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技巧,哺乳之路好順暢

親餵母乳狀況多?!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

模特兒/溫柔媽咪安雅

 

為了給寶貝最好的營養,越來越多媽咪選擇哺餵母乳。然而,哺餵母乳時,難免會出現一些狀況,其中以「奶水不足」的比例最高。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困擾是哺乳媽媽經常遇到?又如何改善或預防?

 

善用技巧,哺乳之路好順暢
經過懷胎10個月的辛苦、生產階段的疼痛折磨,在血汗交織的欣喜中見到心愛的小寶貝,也激起媽咪更大的母愛,願盡最大努力給予孩子最好的照顧。對寶寶來說,母奶是最佳的食物,也讓產後的媽咪還來不及好好休息,只要寶寶一哭,便忍著傷口疼痛隨時餵奶。不過,許多媽咪的哺乳之路並不順暢,當奶量不足或乳房腫脹等問題接踵而來,令媽咪不禁大嘆哺乳比生產還辛苦……

根據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的臨床經驗指出:「哺乳媽咪最常詢問多為『擔心奶量不足』、『乳頭破皮』,以及『乳房腫脹』等狀況。」單就擔心奶量不足而言,多數媽咪的奶量其實足夠,只是不瞭解孩子食量而以為奶量少,再加上認為奶水應充沛到連冰箱都放不下的錯誤認知,因此覺得奶量不足,實際上最重要是「供需平衡」。

至於「乳頭破皮」好發於新手媽媽,主要是哺乳姿勢不良,造成寶寶使用錯誤方法含乳,導致乳頭受傷。而「乳房腫脹」或「乳腺阻塞」也很常見,多為母乳供過於求,媽咪又未按時移出乳汁而造成阻塞、腫脹情況。

用對方法,改善媽咪哺乳困擾
針對媽咪進行哺乳時常遇到的困擾和疑問,毛心潔主任整理下列幾點,並詳細解析如何預防與改善這些狀況,讓哺乳之路順暢無阻。

擔心奶量不足
產後媽咪剛開始哺乳時,花費許久時間僅擠出一、兩滴乳汁,忍不住懷疑自己的奶量夠寶寶吃嗎?毛心潔主任表示:「很多媽咪覺得擠出奶量不多,因而擔心寶寶吃不飽,但奶量是否足夠主要視孩子成長與排泄狀況而定。」如果寶寶的尿尿與大便狀況正常、體重也增加,代表孩子有吃飽。

若孩子的尿尿、大便次數偏少,體重增加很慢,表示他沒吃飽,可能是奶水不足或吸吮效率不佳,亦即有吸吮卻無移出奶水。毛主任說:「媽媽可自行檢查,若哺餵母乳時,寶寶只吃一下或乳房沒有變軟,代表沒有移出奶水,即無哺餵效果。」

改善小技巧
依照寶寶需求哺乳:產後及早讓寶寶吸乳,可促使媽媽身體製造奶水。另外,建議媽咪選擇母嬰同室,便於順應寶寶需求約13小時進行哺乳、一天哺餵812次。其實乳汁是體液的一種,寶寶吸吮後,身體會再製造。尤其寶寶出生第一個月最重要,毛心潔主任表示:「新生兒第一個月的食量增加最快,根據統計,足月寶寶與6個月大孩子的食量差距不大。」因此,若媽媽擔心奶水不足,建議不妨讓寶寶「無限暢飲」,依寶寶需求哺乳、移出奶水,刺激身體製造。

安穩、舒服的哺乳姿勢:準備哺乳時,媽媽應舒服的坐穩,抱著寶寶貼近乳房、讓寶寶含乳後,再擺放支撐的輔具,像枕頭、棉被、哺乳枕等。至於哺乳姿勢,坐著哺乳可使用搖籃式;躺著哺乳則可使用生物哺育法或躺餵法,以媽媽感到輕鬆、方便為主。

毛主任補充:「哺乳姿勢包括橄欖球式、搖籃式、躺餵法或將寶寶頭下腳上顛倒等,無論何種姿勢,最重要是哺乳時媽媽覺得舒服,背部有支撐,腿、手、背、腰是放鬆的。」哺乳祕訣是「肚子貼肚子、鼻頭對乳頭」,即寶寶肚子貼著媽媽肚子、寶寶鼻頭對著媽媽乳頭,此時,孩子會發揮本能,主動舔乳房、含住整個乳暈。不過,由於媽媽身體負擔孩子的重量,可利用一些輔具,例如:採取搖籃式用手抱寶寶哺乳,利用哺乳枕將手撐住;利用躺餵法時,將孩子貼近自己,可在寶寶背後放個小枕頭,讓他維持固定姿勢,也能使媽媽不用出力。

至於使用橄欖球式,優點為剖腹生產初期可避免壓到傷口;或乳房外側有硬塊時,讓寶寶以橄欖球式吸吮有助於消除硬塊。當寶寶12個月大後,身體長度增加,造成哺乳空間變小,反而沒那麼順手,毛主任說:「此時媽媽必須依寶寶的成長來改變哺乳姿勢。」

攝取泌乳食物:多攝取湯水或助於泌乳的食物,確實能增加奶量,但毛心潔主任提醒:「最重要是媽媽心情放鬆、頻繁哺乳,再搭配發奶食物,才能有效增加奶量。」否則即便食用發乳食物,但哺餵頻率太低,身體沒感受到泌乳需求,還是無法提升製造量。

哺乳完,要用吸乳器移出剩餘乳汁嗎?
除非孩子尿尿、大便等排泄量不足或體重增加太慢,甚至減少,且需要補充配方奶,毛心潔主任表示:「建議親餵完後,再移出剩餘的奶水做補充。」如果親餵時,孩子吸吮狀態良好,大便、尿尿正常,體重也持續增加,毋須刻意再移出奶水,避免奶水量太大。若未適時移出,容易造成乳房腫脹。原則上,以孩子的食量來調控奶量。

乳頭破皮
當寶寶吸吮方法錯誤或使用牙齦摩擦乳頭,容易造成媽媽乳頭破皮受傷,毛心潔主任指出:「此時,應先修正餵奶姿勢、訓練寶寶正確含乳。」另外,臨床上也常見到媽媽使用吸乳器的方式不正確而造成乳頭破皮,因此,使用吸乳器前應先確認方法。

改善小技巧
訓練寶寶正確含乳:錯誤的含乳姿勢,像是寶寶只含住乳頭,不但只吃到少量奶水,還容易造成乳頭破皮,因此,必須訓練寶寶正確含乳。首先,媽媽用手移動乳頭、逗弄寶寶的嘴角,當寶寶張開嘴巴時,媽媽將寶寶的頭部緊貼胸部,再讓寶寶含住整個乳頭及大部分的乳暈,且乳頭要在寶寶的舌頭上方。當寶寶正確含乳,吸吮時只會出現吞嚥的聲音而不會發出其它聲音,媽媽就不會覺得乳頭疼痛。

哺乳後在乳頭塗抹一些乳汁、保持乾燥:乳頭破皮時,哺乳後可在乳頭與乳暈部位塗抹一些乳汁,並保持傷口乾燥。毛心潔主任表示:「乳頭有傷口時,盡量別穿內衣或哺乳衣,讓乳頭維持乾燥,傷口恢復得比較快。」根據臨床經驗,有些媽咪的乳頭傷口復原較緩慢,多為穿著內衣或哺乳衣,使傷口處於潮溼環境。不過,乳頭破皮會在12週內恢復,如果超過2週仍未改善,建議就醫。

乳房腫脹
乳房腫脹也是哺乳媽咪常見的困擾,主要是乳腺不通、漲奶,多因未按時哺乳或移出乳汁所致,嚴重可能引發乳腺炎。

改善小技巧
移出乳汁:乳腺不通時,盡可能採取親餵方式,寶寶是最強的吸乳器。如果無法親餵,應利用手擠奶方式移出乳汁。毛心潔主任發現,不少媽咪習慣依賴吸乳器,但乳房阻塞時利用吸乳器不但不好擠奶,反而會讓腫脹的乳房不舒服。

冷敷再溫敷:如果乳房腫脹到無法擠奶,毛心潔主任建議:「先冷敷,亦可將高麗菜葉洗淨、擦乾,敷於腫脹部位,待乳房變得較軟再試著擠奶,若仍不好操作,於擠奶前1015分鐘溫敷,再從乳房末端環形按摩至前端,移出乳汁。」原則上,漲奶時盡量不要熱敷,以免增加阻塞程度。

乳腺管阻塞或乳腺炎
根據統計,約1/5哺乳媽媽產後半年曾發生乳腺炎,主因多為乳腺管阻塞或細菌感染,因此,當哺乳不順利或乳頭有傷口時,易引發乳腺炎。而出現的症狀包括乳房出現硬塊、乳房皮膚局部紅腫與疼痛、全身疲憊或畏寒、發燒38.5以上等,若未及早處理,恐導致膿瘍。另外,有些媽咪的乳房有局部硬塊但沒有發燒,是為乳腺管阻塞。

至於造成乳腺炎的原因,可能是奶水量多、餵奶頻率低、擠奶次數不夠,或母親壓力太大、過於疲累,甚至內衣太緊而壓迫乳腺造成。另外,乳房外傷也會造成乳腺炎,最常見即是過度按摩。

改善小技巧
盡快移出乳汁:無論乳腺管阻塞或乳腺炎,首先應嘗試移出乳汁。毛主任提醒:「別因為怕痛而不敢擠奶,恐造成發炎更嚴重。」至於擠奶方式,如前述所提先冷敷再溫敷,待胸部較軟後輕柔按摩,以手擠奶方式移出乳汁。如果是乳腺管阻塞,盡可能採取親餵,將寶寶的下巴對準硬塊方向吸吮。

溫柔移除乳頭上的小白點:乳頭上的小白點和乳腺管阻塞有關,代表小白點所管轄的乳腺管塞住。處理方式為將溫水加幾滴橄欖油或鹽巴泡溫水敷在乳頭,510分鐘後用紗布巾輕輕搓揉小白點,去除乳頭上的角質層,最後讓寶寶吸吮或以手擠奶方式排出乳汁。

紅腫熱痛,伴隨發燒,盡快就醫:當乳房出現紅腫、熱痛,且合併發燒等情況,盡快就醫治療,請醫師開立適合哺乳的藥物。

溫馨提醒,讓哺乳更順暢
決定餵奶時,首先要做功課、找夥伴、選支持哺乳的環境,發生任何問題可與哺乳夥伴討論,或向母乳相關社團諮詢。原則上,放鬆心情、樂觀正面看待哺餵母乳這件事。另外,有人認為吃母奶的孩子比較黏人,毛心潔主任表示:「媽媽是寶寶最重要的依附對象,別怕寶寶黏,這也是為良好的親子關係奠定基礎,千萬別因而刻意減少親餵頻率。」以下幾個注意事項提供給欲哺乳的媽咪作參考。

產前開始做功課
若媽媽決定產後哺餵母乳,建議從產前開始瞭解哺乳相關知識,像是閱讀孕婦手冊、母嬰相關雜誌,也可上網閱讀母乳協會等文章,毛心潔主任表示:「若等產後一邊哺乳一邊做功課,不僅辛苦,也很痛苦。」

尋找哺乳夥伴
尋找正在哺乳的媽咪或母奶社團,哺乳時遇到問題或出現任何狀況,可互相請教解決方法,同時也有傾訴的對象。

支持母奶的環境
毛心潔主任指出:「媽媽可以選擇母嬰親善的醫院或支持母奶的月子中心。」若選擇的醫院或月子中心不支持哺乳,或強制將媽媽和寶寶隔離,都會降低哺乳意願。

職業媽咪上班前兩週開始存奶
現代社會多為雙薪家庭,許多媽咪產假結束後必須回到職場工作,也會開始預先幫小寶貝儲存母奶,毛主任建議:「上班前兩週開始存奶即可,每天多存50100c.c.。」上班後,原則上是今天擠奶、明天讓孩子吃,當媽媽回到家時盡量親餵,上班則請照顧者瓶餵。

溫柔對待乳房
不少媽咪遇到乳房腫脹不適時,想盡辦法用力按摩乳房,讓自己痛苦不已。事實上,此舉不僅無益於乳汁通暢,反而加重乳房疼痛,甚至造成乳房受傷。因此漲奶時,盡量讓寶寶吸吮,若不方便,則先冷敷再溫敷,邊溫柔按摩邊以手擠奶方式移出乳汁。

感冒時到孩子的兒科診所就醫
哺乳媽媽感冒,建議前往孩子看診的兒科診所就醫。毛主任說:「通常孩子吃的藥,媽媽也能吃,不用太過擔心。」

毛心潔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科總醫師、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現職: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母乳哺育種子講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510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