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安親班老師的真心話



作者:陳雅慧
圖片來源:蔡宗昇、何忠誠攝



Winnie,北縣美語補習班負責人,有七年經營補習和安親班的經驗。Winnie在美國念完大學和工作過,個性非常直爽。問她:「這麼坦白,不怕得罪家長嗎?」她說:「大部分的家長都很好,但有些家長真的忘記了自己對小孩的影響更大。我很喜歡小孩,希望可以改變那些家長。」

 

學生在安親班做功課的影響是:到了國中,這些學生不會念書了!因為在安親班時,樣樣作業都有老師幫忙盯,做完一樣功課交出來,老師會吩咐繼續做其他事情。每天應先做什麼功課,都由老師規劃順序。

每天小朋友一進門(安親班),安親班老師先把全部學生聯絡簿收齊,先了解學生今天有沒有少抄功課。有的學生會偷偷把功課擦掉,五樣功課變成三樣。少寫功課,第二天,老師寫紅字後,家長會來責問,為什麼功課沒有寫完?因此我們會規定,四年級以上小朋友,要用原子筆抄功課。
 

不只做功課,還要逼成績

大部分家長期望孩子來安親班不只完成功課,還要逼成績。我們有自己的功課(評量卷),所以老師要排每一週的時間表,才能在段考前,把該寫完的評量和考卷寫完。安親班有自己的聯絡簿(拿出一本安親班的聯絡本),你看,這個學生昨天在安親班完成的功課有:訂正國評、寫數評、聽寫。

現在雙薪家庭的家長,上完一整天的班都很累,但是,很多功課是需要親子一起完成,安親班老師有的時候就變成媽媽。部分家長只負責簽名,認為所有事情安親班都弄好,因此,只要老師在聯絡簿上,寫下任何紅字,都不能接受,第一個就來責怪安親班。 

教育真的有問題,為什麼小朋友念得這麼辛苦。我也覺得不需要寫這麼多評量,但是家長要看成績。每次到了段考發考卷時,安親班老師都緊張死了,家長下午就會打電話來安親班問分數,學生反而不緊張。分數不理想,家長還來不及分析學生錯在哪?就立刻跳過學生,來罵安親班老師。

上學期有個學生期末考有一科考了九十二分,家長立刻打電話來,劈頭就說:「為什麼考這麼爛?」我跟家長說:「九十二分,沒有很爛!」有一題選擇題,沒有念過相關資料的話,連大人都不會。家長不分析錯在哪裡?為什麼?平均考得如何?只會看到分數就發飆。

後來我也只好把評量拿出來,告訴家長,我們全部都教過,每一題都寫過,評量、考卷都有類似題目。但是,這樣考到高分就真的好嗎?
 

創意功課是我們的麻煩

當然不是每個家長都這麼可怕,也有很關心小孩的家長。

小孩子要讀好書,除了天生頭腦好,就是要陪伴。不少家長匆匆丟一句話說:「我沒有辦法!管不動!」我覺得不是管不動,而是沒有陪伴,家長看電視,小朋友怎麼可能去念書?曾經我忍不住脫口跟家長說:「他是你的小孩,他不跟我姓耶!」

學校出的創意功課,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很大的麻煩,因為安親班都在趕進度。這樣的功課非常好,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但是安親班時間太緊湊,只能上網,幫學生找好答案。譬如,要查台北縣的古蹟,或是要查地方有什麼名產,全部都由我們來查,印好、給學生貼,學生可能根本沒看過內容。當然答案不會都一樣,有十個人要,我們會找十個不同答案。我深深的感觸是「父母才是最好的安親班老師」,雙薪家庭的父母應該要把安親班老師當作合作的夥伴,一起協助小朋友學習,而不是給錢了事。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1rcebUt  


延伸閱讀:
不做家事的孩子,長大也難找到工作http://bit.ly/1ru7AFq
柚子醫師:孩子調皮父母要教!http://bit.ly/1SHTUT7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面對頂撞兒,將發球權還給孩子

 

 

作者:王韻齡
圖片來源:插畫│陳沛珛 


 

孩子能夠表達意見很好,但有時故意唱反調、頂嘴,總是讓父母血壓爆表!而孩子覺得大人為什麼不能聽他好好說話?面對這樣的教養困擾,提供常見的5個教養問答。 

 

教養狀況題

早上出門前,打開車門,後座擺著一盒面紙,我提醒要兩個小孩要注意,已是小學高年級的哥哥卻一屁股坐下去,我指著爆開的紙盒,他聳聳肩說:「你說不要坐到面紙盒,我沒坐到,只有書包壓到而已。」我努力克制發火的情緒說:「那沒關係,把紙盒修好就好了。」哥哥望著破裂變型的紙盒,臉色變得比剛才的我還要綠。

一段日子以來,類似的狀況一天要上演數次:叫哥哥快一點時,他不是不動如山,就是刻意放慢動作;叫他往東,他會往西北南任一方向,獨獨不會往東;即便是隨意閒聊,哥哥也是句句針鋒相對,力行著他的「唱反調」方針。

 

剛開始,我常被層出不窮的「唱反調」弄得非常火大,忍不住會教訓他,母子都有得理不饒人的特質,也一樣言語犀利,最後演變成兩方對峙、脣槍舌戰,比以前辯論時攻擊對手還累,很多時候我非但無法壓制他,還會被他的詭辯搞到血壓爆表。經過一段時間的混戰,我體認到發怒無濟於事,開始試著釐清現況。哥哥已逐漸脫離兒童期,慢慢向少年靠攏,他重視獨立與自我掌控權,對於不順己意的事情,反應明顯。雖然,他的態度不一定很差,言語也還不太激烈,大部分的時間,他呈現「懶得理人」的消極反叛,剩下的時間,差不多都是他興致好的時候,則充分運用自己反應迅速、口齒伶俐的長才,跟你挑語病、耍嘴皮、然後積極唱反調。

我決定把這些時不時就出現的唱反調,直接放水流,盡量左耳進右耳出,不要去理他。有時被惹火,實在忍不住,我會跟他一起耍嘴皮子,再催眠自己:「我跟一個頑強對手在詭辯,不能動怒、不能動怒,要伺機回擊……」

當我不再管哥哥的事,給他全部的信任,也把他的「唱反調」直接無視後,他反而轉變了態度。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特質,無法以單一標準來看待與要求。「理解他」和「信任他」比「導正他」更重要,對我來說,這麼做還能有效降低血壓爆表的機率,一舉兩得。(文│Sama 摘自「Sama記事本」,全文見此


孩子心底話

國小生:我漸漸覺得爸媽不是什麼都懂,且大人說的事我都懂,也大多做得到,但說出來的話,常常被說成是頂嘴。

我最不喜歡爸媽一副怪我的樣子說:「你怎麼這樣?」或是拿我跟別人比較,要不然就明明講這件事卻又翻舊帳。這些話總讓我覺得很難堪,讓我覺得好像常做得不夠好,把我貶到很低的感覺。

我很想說:「很多事你們又不懂;事實也未必是你們想得那樣,我其實是個懂不少也很棒的孩子,我也長大了,也懂很多了,我希望我的想法有機會被聽到。」

國中生:我不懂,為什麼爸媽的態度,常讓我覺得聽他們的才是對的,我就是永遠長不大的感覺。一下子說要訓練我獨立,要我自己把事情完成,一下子又要我照他們規定的時間、建議的方式去做;好不容易整理好房間,又要挑剔我書要擺整齊才好拿。

是的,你們是我的爸媽,但是當我感覺你們又要決定我、評價我,對我說「你怎麼不……」時,我真的很想告訴你們:「不要當我的老大,因為我想當自己的老大。」


專家來解惑

當孩子對你說:「我為什麼一定要……」「跟你講也沒什麼用」時,其實只是想告訴大人:「我跟你們的想法不一樣,不要想著要改變我。」當孩子說:「煩耶」「最好是哦」時,或許只是想給自己一些時間冷靜一下。

比起教他或告訴他怎樣才好,孩子更希望大人聽他說,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在你們面前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

當孩子不想說時,給他一些時間,當他想找人商量時,孩子會主動告訴你;但請別說:「你不是不要我們管你嗎?」那會把孩子好不容易找你們的勇氣削弱許多;即使沒有辦法,聽孩子說就好,這會讓他覺得還有你們的愛。(楊淑芬 友緣基金會社工師)


QA實戰對策

Q1:孩子的行為一旦被指正,就會立刻回「我哪有」。試過溫和的溝通,但總被他的態度激怒,該怎麼辦?

容易激怒大人的孩子,其實內心最渴望的是得到關注。每個孩子都希望爭取到父母、師長的肯定,不管是課業表現好,或是競賽成績優,這些都能得到關注。但如果都做不到的孩子呢?他只好用看似叛逆的方法,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此時身邊的大人一旦被激怒,正好印證了孩子心中「果然我不被愛」的假設,建議父母不要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也不要以更大、更強烈的情緒做回應。先試著冷靜下來,回頭想想過去和孩子相處的模式,是否出了些問題?

 

當孩子經驗到,父母的指正就等於責罰,便趕緊否認犯錯,但這個否認的行為又繼續被指正,只好用「我討厭你」來回應。試著換個方式說話,就能改變這樣的惡性循環。

Q2:每次和孩子溝通,他就會說「好啦!我知道啦!」但最後還是沒改變,該如何讓孩子把話聽進去?

很多孩子對父母的叮嚀,習慣左耳進右耳出,這表示叮嚀太多了。家長要學會把生活中的大小事分級,如果屬於小事等級(像是有沒有吃青菜、喝水等等),提醒一次就夠了,不要一直嘮叨;屬於大事等級(像是念什麼學校、選什麼組)此時家長站出來表達關心,孩子就比較聽得進去。

如果大人們能在小事上,盡量給予孩子信任與自由的空間,有助於養成他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遇到具決定性影響力的大事,家長當然要關心和理解,但不是直接下指令要孩子聽話,或是成天碎碎唸。

當你準備叼唸小孩時,想像一下,如果你的配偶在旁邊一直唸你:「垃圾什麼時候要倒?」「馬桶怎麼都不沖?」……會不會很煩?

如果事不分大小輕重,家長都要一再交代與提點,就要去檢視自己是不是出於自身的焦慮及不安全感,想要凡事一把抓,但這樣的關心對孩子而言太多了,小孩會不知如何去遵守這麼多的規定,最後演變成充耳不聞,一聽到父母下的指令就先敷衍一下,或是直接頂回去,大人覺得受傷、不被尊重,就很容易基於父母的權威維護,而採取更高壓的方式,這對親子關係反而是不利的。

Q3:小孩會故意唱反調,愈是教他,他就講得愈過分。此時該忽略他,還是馬上糾正他呢?

小孩有段時間喜歡故意說反話,例如媽媽叫他來吃飯,他偏偏說「我要吃麵」,這種口頭上的反抗,大約出現在5歲,是孩子想要爭奪權力欲望的表現。因為小孩知道他不能決定大人煮什麼給他吃,但還是要表達一下不同意見才行。

另外有一種情形是孩子刻意要吸引注意,像是有些小孩很少有時間和爸媽相處,內心渴望被關注;但他發現:「我每次做好事都沒人注意到,不如說些不一樣的話。」這樣的小孩也會容易在父母面前一直唱反調,他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法,爭取目光。

此時大人要能洞察小孩真正的需求,盡量多撥些時間陪孩子,聽到反話也不必一再糾正他,只要輕描淡寫的說,媽媽不想聽到這種話,這樣就夠了。

Q4:關心青春期的兒子,孩子卻說:「你很煩!」讓我覺得好傷心,以前那個貼心可愛的小男孩去哪裡了?

大一點的孩子不是不需要關心,他只是沒辦法消化像兒童時的那樣,父母殷切的叮嚀。此時父母要認知到,自己的角色該轉換了,該從負責約束、管教的教練,轉型成顧問,在重要時刻傾聽並給出意見,不該再當嘮叨的教練。

如果媽媽還想一直當教練,小孩心裡卻有一種聲音:「從小到大被唸了這麼久,也夠了吧!」於是親子間就經常出現這樣不耐煩的對話。

母當然不可能放任不管,但對青少年的有效溝通,要把握以下原則:

1.採條列式說明,盡量簡明易懂。

2.多讚美與接納,讓他曉得你會跟他站在同一邊。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要了解,自己不再是小孩心中最重要的人物,不需要過度感傷,其實父母自己當年不也是這樣長大?重要的是家長的角色不能停滯,也要跟著孩子一起前進才行。

Q5:女兒因追星認識了一些網友,新聞中常上演女生被網友拐走,很擔心女兒安全,該怎麼跟孩子溝通?

追星這件事,父母可以有條件的同意,在與孩子訂條件時,也審視一下自己內在的擔憂有哪些。

1.怕太花錢:追星族為了買演唱會門票、周邊商品等,的確會花不少錢,如果孩子執意要去,父母可以和她談好,如何支付這筆費用?是要先存下過年可領到的壓歲錢,還是從每月零用錢中慢慢扣?甚至自己去打工,讓孩子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努力,來達成夢想。

2.怕過度沉迷而影響成績: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在下次考試前的每一個假日,至少待在家讓父母陪讀一天,只要做到就同意她去追星。這樣的過程可以拉近距離,讓父母有機會知道小孩心裡在想些什麼。但不要訂出小孩無法達到的標準,像是一下子要考進前三名,這等於不給孩子機會,萬一瞞著家長偷偷跑去,更令人擔心。

3.怕小孩被網友拐走:如果一定要約網友,就先請對方來家裡玩,讓父母也認識;假使對方百般推拖不來,就可以合理推測有問題,提醒孩子要小心了。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1ru7GwS 


延伸閱讀:
洪蘭:趁早把這個道理教給孩子http://bit.ly/1SEHw3c
30秒速測你是哪一類型的媽媽http://bit.ly/26o2L04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為何輸不起?
提升受挫力7技巧


採訪撰文/許家寧
諮詢/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徐泰國
模特兒/溫柔媽咪怡親、可愛妹妹苡融

攝影/UNICO
參考書籍/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寶瓶文化出版)
 

 


「我們來和爸爸比賽,看誰先把飯吃光光。」諸如此類的對話充斥在許多家庭中,但您知道嗎?若過度讓孩子處在競爭的狀態中,可能激發起孩子無法收拾的好勝心,使他們開始迷失在輸不起、無法受挫的窘境中。

 

隨著寶貝的年紀越來越大,個性特質也會越來越明顯,因而有些家長注意到孩子與同儕相處不太順利,原因並非不願意分享、不懂得合作,而是因為基於太「好勝」,故選擇遠離同儕。

 

檢視好勝心從何而來
性格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舉凡父母的教育方式、環境影響等,或多或少都會左右孩子的個性,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徐泰國說:「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就會勇於嘗試。」由此可見,家長在孩子的個性形成演化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孩子為何好勝心如此之強?徐泰國心理師提出幾個可能的因子供參考。

家長過度讚美
我們都知道讚美的言語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適當的讚美也有助於親子關係,但若父母事事都讚美、不分青紅皂白,則可能適得其反。例如:父母可以在孩子完成一項成就時給予具體讚美,而不是一直無謂的告訴他「你好棒、好聰明,你是最厲害的!」,如此一來,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心過高,在遇到挫折時,便無法接受「自己不是最棒的」這個結果。

特殊的個人特質
若您的孩子為獨生子女,更要在教養上謹慎,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獨生子女的受挫力更低,這是由於父母處處忍讓、妥協的結果。當孩子與同儕一起進行遊戲時,同儕並不會給予相同程度的「禮遇」,因此,讓孩子感受挫折,使其選擇與年齡較大的團體互動。

另外,一般家庭中父母對「男女生」的教養態度也有差異,例如:希望女生能安於室、文靜、內向就好,但對男孩子卻會鼓勵他們競賽、期待他們嘗試,因而造就更多小男生好強、不服輸的心態。

未建立輸贏的正確觀念
許多家長都會用「比賽」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例如:和爸爸比賽誰吃飯較快、與兄弟姊妹比誰穿衣服快等,贏的那方經常得到鼓勵與獎賞,因而使孩子對輸贏意義的理解太過簡化,任何事情都覺得「無論如何贏了就是比較棒」、「輸了表示我做不好」。另一方面輸贏所帶來的內心感受,也是讓孩子執著自己表現的原因之一,像是孩子渴望贏得競賽後獲得他人的讚賞及重視,且不懂得處理輸掉競賽的失落感,覺得自己是輸家、能力差、很丟臉,因此,家長應該替孩子建立正確的輸贏觀念,讓孩子知道「輸贏」所代表的意義並非他們所認知的如此極端。

對自己的能力不理解
3
歲前的幼兒由於身體各方面發展尚未成熟,動作協調能力也還在發展,當孩子想練習自己吃飯,卻吃得亂七八糟而遭受父母責罵,一方面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心理也倍感壓力,於是出現負面情緒。徐泰國心理師指出,明白自己能力在哪裡的孩子,擁有較佳的受挫力,例如:知道自己投球不可能像其他大哥哥般投得那麼高、遠,即使投球的拋物線不如預期,亦不會感到挫敗,但若不清楚自己能力的孩子,就會因為表現不如其他年紀較長的大哥哥們而覺得灰心。

 

陪伴孩子度過反應風暴
挫折帶給每個人的心情感受不太一樣,包括有些人在挫折的當下,選擇放棄或逃避;有些人在挫折後,會突然平靜而沒有感覺;有些人會痛哭、大聲咆哮;有些人會垂頭喪氣、不發一語;有些人的挫折回復力比較快,選擇繼續面對挑戰。

尊重隨之而來的情緒
當孩子受到挫折,即他們的需要不能被滿足時,可能會出現焦慮、憤怒等情緒,甚至伴隨行為或言語的攻擊,在這樣的狀況下,許多父母都會立刻出面安撫或協助處理他們的情緒與行為,但其實爸媽可以試著不要太快介入孩子受挫折的狀況,讓他們感受一下失敗的滋味。

另外,也常見家長安撫時,脫口而出與孩子背道而馳的觀點,例如:家長可能會說「不過是積木倒了,又不會怎麼樣,幹嘛這麼愛哭」或「玩具壞掉了,就別去玩、不要理它就好」,如此以大人的觀點來反映孩子的挫折,雖然本意是希望將他們拉出失敗的情境,但卻牴觸孩子的反應與意願,徐泰國心理師釐清:「受挫時出現的行為反應,對小朋友來說只是第一時間的直接情緒反應,很多小朋友其實是願意繼續嘗試。」因此,學習尊重孩子的挫折是父母應該學習的課題之一。

支持、安撫、同理
當失敗事件發生時,家長可能會依照不同事件而祭出不同的處理方式。然而,與其著墨於「使孩子失敗的事情是否太困難?」不如花些時間同理孩子的感受,如前文中提到,爸媽護子心切,在看到孩子受挫時,可能會以不適當的言語做為安慰的手段。舉例而言,孩子在公園和其他小朋友玩猜拳,贏的人可以先玩盪鞦韆,結果孩子猜輸,父母卻告訴他們:「沒關係,盪鞦韆又不好玩,以後我們都不要玩就好了!」如此一來,孩子不但沒有機會感受自己的情緒,而且當下次發生類似的事件,他們仍然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徐泰國心理師認為,讓孩子理解父母是明白自己的情緒很難過且為何而難過,當情緒被支持,會更有助於他們安然度過每次的挫折。

 

7Tips,培養孩子受挫力
爸媽或許仍對自己該採取何種應對方式感到茫然,為了讓孩子能夠放下得失心、學習當輸家,以下提供7個小祕訣供父母參考,將生活中每次的突發小事件,昇華成孩子的受挫力培養皿,並且持續鼓勵、陪伴孩子嘗試新事物。

Tip1:辨識壓力源
孩子為何輸不起?是否與父母或自己的期許所造成的壓力有關?抑或只是害怕成為輸家後的失落感襲來?抗壓性與受挫力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壓力是相當關鍵的事,帶領他們思考並說出壓力的來源,找出會影響自己情緒與行為的壓力,才能夠更一針見血的解決當下的情緒,找到紓解的方式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Tip2:少比較、降低得失心
父母經常不知不覺在孩子面前進行比較,諸如「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會數110的英文」、「哥哥都能自己吃飯,你為什麼還要人家餵?」,其實孩子並非不能被比較,甚至在他們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比較往往不請自來,但當父母經常不自覺談論起他人與孩子之間能力的差異時,就很容易讓孩子過度聚焦於這些高低比較的結果中,感到患得患失,甚至忽略自己的努力與能力,再加上父母的態度若未適當表達,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聯想,即使父母沒有要求孩子獲勝,若成功時大力讚賞、失敗時卻未給予鼓勵或安慰,甚至表現出可惜的模樣,便可能加重孩子的得失心。

Tip3:預防「多做多錯」
父母可能會發現有些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會刻意將達成目標降低,好讓自己能輕易達標,不受挫折所苦。徐泰國心理師指出,很多家長會搶著替孩子處理周遭大小事,但這樣的結果不僅使其失去練習打理自己的機會,也缺乏體驗成功及失敗的經驗,長久下來,有些孩子會認為「反正我就是做不到」,出現故意將事情搞砸的行為,期許父母能接手去做,此行為會導致幼兒行事退縮、缺乏嘗試的勇氣,

並且失去自信。

Tip4:引導接受自然結果
有些家長注意到孩子缺乏輸家風度時,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只好過度模糊競爭失敗這件事情或不去戳破孩子輸的事實,以扯開話題或提供不適當的安慰(例如:買禮物給孩子,讓他們好過些)等方式來迴避難熬的時刻,但這樣的方式反而讓孩子在面對失敗時,缺乏處理、反省與糾正自己的機會。

事實上,失敗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承擔後果的能力,強調在過程中的付出,是否呈現積極努力、有無進步、是否享受樂趣等,如果一味順著孩子逃避失敗而總是放水,只會讓他們缺乏體會成為輸家的滋味。

Tip5:父母的合理期待
幼兒的言語表達行為尚不成熟,甚至有些孩子的發展比起年齡相仿的幼兒們來得慢些,若父母不理解或期待過高,對孩子來說,這樣的挫折是很無辜的。徐泰國心理師提醒,許多發展跟不上進度的孩子,通常在56歲後都能順利跟上其他孩子,多對孩子的情況做一些理解,才能給予合理的期待範圍,不必急著以比較或其他方式激勵,讓孩子感受多餘的挫折。

Tip6:體驗鎂光燈外的世界
多數孩子喜歡被注意、肯定、讚美,並盡可能展現自己好的那一面,若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也被看見,會是什麼心情?尤其是現在少子化,每個孩子打從出生起,都是家裡的最大焦點,當他們不特別受注意時,該如何展現風度?家長可以試著試探孩子是否願意擔任不被注意的角色,例如:故事中的配角等,使孩子知道每個角色都有要詮釋的特色,即使自己不是主角或贏家,也能用正確的感受來接納。

Tip7:扮演輸家大學問
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好勝心強,其實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激勵自己的目的,但除了喜歡擔任贏家,也同時要具備輸得起的胸襟。家長平時除了多演練未來遇到挫折的情境與策略,也可以透過繪本故事或日常生活,讓孩子理解他人遇到挫敗時的感受及紓解方法,透過不同方式認知「輸贏」輪流發生在生活上是很正常的事,帶領孩子採取正確的態度看待成功、挫折、失敗等各種挑戰,從中獲取得以轉換成正向的力量,進而聰明因應。

 
 

 

徐泰國
學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經歷:真理大學諮商輔導組組長、真理大學諮商輔導組專任心理師、淡江大學學生學習發展組兼任輔導員、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實習心理師
現職: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特約心理師、國立海洋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心理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講師級專家、基隆市學生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醒吾高中特約心理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小紅疹71型腸病毒再現!
觀察病程預防重症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莊佳韻
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夏天還沒來,腸病毒就先來了!流感疫情才剛降溫,腸病毒已悄悄來報到。衛福部疾管署監控社區腸病毒疫情發現,近期已有零星腸病毒71型病例出現,因幼兒感染此型腸病毒後,併發重症風險高,提醒爸媽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的個人衛生習慣;倘若感染腸病毒,隨時觀察孩子病程,預防重症襲擊! 

 

每隔34年腸病毒71型大流行!
日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出,臺灣每隔34年就會有一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前一次是4年前(2012年),目前3歲以下幼童體內均無抗體,且至今仍無腸病毒疫苗、特效藥。疾管署採檢南部地下水道的廢水,已有驗出腸病毒71型,顯示病毒正在擴散。綜合上述條件,研判今年極可能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
 

 


臺灣是腸病毒的主要流行疫區
腸病毒感染是幼兒常見的疾病,而所謂的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60多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病毒學家依據基因序列重新歸類,分成人類腸病毒ABCD型,其中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的「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

值得注意的是,腸病毒主要流行於臺灣及東亞地區。​1998年腸病毒71型曾在臺灣大流行,造成405例重症及78人死亡的嚴重疫情。從那時候起,臺灣醫界對於腸病毒進行研究,因而發現腸病毒感染有一定特色,提醒一般民眾及醫療界重視感染情形。
 

衛生不佳與人潮密集是流行主因
為何會爆發腸病毒71型流行?可能與環境的清潔衛生及臺灣生活環境較為擁擠有關。莊佳韻醫師指出,公共衛生學家會利用調查下水道的腸病毒分布情形來預測下一年腸病毒可能流行的種類。這是因為對於環境衛生來說,下水道裡的人體排泄物,若沒有處理妥當,就較易造成大流行。

加上若個人忽略衛生習慣,像是洗手、戴口罩等清潔與消毒功夫,腸病毒的流行率就會大增,尤其是地狹人稠的臺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非常緊密,更容易因為飛沫而傳染病毒,造成大流行。

此外,原本腸病毒的流行期是潮濕溫暖的49月,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臺灣四季變化並不明顯,一年365天幾乎都有可能傳染腸病毒,像是3月雖然天氣較寒冷,但仍有零星腸病毒案例,而9月開學後也還是有一波腸病毒的流行,現在已經無法以季節判別腸病毒是否會流行了。

 

染腸病毒71型易併發重症
腸病毒共有數十種類型,為何大家最關注腸病毒71型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莊佳韻解釋,歷經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後發現,在眾多腸病毒類型之中,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也就是腸病毒重症。

若感染了腸病毒71型,又引發了重症併發症,最擔心的就是腦膜炎、腦炎及最容易影響生命跡象的心肌炎與肢體麻痺症候群。莊佳韻醫師解釋,腸病毒不僅單純攻擊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很厲害,對於身體的其他器官(如:心臟、腦或中樞神經)都會有影響,這就是一般腸病毒重症的狀況。
 

3歲以下是重症高危險群
3歲以下的年幼寶寶因其免疫系統較弱,比起大孩子演變成腸病毒重症的機率較高,但這不是絕對的,並非45歲以上的大孩子完全不可能轉變成重症,只是機率沒有那麼高,爸比媽咪還是得加留意!

 

腸病毒症狀=發燒+嘴破
一般腸病毒感染後通常會伴隨著類似感冒的高燒不退症狀,而最典型的腸病毒症狀就是在口咽部出現潰瘍、水泡及破洞。莊佳韻醫師指出,由於黏膜受傷,原本能夠正常飲食的孩子,突然不想吃東西或是喝水,甚至連口水也吞下不去,這是在臨床上很常見的初步症狀,再配合發燒,就是「泡疹性咽峽炎」。
 

起紅疹是腸病毒71型特徵
倘若感染了腸病毒71型,不僅有發燒及喉嚨破洞的症狀,還會在手掌、腳掌或屁股肛門周圍冒出紅紅小小的疹子。莊佳韻醫師表示,這幾年還發現這種小紅疹子在孩子身上會感覺搔癢不適。

 

得了腸病毒的居家觀察功課
不像得了流感有克流感可以服用,目前腸病毒尚無可用的抗病毒藥物用,只能採症狀治療的支持療法減緩不適。也幸好絕大多數無併發症的輕症患者會自行痊癒,且藥物也不是重要角色,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病程進展及症狀改變。

目前臺灣政府規定,一個幼兒園班級內,若有超過兩個以上孩子感染腸病毒,必須強制停課一星期。莊佳韻醫師提醒,如果爸媽已請兒科醫師確認孩子可以自行休息,在居家觀察的這段期間,有3件事是爸媽應該要做的!
 

1.留意重症前兆
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性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莊佳韻醫師指出,只要孩子出現上述任一重症前兆病徵,就必須立刻就醫,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住院觀察,以掌握治療契機。

住院的目的在於頻繁監測孩子的血壓、心跳及其他生命跡象,以掌握病程進度。不過,有時候,即使已非常小心留意,有些孩子還是演變成重症,因此莊佳韻醫師提醒,若爸媽懷疑孩子感染腸病毒,就要及早就醫,讓醫師進行正確判斷──住院觀察或是回家吃藥。

小辭典肌躍性抽搐
當孩子平躺於床上睡覺時,突然好像觸電般短暫手腳抖動,若僅有12次可能還無大礙,但如果次數變多,一個晚上睡眠時間出現34次肌躍性抽搐,也是重症前兆症狀之一。

 

2.注意進食狀況
倘若孩子的症狀並無改變,爸媽就應該盡量讓孩子多喝水、吃流質食物,避免孩子因為喉嚨疼痛不喝水而脫水。莊佳韻醫師提醒,孩子的嘴巴已有破洞,如果還提供熱食給孩子吃,只會更加不適;這時候可以吃容易吞嚥的冰涼食物,像是平常想吃但不能吃的冰淇淋、布丁、養樂多等只要能夠吃得進去都盡量給予。

3.早晚測量體溫
每天早晚各測量一次體溫,以留意體溫變化。莊佳韻醫師表示,通常前三天最容易轉變成重症;如果前三天病程十分順利,之後的恢復狀況就很快。

 

預防腸病毒=勤洗手+戴口罩
人類是腸病毒的唯一傳染來源,主要是經由腸胃道(糞口、汙染的水或食物)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而病毒會從糞便釋出。因此,只要避免接觸飛沫或糞便等身體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就是勤洗手與戴口罩,就能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外出返家後,先更換外套衣服,再以清潔液或肥皂清潔雙手,維持手部清潔;爸媽幫寶寶更換尿布後,一定要徹底洗淨雙手,以免沾染病毒。
 

自製漂白水消毒
提及消毒,爸媽可以能會想要以酒精來殺死腸病毒,然而酒精對於腸病毒起不了作用,必須使用漂白水才能殺死腸病毒。一般環境消毒,疾管署建議使用500ppm濃度的含氯漂白水;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之物品或表面,則建議使用1000ppm濃度之含氯漂白水。以泡製5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取市售家庭用漂白水5湯匙;再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攪拌均勻即可。

 

結論
如果爸媽無法確定孩子狀況屬於輕微或嚴重,最好方法就是請專業兒科醫師進行判斷!莊佳韻醫師指出,腸病毒變成重症的速度有時候非常迅速,像是孩子高燒退了的隔天突然病情惡化也是有此可能,在這46天的感染期之中,爸媽需要特別注意孩子病程,若有疑慮最好再帶做第二次檢查才較安心!




 

莊佳韻
現職: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班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研修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臺灣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感染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爸媽有法寶寶貝拜託別再鬧了!


 

採訪撰文/林晴雯
諮詢/台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陳彥琪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小敏
模特兒/漂亮媽咪韋廷、可愛寶貝意媞
指導編輯/張玉櫻

 

 

行進的大眾運輸工具上、寧靜的餐廳或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中,常常聽見有孩子大聲笑鬧、哭叫的聲音,以及父母們「噓!不要吵」、「你再哭我就….」等等斥責的話語,到底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父母們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階段性的需求
台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陳彥琪表示,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哭鬧,想必是爸媽們都經歷過的夢魘、頭痛不已的情境!尤其是5歲前的孩子,因語言能力還不夠成熟,當以下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自然會透過哭鬧或「番」的方式來告訴父母。

生理需求
1
歲左右的孩子因為年紀小,生理上一不舒服就會放聲大哭,此時父母們可以觀察孩子的生理狀況,是不是沒有睡飽?是不是孩子餓了?還是尿布濕該換了?才會透過哭哭的方式來告訴父母──我不舒服。

心理需求
2
歲左右是俗稱的「麻煩2歲」(troubletwo),此時孩子慢慢有了自主意識,開始會有想表達自己意見的心理狀態;而3歲左右又有俗稱的「可怕的3歲」(terriblethree),此時孩子較為自我中心,沒辦法理解為什麼別人想的和他不一樣,例如當大家都在玩玩具,孩子也想玩,可能就會透過大聲哭、爭吵的方式表達需求。

社會需求
5
歲前的孩子因為還沒入學,並不清楚社會的規範及遊戲規則,在家中可以獨享自己的玩具;但在公共場合(如親子館、公園),孩子卻必須要排隊等著玩遊樂設施,並與其他人分享玩具,這是孩子沒有學習到的。若父母覺得理所當然,一開始就要求且強迫孩子,孩子會感到很委屈,所以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不滿。

 

大家都在看我,爸媽一定會買玩具給我?!
諮商心理師陳彥琪也指出,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若旁邊有人在圍觀或注意,孩子也許會意識到,雖不見得會像大人一樣感受到羞愧、焦慮或緊張,但會從每次哭鬧的經驗中,漸漸感受到旁人的眼光,所以父母可以觀察孩子所了解到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這樣的經驗增強了孩子用哭鬧行為來表達?

1.孩子對父母施壓
孩子會想,當我開始哭鬧,很多人圍過來看時,爸媽就會壓力很大,會很快就答應我的要求,下次我就可以透過一樣的方法來獲得我想要的。

2.孩子在表達自己的主導權
爸爸媽媽對我的哭鬧束手無策,只要我一哭就拿我沒轍,所以孩子其實是透過哭鬧告訴父母:「我是這個場面的主導者,你只能聽我的。」

 

應對孩子吵鬧的5大須知
1.爸媽深呼吸,覺察自己的情緒幫助冷靜
在公共場合孩子吵鬧時,辛苦的父母們除了要安撫管教孩子外,還要面對外界不友善的眼光或耳語,雙重的負面情緒下,可能會對孩子有不當的管教,因此諮商心理師陳彥琪建議父母們,要讓自己平靜、穩定下來,首先須做的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

有些內向型的父母在感受到旁人不愉快的眼光時,會覺得很羞愧;有些父母則是會「見笑轉生氣」,轉而惱羞成怒,覺得孩子怎麼能在公共場合讓自己丟臉,進而大聲斥責孩子或反而罵旁觀的人:「看什麼看,你們家沒有小孩嗎?」也可能當旁人制止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真的成功停止吵鬧時,父母會感受到被比較、沒有台階下的不舒服心理。

所以當父母先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及心理上的不舒服之後,其實就能較為冷靜的面對,讓自己喘口氣,深呼吸之後再好好處理。

2.了解孩子的地雷並提前預防
自己帶養的孩子,父母們大致都可以知道孩子的「地雷」在哪邊,可能在哪些狀況下會吵鬧,例如長途的火車,或者到百貨公司會吵著買某樣玩具。建議父母多累積幾次經驗後,每回出門前可以提前預防,例如和孩子約法三章,避免每一次都發生同樣哭鬧的惡性循環,孩子哭泣,父母自己心裡也不高興。

3.別再用大聲責罵來制止孩子的哭鬧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首要想達到的一定是先停止孩子哭鬧的行為,因此常常在沒有說明的狀況下,用一些較強烈的方式來嚇阻孩子,例如大聲責罵,或打手心處罰,但孩子可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也沒有真正了解:為什麼媽媽不讓我做這件事?為什麼這件事是不被允許的?而是只學習到:媽媽生氣了,所以我不可以做這件事。

4.父母的情緒不只在話語中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提到,有很多父母會反應:「有跟孩子溝通啊,但孩子還是每一次都犯同樣的錯,為什麼?」

其實是因為人的情緒除了說出來的話以外,也會表現在聲音、表情、行為舉止上,當父母以為自己在好好和孩子講道理時,孩子並沒有接收到文字訊息,而是只看到父母火冒三丈的臉孔、氣憤的比手畫腳,還有高亢的語調,孩子感受到的還是「爸媽生氣了」這件事,並感到恐懼、害怕。

5.報復性的教導方式萬萬不可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了錯誤的行為後,常常會因為想讓孩子學習不能這麼做,而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試圖讓孩子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但卻忽略了爸媽跟孩子都還卡在自己的情緒上,而不適合傳達這麼隱晦,又帶有負面情緒色彩的訊息;例如孩子捏人,父母也捏回去並說:「你看,這樣是不是很痛,那你是不是不能隨便捏人?」或者當有較大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玩具,父母也去將玩具搶回來,藉此也讓孩子受到教訓──搶玩具的人是玩不到玩具的,但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方法。

當孩子被捏時,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舒服、被懲罰,所以直接反應一定是大哭,當孩子的情緒一來,就無法理解父母所想表達的不能這麼做的邏輯;而藉著把玩具搶回來,來教導對方不能搶玩具,孩子學習到也只是「大的人會搶贏」這件事而已。

 

在吵鬧當下,穩定孩子4Tips
1.先穩定雙方的情緒,再溝通講道理
遇到孩子哭鬧的狀況時,父母必須先覺察並穩定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試著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再穩定孩子的情緒。以下24為穩定孩子情緒的方法。

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孩子哭鬧的原因點並不在事物的本身,而是父母的態度或是孩子本身的需求能否被看見,因此可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原本執著的事物,轉用替代性的東西來代替,例如孩子要離開親子館卻捨不得某樣玩具而想帶回家時,可用圖畫紙或貼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安撫孩子,告訴他下次可以再來。

3.讓孩子宣洩
當孩子已經哭到聲嘶力竭、喘不過氣時,建議父母可找個安靜無人的角落,陪伴孩子將情緒宣洩完,再好好的安撫孩子。此時也記得避免說一些:「你看吧,這樣哭很累吧?」之類挑釁孩子的話語。

4.帶孩子離開現場
當孩子哭鬧的原因和現場的人事物有關,可先將孩子帶離現場,避免接觸後再引發哭鬧的情緒。

 

 

事後討論用「情境式」
結束一天的行程,晚上回到家洗完澡後,家長可用情境式的方法來和孩子討論今天所發生的事,例如:繪本、玩偶等等,用具體的角色來讓孩子了解較抽象的情緒。在進行討論時,若是直接跟孩子說:「你今天做了什麼,以後你不可以這麼做!」等等第一人稱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全,孩子會想說是不是把拔馬麻又要罵我了?會因為害怕而否認「不是我、我沒有」,常常讓父母更生氣,覺得孩子硬不認錯。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建議,用繪本與玩偶等方式比直接告訴孩子更好的原因是,有第三人稱的角色在,孩子就不會覺得父母是要指責他而感到害怕,同時亦可訓練孩子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看事件,而不是一直受困在自己受委屈的角色裡頭。父母可以先營造一個類似的情境,例如:公園裡有好多動物,獅子也想玩球,大象也想玩球,獅子就把大象的球搶走,藉由這樣情境式的場景,孩子反而可以平和的去分析每個角色遭遇到的事情,並同理這些角色的情緒。若直接告訴孩子,你就是搶別人球的獅子,孩子就沒辦法體會到球被搶走的大象的委屈了。

當孩子都了解這些角色所遇到的狀況,父母也能和孩子進行後半部的討論,那獅子該怎麼辦?是不是要去道歉呢?大象該怎麼辦呢等等的問題,慢慢的讓孩子學習下次發生相同的狀況時可以怎麼做。

 

事前的演練與提醒也很重要唷!
除了事後和孩子討論外,父母事前也可先提醒孩子:今天要去哪?要做哪些事?如果遇到什麼事可以怎麼辦等等,讓孩子再次加深印象並學習。

而遇到孩子沒有碰過的事,或可能會害怕的事,例如看醫生、打針,建議家長可在家中真實的演練一遍,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去看醫生,在看醫生的時候可能醫生會做些什麼,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對孩子說謊!避免跟孩子說醫生叔叔只是看看、不會痛之類的話語,當孩子放心地走進診所卻有不好的經驗後,下一次再怎麼安撫,孩子都會對這件事情有陰影,所以請父母們在事前的演練中誠實的告訴孩子,並陪伴孩子一同面對新的事物。

 

能收服孩子的靜態法寶大推薦!
事先準備好

父母們最頭痛的煩惱之一,莫過於孩子在大眾運輸上吵鬧吧,以下推薦幾樣法寶,下一次的長途車程中就帶著這些吧!

*拼圖:便於攜帶,可漸漸提升難度。
*繪畫本:變化性高、訓練小肌肉發展。
*摺紙:增加孩子與父母的互動,增進感情。
*靜電貼紙冊:足夠的故事性,邊玩邊學。

放下手機吧!
也提醒您,重要的不是孩子想玩什麼靜態的活動,而是孩子想與您一起進行,所以放下您手中的手機,也收起孩子手上的平板,一同在車廂中享受親子時光吧。

靜電貼紙冊的玩法
父母可以建構一個故事,利用靜電貼紙冊中原本的角色與場景,發展出不同的故事內容,有一些小道理也能在這樣的機會中教給孩子唷。

 

 

陳彥琪
學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
經歷:財團法人利伯他玆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特約諮商心理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社工員
現職: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03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