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也有產後憂鬱?

新手爸爸聽到會傷心的10句話!(上)
 

採訪撰文&圖片企劃/敖庭綸

諮詢/怡仁綜合醫院諮商心理師、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李政達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Amber

演出/mommyMegdaddyJerrybaby:大發

 

廣告台詞是這麼說的:「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學著怎麼當爸爸的。」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不但為新手爸爸與媽咪帶來喜悅,還有更多的是挑戰!然而,身為女性的媽咪當遭受情緒上的挫折時,較會主動尋求出口;那麼爸爸呢?媽咪可能不知道,妳的語言一不小心就傷到了爸爸的心唷!

1句:「下班啦(六日囉),BABY就交給你啦!」

為什麼媽咪會脫口而出這句話?她內心的真正需求可能是什麼?
媽咪可能感覺到辛苦或疲累,需要休息一下,喘口氣。平日也許爸爸工作也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好不容易到了週末,爸爸不用上班,當然會希望與爸爸換手照顧孩子。

為什麼爸爸聽到這句話會難過?
在這個狀況當中,可能爸爸會因為措手不及而感到焦慮,怡仁綜合醫院諮商心理師、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李政達說:「每個人都會有『自主獨立』的需求,因此,任何人忽然遇到臨時出現的工作或交代,感覺自己是無從做選擇、被迫接受時,都很容易產生『想氣卻又不能生氣』的矛盾心情。」

媽咪可以換句話說?
李政達心理師建議,媽咪可以先跟爸爸一起確認雙方的計畫行程與時間安排,而不要先預設爸爸能完全照著媽咪心中所想的狀況:一定沒事要忙、一定可以空出時間來照顧孩子。或許可以先問一下爸爸:「你等一下(六、日)有事要處理嗎?是不是有空可以照顧一下寶寶呢?」最重要的就是盡量別讓爸爸覺得是忽然被賦予一個新的工作,而是藉由提前的討論或詢問,在心理上有所準備,才能事先安排好時間,享受照顧寶寶的樂趣。

爸爸可以如何做心理調適與重新解讀?
爸爸也可以主動跟媽咪說明自己的行程跟計畫安排,與媽咪討論,因為媽咪可能以為爸爸下班後並沒有什麼事情要處理,所以才會那麼說。爸爸也可以這樣回應媽咪:「妳照顧寶寶一整個星期(一整天)真的辛苦妳了,不過,我可能要先處理一下什麼,還需要些時間,等我忙完後,再換我來照顧寶寶,沒問題的!」

 

2句:「你跟寶寶也太不親了吧,他是你兒子(女兒)耶!」
為什麼媽咪會脫口而出這句話?她內心的真正需求可能是什麼?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說,當媽媽說出這樣的話時,其實媽媽的內心是非常希望孩子跟爸爸是很親近的,因為如果爸爸能夠跟孩子也很親密的話,就會有一家人幸福的感覺;相反地,如果爸爸跟孩子間的感覺或互動是疏離,媽媽不但難以感受到家的感覺,也會感覺孤單。

為什麼爸爸聽到這句話會難過?
爸爸會難過是因為感覺到被誤解。「其實,每一位爸爸都是會想要照顧孩子、與孩子親近的;通常是因為寶寶初期的時候,大部份的生理需求被滿足主要都是來自於媽媽,甚至會認味道、聲音來尋求安全感,自然而然也會跟媽媽比較親近。因此,當爸爸一聽到媽咪這樣的話,容易感覺到自己被指責、被誤解,因而覺得無力與無奈。」李政達諮商心理師說。

媽咪可以換句話說?
「媽咪與爸爸彼此之間的溝通方式,其實跟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方式有著同樣的道理,如果用指責批評的態度、語氣,是很難讓事情有所改變的。因此懂得「善用正面鼓勵」,才會有可能發生好的預期效果!」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說;因此,媽咪不妨先鼓勵爸爸曾經做得好的地方,接著再進一步給予「具體」的建議或方法,例如:「老公,我發現你泡奶粉時,溫度都抓的很準,我希望孩子可以跟你多親近一些,你可以幫忙換尿布或餵奶,孩子哭的時候,你先試著安撫看看,讓孩子熟悉你的味道與聲音,如果真的哭的很慘,我再接手,你覺得這樣好嗎?」讓爸爸知道,這麼做是媽咪希望爸爸跟寶寶能有更多機會熟悉彼此,這樣一家人間也可以越來越親密。

爸爸可以如何做心理調適與重新解讀?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建議,爸爸可以找時間與媽咪討論與溝通,媽咪也可以給予爸爸多些體諒,因為有時候是爸爸還不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那麼熟悉孩子,但有時候有可能是孩子本身當下是想要找媽媽的唷!例如,可能在晚上睡前特別想要媽媽抱、想要聞媽媽身上的味道來得到安撫,所以,不見得是爸爸不想要與孩子親近。

通常孩子出生的前3年,孩子黏媽咪(主要照顧者)的時間會比爸爸多,因為孩子知道媽咪可以滿足他的生理需求;而隨著年紀的增長,爸爸的重要性就會增加,孩子也會開始想找爸爸玩,媽咪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就不會覺得都是自己在照顧。

3句:「你不要在那礙手礙腳啦!」
為什麼媽咪會脫口而出這句話?她內心的真正需求可能是什麼?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表示,當媽咪脫口而出這句話時,可能是媽咪覺得自己對於照顧寶寶較為熟悉,尤其相較於爸爸,自己處理起來可以既快速又確實;此外,也有可能是爸爸的表現並不如媽咪原先所預期的,所以這句話也表示了媽咪想表達:「不如讓我來用吧,我來比較快!」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有許多媽咪其實會越來越享受照顧寶寶的過程,尤其當對於照顧寶寶的一切都越來越熟悉,與寶寶間的感情越來越緊密時,這時候女性的能力感與勝任感也會伴隨產生,在平日可能覺得爸爸會的東西比較多,經濟能力也較佳,但在照顧寶寶這一方面,媽咪可能會感覺自己是比爸爸更有能力的。

為什麼爸爸聽到這句話會難過?
爸爸感覺到被指責或是覺得很無辜,明明自己是想一起幫忙照顧寶寶,分擔媽咪的辛苦,怎麼反而還被嫌棄的感覺;也有些爸爸聽到媽媽這樣說會覺得自己在照顧寶寶這方面是很無能的,這種無能的感覺會讓他們出現挫敗或是難過的情緒。

媽咪可以換句話說?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建議,媽咪可以試試看這樣說:「這個你可能比較不熟悉,沒關係,我來處理就可以了。」「這個我很拿手唷,不如放心交給我處理吧!」

爸爸可以如何做心理調適與重新解讀?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表示,爸爸可以試著給予自己鼓勵,只要願意多多練習一定可以越做越好,舉例來說,幫寶寶換尿布可能前幾次換得不好、黏得不夠緊,那麼就再主動多練習幾次;泡奶粉的時候可能剛開始都泡得很慢,但只要經過一再的練習,一定能夠熟能生巧的;此外,也可以試著這麼想,即使在某些特定照顧寶寶的事情上會讓媽咪感覺礙手礙腳也沒關係,自己仍可以是媽咪的最佳幫手,在其他事情上,繼續給予媽咪協助,一同來關心與照顧寶寶。

 

4句:「你怎麼都不幫忙啊?」
為什麼媽咪會脫口而出這句話?她內心的真正需求可能是什麼?
這一句話本身表達媽咪分身乏術,沒有辦法立即照顧小孩的需求,因此非常需要爸爸的幫忙,其實媽咪是在說:「老公,我真的好需要你的幫忙啊!」

為什麼爸爸聽到這句話會難過?
有些爸爸聽到這樣的話,可能會覺得相當無辜,爸爸的不行動也許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或是期待媽媽給明確的指令。李政達諮商心理師進一步指出,有時候男性的心態是會覺得媽咪比較做得來,這是對媽咪的信任,覺得寶寶在媽咪的照顧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此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媽咪是平日主要的照顧者,爸爸會覺得自己在是插不了手的,即便心中也非常願意一起照顧,卻又不知道該從何開始;此時,若聽到媽咪說:「你怎麼都不幫忙啊?」爸爸會覺得自己被誤解成不負責任而傷心。


溝通TIPS:利用「合作概念」拉近關係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建議,爸爸平日可以主動思考一下在照顧寶寶上,自己可以多做些什麼來平衡照顧的責任,而非只是等待著媽咪的指示,或是讓照顧寶寶的工作全部落在媽咪身上,如果爸爸可以主動表達:「這個我可以做,請給我多點機會練習。」媽咪一定能感受到爸爸的用心,也會感覺爸爸在行動了;換句話說,雙方是要以彼此合作的想法與態度來互動,而非讓某一方扛起全部責任,否則很容易失衡而發生更多的衝突與誤會。

媽咪可以換句話說?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指出,以男性的心理狀態而言,男性喜歡自己被需要的感覺。當爸爸感覺到被媽咪需要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在英雄救美;因此,建議媽咪直接向老公表明自己需要幫忙,並具體說出希望幫忙的部分,例如,「老公,我現在需要你的幫忙,我在餵奶的時候,可以請你有空時幫我洗衣服(具體說明自己的期待)好嗎?」

此外,可以將重點放在讓老公感覺他自己極度被需要,也可以試著這麼說,「我真的好需要你唷!之前你下班回來有幫我拖地、消毒奶瓶,以及洗寶寶衣物的時候,我真的覺得輕鬆好多,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請你以後協助做這些呢?」

爸爸可以如何做心理調適與重新解讀?
李政達諮商心理師建議,爸爸可以多察言觀色,也就是平日多觀察媽咪如何照顧寶寶,最重要的是可以採取主動表達的方式,讓媽咪知道你隨時都在,她只要儘管開口就可以了,讓媽咪感受到自己是完全被支持的!例如,爸爸可以試著這麼說:「孩子是我們兩個人的,看妳一個人照顧辛苦,我也很想照顧,但又會擔心自己照顧不好,所以當妳需要我做什麼或任何時候需要我,我隨時都在!」

 

5句:「你到底會不會啊?動作可以快一點嗎?!」
為什麼媽咪會脫口而出這句話?她內心的真正需求可能是什麼?
媽咪很著急,非常擔心寶寶是不是很不舒服了,也擔心爸爸弄不好,希望寶寶得到滿足、得到最好的照顧,也希望整個照顧的過程可以有效率地完成。

為什麼爸爸聽到這句話會難過?
面對自己可愛的寶寶,爸爸們很樂意也有心想要照顧,但是剛開始可能很緊張而手忙腳亂,若這個時候媽咪又不斷地催促,會感覺自己被數落。

媽咪可以換句話說?
媽咪與其內心很焦急,忍不住想要催促,不如用語言引導爸爸,或是給爸爸一些具體可以使用的方法,這麼一來可以降低爸爸的焦慮感,讓照顧寶寶的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媽咪也要多給爸爸時間與包容,也許爸爸這一次花了很多時間才完成照顧寶寶的工作,但是,相信爸爸下一次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

在某些狀況當中是因為媽咪覺得爸爸的慢動作會影響到之後的行程,因而會出現不耐煩與催促的口吻,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建議媽咪可以這麼說:「我很心急是因為我擔心如果副食品餵太久,可能我們等一下就無法做XXX(任何原訂的計畫)了、你要不要試試看XXX(一個具體的方法),因為如果這麼做,可以較有效率、縮短時間,我們等一下就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做XXX(任何原訂的計畫)。」或者「不然我來接手幫忙餵孩子副食品,請你先準備要出門的東西,你覺得呢?」

李政達心理師進一步說明,從同理心的角度來說,如果能從對方的角度想、從對方的需求來進行溝通,較能產生良性的互動與溝通結果,因為只有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與溝通,才能真正激發對方的「動機」,改變原有狀況。例如,有可能爸爸下午跟朋友約好了要去打籃球,他原本計畫餵完寶寶副食品後就準備出門,此時如果媽咪說:「我記得你約好了朋友要去打籃球,如果可以把餵副食品的時間縮短,你也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早點出門,你要不要試試看XXX(提供一個具體的方式)。」

爸爸可以如何做心理調適與重新解讀?
媽咪其實是擔心孩子,而不是真的要批評爸爸,爸爸也可以這麼回應:「我知道妳很擔心,但我希望妳總要讓我有機會試試看,等我學會了、上手了,我就能分擔寶寶照顧的工作,這樣妳也會比較輕鬆。」這麼說也會安撫媽咪的情緒。

 

李政達
現職:怡仁綜合醫院諮商心理師、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
學歷:佛光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輔導員、新北市青山國中輔導教師、致理技術學院兼任講師、淡江大學兼任心理師、家扶基金會兼任心理師、台灣性諮商學會監事、桃園地方法院少年與家事法庭兼任心理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509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