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預防保健

寶寶鵝口瘡照護


採訪撰文/郁筱惠

諮詢/臺安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王和順、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

攝影/樂芙米寶寶攝影(本刊資料室照片)

Model/可愛寶寶 王品涵、陳駿

 

寶寶排斥喝奶、食慾不振,難道是嘴巴痛痛?美國新生兒每3名寶寶就可能有1個鵝口瘡,症狀往往影響小寶寶厭奶、不吃也不喝等情況。本篇力邀專業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及護理長,詳解寶寶鵝口瘡的照護原則,教會爸媽怎樣避免新生兒鵝口瘡的日常保健之道!

什麼是鵝口瘡?

寶寶罹患鵝口瘡很普遍,但到底什麼是鵝口瘡?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表示,鵝口瘡又稱為「口腔念珠菌病」,也是新生兒普遍好發的疾病之一;但如果是超過6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治癒後仍斷斷續續出現鵝口瘡,或是反覆復發鵝口瘡的話,建議最好是能夠進一步就醫檢查寶寶的免疫系統,確定有否其他特殊的疾病較妥。

主要的感染症狀

薛惠珍護理長形容,鵝口瘡最初的症狀,主要是在口腔中類似凝乳狀、奶塊狀的小白點,包括舌頭、頰內、上下唇黏膜的位置容易出現。鵝口瘡的患部,通常有略微突起白色小丘狀一塊。

初期不見得會出現很大的痛感,所以可能寶寶沒有感覺,媽咪不仔細注意也不會發現,但如果初期沒有治療或注意口腔清潔,那就很可能會陸續產生其它白點,甚至範圍也會擴成一大片,顏色也從初期的白色,而變成淡黃色、黃褐色。

王和順主任表示,鵝口瘡最常出現的好發位置,主要位在兩頰內的口腔黏膜上最普遍,有時也出現在舌頭、嘴唇周圍等,但也有少數剛罹患鵝口瘡的嬰兒,甚至沒有特別明顯的感覺,照樣正常吃喝睡,反而是經由例行回診健康檢查時,才被醫師意外發現。不過,大多被父母發現鵝口瘡的原因,都是因為寶寶喝奶時嘴巴引起疼痛,才因此發覺口腔內的有一層白色的薄膜在作怪。

鵝口瘡好發年齡,通常是6個月以下的新生嬰兒。最常見的則是剛滿月回診打預防針健檢的寶寶。但也有部份1歲小寶寶也會罹患鵝口瘡。不過,王和順主任提醒,如果寶寶到了1歲左右,鵝口瘡經常反覆發作時,就要額外顧慮妳的小寶寶是否有免疫力低下或不足等問題。

因為通常6個月大起,新生兒的免疫力通常會逐漸提昇,罹患鵝口瘡的機率也相對降低。反之,若反覆發生鵝口瘡,建議最好找兒科醫師進一步諮詢較妥。

鵝口瘡須治療嗎?

如果爸媽發現寶寶有鵝口瘡,需要立即帶寶寶就醫治療嗎?王和順主任表示,鵝口瘡即便不治療,通常也都會隨寶寶的免疫力提昇後,大約38週就會自然痊癒。可是一般的父母忍耐約12週就會很擔心了,所以如果在家初初發現小朋友口腔內有白色斑塊類如奶垢時,可於三餐加強口腔內部的清潔,並且觀察57天如果自然改善,就不一定要帶來門診就醫。

通常正常健康的寶寶,免疫力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若保護力不足夠的話,體內的黴菌才會趁虛而入。但若在家觀察鵝口瘡的症狀已超過7天,即使幫寶寶餐後口腔清潔都做得很徹底,也很規律了,卻發現口腔中的白色斑塊薄膜仍然存在,甚至越來越多。那麼就可以帶來就診,以便幫寶寶進行相關的藥物治療。

鵝口瘡若治癒不佳,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嗎?王主任回答說,除非體內免疫力過於低下的早產兒、老人或化療患者,那麼黴菌也會跑到腸胃道引起腸胃炎,甚至跑到呼吸道就影響造成肺炎,甚至更厲害一點的,會隨血液亂跑,如果不慎跑到腦部、心臟,也會引起嚴重的致病;只是這種機率通常是非常的低。

鵝口瘡的照護重點

寶寶使用奶瓶上的奶嘴,因為使用的時間久了,難免有細微程度的裂痕是肉眼看不見的,雖然媽咪消毒了很多遍,但有的黴菌卻可能會躲在裡面,因此不小心就怕會重複感染,所以像這種情形,建議媽咪給寶寶所使用的奶瓶嘴乾脆直接換新,而瓶身則可繼續保持例行性的消毒即可。

有時候奶瓶、奶嘴在寶寶使用過後,不僅要透過清洗、高溫蒸煮消毒等要做得徹底外,薛惠珍護理長更細心叮嚀媽咪,最好是能夠再讓這些奶瓶、奶嘴等用品清潔後並徹底烘乾或風乾,以免大人手部不潔因觸摸帶有黴菌,又再度附著食器而讓黴菌再度引起寶寶感染。

薛護理長並指出,門診發現罹患鵝口瘡的寶寶,一般是提供抗黴菌的滅菌靈(Mycostatin)磨成粉狀的藥物來塗抹治療,並不需要特別住院,除非是部份長期在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的寶寶,才有可能因為抗生素導致破壞人體正常菌叢的正常分佈量,因此引起人體白色念珠菌的大量增生,進而導致鵝口瘡較難痊癒。

護理長特別提醒,因為抗黴菌的藥效很迅速見效,往往許多媽咪看寶寶擦了3天就認為好了,於是就沒有繼續擦完療程,這樣反而小看了黴菌的威力。建議媽咪應該要完整的擦完醫師指示的治療時程(通常都要至少擦710天),以免後續再度復發,寶寶就受苦了。

另外,如果擦藥擦了5天也沒好的話,則要另外再度就醫檢查,確定是否有其它疾病方面的疑慮。再者,粉狀的藥劑也帶有一點些微的苦味,因此幫寶寶擦拭患部時,避免剛喝奶完就擦,以免因為苦味,而引起寶寶噁心想吐。尤其在擦粉藥時,可拿棉花棒先沾一小滴水,再去沾粉藥擦在白點處即可。

鵝口瘡的預防保健之道

1.避免徒手拿東西餵寶寶吃

王主任提醒說,最常見老長輩疼愛金孫可能會有的動作,如:將食物咬一咬後吐出放在手心,然後馬上直接用手再來餵食寶寶。到現在還是會有這種情況,這時爸媽可能就比較擔心,因為餵食寶寶的手部不潔也是感染的常見途徑,千萬不要輕忽大意喔!

2.食器玩具消毒,存放保持乾燥

另外,寶寶習慣吸食的安撫奶嘴,常常是掉了又撿起來吃,或寶寶在長牙期咬東西、咬玩具等,建議都要將這些東西定期消毒或多備一件替換為好。有些小寶寶也喜歡將小手放進嘴裡,所以媽咪也可細心幫孩子準備一兩條乾淨的毛巾,隨時外出、在家都可用來清潔寶寶的小手手。

另外像是拖嬰中心也有許多共用的玩具,或是拖嬰中心的照顧人員,手部等處也是基本清潔要注意的。尤其是一次需要帶23個小朋友的保母,可能在器具使用上、衛生習慣上的細節,更是需要特別的提醒。

3.維持乳頭潔淨、避免黴菌感染

如果是餵哺母乳的媽咪,更需要謹慎保持乳頭的清潔,以免造成黴菌感染。黴菌感染的乳頭,通常有什麼症狀呢?王主任回答說,一般會有紅紅的斑點、脫屑,為疑似感染症狀,此時應該就醫,並請婦產科醫師來替媽咪以抗黴菌的藥物治療為妥。另外,同樣在餵寶寶的兩餐中間於乳頭抹藥即可,而這些藥物多半對寶寶無甚大的影響。

4.換尿布後餵奶前,務必勤洗手

若哺乳媽咪的乳頭有破,外加感染白色念珠菌時,那麼手部的清潔更重要!否則,很容易在幫寶寶換尿布,馬上接著餵奶等過程,再讓寶貝感染到念珠菌的喔。尤其是幫孩子換尿布後,媽咪最好是記得洗完手,然後才進行餵奶的動作,這樣才不會在換尿布時又接觸細菌,不小心又帶入寶寶的口腔中喔!

5.寶寶喝完奶,固定清潔口腔

護理長指導說,尤其是剛喝完母乳的寶寶,雖然沒有餵一點開水,但是盡可能應該利用柔軟紗布來給予寶寶口腔適當的清潔。薛護理長說,確實也曾看過門診來就醫的母乳寶寶,舌苔特別的厚,如果舌苔沒有定期清潔,也會影響寶寶舌頭上味蕾的敏銳度,進而影響寶寶的味覺和食慾喔!

 

 

 

王和順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任、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現任: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臺安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薛惠珍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長

現任:臺安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410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