶一樣?又為什麼比較容易出現某些病症?家有早產兒的父母,一定不能錯過這篇詳細的解說!

 

發展篇

「早產兒」這個名詞對每個爸比媽咪來說應該都不陌生,一般而言,在醫學上定義早產兒大約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出生週數及體重。臺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方麗容表示,只要嬰兒在第20週到第36週出生,就會被稱作「早產兒」,每個早產兒在出生後都會有許多問題要面對,越小需要面臨的問題可能也就會越多,其中,「1500克」是分界早產兒最重要的指標,也是醫師們會特別追蹤的對象。

  

小於1500──極低出生體重

方麗容主任表示,雖然發生的機率非常低,但每年仍有1%1.5%體重低於1500克的嬰兒出生,在台灣由於現代醫療進步,這樣的孩子於今日存活率大約已達78.7%1公斤以上的嬰兒存活率約90%),就連750公克~1000公克的嬰兒都有七成以上的存活率;根據民國84年以來,早產兒基金會所作的定期追蹤統計,出生時小於1500克的早產兒發展異常的機率確實較一般足月的新生兒來得高,因此當父母迎接如此「迷你」的巴掌仙子來到世上時,由於他們比一般嬰孩還要不容易照顧,爸比媽咪必須時刻注意孩子的發展狀況,並依照醫師的指示於黃金時期為他們安排復健與早期療育。

  

每年有6%9%的早產兒出生

你家的寶貝是早產兒嗎?或是你是一個正在懷孕、擔心生出早產兒的媽咪?根據統計,每年約有6%9%的早產兒出生(不同的地區統計結果略有不同),若換算成數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多名早產兒;這些早產兒會出生的原因複雜,經過統計發現,可能與媽咪懷孕時的生活方式(抽菸喝酒、藥物濫用、嚴重情緒問題……)、年齡(太高或太低都是高危險群)、體重過輕、未婚懷孕、很快又懷下一胎、多胞胎、有流產經驗、懷孕期間感染的疾病(妊娠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等有關,此外,媽咪過去的產科病史也相當重要,其中若媽咪天生就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問題,會大大增加早產的機會,需要早期預防。

  

早產,預防重於治療

雖然早產的原因看似很多,不過仍有將近一半的早產兒出生是找不出原因。即便如此,由於早產兒出生後需要特別的照顧,也可能會出現許多身體疾病,因此方麗容主任認為,媽咪們在懷孕時還是必須盡量避免發生導致早產兒出生的原因,若有任何早產的徵兆也應盡快處理,才可以避免孩子在出生之後受到各種治療與隔離,這些出生後就必須面對許多醫療器材的經驗,對於孩子及媽咪來說可能都會是不太愉快的。

 

 

早產寶寶的過五關斬六將

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裡時,每天都快速的長大,特別是身體內的器官也正在漸漸的成長茁壯,而越早離開母體的早產兒,器官功能的發展就越不完全,因此必須面對的各種問題也就越多,方麗容主任通常跟父母們稱作這是「出生後的過五關斬六將」。以下針對各種身體各部位的發展作說明,讓媽咪們更了解早產兒可能遭受到的各種艱難關卡。

  

第一關:呼吸道

呼吸道及肺部的發育不全是早產兒首先必須面對的難題,呼吸是我們每一天存活最根本的需求之一,因此對於早產兒尚在發育中的肺來說,由於表面張力的缺乏,每一次的呼吸都是費力且需要學習的。方麗容主任表示,單從呼吸問題來看,近2030年的醫療已較以往進步很多,早產兒的存活率也因此高很多,但可能必須依靠呼吸器或藥物增加肺部的表面張力;雖然這些外在的治療能夠幫助孩子,但孩子最終仍必須靠著自己成長完全的肺呼吸,方麗容醫師通常會請家長們保持耐心等待他們的成熟,「陪孩子一同成長,」產前注射類固醇可促進胎兒肺部的成熟,減少產後侵入治療的機會,讓呼吸器及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減到最低。

  

第二關::心臟

胎兒在媽咪的肚子裡成長時,負責將血引入主動脈再循環全身的動脈導管是持續打開在工作的,而這條導管一般在出生後慢慢關閉,若持續沒有關閉,就會形成「開放性動脈導管」;早產兒發生的機率高,且開動脈導管關閉的時間也會比較晚,當孩子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時會讓心臟的負荷太大,將可能會引起心臟的衰竭,此時就必須倚靠內科或是外科的治療。此問題發生的時機在每個孩子的身上不盡相同,必須靠父母與新生兒科醫師們共同合作與細心觀察。

  

第三關:腦部

腦部主控著我們身體的發展甚至是智力,因此家長們都對腦部的問題相當關切,早產的孩子出生之後,「孩子的腦部發展有沒有問題?」通常是父母最想知道的問題之一。方麗容主任表示,在孩子剛出生時,「無法完全預測腦部未來的發展,」但早產兒由於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加上腦血管分佈密集豐富,出血的機率較一般孩子來得大,可能較容易造成合併症或是後遺症,醫師通常會定期為孩子照腦部超音波,檢查是否有任何腦出血的情況或是變化。

  

腦出血會讓孩子變笨?

「腦出血」這個名詞對於第一次接觸的新手父母來說,大抵是難以接受的,更擔心孩子的智力因此受到影響。臺北市聯合醫院民生早療中心早療評估發展組主治醫師吳貞瑩表示,早產兒輕度的腦出血大多恢復良好,不會影響之後神經發展,家長不需要太過緊張孩子「會變笨」的問題,只要注意孩子的各項發展符合每個年齡階段。

  

第四關:腸胃道

「吃」是寶貝吸收營養最重要的途徑,當不到一公斤早產兒出生時,腸胃道尚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即使能夠運作,可能也無法足夠地消化孩子成長需要的營養,因此醫師們若觀察到孩子的體重及成長速度不如預期,便會給予靜脈營養補充;如同肺部所使用的呼吸器及藥物,過多的外來物質長期放到瘦小的孩子身上都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醫師們從經驗及研究中發現,若是想補充孩子所需要的足夠能量及促進腸胃道發展成熟,最佳的方式其實就是直接飲用「母乳」!早產兒由於腸胃道的發育不成熟及感染,容易出現可怕的「壞死性腸炎」,若是新生兒在可以吸收時就即時食用母乳,其病症的發生機率就會大大減低。

  

孩子能吃,就吃吧

以前的觀念會認為,當孩子還不太能消化時,就不要讓他們飲食,應等到發展完全之後再開始。現代醫療的觀點則較傾向在孩子可以嘗試飲食時,就讓他們早一點接觸少量的母乳,促進孩子的腸胃道發展。

  

第五關,感染

新生兒與老人是抵抗力最弱的兩個族群,在衛教宣導中總是以這兩個族群作為防疫的主要重點,早產兒與這兩個族群相比,由於出生時免疫系統也尚未發展完全,又常需要作插管或各種檢查及注射,是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一群。早產兒的感染問題需要父母們多加留意,特別是當他們生病時,病情變化可能會來得又快又急,當發現有任何異常時,仍應盡快就醫。

以上所提到的各種問題,並不會在一天就完全浮現,必須靠醫師與家長共同追蹤觀察孩子每一天的狀況以及進步,每天就像搭雲宵飛車一樣起起落落。但大部分大問題在住院時就會慢慢被發現,醫師們也會讓孩子在各種狀況穩定之後才讓他們出院,並在離開醫院之前與爸比媽咪們開醫護會議,讓家長們更了解照顧孩子的方式時可能會面對的各種問題。方麗容主任表示,當孩子已經離開新生兒加護病房時,通常也就表示他們可以如同一般的新生兒一樣被照顧了,爸比媽咪只要注意減少感染的機會及密切觀察孩子的發展即可。

  

只要是早產兒,風險都會比較高

如果孩子在36週出生,體重也達3000公克以上,那是不是就不必擔心出現早產兒的問題呢?方麗容主任表示,只要是「早產」,孩子可能會發現問題的風險就來得比一般新生兒還要高,醫師都會特別關切,尤其極低出生體重或是32週以下出生的孩子是更需要照顧的一群,爸比媽咪們在照顧時應特別注意。

  

疾病篇

剛出生的早產兒容易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暫停、壞死性腸炎、黃疸、周腦室或腦室內出血、開放性動脈導管、感染及敗血症等急性症狀,這些初期疾病在出生後即必須進行檢查及治療。狀況穩定後,後續仍要做追蹤和評估,包括生長、發展評估、視力、聽力檢查,以及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等等。

  

慢性肺疾病

出生週數越小、體重越輕的早產兒,越容易因為肺部不成熟而有慢性肺疾病,尤其是在矯正年齡36週,出生28天以後仍需使用氧氣的早產兒。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往往出院後仍需要使用氧氣,居家照顧上需要使用血氧監視器,維持血氧濃度大於92%,家長不可任意停止氧氣供應,並且要避免受到感染,以及避免接觸到可能導致氣管收縮的東西,如二手煙或塵瞞,因為罹患慢性肺疾病的孩童,因肺部感染再住院率以及氣喘的發生率都很高。

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以呼吸道融合病毒最多,為了降低這些高危險群小孩出院後再住院,目前政府針對出生小於28週,以及出生小於35週並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提供免費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施打方式是出院前先施打1劑,出院後每個月施打1劑,一共施打6

  

再住院與重複住院率

早產兒住院率較高,原因多與肺部感染、腸胃炎、疝氣等有關,統計發現,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出院後前三年再住院的比率約有30~50%,是正常足月兒四倍之高。

  

流感、肺炎、百日咳、腸胃炎

家中有早產兒,家屬一定要特別小心,有感冒的家人,應該儘量避免去照顧早產兒,很多病毒是從外面帶回家中,所以住院期間反而較安全,但是一回家很可能因感染而再度住院,甚至嚴重到需插管治療。此外,腸胃炎如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等,也是要特別防範,如果經濟許可,應該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以及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早產兒要回家前,家長最好能施打流感以及百日咳疫苗,有越來越多的百日咳是由大人傳給早產兒,即便小時候有打,但疫苗在1520年後效力就已消失,所以家長要事先防範,而且建立良好習慣,例如洗手後才能抱孩子,感冒一定要戴口罩。

  

營養針會造成黃疸或是肝臟問題

早產兒不能自行消化食物時,就必須靠靜脈營養為孩子補充需要的能量,不過營養針的注射也可能引發因身體無法有效消化而產生的黃疸或是肝臟問題

  

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由於早產,視網膜不成熟,加上低血壓、組織缺氧和氧氣過高等因素,容易有一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造成視網膜病變,所以體重低於1500公克,出生懷孕週數輕以及高危險早產兒,最早應該在出生之後46週開始做視網膜檢查,並繼續追蹤,直到視網膜的血管完全長好。1歲後的視力檢查,也是必要的。

  

根據國外調查發現,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小孩,將來近視、弱視、斜視的機會為55%,要比一般小孩的36%高出許多,會影響將來的成長學習,不過醫療的進步,早產兒因視網病病變造成失明的情形已相當少見。

 

 

與血液相關的問題

早產兒在剛出生時,除了器官,造血功能也可能不是非常好,加上早產兒通常需要接受各種抽血檢驗,其貧血的機率就會大大的提升,有時還必須靠輸血或是鐵劑改善他們的貧血問題。

  

早產寶寶的發展遲緩問題

不久之前荷蘭研究員的一篇研究說明,若與足月生產的孩童相比,早產的孩子大約多出兩倍的機率會有行為及情緒的問題,方麗容主任則表示,根據一篇由教師所填寫的問卷顯示,教師們認為早產的孩子較可能會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等等現象,不過這些問題並不是必定會出現在早產兒的身上,但就如同其他的身體疾病,可能與其生長發育較緩慢或是腦部受到傷害有關。

  

聽力問題造成語言遲緩

早產兒出生後會因為使用耳毒性藥物、感染、缺血缺氧性腦病變、高膽紅素血症或早產等等因素,較容易有聽力上的問題,所以聽力評估被列入早產兒檢查的項目中。聽力有問題,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進而影響未來的各項學習,有些比較嚴重的孩子可能需要助聽器的輔助,所以必須早期發現,對於有需要的孩童應儘早裝好助聽器,以免造成語言遲緩以及學習障礙。

  

從「矯正年齡」追蹤孩子的發展

該如何知道孩子的發展跟不上其他孩子的速度?吳貞瑩醫師建議家長們,若想知道孩子成長是否有跟上別人,就翻翻每個孩子都有的──寶寶手冊,上面都會記載孩子的發展常模里程碑,依據孩子的年齡看他們的發展是否跟上即可,小兒科醫師在追蹤檢查當中,也會較主動留意早產兒的發展狀況並在需要時予以轉介。要注意的是,早產兒出生的時間與足月的孩子不盡相同,在這幾個比別人「早幾週出生」的日子中,早產寶寶應該是要待在媽咪的肚子裡,而嬰幼兒在出生前兩年每個月的發展都相當快速、變化也很大,所以醫師們在了解孩子的發展是否跟上標準,通常都會使用「矯正年齡」來看孩子的表現。

  

所謂的矯正年齡,就是將孩子的年齡從預產期之後開始算起,以此作為判斷孩子是否可能發展遲緩的基準才較為準確。吳貞瑩醫師提醒爸比媽咪們,矯正年齡的使用只到孩子2歲之前,2歲之後早產兒的發展就應與一般孩童無異,若有發現孩子的發展似乎有跟不上常模的情形,還是建議要盡早就醫。

  

情緒問題,有時與孩子的適應有關

如果家中的早產寶寶特別愛哭、情緒不佳,爸比媽咪可能就會擔心:是不是我家的寶寶有情緒障礙的問題?吳貞瑩醫師認為,由於早產寶寶在他們還應該待在肚子裡的時候就提前來報到,當然發展會比足月的孩子來得慢一些,而且比一般孩子容易身體的不舒服或是對環境的改變更敏感會讓他們比較容易哭鬧。這並不代表孩子一定需要接受治療,只要家長耐心引導與等待,也許能慢慢解決其適應問題,那麼情緒失控會跟著越來越少見。有研究顯示早產兒長大後情緒問題和注意力問題的比例較高,但很難有單一明確的歸因,建議家長多注意但以平常心帶孩子即可。

  

照顧篇

終於可以準備離開醫院了!但面對手上小小的早產兒,如果又是爸比媽咪們的第一胎,要照顧起來似乎是非常不容易。事實上,幾乎每一家醫院讓早產寶貝出院之前,都會由醫護人員準備一些簡單的課程及叮嚀,婦幼醫院更佈置了一個如同家中擺設的房間讓媽咪們事先練習,了解於家中可能會碰到的狀況,照顧早產兒,只要掌握關鍵,絕對不會太難。

  

貼近寶貝的袋鼠式護理

剛出生的早產兒,由於身上有許多的插管又住在保溫箱,爸比媽咪在探望時,總是會感到手足無措。方麗容主任認為,即使是這麼小的孩子,媽咪們在孩子剛出生時就可以盡量參與、接近孩子的生活,並使用「袋鼠式護理」,將寶貝貼近自己的身體擁抱,聽媽媽的心跳讓他們感覺仍像是在母親的子宮當中。根據研究,當媽咪使用袋鼠式護理照顧早產兒時,孩子們的生命現象會比較穩定、體重增加的速度也會比較快,有些媽媽可以一個下午都與寶貝一起共度並建立感情,如此對媽咪及寶貝來說都有著正向的幫助。

  

母乳是最好的營養品

許多媽咪以為,早產兒剛出生時還不會自主吞嚥及消化,不能夠哺餵母乳,就錯過了這個讓孩子補充天然營養的好機會。事實上,雖然孩子還不能吃,只要媽咪有持續泌乳,就應該先把這些乳汁(特別是初乳!)留存起來,等到孩子可以開始喝ㄋㄟㄋㄟ時,就能在第一時間擁有最棒的營養。方麗容主任特別提醒爸比媽咪,初乳中本身就含有孩子腸胃道最需要的成長因子,比任何藥物或是營養補充劑都要來得好的,如果能讓孩子在最需要時吃下,是在好不過的情況了。

  

媽咪調適心情,母乳自然分泌

身為早產兒的父母,每天見到寶貝的緊張與擔心可能會大過於喜悅,但為了讓孩子可以獲得足夠的支持與營養,媽咪們一定要先放鬆自己的心情。方麗容主任表示,即使是早產兒,媽咪們的乳汁隨著孩子的出生,就會開始自然分泌,為了讓孩子持續補充營養,媽咪們也要盡量別讓自己太過緊繃,並補充自己蒐集、增加母乳的資訊,才能持續有效的泌乳。

  

媽咪沒有母乳時……

有些媽咪的母乳在孩子出生後分泌狀況不盡理想,但又不想放棄讓孩子吸收珍貴母乳的機會,該怎麼辦?其實台灣已經有母乳庫蒐集媽媽們的愛心,地點就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並提供全台需要的早產兒,如果媽咪們需要,不妨先找找相關的資訊,看適不適用於自己的孩子。「但是,媽媽們自己的母乳還是最好的!」方麗容主任提醒,如果可以,媽咪們就多加努力吧!

  

營養不夠時,可加添加劑

如果孩子已經可以食用母乳,但體重增加的速度卻沒有預期中來得快時,醫生便會視情形開立「母乳添加劑」給孩子使用。這個添加劑與配方奶不同,是讓媽咪們直接加進母乳當中讓孩子食用的,若必須添加,媽咪可改成一半親餵、一半用母乳加添加劑來瓶餵。當孩子光吃母乳就漸漸能趕上其年齡應有的體重之後,此添加劑就不必再繼續使用了。

  

加副食品,用矯正年齡?

加副食品的時機,應該用實際年齡或矯正年齡呢?添加副食品的年齡一般而言是6個月,但實際上卻不會這麼準確,當爸比媽咪發現孩子開始有「厭乳」,也就是孩子吸吮反射消失、自主性增多時,便可以嘗試給予副食品了。

  

早期療育,提前為寶貝的發展作準備

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所有小於1500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當中,有25%會出現中重度異常的情況(如腦性麻痺、視力與聽力問題等等),有75%則是正常或有輕度異常,醫師們除了定期追蹤、期待早期發現問題之外,也會從孩子在醫院時就進行「發展性的照顧」,包括為孩子蓋布、使用軟布為孩子搭建「小巢」模擬他們在子宮內的情況、於每次插管與注射之前握住孩子給予他安全感……,如果確認孩子出現中重度的異常,則會建議家長提早讓孩子作早期療育。

  

動作遲緩,帶著孩子多練習

通常小兒科醫師們會針對孩子的認知、語言、大小肌肉及情緒作檢查,再依照檢查結果為孩子安排早期療育。對早產兒來說,動作上的發展可能會較一般的孩子要來得慢,包括抬頭、翻身、用手支撐都是媽咪們需要注意的重點,當發現孩子的能力已經有稍微落後的情況,媽咪們其實可以自己先在家帶著孩子練習,例如拿著寶貝喜歡的東西在他面前晃動吸引他往前看;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提早會站或走,否則可能會影響到他們肢體肌肉的發展。若爸比媽咪有耐心的帶著孩子多加練習,孩子們通常會很快的「趕上進度」。

  

雖然早產,媽咪也不該過於代勞

吳貞瑩醫師提醒,早產兒比一般孩子脆弱、成長也比較吃力,但家長也不應就此過於照顧孩子的生活,如果因此讓孩子缺乏練習的機會,那麼反而會讓孩子的能力跟不上其他人。

  

帶到戶外要謹慎

前面提到,由於早產兒的抵抗力與呼吸道發展尚未完全,外出時特別容易受到感染,家長應盡量少帶孩子外出之外,也應先為每一次必要的外出作好萬全準備,目前在早產兒基金會的爭取之下,健保已經針對28週以下出生的早產兒提供「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的補助,爸比媽咪們可別放棄自己的權益,要帶著於補助範圍內的孩子施打,才能幫助他們減低每次外出的風險。

  

此外,若帶著早產的寶貝出門,要記得他們的身體溫度調節系統也並未發展非常完全,身體還不太能自主的適應外面的溫度變化,爸比媽咪們要比孩子更敏銳的注意溫度,幫孩子適時更換衣物。

 

孩子感冒,盡快就醫

如果孩子外出一趟後,出現咳嗽、發燒等感冒情形,就應該盡快就醫,「小孩子生病是不會騙人的,若有任何異狀應盡速就醫」方麗容主任表示,如果有任何病情及早治療都是最佳的方式,並要持續追蹤孩子的狀況,同時也別間斷母奶的哺餵,因為此時母奶才是孩子最好的藥方!另外,用正確的方式拍痰,讓孩子多喝奶、多休息,才能讓病快點好起來。

 

 

大人小孩的衣服,分開洗

方麗容主任提醒家長,由於寶貝的抵抗力弱,如果乾淨的衣服與大人外出一整天、附著許多外來物的衣服一起清洗,會讓孩子感染的機會大大提升,孩子的衣服不多也不會太髒,分開洗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方麗容

現職:臺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研究員、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主治醫師/新生兒科主任/小兒科主任、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新生兒科進修

 

吳貞瑩

現職:臺北市聯合醫院民生早療中心早療評估發展組主治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院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住院醫師、兒童心智科研究醫師、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醫師

 

王淑美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急救加護科主治醫師、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轉載自2012.03「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