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接受標準治療
兒童癌症7成可治癒!
文╱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陳淑惠
輯╱張玉櫻
繪圖╱日光路
每年全世界約有25萬名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9萬名兒童因癌症而死亡,數字相當驚人!
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兒童腫瘤醫學會(SIOP)與荷蘭尼沃海恩的國際兒癌家長聯盟(ICCCPO),最近特地聯合發函給世界各國的小兒腫瘤科醫師與專業團體,希望喚起社會各界對兒童癌症的關注,共同鼓勵病童與家長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標準治療,並呼籲全球的醫師與科學家,積極投入兒童癌症研究及新藥研發,幫這些重症病童開發新藥物或新治療。
別放棄!7成兒癌可治癒!
世界上有8成的兒癌患者住在中低收入國家,由於醫療資源匱乏,許多原本可以治癒的疾病,因而無法妥善治療而失去寶貴生命,相當可惜,需要各國的醫療援助及設計相關的支持照護設施,以提升其就醫的便利性與家庭照護支持。
早期台灣兒童一旦罹患癌症,無論是白血病或其他惡性腫瘤,少數被家長與親友誤視為絕症。在沒有全民健保的時代,有些家庭選擇放棄治療,帶病童回家休養或環島旅行以度過餘生;也有的家庭因缺乏信心而放棄治療,甚至誤信親友不當建議轉而尋求民間偏方,最後不但無法挽救生命,還浪費大筆金錢,讓全家人的身心都飽受煎熬。
不過,這些現象,在台灣幾乎都已經成為過去式了。由於醫學的不斷進步,在世界先進國家中,已有7成以上的兒童癌症可被治癒。我國在兒童癌症基金會於1981年成立以來,陸續引進最新技術,推動了9種兒童癌症的標準治療指引。只要病童與家長勇敢面對,不要放棄希望,堅持接受標準治療,就非常有機會可以完全治好。
白血病(血癌),最常見的兒童癌症
在兒童癌症當中,最常見的是兒童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血液中含有維繫生命的三種血球,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紅血球負責由肺部攜帶氧氣到全身的組織;白血球如同國家的軍隊,負責對抗入侵的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血小板幫助人類免於出血。這三種血球都是由骨髓所製造,白血病是因為骨髓中白血球癌化異常增生所致。
急性白血病佔所有小兒癌症的36%,骨髓受侵犯的結果影響正常造血:(1)因紅血球低,出現貧血、倦怠、食慾差等現象;(2)因正常白血球減少可引發種種感染和發燒;(3)因血小板減少而容易出血。白血病也會使淋巴腺、肝、脾腫大和骨頭關節疼痛。
白血病細胞源自淋巴球系者,稱為「淋巴性白血病」,而源自其他白血球系者,稱為「骨髓性白血病」。小兒急性白血病中,淋巴性約比骨髓性多3倍。淋巴性好發於兒童,尤以3〜5歲為最常見。
開發新治療,癌症不再是絕症!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的發展史充滿戲劇性,從60多年前仍屬無法治癒的絕症,轉變為今天超過8成可以痊癒的疾病,是現代醫學所帶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重大進步之一。最大的功臣,可說是前仆後繼投入醫學研究的醫師與研究人員,以及病童。
舊時代的中西方醫學,大都認為無論是成人或孩童,一旦身體出現惡性腫瘤,都是無法治癒的。19世紀時,西方國家受惠於麻醉藥與無菌技術的發明,外科手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有些局部癌症,如胃癌、乳癌等,只要在腫瘤侵犯其他器官之前加以切除,就有希望痊癒。然而,對於已經轉移的癌症,或是癌細胞循環全身無法開刀的白血病,仍然一籌莫展。
從194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的一系列醫學與科學研究,奠定了現代癌症化學治療的基礎。1947年,美國波士頓的法柏醫師(Sydney Farber)採用干擾葉酸代謝的「胺喋呤(aminopterin)」藥物治療兒童白血病,使血癌細胞消失,達到暫時性緩解。隨後,研究者發現合併其他化學藥物,效果更好,提高了緩解的比率。
到了1962年,美國曼菲斯的品克爾醫師(Donald Pinkel)結合了多種化學藥物與中樞神經治療(髓鞘內化學藥物注射,俗稱背針)或腦部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消滅躲入腦與脊髓的血癌細胞,大幅提升了治癒率。
除此之外,科學家透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許多癌細胞的分子與基因標記,並透過相關的檢驗分析,導入「以危險群為導向」的治療觀念。也就是說,對於容易復發的患者,醫師提供較強的治療,以追求治癒的最大可能;對於較容易治療的患者,則減少治療強度,以減輕副作用,如此一來不但提升了病患存活率,也改善了生活品質。
近年來,各國更成功的以髓鞘內化學藥物注射的方法,完全取代放射治療,減少了電療的副作用。這些兒童白血病治療發展的里程碑,不但拯救了全世界許許多多的病童,更透過觀念的傳遞與學習,幫助了許多其他兒童與成人癌症的治療發展。不過,由於仍有部分病童有復發的風險,未來需要導入更先進的分析技術、癌症基因醫學研究等,並開發新治療來拯救這些病童。
在台灣,每年約有500位0〜17歲的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癌症,其中最常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年存活率已提升至80%以上,接近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
儘管近年來白血病治療成效很好,但仍有些兒童惡性腫瘤,如腦瘤、骨肉瘤、神經母細胞瘤、軟組織肉瘤等,成績仍有進步的空間,需要各界加倍努力的投入,研究這些癌症的生物特性,開發適合兒童使用的新穎抗癌標靶藥物,以幫助這些不幸罹患癌症的病童。
當心!兒童癌症9大警徵
兒童好發的癌症與成人癌症不同,5歲以下幼童除了白血病和腦瘤,也好發各種母細胞瘤,包括腹部的神經母細胞瘤、肝臟母細胞瘤、腎臟母細胞瘤、眼睛的視網膜母細胞瘤。
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為了希望父母早期發現兒童癌症,所以提出9大警徵提醒父母帶小朋友就醫,以提高治癒率。9大警徵包括:(1)臉色蒼白、(2)紫斑或出血傾向、(3)不明原因之發燒、(4)不明原因之疼痛、(5)不明之腫塊、(6)淋巴腺腫大、(7)肝脾腫大、(8)神經方面之症狀(如劇烈頭痛、嘔吐、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或抽搐)和(9)眼睛有異常反射光(貓眼)。
會有上述症狀的疾病很多,並非一定是癌症。例如:有一半以上兒童或多或少抱怨腳痛,位置以膝蓋和小腿後側最多。這種偶爾發生的疼痛,95%是一般所稱的「生長痛」,是指小朋友成長期間白天過度活動以後,在關節附近發生過勞的發炎現象,特徵為下午或晚上發生,兩側都會發生,發作短於2小時,其他時間小孩活動力、食慾、體重等一切正常,沒有其他異常,偶發且不規律發生,這並非是癌症造成的疼痛。所以父母要保持警覺性,但不要神經兮兮地活在恐懼中。有疑問就即刻詢問專業醫師,以免過度擔憂或者延誤癌症治療。
孩子得癌症怎麼辦?
當小朋友被診斷罹患癌症時,家人最初的反應是「震驚」。會認為:「不可能,小孩只是感冒吧!」之後是「憤怒」的情緒,這憤怒會投射到家人、照顧者或甚至是醫護人員。面對此重大的打擊,這些反應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常時間處在這些情緒中對病童沒有幫助,所以家長應儘速調整思緒與接受醫療的幫助,和醫療團隊討論要如何幫助病童恢復健康與減輕不適。
「小兒血液腫瘤科」的專科醫師就是專門治療兒童癌症的醫師,負責疾病的診斷、分期、擬定治療計畫、執行治療及處理治療相關的併發症,長期追蹤治癒患者並妥善照顧少數因疾病本身或治療造成之後遺症,所以小兒血液腫瘤醫師是負責照顧兒癌病童的長期好夥伴。
除了醫院的協助,病友、社工、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和瑞信基金會都可以提供經濟、照護、心靈等多方面的支持。所以病童與家人絕對不是孤獨的,有許多人會陪伴與幫忙病童與家屬的!而且由於許多方面的進步,包括更好的檢驗技術、更好的抗生素、更好的止吐藥、更熟練的醫護人員,副作用與併發症減少許多,病童治療過程的生活品質還不錯,而不是像電視劇上那樣演得很痛苦。
醫療團隊+家庭陪伴,攜手戰勝病魔!
大多的兒童癌症是原因不明的,所以較難事先預防。回顧兒癌的醫療歷史,我們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醫學進步,紀念那些不幸捐軀的生命小鬥士,期待有更多的國內外醫師與科學家投入兒童癌症研究發展的領域。
最重要的是,請大家一起鼓勵新發病及治療中的病童與家長勇敢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與醫療團隊通力合作,共同戰勝病魔。病童的親友與長輩,除了口頭關心之外,也不妨多多分攤父母的重擔,協助其日常生活所需或照顧其他兄弟姐妹。透過支持、陪伴與家庭的力量,與病童攜手走出癌症的幽谷,迎向光明的未來!
陳淑惠
現職: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液腫瘤科主任醫師、慈濟幹細胞中心醫務主任
美國St. Jude Children Research Hospital骨髓移植臨床研究員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及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造血幹細胞移植臨床研究員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4年4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