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剖腹產 照護全解析

產後Take Care,回復健康與自信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隆蓉、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護理長許碧鳳

 

即將迎接新生命降臨的時刻,想必準爸媽一定既緊張又興奮!無論是自然生產或剖腹生產,在產後照護上有哪些重點與關鍵?跟著本文瞭解與認識,不僅可放心地迎接寶寶到來,也能輕鬆掌握自己產後的健康狀態。


產後Take Care,回復健康與自信

經過千辛萬苦的分娩,新手媽咪抱著可愛的新生命,心裡充滿欣喜與感動,不過,在產後期的黃金復原階段更要重視身體的調理。如果產後護理沒做好,容易引發出血、細菌感染等問題,嚴重可能影響身體的復原呢!

 

認識產後期

所謂的「產後期」,即胎盤產出於母親的生殖器官(主要是子宮),到子宮回復到懷孕前的狀態為止,一般約需要6個星期。產後婦女生殖系統恢復的過程稱為復舊,產後34天復舊的過程最明顯。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隆蓉分析,以自然生產而言,由於生產時會剪會陰,而會陰傷口的癒合時間約需1週左右。至於剖腹生產的皮膚傷口通常也於1週即可拆線,接著是預防疤痕的產生,其傷口的照護原則是保持乾燥、清潔,避免感染。

 

照護不當,恐感染、出血

若產後照護不當,容易發生感染,對健康造成威脅。黃隆蓉醫師指出:「產後最常見照顧不當的問題,就是產婦在出院後因食用大量含酒類的食物而造成出血。」另外,亦很常發生剖腹生產的傷口出現感染。

 

黃醫師說明,一般而言,剖腹生產在傷口恢復的過程中,應盡量保持乾燥,若產婦洗澡時沒有把傷口擦乾,讓傷口處在潮溼的狀態下,容易滋生細菌、引發感染。

 

產後照護不當另一個可能發生的狀況就是出血。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護理長許碧鳳亦表示:「產婦出院前都會評估子宮收縮狀況及傷口,確定沒問題才會讓其返家休養。」理論上,產後出院回家後應該不致於會突然發生大量出血情況,除非產婦的子宮收縮功能不佳,或有其它問題。

 

產後會經歷產後痛

一般產後會出現產後痛,亦即子宮收縮產生的疼痛感,通常在產後23天較明顯。黃隆蓉醫師解釋:「因為子宮恢復初期,由於強烈收縮所以會有產後痛。經產婦較初產婦明顯,也會因為哺餵母乳,胎盤殘留或使用子宮收縮藥物等情況而更加疼痛。一般約23天可以緩解。」她進一步指出,其實產後痛如同經痛,皆為子宮收縮造成,只是產後痛會較經痛強烈。

 

PART 1自然生產的產後照護重點

在歷經幾個小時的陣痛以後,終於讓寶寶順利平安的娩出,自然生產的媽咪除了好好休息以外,對於產後的照護有哪些重點必須瞭解?

 

1注意子宮復原情形

原則上,產後6週子宮會回復原來大小,所以媽咪應注意子宮的恢復狀態。由於每個產婦的子宮收縮狀況不同,許碧鳳護理長建議,通常在生產完23天的惡露量較多,分娩完2448小時內,可進行子宮環狀按摩,促進子宮收縮幫助惡露排出。

 

黃隆蓉醫師指出,產後約略10天後,子宮會緩緩移到骨盆腔,按摩時便不易摸到子宮,因此之後不一定要進行按摩。許碧鳳護理長也表示,如果產後能持續哺餵母乳,也可以幫助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催產素,有利於子宮收縮,所以產後盡早哺餵母乳,亦可以幫忙子宮的復舊。

 

2觀察惡露狀況

許護理長指出:「生產完後,陰道會流出類似經期的血,稱為惡露。」起初的23天,量較多呈紅色;產後12星期以後,量會逐漸變少,顏色轉變為褐色。34星期以後顏色更淡,多為黃色或白色;產後46星期左右,多數人已完全乾淨。若產後惡露量過多、有血塊、臭味、惡露期過長或發燒及腹痛時,需找原接生醫師診治。

 

對於一天的正常惡露量,黃隆蓉醫師表示:「產婦約每2小時換一次產墊,惡露量並不會超過產墊的一半。」如果惡露量太多,例如:1小時浸溼二片衛生棉,甚至血塊太大或血流不止等,必須盡快就醫。一般而言,正常惡露的排出可分爲三階段:

 

 

1)紅色惡露

紅色惡露排出時間約在產後的13天。此時量多、鮮紅色,含有大量血液或殘留的胎膜組織。如果惡露的量太多、有腥臭味,加上出現合併症狀像肚子痛等,即可能是受到感染,建議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並進行處理。

 

2)漿液性惡露

約產後310天開始排漿液性惡露,顏色會轉爲暗紅色與咖啡色之間,含有少量血液、粘液與陰道分泌物。

 

3)白色惡露

產後10天左右,惡露逐漸轉為淡黃色或白色,稱為「白色惡露」。黃醫師指出:「如果這段期間的惡露突然又變為大量的紅色惡露或出現難聞的異味,可能有產後出血或子宮腔有感染的情形,建議要立即回診。」

 

3傷口照護

自然生產的婦女有會陰切開的傷口,在如廁後可用沖洗器裝溫開水由前往後沖洗會陰部,並用衛生紙拍乾以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另外,有孕婦在沖洗時加一些碘酒,其實這是不需要的,除非是因為傷口受到感染,醫師會特別指示加碘酒沖洗,否則以溫開水沖洗即可。

 

產後1週若傷口癒合得差不多,許碧鳳護理長指出:「上完廁所及更換棉墊後,可使用溫熱的自來水沖洗會陰。」她特別進一步提醒,若是居住地區的水質不良或使用地下水,含菌量較高,則建議使用煮過的溫開水沖洗,以避免傷口感染。

 

一般來說,使用溫熱的自來水即可,不過要注意盛水的容器與取水的過程都應該保持清潔。會陰部並非完全無菌的,最重要是要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與乾爽。至於清洗會陰部應持續到何時?許護理長表示:「依個人習慣而定,坐月子期間仍有惡露時,建議持續沖洗,以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與舒適。」

 

4腸胃系統的恢復

懷孕期間,子宮逐漸變大會造成腸胃器官移位,變大的子宮也會壓迫到腸道,再加上內分泌的變化,易造成腸胃蠕動及吸收變得較緩慢。當生產完,身體的狀況漸漸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況,腸胃蠕動也會逐步恢復成孕前情況。這時期的飲食盡量清淡,多攝取含有纖維質的蔬果。

 

黃隆蓉醫師表示:「自然生產的婦女由於會陰有傷口,如果出現便秘狀況,排便會影響傷口癒合,而且排便時也會連帶拉扯傷口造成疼痛;再者,因為懷孕期間大部分的孕婦都會出現便秘的問題,促使直腸受力造成靜脈曲張,而且也因為腹壓增加、子宮變大,而影響靜脈循環,更容易產生痔瘡。原來就有痔瘡困擾的媽咪,若加上產後再有便秘的情形,即可能讓痔瘡症狀更加重。」

 

對於這時期的飲食原則,主要是採均衡攝取,不過,許護理長提醒,比較不好消化的食物,或是容易造成脹氣引起腸胃不適的食物,像蛋、豆類、牛奶等則建議少吃。

 

5泌尿系統的恢復

懷孕時期,孕婦因應生理的變化,大量的水分會滯留在體內,而且血液量也會上升,因此,一個孕婦在體內會滯留約6500毫升的水分。而且由於血管滲透壓的變化,再加上變大的子宮影響到下肢靜脈回流,水分會排到血管外,致使許多孕婦有水腫問題。

 

不過產後即會回復孕前的生理狀況,水分開始回流到血管,黃醫師解釋:「也因此,剛生完的幾天產婦會有多尿情況,再加上生產時胎頭壓迫到膀胱,可能導致排尿較困難、尿液滯留,產後壓迫解除,膀胱回到原來的位置,排尿也會逐漸順暢。」
 

一般而言,產前由於子宮變大壓迫到膀胱,在懷孕後期更會覺得頻尿;產後回到家裡坐月子,可能因為湯湯水水的食物攝取較多,間接地也會增加尿液量,建議按照平常排尿的習慣,不要憋尿。

 

而在每一次解尿時,盡可能將尿液解乾淨,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倘若媽咪覺得非常頻尿,不到半小時就想上廁所,小便時有灼熱、刺痛感,此時可能懷疑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建議就醫檢查。

 

 

 

黃隆蓉

現職: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總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生殖醫學科研究醫師

 

許碧鳳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護理長

學歷: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畢業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手術室護理師、急診室護理組長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41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