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6種惱人的婦科病
陰道發炎、腫瘤、出血?別擔心!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麗雲、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星佑
模特兒/漂亮孕媽咪亭暄
妝髮/慧貞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女性的婦科疾病不少,若發生在懷孕期間,不僅可能會影響胎兒,更擔心會讓療程更為複雜。然而懷孕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婦科疾病?該如何預防?請婦產科醫師告訴大家應對之道!
孕期婦科疾病有哪些?
針對孕媽咪在懷孕時常見到的婦科疾病,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麗雲表示,生育婦女常見的婦科疾病在懷孕時亦會出現,但也許之前未被發現,最常見的是懷孕期間增加分泌物,因而容易產生陰道發炎。第二個較為常見問題,在例行產檢時發現卵巢腫瘤及子宮肌瘤。
至於子宮內膜異位的問題也常在懷孕時合併一起出現,除此,還有一些癌症是在懷孕時被發現,例如子宮頸癌、卵巢癌等。
一般而言,懷孕時發現腫瘤,陳星佑醫師表示,會建議等到生產完再處置。通常卵巢瘤裡面,最常見的是黃體瘤。黃體瘤即是每個月排完卵所形成的瘤,如果未懷孕,當月經來時即會消失,待下一個週期排卵後再出現。倘若懷孕,黃體瘤會一直維持,而孕期的前3個月,胎兒的生長即是依賴黃體瘤,3個月後會自動消失,毋須擔心。
3大類常見疾病:感染、腫瘤、出血
一般而言,懷孕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以3大類為主,周麗雲醫師說明,第一類是感染;第二則為腫瘤,可能是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而第三類求診的婦科問題為不正常陰道出血。關於出血原因很多,有些與懷孕相關,也可能與懷孕沒關。
1.兩種陰道感染類型
黴菌發炎
黴菌感染是懷孕時最常見的狀況。
周醫師進一步解釋,通常懷孕時期最常見的兩種陰道炎,一為黴菌發炎(念珠菌感染);二為「細菌性發炎」。
對於黴菌感染是懷孕時最常見的狀況,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星佑說明,受精卵是爸爸的精子與媽媽的卵子結合,屬於爸爸那部分是外來物,母體為了讓這個受精卵能繼續生長,會降低她的免疫力,所以容易造成黴菌感染。
周麗雲醫師補充,黴菌發炎的危險因子多為人體的抵抗力較弱時、不當使用抗生素、控制不良的糖血病病患或像懷孕等特殊情況,懷孕期間由於女性賀爾蒙增加而容易產生分泌物,因而增加陰道感染的機會。
症狀為搔癢、分泌物為白色塊狀
一般來說,黴菌發炎的症狀,陳醫師表示:「主要以外陰部搔癢、分泌物呈現白色塊狀,若較為嚴重時,陰部會產生灼熱感,或解尿會有灼熱、刺痛情形。」不過,通常在媽媽懷孕時,醫師多半以局部陰道塞劑再配合外用的藥膏為主,
而不會建議吃藥,以減少影響胎兒的可能。
抗黴菌藥物,進行症狀治療
周醫師補充:「以症狀治療為主。多以抗黴菌的陰道塞劑。」基於安全考量,在懷孕前3個月不宜使用口服的抗黴菌藥物,以免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會開陰道塞劑。
至於症狀治療,大約經過7天療程後即能明顯改善,少數婦女懷孕時可能會出現重複感染的情形,建議盡早來婦產科診治。
另外,也有孕媽咪擔心黴菌陰道發炎是否會影響胎兒或造成早產?周醫師回答:「目前沒有醫學研究指出此情況,因此媽咪們不用擔心。」
細菌性陰道炎
至於細菌陰道炎情況,如果分泌物是黃綠色、量多、有類似魚腥味的臭味,可能要特別注意,周麗雲醫師表示:「嚴重的細菌性發炎很可能提升早產的風險」,因此,建議及早就醫治療。通常細菌性感染,會開予口服抗生素或用抗生素塞劑,其治療效果良好。
2.子宮內膜異位
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周麗雲醫師解釋:「即是子宮內膜的組織往外移動,異位到其它組織。」最常見異位的部位是子宮肌肉層內與卵巢,如果在子宮內則統稱為「子宮肌腺症」;在卵巢部位形成囊腫,白話來說即是巧克力囊腫。
生完可能減小、萎縮
其實,子宮內膜異位與賀爾蒙刺激、經血逆流、個人體質有關,約有5%~15%生育年齡的婦女會有此情形,其中也包含孕婦。至於懷孕過程中的子宮內膜異位會產生哪些變化?周醫師指出,大致上懷孕期間子宮內膜異位的症狀會得到緩解,但臨床上孕期前3個月因為賀賀爾蒙的急遽變動,有些病人會變得比較嚴重、有增大情形。一般等到懷孕的中期、後期,甚至生完3至6個月,則呈現較為穩定、甚至有減小的狀況。
囊腫過大或出現症狀,再開刀
因此,早期懷孕所發現的巧克力囊腫,除非囊腫很大或產生症狀,像腹痛、身體不適等,否則懷孕期間還是以超音波追蹤來觀察變化,有症狀才會考慮開刀。而子宮肌腺症的處理方式也是如此,至於該症的生長是否會影響胎兒的生長情況、造成畸形等,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證實。
陳醫師也補充,如果巧克力囊腫情況嚴重,也許會因為碰撞等原因而導致破裂,這時則要緊急處理。他總結,對於常出現的腫瘤,無論黃體瘤、巧克力囊腫或水瘤,只要超過5公分即有扭轉的可能,因為卵巢在身體裡是浮動的。因此,當某顆腫瘤超過5公分,可能扭轉時卡住而造成急性的單側腹痛,此時就要緊急處理、進行手術,否則會造成卵巢壞死,不過這情況不多見。原則上卵巢瘤會等到生完再評估情況,而黃體瘤在12週後會自動消失。
3.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
到孕期6個月後,多半會停止
子宮肌瘤、子宮肌腺,多半是體質造成。
關於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的造成原因,陳星佑醫師指出:「多半是體質造成。」可能會造成的影響是流產、早產,以及引發出血、腹痛。在懷孕時,會受賀爾蒙的刺激,容易隨懷孕週數的增加而變大,在長到6個月後多半會停止不會再長。待生產完沒有大量賀爾蒙的刺激,肌瘤、腺肌症會縮小,再加上孕期子宮會充血,因此建議定時追蹤即可,不用急於在懷孕或生產時處理。
25%女性有子宮肌瘤
周麗雲醫師進一步補充,子宮肌瘤是從子宮肌肉細胞長出的良性腫瘤,她指出:「25%以上的女生會有子宮肌瘤情況。」多數肌瘤沒有症狀,但生長到一定程度自己也許能用手摸到腹部腫塊,甚至壓迫膀胱產生頻尿或解尿困難;壓迫腸子,則會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等症狀。
當肌瘤的生長位置比較接近子宮內膜的部位,可能會造成月經量變多產生貧血,一般而言無症狀的子宮肌瘤以定期追蹤為主。對於懷孕合併有肌瘤的情況,周醫師指出:「不少,約有1.6~10.7%懷孕婦女會合併肌瘤。也就是說10個女生懷孕就會有1個合併肌瘤。」
注意肌瘤的位置與大小
關於懷孕時合併子宮肌瘤,最重要注意的是肌瘤的位置與大小,肌瘤在懷孕時會有3種變化:變大、變小、不變。周麗雲醫師說明:「懷孕合併的肌瘤其變化多半不大,意指體積的變化約略1/10以內,約為40-50%」,另外,有三成病人的肌瘤因為受到賀爾蒙的刺激造成肌瘤急速長大。除此,約1/3患者的肌瘤會變小,不過比例較少。因此,最好還是於孕期定時追蹤超音波觀察情況。
少數肌瘤會疼痛,因肌瘤中心養分不足
懷孕時期合併的肌瘤也多數沒有症狀,少部分會有疼痛情況,常見於較大的肌瘤,周醫師指出,急速變化的肌瘤因為中心養分不夠造成局部壞死,因而產生一些分子、造成疼痛感。
至於肌瘤所造成的疼痛,對孕婦及胎兒而言不太會有影響,不過,若媽媽的身體產生不適,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藥。至於肌瘤是否會壓迫胎兒,則要看肌瘤的位置及大小,以肌瘤突向子宮腔的影響較大;周醫師特別提醒,如果肌瘤在胎盤後方,可能會因為子宮收縮而產生產前出血,或會增加早產機率。
肌瘤過大,可能影響寶寶胎位
肌瘤是否會影響寶寶的胎位?周醫師指出:「如果肌瘤很大或靠近子宮腔,就會產生影響。」像肌瘤長在子宮下方、擋到產道,病人可能就無法自然生,得剖腹生產。再者,肌瘤越大,產後可能會因為子宮收縮不良,增加產後大出血危險。因此,懷孕發現有肌瘤,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評估其大小及位置的變化。
陳醫師亦表示,原則上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不會影響生產,然而,若它長在子宮下端或子宮頸,自然生產可能會擋住產道或影響產程,則可能要選擇剖腹產。
生產完,子宮肌瘤會消失? 陳星佑醫師回答:「不會」。他說明,肌瘤通常是長在子宮的肉瘤,除非長在子宮腔裡,是為小小的「蒂」,蒂是連在子宮壁上或子宮內膜上,之後,有可能自行掉落,不過這機會很小。因此,子宮肌瘤仍得以手術切除,頂多是生產完沒有賀爾蒙刺激,肌瘤變小。 |
4.卵巢腫瘤
水瘤
黃體囊腫分泌的黃體素,是維持早期懷孕必需物質。
其實水瘤是一個統稱,臨床上稱為「囊腫」,周麗雲醫師指出,一般會將腫瘤分為「良性」與「惡性」,而囊腫泛指為良性的瘤。懷孕時合併卵巢囊腫約0.2~2%,其中絕多數為良性的囊腫,像黃體囊腫、畸胎瘤、巧克力囊腫等,大部份都沒有症狀,甚至約70%囊腫在懷孕後會消失。
黃體囊腫
通常懷孕很常見的生理性囊腫,例如黃體囊腫,它是排完卵所形成的黃體囊腫,其分泌的黃體素是維持早期懷孕必需物質。
通常黃體囊腫約為2~3公分,如果有服用排卵藥或使用卵泡生長激素者,會變得較大較多。它沒有什麼症狀,可能在第一孕期結束再去照超音波,即消失不見。
畸胎瘤
除了黃體囊腫外,懷孕時最常見的卵巢瘤以畸胎瘤為主,畸胎瘤屬於良性的腫瘤,是生殖細胞長出來的腫瘤,一般不會自動消失,所以產後要繼續追蹤。若合併急性腹痛,可能有扭轉及破裂的危險。
先以超音波追蹤觀察
至於懷孕時合併的腫瘤是否需要處理,周麗雲醫師指出:「先觀察是否有症狀,另外超音波影像是否為典型的良性腫瘤表現,一旦懷疑是惡性腫瘤時,應立即處理,同時若腫瘤急速變大、或急性腹痛等症狀,也是需要開刀處理。」
除非患者的情況緊急,一般而言,不管腹腔鏡或是剖腹手術,開刀的最佳時機為第二孕期的初期,因為此時的子宮還沒撐得那麼大,開刀的視野較廣;目前臨床研究指示腹腔鏡對孕婦算是相對安全的手術。
90%以上屬良性腫瘤
懷孕當中的惡性卵巢腫瘤,其實較不多見,醫學統計上只有1~6%為卵巢癌;90%以上都是良性的腫瘤,可能會自行消失,除非有症狀才需要開刀,否則還是先觀察。
5.子宮頸糜爛
懷孕時,子宮頸的柱狀上皮會外翻
子宮頸糜爛是一個很廣泛的說法,周麗雲醫師表示,子宮頸外頸為鱗狀上皮顏色較淡,懷孕時期因為受到賀爾蒙影響,內頸的柱狀上皮會較為外翻出來,因此子宮頸表面顏色會變得較粉嫩且脆弱,所以內診時看起來像是糜爛樣。
陳星佑醫師補充,關於子宮頸糜爛,其實是子宮頸外面和裡面的皮不同,可能因為體質關係或賀爾蒙刺激,使得子宮頸內的皮長到外面,以前的人並不知道,只有看到爛爛的子宮頸上皮,所以稱之為「子宮頸糜爛」。
會產生子宮頸糜爛,最有可能的是因為賀爾蒙的刺激,不過,對於懷孕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只是較令人困擾的,因為裡面的皮較脆弱,在性行為或碰到時容易出血。不過,陳醫師指出,只要出血量沒有太多,原則上不一定需要在懷孕期間做治療。至於相關治療方法,則為採用手術方式去電燒糜爛部位、或使用塞劑等。不過,若沒有出血過多,有些人生產完即自行痊癒。
孕前沒做子宮頸抹片,在懷孕早期做
其實這應屬於生理性的正常變化,周醫師指出,除非真的有很明顯的異常出血或不正常突起,就必須做檢查。因此,對於子宮頸糜爛,必須由醫師確定是否為正常懷孕時子宮頸的產生變化;一般會建議婦女在懷孕之前若沒有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者,不妨在懷孕的早期一併進行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正確區分出血因素
陳星佑醫師亦特別提醒,關於出血情形,有時會較難區分是否為流產或早產的出血症狀,因為以流產或早產而言,還是會以陰道出血的方式呈現,因此,這時孕婦要分辨是否有腹痛情形,子宮頸糜爛所造成的出血不會有腹痛情況,但如果是早產或流產,子宮會收縮而產生疼痛,這時即要趕快就醫。
子宮頸抺片,孕前或孕後做,有差嗎? 周麗雲醫師表示,其實差異不大。不過在懷孕時,由於本身分泌物的黏液會變得較多,因此在檢驗懷孕婦女的抹片時,會先去除黏液再進行檢驗,以增加診斷率。 |
6.子宮頸瘜肉
子宮頸瘜肉屬於良性,不會危害到胎兒。
一般來說,造成子宮頸瘜肉的原因,陳星佑醫師指出:「多為體質關係」。不過,多數的子宮頸瘜肉屬於良性,不會危害到胎兒,不用在懷孕時進行處理,至於可能產生的症狀,則為無痛性的出血。
常見於生育年齡女性
對此,周麗雲醫師補充,子宮頸瘜肉滿常見的,絕大多數沒有症狀且為良性的,有些媽媽是在第一次例行產檢時內診發現的。通常以生育年齡的女性較常見,更年期之後的女性或年紀較小女生,比較不會長瘜肉。
至於造成瘜肉的因素,有一說是因為子宮頸慢性發炎,慢慢刺激產生瘜肉,不過,還是與個人體質及賀爾蒙的影響有關。一般來說,懷孕過程如果有發現瘜肉,除非是很明顯持續性的出血症狀才會需要處理,否則會等生產完後再處置。
5個孕期合併婦科疾病的警訊
總的來說,孕期的婦科症狀大部份為良性狀況,而周麗雲醫師總結,有幾個警訊要注意:
1.陰道分泌物增加: 可以是生理性的變化,或者黴菌及細菌性陰道炎
2.出血的狀況:量的多寡、是否持續?子宮頸外翻、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瘜肉通為少量的出血。
3.腹痛:可能是卵巢扭轉、破裂,肌瘤扭轉或變性。
4.腹部硬塊:可能肌瘤或卵巢瘤,要注意大小的變化。
5.超音波影像為非良性卵巢瘤的變化,則需要開刀,及早治療。
給孕媽咪的健康叮嚀
維持孕前的生活作息
對於給孕媽咪們的健康提醒,陳星佑醫師指出,如果沒有流產或早產症狀,可以維持懷孕前的生活作息。
像有些媽咪懷孕前有游泳、運動等習慣,懷孕後,這些運動都可以持續保持,最重要是定期產檢。
但如果有發生不適症狀,像肚子痛、出血、懷孕不穩定情況,建議臥床休息。
只要胎兒穩定,別避諱行房
咖啡因促進血管收縮,使輸送養分給胎兒的血量不足。
另外,如果有肌瘤腺肌症,會增加早產、流產的機率,建議不要太過激烈的運動。除此,很多孕婦在懷孕時會避免性行為,陳醫師表示:「如果沒有不舒服,只要胎兒穩定,不論懷孕幾週,都不會產生太大問題。」只是在懷孕後期行房時,要特別注意姿勢,盡量避免過於激烈,或壓迫到腹部,而造成子宮收縮
注意飲食+控制體重
至於飲食上要特別注意的,一般不建議喝酒,因為酒精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另外,咖啡跟茶能避免則避免,至少要比懷孕前喝得少,因為咖啡因會促進血管收縮,使得發育中的胎兒輸送養分的血量不足。再者,飲食要盡量清淡,甜食不要吃太多,包括市售的含糖飲料等,以免造成孕媽咪的體重增加太快。
陳星佑醫師指出,媽媽體重過重,容易造成懷孕的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不僅可能導致胎兒長得太大,也會讓肩難產的機會增加。再者,如果長期血糖過高,胎兒在懷孕過程,胎死腹中的機率會比較大。像他自己就曾遇過孕婦懷孕到32週,產檢時發現胎兒沒有心跳。另外,當媽媽的本身體重會增加太多,孕期多是胖在媽媽身上,造成生產完後的減肥困難。
一般來說,懷孕增加體重的理想標準,最佳範圍是在11公斤,不過多數孕婦很難控制在11公斤,多在15公斤以下;然而,若超過15公斤則是增加太多。因此,盡量少吃甜食。
孕期注意7原則
周麗雲醫師亦提供簡單的幾項原則給孕媽咪們參考:
1.如果發現有腫瘤或其它異常情況,無論是否有出血,懷孕時要定期追蹤。
2.當腫瘤沒有症狀時,不妨與它和平相處;但如果有急性腹痛,應立即就醫。
3.運動時,肚子有疼痛情況要緊急就醫。
4.飲食盡量清淡,避免菸酒。
5.定期產檢,注意是否有任何警訊。
6.如果能摸到肌瘤,要注意腹部肌瘤的變化。
7.有不舒服、疼痛、出血等情況,即要就醫。
給準備懷孕媽咪的提醒
從月經週期+基礎體溫著手
對於準備懷孕的媽咪的提醒,陳星佑醫師指出,一般而言,不孕症的定義是一年以上的正常頻率性行為卻沒有懷孕,是為不孕。不過,治療的急迫性也要看媽咪的年紀,年紀較輕的媽咪因為可懷孕的時間較長,不必一開始即採用過於侵入性的治療。另外,要準備懷孕的婦女,要注意本身月經的週期是否規則,並從最基本的量測基礎體溫做起。
及早進行生育規劃
通常規則的生理期是21~35天一次,以月經的第一天開始算,通常會在下次月經前14天,例如28天,第14天為排卵日。如果是30天,則第16天為排卵日。因此準備要懷孕,可從月經來後的第10天開始,每2天行一次房,比較容易受孕,因為精子存活時間約為48小時。
不過目前來說,之所以不孕機率變高,是因為懷孕年紀變高的關係。因此,陳醫師提醒,如果有想生小孩的夫妻,還是愈早計劃愈好,畢竟35歲以上即為高齡產婦,會降低懷孕機率,而且會引發各種懷孕問題與併發症、胎兒異常的機會比較高,因此建議早點懷孕較好。
周麗雲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大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臺大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婦產部兼任講師
現任: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陳星佑
學歷:臺北醫學院醫學
經歷:馬偕醫院婦產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馬偕醫院婦女泌尿研究醫師
現任: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
(轉載自媽咪寶貝雜誌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