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中風最易爆血管

 

文/林心平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人的一生中有1/6的中風機率,亦即每6個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會發生腦中風。若能掌握常見的中風5大危險徵兆,緊急就醫檢查治療,不僅能避免中風殘障人生,甚至可以救命。

雖然台灣中風比率較全球低,但依據健保署申報的資料推估,國內每年約有8萬人中風,其中3萬2千人還因此出現中度至重度的肢體障礙。中風是造成老人及成年人殘障的最主要原因,民眾平時若能掌握常見的中風5大徵兆,立即就醫搶救黃金治療期,就能避免中風殘障命運。

每7位中風病人中,1位是年輕人

中風是造成國人死亡的主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03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中風僅次於癌症、心臟疾病,位居第三位。去年每10萬人口中就有50.1人因為腦血管疾病死亡,不僅新增人數逐年攀升,且近年中風患者還有年輕化趨勢,成為奪命的關鍵因素。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秘書長尹居浩表示,中風年輕化是指45歲以下得到腦中風,分析台灣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發現,10年前,年輕中風病人約占整體患者的10%;但近年來年輕人得到腦中風的比率倍增,目前已達15~18%,相當於每7位中風病人當中,就有1位是45歲以下的年輕人。其實,中風年輕化趨勢不只發生在台灣,就連中國大陸、歐洲、美國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中風是腦血管問題引起,如果把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一起納入,其每年死亡人數甚至比癌症還多, 2011年統計資料發現,國內每13.7分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

 

年輕人發生出血性中風比率高

「年輕人發生出血性中風的比率高。」尹居浩解釋,中風一般可分「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2種類型,前者是指腦血管阻塞,後者多因血壓控制不佳引起的,這也是年輕人中風的主因。臨床觀察國內的中風個案中,缺血性中風占8成,出血性占2成。不過,年輕型中風以腦出血比率比較高,約有5~6成都是出血性中風。

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年輕人也會發生,但兩者的致病原因不太一樣。通常老人家多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以及心臟病所引起的中風占最多數;但45歲以下年輕人中風,主要是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加上平時吃太多、吃太好,肥胖、高血脂症、心臟病、抽菸、飲酒、天生腦部血管異常如動靜脈畸型或動脈瘤等,這些病症及飲食行為,都容易造成「爆血管」意外。

爆血管是指腦出血,年輕人因為血壓控制不好,容易產生「血流剪力」情形,亦即血流流速過快,容易提高血管壁的壓力,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血管粥狀硬化、血管內膜增厚變硬,促使血流狹窄、不易流通。尤其高血脂症患者的體內有很多膽固醇,而壞膽固醇是組成血管粥狀硬化斑塊的元凶;血糖控制不良則容易刺激血管壁的內皮細胞發炎增厚,一旦抽菸、喝酒又有代謝症候群肥胖,這些都是造成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也是導致中風發生的隱形殺手。

 

小心冬天易爆血管腦出血

「腦出血中風對身體的危害嚴重度更勝於腦缺血。」尹居浩說,腦出血的爆血管威力就像「炸彈」一樣,巨大壓力及四濺血液會 讓附近的腦細胞被震壞,因此,很多年輕人 日後 40年、 50年的人生大半歲月都會受影 腦出血中風,情況都非常嚴重、預後不佳, 響,造成家中沈重的經濟負擔。 

不少人即使接受復健,也不易重返職場, 面對中風致命殺手,雖然年輕人或老年人都會發生,但老人中風仍是臨床個案的大宗。尹居浩說,65歲是發生中風的最常見年紀,且隨著年紀愈大,中風發生機率愈高。若以55歲為基準,65歲中風發生率是55歲的2倍、75歲達4倍、85歲8倍,也就是每增10年,中風機率以2的倍數狂飆。

冬天是中風的好發季節,發生出血性中風病例數較多,主要是天冷血管收縮,一旦平時血壓控制不好的人,當凜冽的冷風一吹,易致血管收縮、血壓飆升,很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不過,如果是缺血性中風則無季節之分,患者一年四季都會出現。

 

男性中風機率較女性高1倍

尹居浩表示,國內研究人員曾經調查宜蘭、台南等地的氣溫變化對於中風的影響,發現宜蘭只要氣溫低於(含)17.3℃以下,居民的腦出血比率就會上升,尤其是濕冷鄉下的情況更為明顯,當地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甚至比起一般均溫還高出18.5倍。

男性中風機率也較女性高出許多,根據一項台灣50家醫療院所參與的中風10年登錄資料發現,缺血性中風男性中風機率較女性高近5成,出血性中風男性又比女性高出1倍。主要跟男性需一肩扛起家中經濟重擔,工作忙、工時長、壓力大、經常熬夜、飲酒應酬,造成體重直線飆升,三高控制不好等有關,因而促使中風的風險大增。

進一步分析全台的中風病例,僅1/3的人可完全恢復;另1/3的人出現中度殘障,工作或生活偶爾需他人適時給予協助,因此,只能從事一些文書工作,無法恢復到生病前的健康狀態;剩下1/3的中風患者會出現重度肢障,全天24小時癱瘓躺床或需依賴輪椅代步,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必須仰賴他人照顧。

 

控制血壓、減重、不熬夜,遠離中風

中風患者一旦殘障、失去生產力,恐會造成家計及家屬照顧的極大負荷,因此,若能掌握中風的5大徵兆,立即就醫治療,患者仍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常見徵兆包括突發性的單側肢體偏癱、突發性的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突發性頭暈或步態不穩(不見得要達到暈眩或天旋地轉程度)、突發性的不明原因頭痛(可能是腦血管破裂出血)、突發性的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無論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等。

一旦出現中風的徵兆時,一定要立刻記錄時間,並搶在3小時內就醫、接受適當治療,包括開刀止住腦出血病灶,或施打血栓溶解劑打通阻塞血管,以免腦部缺氧時間過久、傷害加劇,甚至會增加腦出血的危險性,造成日後無法彌補的殘障人生。

「預防勝於治療。」尹居浩透露,自己從醫學院畢業28年,雖然年紀不大,卻已經有幾位同學發生腦中風,主要都是血壓控制不佳引起。其實,預防中風並不難,民眾只要每天量血壓,定期做健康檢查,平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的三高指數,適度減重、避免肥胖,勿熬夜、禁過勞,不抽菸、不要過度飲酒,少碰油炸、高油脂食物,就能大幅降低中風找上門的機會。

很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免不了交際應酬喝上兩杯,不少高血壓患者每次聽到醫師耳提面命要求少喝酒,總不免心裡犯嘀咕:「每次喝酒量血壓都比平時低,為何還需少喝酒控制血壓?」尹居浩強調,長期飲酒確實會造成血壓上升,因酒精下肚後,短時間雖會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但長期飲酒卻會造成血管硬化、血壓上升,一般人很容易被血壓下降的短暫假象所蒙蔽。

 

中風危險指數可以算出?

國外曾有一項針對美國「佛萊明罕(Fram ingham)」小鎮所做的長達20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人員找出最關鍵的7項相關腦中風的風險指數預測模式,民眾只要輸入年紀、性別等7種資料,透過電腦加權指數即可算出1年或10年後的中風機率,就像算命一樣,中風也可被精準預測。

尹居浩說,根據佛萊明罕風險指數顯示,包括年紀大、男性、收縮壓數值、抽菸、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疾病、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或左心室肥大等,若有上述危險因子,未來罹患腦中風的機率就愈高。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也是預防腦中風的好方法。」尹居浩強調,運動能消耗熱量,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率,避免肥胖、代謝症候群上身,對於三高控制、中風預防非常重要。提醒40~65歲的人,最好每3年做1次健檢,65歲以上民眾應每年檢查1次,透過平時保養、三高控制、持續運動,加上定期檢查,中風就不會找上你。

 

誰是中風高危險群?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慢性病患;代謝症候群、肥胖、抽菸、過量飲酒、常熬夜、壓力大、工時長、運動量不足、血壓控制不佳、心臟相關疾病者、天生腦部血管異常者等。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