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夏季穿衣守則
- 2016 / 08 / 25 05:13 PM
新生兒夏季穿衣守則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
炎炎夏日,該怎麼判斷新生兒「太熱了」的生理訊息呢?若是新生兒的後頸、腹部、背部的手感溫度過高,或是在靜態的狀況下卻滿頭大汗,甚至是皮膚開始出現紅疹,都是臨床上寶寶太熱了的常見現象,從學會觀察開始,透過衣物的調整、室內溫度、環境的通風等生活細節,給寶寶一個舒適清爽的夏天。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
夏日氣候炎熱,環境溫度大幅上升,而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導致體溫隨環境溫度升高,而進一步出現發燒的症狀,許多長輩常說:「剛出生的寶寶沒有六月天」,這樣的觀念只對了一半,影響人體產生熱與散熱的因素很多,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表示,環境溫度變化,寶寶衣服多寡或是哭鬧、喝奶、洗澡等行為,都會影響新生兒體溫的升降。一般若是因為環境、衣物或是活動量較大所造成的體溫上升,可透過環境的改善、衣物的增減或是其他降溫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看見效果,預防寶寶太熱最重要還是在於室內的通風、宜人舒適的空調與適當的穿著。
@中:如何判斷寶寶太熱了?
@內:新生兒的體溫較成人高,約攝氏36.5~37.5度,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判斷寶寶體溫是否過熱,會以後頸、腹部、背部溫度來做初步的評估,因為手腳四肢的溫度散熱較快,容易比實際體溫來得低。
新生兒洗澡、喝奶、哭鬧造成體溫上升屬於正常現象;一般在吃飽後、洗完澡或安撫後約30分鐘,體溫會逐漸恢復正常;另外要注意擁抱也會讓新生兒體溫上升;衣服過多,導致寶寶皮膚無法散熱,則容易產生熱疹,如果因為過熱而產生的皮膚狀況,多為暫時性,只要透過正確的降溫方法,紅疹大多會自行消退、痊癒。
當寶寶因為衣服穿太多導致無法散熱,寶寶也會感到煩燥、容易哭鬧、不想喝奶,適時幫寶寶減少衣物或是注意室溫、通風,當寶寶感到舒適,自然就會收起脾氣。如果擔心用手觸摸無法得知寶寶正確的體溫,可使用溫度計測量,部位不同,溫度也會有些微的差距。一般常見測量體表溫度的部位有耳朵、額頭、口腔、腋下等,核心溫度不容易受外在環境溫度的影響,如肛溫會較體表溫度準確。
夏天出生的寶寶該怎麼穿?
新生兒體溫較高、新陳代謝較快,所以基礎體溫較成人來得高,也比成人更怕熱,所以如果穿太多,
容易散熱,則會出現體溫上升的現象。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在嬰兒室裡,或是室內有開空調,建議讓新生兒穿一件紗布衣再加一件棉質的衣物即可,睡覺的時候則可多蓋一件較大的紗布巾或是洞洞毯,不需要用到厚被或毛毯;一般室溫下,一件短袖或是無袖的包屁衣就可以,不需要再多穿襪子、褲子或是戴手套,但睡覺的時候同樣建議多蓋一條薄被,如果習慣包包巾的小寶貝,就不需要再多蓋被子。
體溫過高的降溫方式與警覺
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嬰兒室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每4個小時會幫新生兒量1次體溫,並做衣物的調整,若是發現新生兒體溫較高,會先將最外層的小被子拿開,或是鬆開包巾,如果新生兒的體溫還是較高,可以透過洗溫水澡的方式(溫度約攝氏41~43度),不但能有效降低溫度,也能舒緩寶寶的情緒。但若排除可能造成寶寶太熱的外在因素之外,體溫還是維持在攝氏38度以上,則需通知小兒科醫師進行精確的診斷。
提醒新手爸媽,若是寶寶體溫持續高於攝氏38度,在進行降溫動作的過程中,可觀察寶寶的活動力或是食欲,如果單純只有身體溫度較熱,且能透過環境溫度、衣物的調整達到改善,又沒有其他狀況則不需要太擔心;同樣,如持續體溫過高,並出現活動力下降、食欲變差就要有所警覺,必須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我的親子「慢活」地圖 台南的回憶與美麗
文.圖/亮哲
現代人快速及多采多姿的生活將時間切碎,不停玩手機。仔細思考,在還沒有這些外力介入的時候,我們單純地與家人、朋友相處,目標簡單明確,不用胡思亂想。但太多娛樂佔用了我們與人直接應對的機會,最後被瓜分掉的都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家庭像天秤‧經過調節才會平衡
長輩們在他們的年代辛勤工作換來我們的衣食無虞,沒有停止的前進和追求生活品質,直到有一天他們在鏡子中發現,自己臉上的紋路已經清晰可見,原本直挺挺的身子開始佝僂。一轉身,孩子、孫子都已圍繞身旁甚至跑向遠處,而他們想追也無力可追,只能選擇用緩慢的步調看著晚輩的背影,繼續走完剩下的路。
當然,如果我們有能力,應該要試著停下來看看他們,甚至牽起他們的手,用他們緩慢的腳步看看世界,感受時間的力量。有了孩子之後,成了家庭的中流砥柱,也漸漸地將原本父親肩上的責任交接給自己,這時我才發現,家庭並不是天生就長得溫馨和諧,而是要努力溝通建構的。家庭就像一個天秤,家人是法碼,怎麼調配彼此的輕重緩急,才能達到愉悅的平衡,是每個世代都相同的課題,不能逃避的責任。
泛黃的回憶與現實的美麗
70年前,有個女孩離開了台南的家鄉到台北打拼,那是一個涉世未深、人生的調色盤正往空中撒開的年紀。當然,70年前的台灣,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那時還正值戰爭剛結束的時期,每個有年紀的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了生存而努力,那是一個剛開始萌芽的台灣,而這位正值年華就離鄉背井的少女,就是我的奶奶。
說實在的,87歲的老人家經歷過了太多的大風大浪,我們很難再激起他們心中的波瀾,一直到女兒的出生,我才又看見她如孩子看見新鮮事物般的笑容,那是一道比陽光更溫暖、比彩虹更色彩豐富的光芒。因此,能夠在工作之餘帶給奶奶一次又一次的新鮮刺激,似乎變成了我的任務。而孩子與曾祖母之間的互動永遠超乎想像地和諧,因為她們都是沒有包袱的人,只需要盡情享受,活在當下。這一趟的台南之行,奶奶一直是帶著微笑前進,不時地聽她講起過去,兩小在身邊圍繞嬉戲,是她有別於以往的人生經歷。
最遠的年紀‧最近的距離
孩子,總是可以一舉手一投足就惹得老人家歡天喜地,行動緩慢的曾祖母在她們眼中可能像是一個電池快要耗盡的玩具,緩慢而有趣。在這麼德高望重的人面前,我們隨時都像衛兵一樣,在旁邊嚴陣以待準備接受指令,只有孩子們可以蠻不在乎地笑一笑就得到她的歡心,少根筋地往前大步跑去,又回頭衝刺向曾祖母的懷裡,如此無厘頭的行徑,看在奶奶的眼裡,應該是從來不曾有過的經歷。
還未到夏天的台南五月天,已經是炎熱的35度,孩子的興奮程度早就超過太陽,遠行總是讓她們興奮不已,坐上高鐵就像要去到世界的另一端一樣新奇好玩,即便在古城裡,孩子仍然發揮了她們高分貝的專長,肆無忌憚地在三級古蹟又叫又跳,形成了一個超級矛盾的對比。但玩累了,她們總能安靜下來聽曾祖母說故事,雖然我必須居中擔任台語國語翻譯官,但我也樂此不疲,超越了父母與爺爺奶奶的另外一個層級的關係,似乎更和諧、更老少咸宜。
孩子的身影‧大人的潤滑劑
說實在的,我也忘了上一次我們全家出遊是什麼時候?有時候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忘記或者忽略我們原本關心的事物,人越大,越容易不在乎或者是假裝不在乎很多事情。久而久之,我們原本所熟知創造回憶的方式就被塵封了,只好更努力用更複雜的方式尋找。或許是父母之間,或許是父子,或許是母子,或許是母女,人越成長有越多的包袱,也越難露出笑容。更可能是因為親人,總是秉持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處事,讓家人與家人之間漸行漸遠,這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會有的一本經,卻是我曾經遇到過的問題。
但是自從孩子出生,潤滑了很多已經生鏽的情感關節,讓原本僵化的親子關係開始冰釋。孩子的天真和懵懂無知,總是神來一筆地讓大人突然茅塞頓開,發現很多事情只是一念之間,根本無需堅持。我們也常常在對孩子笑的時候獲得釋放,甚至是彼此對眼,很多的過去和誤解就此煙消雲散,一切重新開始。以上的陳述,是在說我的家庭,從小到大,我的家經歷過很多風霜,家人彼此之間都在學習每一個階段的應對進退,直到孩子的出現,我們全家人又進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
亮哲爸比真心話
這樣的學習不會停止,就像生命的傳承,沈重,但卻美好。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選擇3大類+矯正5方法 戒掉孩子愛吃甜的毛病
- 2016 / 08 / 22 10:21 AM
選擇3大類+矯正5方法
戒掉孩子愛吃甜的毛病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健康發展部營養師劉怡里
模特兒/可愛弟弟韋呈
攝影/新竹Doris愛寶貝攝影工作室
大部分父母、長輩因為寵愛或為了哄騙哭鬧的孩子,經常以甜食做為獎勵或安撫,無形之中卻養成孩子愛吃甜食的壞習慣。可別小看這些甜食,當孩子習慣後,不僅增加家庭開銷,對孩子的健康也造成不良影響。然而,面對嗜甜的孩子,父母該如何矯正呢?
吃甜食總是能帶給人滿滿的幸福感,在忙碌而壓力大的生活給予安慰,但孩子到底能不能吃甜食呢?一般來說,嬰兒在4~6個月後開始給予副食品,直到1歲才慢慢接觸成人食物,其中也包含甜食。雖然甜食的糖屬六大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卻是「精緻糖類」,也就是意指非食物天然的糖分,而是經過精鍊、過濾、濃縮、結晶等過程製成的加工糖分,例如:白糖、冰糖、二砂糖,以及精緻度較低的黑糖、蜂蜜等,幾乎沒有營養成分可言,因此,並不建議孩子食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兒童越晚接觸精緻糖就越好,對身體發育才有良好的基礎,攝取過多對健康有害無益。
甜食副作用,超乎你的想像
甜味可以取悅口舌,使人心情愉快,卻忽略了這甜美的滋味下,潛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健康風險。更可怕的是容易讓人越吃越上癮,特別是甜食的過量會帶給發育期的孩子負面影響更甚,造成身體上的負擔。通常市面上營養標示的「糖」分,5公克換算等於1顆方糖,若20公克就等同4顆方糖,用量很驚人,無論是孩子或成人,都應少攝取為妙。究竟吃甜會出現哪些負面影響呢?
1肥胖危機
過度攝取甜食會導致孩童肥胖,許多父母會在餐與餐之間提供零食或點心,且大多以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為主,例如:含糖飲料、蛋糕、餅乾、糖果等,尤其杯裝飲料經常添加的果糖,是最容易產生體脂肪快速形成的糖類,長期下來會養成孩子嗜甜及吃零食的習慣,易造成肥胖。也就是說,成長發育期要注重營養均衡,若此階段過於肥胖,可能阻擋身高成長。
2維生素B群流失
人的成長發育最明顯是幼兒期與青春期,所需最重要的就是維生素B群參與醣類代謝。當寶寶開始學爬、走路,行生化代謝時,飲食中醣類、蛋白質、脂質三大營養素經過重重的化學反應,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與熱量,其中需要維生素B群大量參與,若攝取過多甜食,精緻糖在體內代謝會消耗大量維生素B群,造成維生素B群快速流失,影響發育期所需的正面能量。
3提升蛀牙機率
齲齒的發生率也與甜食的攝取量有著密切關係,攝取過量甜食,加上父母沒有注意寶寶的牙齒保健,導致牙菌斑滋生,使口腔產生酸性條件,蛀牙的機率就會上升。
4對糖產生依賴感
習慣一久就會成依賴,平常習慣吃零食、甜點的孩子,容易對糖產生依賴感,嚴重者會成癮,上癮者甚至越吃越甜,不吃就沒精神,導致正餐缺乏食欲,卻大量攝取甜食,時間一久便會造成精神不濟、學習力降低等症狀。
5味覺偏重口味
孩子喜歡的加工甜食也伴隨著高油、高鹽,例如:一塊鹹餅乾,表面上看起來是鹹的,但其實隱含1顆方糖的含量。劉怡里營養師指出,從小若培養出嗜甜的飲食習慣,口味也會慢慢變重,因為孩子在嗜甜的同時,不喜歡吃較清淡的食物,因此,必須檢視平時的飲食習慣是否含有高油、高鹽、高糖三大成分。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年07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93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少睡一小時,認知慢兩年!養出好腦力的8個教養守則
- 2016 / 08 / 19 05:12 PM
少睡一小時,認知慢兩年!養出好腦力的8個教養守則
作者:李宜蓁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Baby粉絲Chianyu Lin
大腦要健全發展必須有良好生理基礎,運動、飲食與睡眠是健腦三要件,還有哪些教養準則其實與大腦發展息息相關呢?
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性,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 以下綜整出八個專家建議的重要教養原則,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能開發班,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
健腦教養守則一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均衡飲食,多吃魚
大腦細胞每五個月更新一次,要讓大腦有機會絕頂聰明,最容易見效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給它足夠的好營養。
吃對了食物的孩子,即使面對繁重的課業,也能擁有清晰的思考能力和記憶力。能活化大腦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卵磷脂、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B群、C、E、硒等礦物質等。因為大腦皮質的上千億個神經細胞需要基本的脂肪酸才能運作。
有心為孩子健腦的家長,魚和魚油,是護腦必備的好食物。丹麥的研究比較了五千多名健康老人的飲食發現,一個人的飲食中魚的成分愈多,他保持記憶力的時間也就愈長。因為魚油中所含的omega-3長鏈不飽和多元脂肪酸(包括EPA與DHA)對人體有益,DHA是大腦神經細胞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之一。由於人體很難透過飲食轉化合成omega-3,因此可透過食用深海大型魚類的眼窩、油脂部位,或魚油膠囊來補其不足。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黃士懿建議,若孩子不敢吃魚油,可在烹調過程中剪開魚油,滴入魚湯中,記住不要悶,也別久滾。若吞膠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多吃魚就好。
健腦教養守則二 睡得好才記得牢──少睡一小時 認知慢兩年
剝奪兒童與青少年的睡眠,會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與認知發展。根據以色列睡眠專家艾維.薩德博士研究,睡不飽的小六學生,學習能力只有小四的程度。
多睡一小時,青少年的數學語文大躍進。《教養大震撼》一書指出,青春期因荷爾蒙影響,青少年特別晚睡晚起,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艾迪那學區高中特別把上學時間往後延一小時,一年後,成績最好的高三學生SAT數學增加了五十六分,語文進步了一百五十六分。
學得愈多、需要睡得愈久,因為睡眠會幫助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固化學習,達到去蕪存菁的效果。孩子到底睡多久才夠?根據研究,新生兒每天可睡十六小時以上,學齡兒童則至少睡十到十二小時,青少年的睡眠模式慢慢固定下來,與成人差不多,每天睡七到八小時。
分子生物學家約翰.麥迪納,在《大腦當家》一書中強調,睡眠和學習有密切關係,睡得好,才記得清楚。睡眠不足會影響注意力、情緒、邏輯推理能力和一般數學等能力。
健腦教養守則三 運動增強腦力──每週慢跑三十分鐘,認知就進步
吃好、睡好可以讓大腦維持在運轉巔峰,但運動卻能額外增進神經元細胞的快速增長,等於幫大腦多裝了好幾條記憶體。
《大腦當家》指出,研究發現,小學生一週慢跑兩到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十二週以後,他們的認知表現就比慢跑前進步許多。身體狀況良好的孩子對視覺刺激辨識速度比不愛動的孩子快,注意力更集中,做作業時能夠使用較多的大腦認知資源,並持續較久。運動能增進教室和職場所需的全部能力。
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醫師約翰‧瑞提在著作《運動改造大腦》中建議,可以選擇一種同時鍛鍊心肺和腦部的運動(如網球、瑜伽、體操、溜冰、彼拉提斯或空手道),或者先做十分鐘的有氧體操,再進行以技巧為主的無氧運動如攀岩或平衡練習。
健腦教養守則四 用愛塑腦──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
專研兒童發展的中央大學閱讀研究中心研究員周育如指出,早期的安全依附是一切兒童發展的基礎,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孩子將來的成就。因為嬰幼兒的依附和探索行為幾乎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那些能夠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起安全依附的幼兒通常也比較願意對周遭環境進行探索。安全依附的孩子有較多的探索行為,愈多的探索意味著與環境愈多的互動,愈多的互動使孩子的腦神經連結愈複雜愈緊密,孩子當然也就愈聰明優秀。
周育如特別強調,情緒發展有所謂的「情緒視窗(emotional window)」,意思是說嬰兒期和學步期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而這個窗口是人類所有的發展中最早關閉的。因此為人父母的應對此有所警覺,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不要等到來不及了才後悔。
健腦教養守則五 玩出好腦力──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孩子遊戲時大腦在休息,但最新發現是,遊戲的角色扮演和想像力可以幫助他們建構抽象思考能力,有助於增進學科表現。
《教養大震撼》一書指出,抽象思考能力是掌握現實與抽象符號之間的連結,每個學科都用得上。而孩子在扮演遊戲中把一張書桌和幾把椅子想像成消防車,大腦就學會如何把抽象符號和其他元素串連起來,等於經歷了一場高階抽象思考過程。
腦神經科學家也認為,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當一個小男孩專注玩積木,進入了平靜忘我的境界,大腦正在經歷一段與他心智能力相合的挑戰,這也是大腦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瞬間。
周育如指出,光「玩」並不算真正的心智挑戰,家長或老師應該提供比孩子的能力稍微難一點、但又足以達成的挑戰,大腦會經歷了一段平衡、失衡又平衡的過程,神經元又走出一條以往不曾通過的新路。
周育如強調,其實孩子真正的喜悅不是成為超齡小天才,而是完成他這個年紀所能做的偉大事情,真正的滿足是來自於對手邊的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
因此,林口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黃恢濤建議,家長該做的是時時觀察陪伴孩子,確切掌握孩子的發展進程與獨特氣質,並且適時適量的給予引導,安排有趣的活動與遊戲,不予勉強或急切想要看到學習效果,否則可能早早壞了學習胃口。
健腦教養守則六 鼓勵主動探索──動手做過才會留下痕跡
周育如強調,孩子一出生,腦中已具備這一生要用的幾乎所有神經元,決定他智力高低的是這些神經元之間連結的密度與強韌度。這樣的連結在嬰幼兒時期最為快速,然後到了九到十歲之間腦部開始做的是修剪的工作,把用不到的和連結不強韌的部分修剪掉,只留下最常用、連結得最強韌的部分。
決定孩子腦部神經元之間如何連結、連結的密度和強度,則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尤其是那些他主動探索、主動處理過的訊息在腦中會建立最長最強韌的連結,而被動被灌輸的經驗所建立的連結往往是脆弱而短暫,在將來很容易就被拋棄掉,這就是發展上的「用進廢退」原則。所以我們拚了命塞給孩子的,最後都難逃被修剪掉的命運,反而是孩子在自發性玩耍、探索、主動閱讀中得來的經驗會被保留下來。
給時間,讓孩子動手做,也是鍛鍊大腦重要的過程。腦神經訓練師王秀園分析,大腦是為生存而存在的器官,外在環境不斷給磨練,大腦才有機會學習諸多生存技能。「一定要親自走過,才會在大腦留下痕跡」,孩子早該自己學坐捷運了,家長還每天接送;永遠匆忙的早晨,總是忙到沒耐心等孩子綁鞋帶,其實都已經剝奪了孩子建構大腦的珍貴歷程。
健腦教養守則七 正向讚美 教出主動的孩子
孩子在遊戲中解決問題,了解因果關係,擁有最初的成功經驗時,家長若能真誠鼓勵與讚美,孩子的臉上會出現一抹滿意的微笑。此時,孩子的大腦神經細胞,也因為分泌了「多巴胺」這項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微笑著。
多巴胺在期待與獎勵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滿足是學習的重要刺激,當人們專心、與自我一致、與世界和諧相處,或成功達到任務時,這種美好的感覺會引發成功的學習,並儲存在大腦。
《教養大震撼》指出,大腦若具備動機,學得就快。因為主動的感受也來自多巴胺,多巴胺分泌後是大範圍噴灑到大腦內,提升整體運作效率,使傳遞訊號更迅速。
「不當的責罵或受虐經驗,會永遠傷害神經元的發育,影響孩子的性格與未來發展,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應該更為謹慎,」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
健腦教養守則八 鼓勵問問題──好奇心是大腦思考的燃料
孩子到了幼稚園起,愛把「為什麼」掛在嘴邊,沒頭沒腦亂問一通,父母常回以「就是這樣子啊!」要他們馬上閉嘴。
好奇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驅力,像是能讓大腦機器全速運轉的核心燃料,孩子願意去思考,堅持打破沙鍋問到底,是鍛鍊腦力的最好習慣。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約翰.麥迪納,在《大腦當家》一書中強調,對孩子來說,「發現」帶來快樂,就像一種會上癮的毒品,探索創造出更多發現的需求,帶來更多快樂,這是一個直接的回饋系統。家長可以要孩子先「猜猜看啊!」小腦袋就會進行歸納與推理。
「即使猜錯也沒關係,我們的文化太注重要『對』,容易澆熄孩子的探索好奇心,」王秀園說,有時孩子會冒出很瞎的問題,父母更應引導孩子想得更深入,而不是阻止發問。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史丹利.葛林斯班,在《優秀孩子的十大關鍵能力》一書中建議,最能引發幼兒好奇心的做法,是帶他去大自然中散步,在訊息豐富的環境中探索。另外,當父母願意聆聽──而非評價孩子的意見時,最能夠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如果你想增進子女的好奇心,拓展他們的智能範圍,就要多多徵求他們的意見,」史丹利提醒。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頭好壯壯的腦,但所有權威性的研究都一致指出,培養愛學習的好大腦,家長該做的不是送孩子去全腦補習班,而是吃好、睡好、多運動;好好愛他、陪他玩、讀書給他聽,以及多帶他去接觸探索自然。每一件事,都不需花大錢,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時時提醒自己「健腦教養的八大守則」,爸爸媽媽就能與「腦時代」同步,做個與時俱進的好父母。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8Zapr7】
延伸閱讀: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小雨麻分享私房祕訣! http://bit.ly/29IbjYC
全台特搜!玩具免費隨你玩 http://bit.ly/29IFCwW
超有同感!六七年級爸媽必看的玩具演進史 http://bit.ly/29JewZ9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熱愛大自然會遺傳 永遠長不大的野孩子
文.圖/亮哲
小時候,我住在都市的郊區─北投。住在這種地點的孩子有個特色,不完全屬於都市,也不太了解它的運作。所謂的都市,是必須坐公車一個半小時才到得了的東區舊SOGO腹地,對孩子來說,去到那兒與舟車勞頓劃上等號。
自在轉換生活模式‧懷抱野外夢想
住在這樣地區的孩子,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鄉下人,因為沒有泥土可以赤腳奔跑,沒看過硿窯、沒抓過蟋蟀,頂多是當時的大排溝還算乾淨,常常走在大排溝旁的人行道上,向下望著當時還沒有工業汙染也沒有福壽螺,清澈如小溪的水溝。簡單來說,小時候的我,兩面不是人,但也因為這樣,我並沒有養成一定要在都市或鄉下生活的習慣,我可以輕易地轉變我要的生活模式。因為老爸是潛水教練的關係,我選擇讓自己懷抱一個野外的夢想。
小學一年級時,過著通車上下課的生活。有一天,傾盆大雨,手中的小傘早已不足以抵擋。我索性將傘收起,3秒內全身濕透,再也沒有任何顧慮。我緩緩走過了家門,往大排溝的方向去,大雨雖然幾乎下到眼睛快要睜不開,我仍堅持感受那有點刺痛的清涼。既然已全濕,就不用害怕,反而可以盡情感受雨水打在身體各處的感覺,那是我學會逆向思考的第一課。也因為這樣的感受一直深深記在我的腦海和身體,所以希望能將這樣的經驗平行移植到孩子的身上去。
露營初體驗‧老天大雨考驗
我與孩子們的初次露營,早在兩個月前就訂下來了,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孩子也不時地會興奮倒數,但沒想到露營當天,老天竟毫不留情地下起大雨。眼看著烏雲一點都沒有要打開的意思,我的心情還挺緊張的。一方面是害怕到達大雪山的路程會因此中斷,一方面是擔心會將他們對於露營的印象打壞,以後說要露營,可能會難上加難,邊開車邊祈禱雨勢可以剛好停下。但天不從人願,循著彎曲的山路,提心吊膽到了露營區,雨勢變得更大更猛,時間已經是下午3點多,再不紮營就要來不及,但是現在紮營,全家今晚就得濕冷地過一天了。等著等著,孩子在車上睡著了;等著等著,天,轉晴了。
從露營學會共享‧發揮孩子本性
皇天不負苦心人,雨勢趨緩,雲層漸薄,風雲變色之際,陽光從一個最美的角度射了下來,全場歡呼。這時孩子悠悠轉醒,幸福的他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分別踩上拖鞋,跳下了車,在泥濘裡踏著,絲毫沒有畏懼。這個畫面我等了好久,都市的兩個孩子毫不猶豫和大自然玩在一起,雖然偶爾會抬起腳躲過大水坑,偶爾會小小顧慮一下自己的髒腳,但是沒3秒又發揮了野孩子的本性橫衝直撞去了。
在一個三十幾人的大團隊裡,孩子們一開始生疏陌生,不敢親近,默默觀察父母用什麼樣態度對待這群未曾謀面的人,這時也是身教的重要時刻。對於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抱持著某種好奇與熱情,是整個露營團隊中非常重要的事。一群萍水相逢的人共宿一、兩晚,無所不聊,或許會發現一些不在自己節奏中的人,但這也是給大人一個學習。反觀孩子,沙子似乎是他們共通的語言,一起沒有包袱地踩在沙上,就好像可以完全瞭解彼此,一起分享、玩樂、專注,也一起弄髒!
解除都市魔咒‧生活小轉彎
雲散了,雨停了,就是搭帳篷的時候,平常孩子在家只能玩著方圓不到1公尺的玩具帳,在裡面模擬著露營的畫面。現在,他們很興奮終於可以睡進真正的帳篷,一個可以讓他們真正躺平的帳篷,試著讓孩子一起參與搭帳篷的過程,雖然手忙腳亂,卻可以讓他們對於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負一點責任。搭帳篷的動作讓孩子學會從零開始,建構自己住所的認知,另外,在都市急促的節奏當下,父母也很容易中了著急的毒,所有事情都要幫孩子準備齊全。
有時候我們會誤以為那是愛孩子,殊不知我們只是深怕孩子拖了時間:拖到自己看電視的時間、複習功課的時間、上床睡覺的時間。來到野外,將這些顧慮拋開,所有都市的魔咒暫時被解除,全家一整個晚上只需要注意3件事:吃、睡、保暖。回歸單純,對孩子來說是簡單的,反而是大人們常常沒有勇氣去面對改變,為了孩子,替自己的生活做一點小轉彎而已。
愛自然會遺傳‧好遠又好近
好天氣一直維持到了半夜,聊天的大人們自己也忘了時間,突然發現大女兒仍然在沙堆玩沙,這真是一個弔詭的畫面。晚上12點還在沙堆玩耍的4歲半小孩,在家裡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在野外,突然覺得也沒有那麼嚴重。緩緩地安排大女兒去睡覺,不甘願睡的她,看見帳篷也心滿意足地鑽進去,小女兒和媽媽早就睡翻了,瞬間覺得自己挺幸福的。回想小時候與父母在山林、野外、溪邊、海水到處玩的畫面,總覺得好遠又好近。原來,愛自然,也是會遺傳的。
亮哲爸比真心話
從我小時候那場西北雨開始,就打通了我即將向外出走的任督二脈,從外景節目到帶著小孩一起當野孩子,這個夢想一直在腦子裡30年了,好遠,也好近。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