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開處方
子宮養得好產後脫垂&痛經OUT!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鄒頡龍
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董育瑞
攝影/老麥麥叔叔攝影
梳化/彭彥菱
model/漂亮媽咪楊怡甄、可愛寶寶謝有翔
「奇怪,聽長輩說生完小孩就不會再經痛,為什麼每次月經來還是痛得受不了?」許多人以為只要月子坐得好就可以和經痛說Bye-bye,但其實經痛分為不同類型,如果是繼發性痛經,就必須徹底根除子宮內病灶才能改善痛經症狀。此外,產後若沒有妥善護理,頻頻久站、彎腰、下蹲或搬提重物,就可能在老化前提早出現骨盆底器官脫垂。
★產後脫垂☆
★☆什麼是產後脫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鄒頡龍表示,脫垂的正確名詞應該是「骨盆底器官脫垂」。所謂骨盆底器官脫垂,是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骨盆腔臟器脫垂並突出在陰道內/外側。許多人誤以為產後脫垂就是子宮脫垂,但其實從陰道脫垂的不一定是子宮,也不一定只有一個,有可能是膀胱加子宮或膀胱加直腸。也就是說,膀胱、子宮和直腸都有可能脫垂。
骨盆底器官脫垂以中老年婦女為主要族群,所以只要在生育年齡生產,產後立即發生脫垂的機率並不高;即使脫垂,症狀也不會太嚴重,大多落在第2等級。鄒頡龍醫師指出,年輕女性產後器官脫垂多和體質與結締組織的強韌度有關。有些30幾歲的女性身體狀態不錯,但結締組織鬆弛,不僅器官脫垂還會嚴重漏尿。而以中醫角度分析,產後氣血大虛、營養不良會讓子宮周圍的軟組織失去支撐子宮的力量,不僅會導致子宮脫垂,其他骨盆底的臟器也可能往下脫垂。
子宮最容易脫垂?錯,是膀胱!
一般人聽到「脫垂」二個字會直覺想到子宮脫垂,但最容易脫垂的骨盆底器官其實是膀胱。子宮、直腸則分居2、3名。
★☆脫垂的危險因子
1. 生產(中標)
根據一項研究統計,生過一胎的婦女需要做骨盆底器官脫垂手術的機率是沒有生產經驗婦女的4倍;生過兩胎的婦女需要接受手術的機率則高達8倍,顯示生產的確會增加器官脫垂的風險,生產次數愈多,脫垂機率也就愈高。其中,自然產須經由陰道分娩,日後發生器官脫垂的機率又比剖腹產來得高。
2. 高齡(中標)
根據統計,每增加10歲,骨盆底器官脫垂機率就增加40%。也就是說,年紀愈大,脫垂機率就愈高。
3. 肥胖(中標)
站立時腹部臟器和脂肪會往下壓,導致膀胱和子宮承受較大壓力(腹壓增加)。肥胖的人脂肪較多,骨盆底器官所承受的壓力自然也較大。有報告指出BMI值>25(過重)的人脫垂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
4. 切除子宮(中標)
切除子宮時,子宮週遭的組織會連帶受到破壞,在陰道截斷的斷端形成weakpoint(弱點),容易導致膀胱脫垂。
5. 腹壓增加(中標)
過度勞動、搬提重物會讓腹壓增加,進而提高器官脫垂的機率。
6. 便祕(中標)
產後便秘會讓腹壓增加,提高骨盆底器官脫垂的機率。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年07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80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