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正確認識不成癮

bobo聰明用3C

 

文/洪郁鈞 
諮詢採訪/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院長‧新北市立新北特殊教育學校臨床心理師暨長庚科技大學兼任教師劉子維‧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暨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謝如蘭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攝影

 

 

幼兒的視力發展

寶寶雖然一出生就擁有視覺能力,但視力的發展卻尚未成熟,新生兒的視力範圍大約只有眼前30公分的距離,且只對光線和強烈對比的黑白物體比較有感覺;36個月間,視覺系統逐漸發育,寶寶才漸漸可以看得更遠,並察覺自己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感,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院長表示,寶寶的視力必須到6歲時,才會達到成人的視力水準,在這之前,幼兒的視力發展會從遠視眼進展到正常屈光度(此過程稱為「正視化過程」),且對於對焦、立體感、手眼協調與色彩辨識等能力,也必須透過不斷的接受外界刺激而慢慢發展出來,因此,若早期發現幼兒的視力有異狀,6歲之前是治療或矯正的黃金期,須及時把握就醫時機。王孟祺院長也強調,雖然孩子的視力到6歲已經發展得與成人差不多,但若出現近視的狀況,18歲之前度數都容易受外界影響、有快速增加度數的風險。
 

手眼協調仰賴視覺能力的養成

3C電子產品的普及,讓幼兒從小就對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十分熟悉,也因為孩子對操作的熟練,許多家長開始擔心3C產品的藍光是否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負面影響,王孟祺院長指出,目前醫學實證上,針對短時間接觸藍光的危害尚未有定論,唯一證實的反而是長時間、不當距離與錯誤使用方式對幼兒眼睛所造成的傷害,對眼睛而言,無論是注視電視、手機或書籍,如果過度用眼、距離過近,都會對視力造成威脅,並對眼睛產生壓力;此外,因為視覺能力需要透過早期多樣化的外界刺激才能養成,例如:手眼協調,看到球想要去抓,孩子一開始可能看不到球的準確位置而抓不到,但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視覺能力逐漸進步,進而就能夠準確掌握球的位置,並正確觸碰到球。因此,數位生活對幼童造成的更大影響在於: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剝奪了其他可訓練手眼協調或視覺能力的時間或戶外活動的時間,導致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且此類商品多半使眼睛必須近距離工作,長時間下來,對幼童眼睛的發育就會造成負面影響。
 

戶外活動有助抑制近視發生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之前,儘可能不要讓孩子接觸螢幕媒體,37歲則建議每日0.51小時,在孩子的視力發育期間,長時間與近距離接觸螢幕媒體容易、誘發近視,且越早近視,度數加深越快,也更容易發展成高度近視,而目前醫界公認近視的發生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一是近距離、長時間的用眼容易誘發近視;二是戶外活動的時間越頻繁,近視的機率就越小,因此,若孩子使用3C的時間越長,戶外活動的時間相對就越短,幼童近視的機會也就理所當然的無可避免。


 





 

※原文刊載於2016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瑽寧醫師專欄】

別讓尿床傷了心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五月二十四日是個特別的日子,叫做「世界尿床日」。這個日子是由國際兒童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 ICCS)以及歐洲兒科泌尿科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Urology, ESPU)於去年開始所共同推廣的活動。聽起來這個日子有點搞笑,尿床日?這不是每個孩子都曾發生過的經驗嗎?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

事實上,正在閱讀此文章的家長,一定有人家中孩子已經上了小學,卻時常還在尿床的。尿床並不是學齡前兒童才有的毛病,三歲時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會尿床,六歲時仍有百分之十,而十二歲已經要上國中了,還有百­­­分之三的少年,偶而還是會尿床呢! 所以說,其實很多家庭有這樣的小困擾,只是沒有大肆宣揚而已。

 

尿床不是訓練就有成效  

我必須承認,在我自己過去的觀念中,也認為尿床問題只要「多加訓練」就可以達標,直到我門診來了一位已經十六歲尿床的大女孩。十六歲了,想想看,不論你曾經聽說過、閱讀過、或嘗試過什麼訓練方法,她媽媽一定都使用過,卻沒有一種是有效的。什麼睡前不喝水啦、白天灌水訓練膀胱啦、冥想練習啦、半夜調鬧鐘啦、打啊、罵啊,通通都用上一輪又一輪。這位大女孩靜靜的坐在看診椅上,聽母親細數這麼多年來的無奈,她的頭越來越低,一句話都不吭聲。

尿床如果光靠訓練就能控制,今天這個女孩就不會如此辛酸了。事實上,尿床的原因大致分為兩大因素:一、半夜腎臟製造尿液太多;二、大腦喚醒中樞尚未成熟。

人類的腦下垂體,會分泌一種物質,叫做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顧名思義,就是可以讓腎臟「對抗」利尿,減少尿液的製造。成熟大人的夜間抗利尿激素會提高分泌量,所以半夜的尿量就會減少,讓我們一夜好眠。但是兒童因為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半夜分泌的尿量並沒有減少,膀胱不夠裝,再加上喚醒中樞失能的情形下,自然而然就會尿床了。

 

尿床孩子睡眠品質不佳

雖然的確是在「睡太熟」的情形下無法爬來尿尿,但其實尿床的孩子的睡眠品質並不好。想想看,如果媽媽每天嘮叨,灌輸孩子尿床是「羞羞臉」,千叮嚀萬叮嚀半夜要記得起來尿尿,其實會造成孩子害怕入睡,增加心理壓力。根據睡眠監測研究發現,這些尿床孩子半夜一直睡睡醒醒,一直想說「我要起來尿尿」,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醒的時候沒尿,睡的時候卻嘩啦尿了一床單。

有些人會以為尿床是跟白天的心理壓力有關,其實也沒有。白天頻尿可能是跟壓力相關,但是夜尿則否,單純就是大腦還沒成熟,時間未到而已。大腦成熟每個人有快有慢,你知道嗎?其實有七成的尿床兒童,可以追溯到父親或母親小時候,也是大腦慢熟的尿床一族。

 

父母不要大驚小怪,六歲以上可以適度用藥

從上述的介紹,大家現在應該了解,父母千萬不要再為了孩子尿床的事件,搞得全家烏煙瘴氣。尿床雖然與白天的心理壓力無關,但是當睡眠品質不佳,加上被父母罵到自信心低落,也是會導致白天情緒障礙的。另外,最大的問題還有來自同儕壓力,尤其當同學相約參加四天三夜的夏令營,或畢業旅行的時候,孩子卻因為尿床問題而不敢參加,這是多麼令人難堪的經驗。

面對六歲以上尿床的孩子,實務上的建議如下:

1. 父母睡前提醒孩子半夜起來上廁所無可厚非,但千萬記得以微笑鼓勵,代替皺眉恐嚇。

2. 如果孩子想穿尿布睡個好覺,我覺得沒關係,總比整天洗床單好多了。

3. 不想穿尿布,或者想跟朋友外出過夜?睡前吃顆抗利尿激素藥物就搞定了,保證晚上不夜尿。不過吃藥之前,要先請兒童腎臟科醫師詳細評估,確定沒有器質性的疾病,才可以使用。

 

尿床本身不是病,別讓尿床傷了心。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家長給零用錢常犯的5大錯誤


 

作者:曾多聞
圖片來源:parinyabinsuk/shutterstock.com 

 


調查指出,美國多數家長會給孩子零用錢,美國兒童平均每人每月得到約合台幣2211元的零用錢。專家提醒,爸爸媽媽在給零用錢時常犯5大錯誤,為人父母者值得引以為戒。

 

美國《市場觀察》雜誌報導,每10個家長,有7個會給孩子零用錢;且零用錢金額逐年升高,2012年美國孩子平均每月得到65美元(約合台幣2119元)零用錢,去年美國孩子平均每月得到67.8美元(約合台幣2211元)。1/4的孩子每月零用錢超過100美元(約合台幣3260元)。


專家指出,父母在給零用錢時有5個常犯的錯誤:

 

 

錯誤一:只注意給孩子多少錢,不注意孩子怎麼花錢。

理財暢銷書《聰明媽媽,有錢媽媽》作者金柏莉•帕爾默(Kimberly Palmer)指出:「太多家長只在乎他們給了孩子多少零用錢,卻不在乎孩子怎麼花這些錢。」理財暢銷書《白馬王子不白馬》作者凱瑟琳•葛麗絲(Kathleen Grace)也說:「給零用錢是教孩子理財最基本的第一步,但是,父母必須在給孩子零用錢的同時,跟他們討論要怎麼花費或儲蓄這些錢,才能達到理財教育的目的。」

但這並不代表爸爸媽媽完全不用注意給了孩子多少零用錢。理財顧問公司Falco Wealth Management總裁麥克•法爾科(Mike Falco)建議,以孩子的年紀為基準,5歲孩子每週可以得到5美元(約合台幣163元)的零用錢,16歲的孩子每週可得到16美元(約合台幣522元)零用錢。 

 

錯誤二:太晚開始給孩子零用錢。

大約半數的家長在孩子8歲以後才開始給零用錢。專家說這太晚了。帕爾默建議在孩子開始有金錢觀念、大約5歲時,開始給零用錢。法爾科則建議,孩子一學會數數,大約4歲時,就開始給零用錢。讓理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也容易建立孩子儲蓄以及合理花費的觀念。
 

錯誤三:給兒子和女兒的零用錢數目不一。

美國註冊會計師學會(AICPA)調查指出,2/3的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有拿到零用錢,但只有一半的女人在成長過程中拿到零用錢。專家指出,這種現象在今天仍然存在。但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不對的。法爾科說:「給男孩和女孩的零用錢應該要公平」。
 

錯誤四:沒有制定花費零用錢的相關規定。

理財顧問公司OXYGen Financial副總裁艾瑞克•普西萊利(Eric Pucciarelli)說,給孩子零用錢時,應該要求他們至少存起來一部份。葛麗絲也說,要教孩子「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存錢」,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普西萊利補充說,這樣可以幫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他建議勸說孩子將1/3的零用錢存起來。

 

錯誤五:將零用錢和幫忙做家事綁在一起。

很多父母讓孩子幫忙做家事來賺取零用錢,《市場觀察》報導,美國孩子平均每星期做6小時家事來「賺錢」。但部分專家認為這不是給零用錢最好的方法。帕爾默說:「孩子本來就應該幫忙做家事,因為這是他們身為家庭一份子的責任,家裡每個人都應該分攤家事。」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1TxHomm   

 

延伸閱讀:
教孩子好好花自己的錢http://bit.ly/1sxfSfI
孩子吵著買東西,怎麼辦?
http://bit.ly/1U8l7M6
洪蘭:「想要」與「必要」的界限http://bit.ly/1WLTVa7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茲卡病毒是否會侵襲台灣?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李秉穎

 

在中南美洲快速蔓延的茲卡(Zika)病毒疫情,已飄洋過海到亞洲,因應越南出現茲卡病毒本土疫情,衛福部疾管署於48日宣布,提升越南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二級「警示(Alert)」,前往當地必須加強防護。目前亞洲還有泰國、馬爾地夫、菲律賓列為「警示」;而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寮國、孟加拉等國的茲卡病毒旅遊疫情則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相信不少人會問:茲卡病毒會來台灣嗎?

20162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茲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疾病管制署隔天馬上成立指揮中心,並將之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許多人開始擔心,台灣是否也會出現茲卡病毒感染。事實上,茲卡病毒對台灣並無立即威脅。目前,只需要注意去疫區得到感染的可能性,但數年或數十年後或許可能出現本土疫情。
 

1947年‧非洲首度現蹤

茲卡病毒是一種RNA病毒,1947年首度在非洲烏干達的茲卡森林(Zika Forest)被發現,所以定名為茲卡病毒。它主要藉由斑蚊類蟲媒傳播,包括非洲地區的非洲斑蚊,與我們熟知的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最近發現性行為與輸血偶爾也可導致傳染,而且病毒在生殖道的存活時間極長,對此,疾病管制署建議,自疫區歸來後28天內避免捐血,並需注意安全性行為。

除了茲卡病毒以外,最近有愈來愈多新的病毒攻擊人類,包括SARS病毒、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冠狀病毒與禽流感病毒等。世界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學者認為,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本就保有一些不太會攻擊人類的病毒。隨著人類居住地區不斷擴大,人類跟野生動物之間的接觸日漸頻繁。所以原先的動物病毒有較多機會跑到人類身上致病,甚至像SARS一樣,從原先是蝙蝠的冠狀病毒,搖身一變,突變成人類冠狀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的威脅。所以可預期的是:新的病毒愈來愈多,這正是人類無止境擴展居住範圍的後果之一。
 

症狀‧等於輕微的登革熱

茲卡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名氣更大的登革熱,根據2007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Yap Islands)爆發疫情時的研究,其症狀最常見的是發燒與皮疹,其他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炎、結膜發紅、肌肉痛、頭痛、眼窩痛、水腫、嘔吐等。前述症狀與登革熱幾乎完全一樣,至於登革熱偶爾會引起的登革出血熱、休克症候群,則尚無類似報告。茲卡病毒感染也幾乎沒有死亡病例,因此,一般將之視為比較輕微的登革熱。因為臨床症狀太類似,所以無法從病患臨床表現分辨茲卡病毒感染與登革熱,其確診需要抗體或病毒核酸的檢驗證實。
 

注意‧小頭症與神經併發症

茲卡病毒感染原先侷限於區域性小規模流行,並沒有引起關注。2015年,茲卡病毒登陸南美洲以後,因為病例數大增,才發現這種被認為很良性的感染,竟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

根據巴西等地的資料顯示,孕婦感染茲卡病毒以後,會使胎兒出現小頭症。這可能是因為胎兒發育時期,腦部的發育對外界傷害極為敏感,再加上茲卡病毒具有攻擊神經細胞的能力,因而會使胎兒的腦部發育不全。小頭症兒童出生之後,將造成家庭長期負擔,也會導致社會問題,進而被高度重視。

此外,茲卡病毒也會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等神經併發症。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跟自體免疫反應有關的多發性神經炎,有時候會完全恢復,有時則會留下神經麻痺等後遺症。

 

 



※原文刊載於2016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母奶保存解凍溫熱須知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醫療護理部主任暨國際泌乳顧問張錦姝
妝髮
攝影/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只要是瓶餵的母奶媽媽們,就會面臨到母奶的保存、解凍及溫熱的問題,究竟母奶的保存條件為何?要餵寶寶時,又該如何解凍母奶及加熱呢?禾馨醫療護理部主任暨國際泌乳顧問張錦姝,將提供詳細的母乳保存方法,教導媽媽們正確的母奶相關知識。
 

認識母乳知識  母奶的保存條件

保存母奶有冷藏法及冷凍法兩種,一般新鮮母奶在室溫下不要超過34小時,尤其是早產兒所需要的奶水必須特別穩定,如果4小時內不會吃到就儘快放冰箱保存,但如果下一餐就會用到,即不需要放冰箱的冷藏或冷凍,因為加熱容易破壞母奶珍貴的活性抗體等營養物質,舉例來說,平時喝茶希望得到的兒茶素,就很容易因高溫而被破壞,所以為何這麼多人現在喝冷泡茶,就是希望營養成分不要被高溫所影響。

早產兒和足月新生兒在母奶的要求上並不相同,由於早產兒抵抗力差,因此在母奶保存上的要求較高,像是剛擠出來奶水在室溫下4小時,冷藏室則不要超過48小時,解凍過奶水則不要超過24小時,冷凍若是獨門冷凍庫可以放置6個月,一般冰箱的冷凍庫則是可以放3個月。

足月新生兒母乳保存的規範較無早產兒嚴格,夏天剛擠出來的奶水,因為天氣炎熱,週遭環境若氣溫高達攝氏25度以上,賞鮮期較短,但是在一般室溫可以放置約46小時,但若置於冷氣房當中,室溫大約攝氏1920度左右,能夠擺放10小時,放在有冰寶的保冷袋中則可以擺放一整天,所以只要外出沒有冰箱,就可以放冰寶內,但必須確定保冷袋中的溫度是維持在攝氏15度。
 

確保擠奶過程清潔

不要使母乳保存袋或母乳保存瓶有破損或汙染過,而蒐集奶水的過程乾淨與否非常重要,擠奶前應確實將手清洗乾淨,不要隨意碰觸其他東西,才能確保擠奶過程中母奶沒有受到汙染。有些媽媽會邊擠奶、邊使用手機來打發時間,但就可能沾染很多大自然的微生物及細菌,如果帶到乳汁內,會使母乳的含菌量較高,反而對寶寶健康有影響。
 

擠奶器皿確實消毒

擠奶器及盛裝的器皿可以使用蒸汽消毒鍋或是煮沸消毒法進行消毒,蒸汽消毒鍋應依照各廠牌的使用說明書來使用;煮沸消毒法則是當水還處於冷水時,就先把玻璃器皿放進鍋中煮沸20分鐘,奶嘴則是煮滾後再丟入23分鐘即可;平時職業婦女在公司一般會擠奶約2次,建議在帶去公司使用時,都是已經消毒過後的擠奶器,第一次使用後,清洗完畢可以用溫開水及熱開水燙過即可,再使用乾淨的夾鏈袋或保鮮盒,將擠奶器放進冰箱冷藏,可以減少細菌孳生的機會及避免有落塵汙染,等到第二次使用完畢以後,回家再做消毒的動作。
 

溫度不同奶水不混裝

冷藏奶水、新鮮奶水不能夠放在一起,因為溫度不同,會影響到乳品保存的穩定度,必須要等到溫度相同時,才能夠放在一起冷凍。舉例來說,職業婦女早上10點及下午2點上班時各擠一次,10點冰到冰箱的母乳已經變成攝氏4度,但2點剛擠好的母乳是攝氏38度,這時候就不能夠倒在一起冷凍,可以等到6點下班時,待這兩次擠的母乳都一樣變成攝氏4度,就可以冰在一起冷凍。張錦姝護理主任建議,媽媽們可以多準備一些集乳罐,就不用一次要擠滿集乳袋的分量。
 

挑選適當母乳儲存容器

玻璃器皿及市售集乳袋是最安全的母乳儲存工具。張錦姝護理主任說明,最好使用適宜冷凍、密封良好的母乳專用保鮮袋或玻璃製品儲奶瓶,千萬不要使用金屬製品,因為母乳中的活性因子會附著在金屬上,降低母乳的養分,另外也要切記母乳保鮮袋拆封後,不要將手指頭伸入袋內,或是向袋內吹氣,破壞母乳袋內的無菌狀態。裝好母乳後,應清楚在上面填寫好擠奶的日期,日後才能夠了解母奶可儲存的時間。






 

 

※原文刊載於2016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