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自信、EQ低、缺乏挫折忍耐力

小心!不當誇耀孩子的反效果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  謝麗紅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美國紐約州臨床心理師

   陳永儀

長庚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 常雅珍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  洪仲清

 

                               

Trophy Child」的中文意思是指被父母拿來炫耀,滿足父母自我成就感的孩子,然而,炫耀孩子或讚美孩子並不能與鼓勵孩子成長進步畫上等號,若拿捏不當,反而會對孩子造成想像不到的傷害!

以孩子為傲,錯了嗎?

問題情境:

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只要媽媽帶他出門碰到親朋好友,或是打電話與親朋好友聯絡,他就會搶著不斷地在大家面前重複背誦完整的三字經,或是十幾首唐詩,每次背完,媽媽就會很驕傲地讚美孩子,也樂於聽到別人對孩子的稱讚。

 

剛開始孩子會連著背誦一次、二次,親朋好友們也會基於社交禮貌給與孩子鼓勵與回應,對著孩子說「很厲害!」沒想到背完不到五分鐘,孩子又拉著大家聽他從頭到尾背誦第三次、第四次一樣的東西(同樣完整的三字經,以及十幾首唐詩)。

 

即使這個時候現場的其他人已經有些尷尬,媽媽仍陶醉在自己孩子的表現中,又繼續稱讚孩子,結果,三分鐘後孩子又展開重複一樣的行為,要求現場的人中斷原本的事務與話題,拉著大家聽他背第五次、第六次的三字經,以及十幾首唐詩……

 

孩子為何如此「渴望」得到稱讚?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美國紐約州臨床心理師陳永儀指出,上述情境中,年紀還那麼小的孩子,一直要所有人都要聽他重複背五次、六次一模一樣的東西?甚至還無法停下來?

 

其實,這樣的行為顯示出孩子「非常渴望」媽媽跟外人的稱讚,人往往只會對自己無法時常得到的東西,會產生強烈的渴望,因此,媽媽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平常在家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孩子做其他事情,媽媽都很少給與正面的回饋與反應,唯獨在孩子拼命背誦,或是在外人面前表現,聽到其他人也誇讚自己孩子那麼小就會背完整的三字經,以及十幾首唐詩的時候,媽媽才會感覺驕傲,覺得孩子特別優秀,才給予稱讚?

孩子真正的價值是否被看見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那麼是不是等到年紀再大一點,進到學校念書了,家長也只會在孩子拿到運動比賽第一名、朗誦詩歌第一名的時候,才會對孩子說:「你好厲害唷!」?甚至要求孩子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表演,「來!來!來!快告訴叔叔阿姨們,你之前拿過多少獎?」、「來!來!來!朗誦一遍上次你得獎的內容給叔叔阿姨們聽!」

 

「爸媽的愛,有條件? 」

   久而久之,孩子會認定:「我存在的價值只等於這些外在的優秀的表現。」陳永儀教授強調,這還不是間接地讓孩子感受到妳喜歡他做什麼,而是直接地赤裸裸地把妳的價值觀塞給孩子,逼迫(force)他接受!同時,更是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人的價值不等於外在表現

陳永儀教授與我們分享,心理學是從哲學演變來的,人的價值常常也是被討論的議題,事實上,人活著本身就是價值,不管孩子做什麼表現得如何,只要他活著,爸媽就愛著他,今天孩子做了不合宜的行為,爸媽會教他,告訴他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但是,爸媽還是深愛著他。

 

情緒智商包含「解讀他人情緒的能力」

所謂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包括了四項能力解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解讀他人情緒、以及情緒管理陳永儀教授指出,在上述情境中提及現場的其他人已經有些尷尬,但是只要媽媽又稱讚他,5分鐘後,孩子又會重複一樣的行為,要求現場的人中斷原本的事務或話題,聽他背第55?!

 

表示孩子完全讀不到別人的感受,或許是因為孩子的年紀還小,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也應該感受到現場的其他人已經有些尷尬,應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告訴孩子叔叔阿姨們正在討論或是做些什麼,要能夠引導孩子學習,讓他知道不可以隨心所欲就打斷他人的活動,若是每一次在外面都任由相同情況重複發生,孩子很難學會解讀他人情緒的技能。

      

勿忽略培養人際互動的技巧與特質

謝麗紅教授表示,爸爸媽媽與其只著重誇耀孩子或是要求孩子學習可以向人表演的才藝或表現,不妨試著多培養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協助孩子去練習有助於人際互動的技巧或特質因為當孩子漸漸長大,進入團體生活,如何擁有受歡迎的人際特質與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對孩子相當重要,通常只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無法學會觀察他人反應傾聽他人的人,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炫耀VS分享?

問題情境:

現在的教育的專家不是一直強調要多多讚美孩子?!這樣孩子才會不斷、不斷進步,而且我的孩子就是表現那麼優秀,長得那麼可愛,我講的是事實,也是在讚美我的孩子,「別人要眼紅,是他們自己有問題,我也沒辦法?!」

 

炫耀VS分享,來自不同動機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謝麗紅表示,炫耀與分享來自於不同的動機,過度炫耀孩子的爸爸媽媽,有可能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成長經、自我成就感不足、補償心理,因而希望從孩子身上獲得自我的榮耀,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有能力把孩子教得很好。

   

所謂的「分享」則是偏重育兒經驗、心情或心得的交換、談話者訊息與情感間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雙方都有機會聽到彼此說出自己的經驗,而不是只有一方不斷在說自己孩子的表現有多麼優秀,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想法與心情感受。陳永儀教授認為,真正的「分享」,是會挑選溝通對象的,不可能逢人就說,也不可能對著毫無關係的人說。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炫耀本身包含著賣弄,可能真實的能力或情況根本不是如此,但當事者卻刻意放大,此外,炫耀通常在用字遣詞上面也包含著比較、較勁的性質,可能會出現「上對下」、「我有,但你沒有的!」意味,因此會讓接收的一方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至於「分享」則是會讓其他人產生共鳴,甚至感覺跟你交流互動是一種享受,願意繼續與你保持良好的關係,此外,分享本身的功能其實還包括紓解壓力、找尋建議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新手爸媽們有了孩子之後,會開始參加一些社群,因為他們知道可以在社群中找到資源,以及能夠體會自己心情的人,彼此都不會被忽略。

 

思考溝通目的

因此,爸爸媽媽不妨思考一下今天與朋友聊天的目的是什麼?想要當眾開口誇獎自己孩子的目的又是什麼?「真的只是單純想要讚美自己的孩子嗎?還是……。對方是否對此話題感興趣……他的反應又是如何?」雖然每個人自我覺察能力不盡相同,但是這樣的自我覺察也有助於調整人際互動的模式。

 

同理心

「我們會想要一直停留在一段關係中,都是因為在這段關係中,我們感覺舒服、自在………謝麗紅教授說。如果爸爸媽媽本身都無法觀察出在人際關係的社交場合中,大家是不是真的對你一直談論孩子的話題那麼感興趣?是不是有可能覺得:「你是不是在暗示我沒有你那麼會教孩子?」真的那麼不乎他人感受,可能也很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炫耀孩子不等於鼓勵孩子進步

陳永儀教授認為,孩子會有成長,除了正面讚美之外,也需要有一定的規範,才能夠真正學習到哪些行為是合理的,哪些不是。如果家長什麼都說孩子最棒!總是說孩子是最優秀的!孩子反而會失去經歷挫折的機會。

 

拿捏不當,讚美反而造成傷害

長庚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常雅珍表示,如果家長長期聚焦在讚美孩子「贏過別人」,可能會產生副作用,舉例來說,家長如果以孩子的學校成績名列前茅為傲,一直讚美孩子:「媽媽知道你贏過所有的人,得了第一名,你真了不起!」孩子會以表現自己為目標,不斷想要贏過別人,一旦無法名列前茅,就會失去學習動機,容易自我放棄,因為他並沒有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只是為了想要表現自己。

 

因此,家長應該稱讚的是孩子的努力和投入,引導孩子和自己比較,建立「學習目標」而非「表現目標」,重視「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才能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不斷超越自己。

 

謝麗紅教授也強調,剛出生的幼兒還沒有形成明確與固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來自於周邊重要他人對他的回饋,這些回饋就像是自我概念的部分拼圖,會讓孩子拼湊出對於自我的形象。爸爸媽媽應多讚美與肯定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而非最終的成果表現」而已,如果當孩子只有在炫耀自己的成果表現時,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稱讚,才能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那麼表示孩子的自尊與自我概念養成不是很健全。

 

孩子易失去自我認識與調適力

如果小孩從小一直覺得任何事情他都「應該」是表現最優秀的那一個,他根本沒有機會學習到「自我認識自我調適」,你知道自我認識自我調適的能力有多重要嗎

 

陳永儀教授指出,一個無法自我認識與自我調適的人,一旦哪一天遭遇無法受到他掌控的事情,內心會產生嚴重挫折感,並且會認定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他感覺好過一點(feel better),有可能因此一直陷入憤怒、孤獨、焦慮、不滿意當中;若是如此,又如何面對未來人生各種挑戰,把握機會、發揮潛力

 

「如果你真的認為你孩子這一輩子都會是最優秀的,不會失敗,就繼續把他保護得好好的,但是如果你相信他將來是有可能遇到挫折的,身為家長應該教孩子的是如何面對自己的短處,就算跌倒了、失敗了,也能擁有自己再站起來的這種能力。」陳永儀教授說。

 

當心孩子潛能發展受限!

  陳永儀教授進一步提醒爸爸媽媽,若不斷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認為孩子很優秀的表現,從沒有問過孩子本身的意願或感受,某種程度上,也是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認為我只有在這方面有優秀表現,或是爸爸媽媽只希望我在這方面有優秀表現,如果孩子真正的興趣跟本不在這方面,反而有可能讓孩子有很小的空間去發展自己出自己興趣與專長。

 

善用三明治讚美法:褒、貶、褒的回饋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回饋,如果光只有正面的稱讚,會讓孩子受挫能力變低只有負向的批評,也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從來不懂得欣賞我,久而久之還可能產生溝通上的問題謝麗紅教授建議可以善用三明治的回饋法,讓孩子知道自己得到認同與欣賞,若有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負向的回饋意見伴隨著正向讚美呈現,最具建設性,能夠讓孩子產生思考、學習自我修正:

 

STEP 1 具體指出及讚美孩子表現優異的部份。例如,孩子個性外向活潑,英語能力與表達能力都十分優秀,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有這方面的特質與能力,也覺得你這部份表現一直很好唷!」

 

STEP2建設性回饋。「但是,班上的其他同學,會不會其實也很希望他們也有可以表現或練習的機會呢?你覺得有時候要不要也試著把機會讓給別的同學表現看看?」

 

STEP3停留在肯定孩子的部分。「媽媽覺得你一直都表現得很不錯,是個貼心又懂事的孩子!」

 

真心的讚美,一定要公開嗎?

謝麗紅教授與陳永儀教授皆認為,如果爸爸媽媽真心認為自己要多讚美孩子,孩子才會進步,其實都可以在私下進行,針對孩子個別努力的過程,作出具體的回應。

 

自戀型父母 ?

陳永儀教授表示,在臨床上的確有自戀型人格異常(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自我為主,凡是也都以自我為出發點聽不進去別人的話,缺乏同理心。但是,即使被診斷出有自戀型人格異常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與證據顯示,有自戀型人格異常的人不能成為好父母。謝麗紅教授強調,喜歡成為眾人焦點的父母,並不一定就是自戀型人格異常,不要輕易地對周遭的人給於過度的病態標籤,此舉對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當父母有自戀特質的傾向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洪仲清指出,一般在使用「自戀」這兩個字的時候,常是指某個人自己過度地覺得自己很帥、很美,那種感覺通常讓他人有些不舒服。延伸來說,自戀跟自大、浮誇、驕傲、自私等等的概念,有些關係。有時候,我們可以用「過度專注自我,忽略他人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來看。所以,自戀是發生在人我關係當中的一組行為。

 

自戀,常源自於脆弱的自尊

我們再走得深一點,自戀,常源自於脆弱的自尊也就是自我概念不清,導致容易受到挑戰與威脅,所以需要在關係中貶低或剝削他人,來維持自我的健全。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說。換句話說,自大,有時候是自卑的偽裝,當自戀或自大的面紗被挑破了,即帶來強烈的情緒反應。

 

要求孩子來滿足本身需求

每個人基本上都有些愛自己,甚至我們每個人都該學如何愛自己。但是把自戀推到極致,那就是只懂得膚淺地愛自己,又不會愛人。講得細膩些,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但他人的感受卻不是重點。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說。某種程度上,他人的存在,在自戀者眼中,只是為了滿足自戀者本身的需要罷了

 

如果父母自戀特質的傾向強烈,這樣的父母要求孩子的背後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身為父母的需求。例如,我們常看到,父母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現在要孩子去幫自己完成,來彌補自己的缺憾或自卑,即使孩子沒有意願。或者情節較為嚴重的,像是打罵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甚至到性侵、虐待的程度。

 

孩子的幸福並非優先考量

在教養手段中,常出現心理貶低與撤回愛的方式像是透過不斷地貶抑孩子,讓孩子覺得只有聽父母親的話才是對的,唯父母之命是從,方便管理控制;以收回父母對孩子的愛為籌碼,迫使孩子就範,乖乖聽話。有些父母要求孩子,特別是學業與各種才藝表現,是期待自己在親友面前有面子。有些父母強力介入子女的生涯、伴侶選擇,是著眼於自己的長遠利益與社會聲望,孩子的幸福並非優先考量。

陳永儀教授進一步指出,如果父母有自戀特質的傾向他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狀況:

 

狀況一:孩子易缺乏安全感

如果父母一直無法把幼兒的需求作為優先考量,只知道或只看得見「我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無法設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那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無法健康地經歷「當我有困難時,周圍的人是能幫助我的」,長期缺乏關愛的情況下,長大後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狀況二:孩子也會不斷想成為焦點

「小孩的觀察能力是超乎想像的,爸爸媽媽甚至不用說出口講,從日常生活的相處互動中,小孩就能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比較喜歡自己做什麼?或是自己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爸爸媽媽會特別開心。此外,小孩其實會特別想要取悅自己的爸媽。」陳永儀教授說。如果父母只注重外在」表現,對孩子的其他需求不屑一顧,孩子很快就會學習到為了要獲得父母的關愛,要不斷爭取表現。

 

代理人偽病症候群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指出,有一種很少見的病症,叫做「代理人偽病症候群」。父母透過蓄意讓子女生病,然後自己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得到某些心理上的滿足。

 

父母如何自我覺察?

學習重新認識自己、愛自己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指出,愛自己,說的不單單只是滿足自己某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瞭解、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行為的動機,把自己成長的過程,跟現在連在一起。先健全自我,才懂得愛人。自己的需求,自己懂得滿足那麼,愛起另一個人來,包括自己的子女,就會讓對方在關係中自在、輕鬆。這個時候的愛,通常是利益雙方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不會再把子女的外在表現,當成是滿足自己的工具。

 

問題情境:

我的姐姐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她從女兒出生後,幾乎每天每隔一小時就上傳自己孩子的照片、動態或是影片到網路上,可是,她公開描述孩子的形象,跟孩子真實的個性或表現差距似乎很大?!例如,她說自己的孩子天生的個性是天生外交官、很外向活婆、完全不怕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每週日都會見到孩子,孩子非常內向害羞,不會主動叫人,也不愛笑,收了禮物也不會說謝謝,一點都不活潑,跟姐姐向他人描述的好像不是同一個孩子?!

 

孩子易產生挫敗感

謝麗紅教授強調,每一個孩子的特質都不一樣,外向有外向的好文靜也有文靜的好,如果爸爸媽媽覺得孩子過於內向,可以多協助孩子平衡發展,鼓勵與訓練他發展外向的行為,可是,如果一直在外人面前陳述一個與事實不符的形象,孩子知道了容易產生挫敗感:「原來我做不到也無法符合父母的期待?!」

 

貼近自己、「悅納」自己

謝麗紅教授指出,對自己的了解很貼近真實的狀況,對自我的發展才是最好的,「悅納」指的是瞭解自己的優勢與限制所在,並真心接受自己,知道我這個人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如果總是高估自己,不符合事實,容易出現眼高手低的狀況,如果總是低估自己,也會產生自卑感。

 

戴著濾光鏡教養孩子?

父母如果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困擾,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中,將孩子幻想成某種形象(與現實並不相同),某種程度這也是在彌補自己的不足,或無法達成的期望。

 

理想小孩?

常雅珍助理教授認為,其實每位家長都會有自己理想中想要的孩子,這是能夠理解的,只是現實是不可能每一個孩子一出生的天生氣質都能完全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每一個方面都很優秀,孩子的天生氣質和長處跟父母的期待的不同也是很正常的。

 

她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她自身的例子,以教導孩子要有禮貌這件事來說,在教導小女兒的時候,不需要耗費太大的心力,因為她的個性天生就比較外向活潑,在很遠的地方只要看到她認識的人,就會熱情主動地揮手打招呼;相較之下,大兒子的個性就比較內向害羞,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慢慢引導,「重點是做父母的要學習接受孩子,真正了解孩子,願意去找方法、花時間,耐心地協助孩子慢慢培養出你希望他能夠擁有的正面特質。」

 

 

謝麗紅

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

經歷:彰化縣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社區心理諮商及潛能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

研究專長:諮商員教育、諮商歷程研究、團體諮商、單親家庭輔導

 

陳永儀

現職: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

美國紐約州臨床心理師

學歷:美國羅格斯大學健康心理學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碩士

經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健康心理學博士後研究

美國花旗銀行紐約總行國際人力資源部經理

研究專長:壓力,情緒,與健康;情緒調節與衝動控制

 

常雅珍

現職:長庚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心輔所博士

專長: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

 

王意中

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國軍八0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301個專注力教養秘訣》《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台灣自閉兒教養書》《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301個過動兒教養秘訣》作者

 

洪仲清

現職: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

學歷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早期發展療育評估鑑定中心臨床心理師7

參與拍攝「遙遠星球的孩子」紀錄片

著有<<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一書親子天下 / 康軒學習雜誌專欄執筆、公視以及大愛台等親子節目之邀訪專家

專長: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認識與治療、發展遲緩兒童的認識與輔導、兒童注意力問題、共同注意力訓練、人際互動訓練、遊戲治療、親職教養諮商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redbeaniceteacher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36月號。
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