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兒童的傳染性軟疣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七歲小女生的腋下長出了三顆小小凸凸的疹子,有一點點癢,但不會痛。爸爸媽媽覺得只是小皮膚毛病,應該沒什麼大礙,拿了家裡的藥膏隨便塗塗抹抹。沒想到過了幾個禮拜,腋下的小疹子變成好幾倍,每一顆都小小圓圓的凸起,其中有些因為癢而被抓破,流血後結痂癒合,但是新的疹子卻不斷產生。更可怕的是,小孩的肚皮和大腿內側,也開始冒出類似的小疹子。
小兒科醫師看過之後,跟媽媽說這是很常見的皮膚病症,叫做「傳染性軟疣」。於是媽媽回家上網搜尋,不搜還好,一搜之下簡直嚇呆:「某中年男子在生殖器旁的皮膚上,發現有多顆凸起肉色顆粒,擔心自己感染菜花…經病理切片檢查後,發現是染上所謂傳染性軟疣(molluscum contagiosum)…
天啊!我家女兒才七歲,怎麼會得到這種性病呢?
傳染性軟疣在兒童很常見
傳染性軟疣的病因,是一種跟天花病毒類似的「痘病毒」,幸好這隻痘病毒跟牠的老祖宗比起來,毒性是天差地遠,只會造成皮膚症狀,致死機率是零點零零。更幸運的是(幸運?),這種病毒無法飛沫傳染,只能藉由皮膚碰皮膚的接觸,才會把病毒送給有緣人。比如說:小朋友在學校跟同學抱來抱去,體育校隊隊員在場上肢體碰來碰去,或者是…上述的中年男子跟另一個人磨蹭,都是散播此病毒的途徑。
得到傳染性軟疣的族群有三大類:一到十歲之間的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及免疫不全的成人。這三類族群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皮膚的抵抗力不佳,病毒容易入侵。比如說十歲前的兒童,皮膚薄嫩,病毒一旦黏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就賴著不走了。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他們的肌膚結構很不完整,病毒可能會隨著抓癢的動作,散佈到全身上下,那狀況就非常糟糕了。
胡亂塗藥讓病毒擴張地盤
孩子身上的傳染性軟疣,有時候會感覺有點兒癢,家長若隨手拿個乳液擦,不擦還好,上上下下塗抹之後,剛好把病毒帶往其他皮膚位置,讓軟疣疹子更加擴散。更糟糕的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可能正在使用含有類固醇成分的藥膏,而類固醇是免疫抑制劑,會讓表皮抵抗力下降,導致病毒更加猖獗,擴散更快,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而言,真是雪上加霜。
(圖片來源:美國CDC疾病管制局網站)
診斷大部分靠經驗
雖然病理切片可以正確的診斷傳染性軟疣,但因為這個疾病太常見,又不會致命,殺雞用不上牛刀(手術刀),基本上還是以醫生的臨床診斷為準就可以了!最常發生傳染性軟疣的位置包括腋下,髮際,肚皮,屁股等等地方,只要是手能搔癢到的地方都會出現,但不會發生在手掌腳掌,或是嘴唇舌頭等黏膜。一般人只要得過一次之後,身上就會產生抗體,也就不容易得到第二次。
但是(凡事都有個但是),傳染性軟疣最煩人的地方,是從發病到完全痊癒要拖非~常~的久,短則一年半載,長則可以困擾到五年才結束!常常一顆疹子才消失,爸媽高興沒多久,旁邊又長出四五顆來,這過程甚是煎熬,令人沮喪又灰心。
治療選項並不多
成年人得到傳染性軟疣可以冷凍治療,或採取刮除療法,但是對於兒童而言,這些手術方法都太痛太不舒服,而且殺一顆長一顆,殺兩顆長一雙,春風吹又生,最後還是沒完沒了。所以一般兒科醫師面對傳染性軟疣的建議,還是「戒急用忍」,忍忍忍忍耐到底就對了,忍耐個幾年這些疹子就會消失不見,反正爸媽不說,孩子其實也沒很不舒服,並不影響一般生活作息。
如果是上述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傳染性軟疣長得到處都是,那麼還是有一些效果普通的「外用抗病毒藥物」可使用。這些抗病毒藥物貴得嚇人,效果卻不如想像中神奇,所以使用之前還是慎重的跟醫生討論一下是否值得。也有少數的文獻使用口服治療胃潰瘍的H2拮抗劑來減緩症狀,我曾經試過,效果也是不怎麼樣。
基於上述用藥的困擾,家長應該不難明白,選擇「戒急用忍」,還是面對兒童傳染性軟疣最好的招數,加上勤洗手,少搔抓,一定會等到完全康復的一天。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