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養出不偏食的寶寶,關鍵在於用餐氣氛

 

作者:田育瑄

照片:徐榕志攝 

 

許多家庭都曾因為孩子偏食、挑食,每天上演親子革命,然而,多數偏食的孩子並非天生如此。《紐約時報》指出,寶寶愛吃什麼其實並不是因為食物本身是否美味,而是......

我們都以為寶寶吃東西的判斷可能來自食物好不好吃,但是其實寶寶是根據觀察別人吃東西時的反應來回應對食物的喜好。康乃爾大學心理及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凱瑟琳‧金斯勒(Katherine Kinzler)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一歲大的嬰兒就能理解人類對食物的選擇,而這也取決於他們的社交或文化環境。

金斯勒教授於《紐約時報》撰文說道:「我們發現寶寶對食物的偏好並非取決於食物本身,而是先觀察吃下食物的人的反應。雖然在寶寶學會說話前,我們無法得知他們內心的真正想法,不過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的長期實驗觀察,寶寶對眼前事物是否有興趣,會決定他們的目光停留長度,寶寶在感興趣的事物上,眼神會駐足較久,因此我們透過這個方法,讓超過200位1歲大的寶寶先觀看一部關於食物喜好的影片,並從中觀察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食物偏好所產生的反應」。

溫馨、健康的用餐環境,是寶寶「學吃」的關鍵

實驗結果發現,寶寶心中似乎對於「社交文化」與「食物」間有種特殊的連結。當寶寶看到兩個人的行為看起來像是朋友,或是說相同的語言,寶寶就會期待看到他們偏好相同的食物,而如果兩個人之間互動冷漠、表現的像是敵人,抑或是說不同的語言,寶寶則會認定這兩人各自偏好不同的食物。

不過,當寶寶看到某人表現出對某種食物的厭惡感,則不論眼前這兩位是否來自相同社交背景,寶寶也會預期下一位品嘗這個食物的人肯定也不喜歡。

由此可見,寶寶不只是吃下被餵食的食物,也同時在觀察大人對食物的反應,並從中找出「誰吃了什麼食物?」、「跟誰一起吃?」之間的線索。

「家庭的用餐氛圍」就是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的最佳場所,從孩子一歲開始,可以慢慢讓他們與家人同桌吃飯,親子間的用餐時光能提供孩子模仿與觀察大人吃飯的機會。

「當我們讓幼兒置身於一個大人們會選擇健康食物的社交情境裡,那麼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認為『健康的飲食』是生活的必需,寶寶的偏食習慣也會自然漸漸消失,所以,想養出不會挑食的健康寶寶,得從經營良好的用餐氣氛做起」金斯勒教授微笑說道。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http://bit.ly/2cVZy2A  

 

延伸閱讀: 

別再說吃完青菜就能吃零食了http://bit.ly/2cMsnfU 
父母一定要鬆綁的吃飯規定http://bit.ly/2cjHzWe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