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母乳生活 成功退奶不縮奶
- 2017 / 03 / 15 05:19 PM
告別母乳生活 成功退奶不縮奶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資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張桂玲
最讓哺乳媽咪們在意的事情之一,就是害怕當停止哺乳後,胸部不僅會縮小,還會失去原本的豐滿與彈性,禾馨民權婦幼診所資深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張桂玲將給予哺乳媽咪最完善的建議,協助媽媽們順利離乳,並且維持完美胸型。
從哺乳期開始維持胸型
哺乳時期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例如常見的小白點、乳頭水泡、乳房腫脹或乳腺炎等,痊癒後可能造成胸型及胸部大小受到影響,張桂玲顧問強調,哺乳期如何維持胸形大小和外觀及如何保養乳房皮膚,是未來順利離乳、胸型是否會變化的主因,因此建議依照以下列點執行,從一開始的哺乳期間就持續維持胸型。
1.選擇適當哺乳內衣:在內衣的選擇上,鼓勵媽媽們從孕期便開始穿著哺乳內衣,避免直接穿著運動內衣或不合身的內衣,即使在家帶小孩也要穿內衣,若沒有內衣拉提的效果,胸部失去向上托支的力量,當兩邊的乳房充盈時,一邊可能擁有100c.c.的奶量,媽媽們可以試想,此時乳房宛如水球在胸前掛著,較容易造成胸部下垂。
2.補充正確營養:部分哺乳媽咪為了快速恢復身形,在日常飲食中幾乎不攝取任何油脂,但產出奶量必須消耗身體能量,而決定乳房形狀最重要的就是脂肪,若燃燒消耗到胸部脂肪,反倒得不償失,所以哺乳媽咪除了是自己的營養調配者,同時是寶寶營養的提供者,務必均衡攝取熱量。
3.勤於乳房肌膚保養:皮膚的緊實程度會影響胸型及胸部外觀,大部分哺乳媽咪只在乎胸部是否會在餵奶後會變得鬆垮,甚至變成布袋奶,但這之中一半以上的人卻在哺乳期完全沒有做任何保養,因此從哺乳期就該勤於保養乳房肌膚。另外,假使哺乳媽咪本身偏瘦,若產後奶量急速上升,胸部必須每天像吹氣球一樣,不斷放大縮小,使得肌膚緊實度與哺乳前相距甚遠。
張桂玲顧問說明,若是乳頭、乳暈肌膚有受損時,則建議每次餵奶及擠奶後,都要將滋養油、修護霜、羊脂膏,依序塗抹於受傷處,先將滋養油塗抹於乳頭及乳暈上,再塗抹修護霜等待吸收,變成透明狀後,再塗抹一元硬幣厚度的純羊脂膏來覆蓋隔離,以免衣服再度摩擦傷口,影響傷口癒合。
4.奶量達到供需平衡:部分哺乳媽咪由於哺乳過程中較不理想的操作模式,致使胸型變化過大,舉例來說,每次擠奶的奶量都多達300c.c.以上,胸部每天經歷多次的脹大、縮小,會導致乳房皮膚彈性疲乏,其實只要讓奶量達到供需平衡即可,不要為了衝奶量、囤積母乳冰棒等原因將奶量過度提升。
張桂玲顧問建議,擠奶量維持「進可攻、退可守」的奶量,意即每次擠奶量大約比寶寶喝奶量多10%即可,再多也不要超過20%,例如寶寶喝90c.c.,每次都擠約110c.c.以內的份量,多出來的奶量即可累積,以便不時之需使用,同時對於媽媽的身體負荷也不會太大。若寶寶約3至4小時喝一次奶,這時媽媽就不應該超過4個小時擠一次,部分哺乳媽咪可能因為工作或是其他因素減少擠奶次數,會把2次的量一起擠,讓胸部過脹,使得乳房處於緊繃狀態,乳房組織被充盈的乳汁而脹大,過程中由於地心引力的影響,重心會使胸部下垂,進而影響到胸型。
餵食計畫VS.離乳計畫
張桂玲顧問說:「離乳請先減量、再拉長時間,千萬不要搞錯順序!」起初擠奶時間間隔與原本時間相同,但擠出的奶量可依照原本奶量減少10%至15%,等到不會塞奶,再慢慢減少份量,只要奶量已經減少到100c.c.以下就可以考慮拉長時間,接著則是等到奶量已經降到50c.c.以下,就可以嘗試不擠奶,但等到累積8小時以上,胸部通常仍會脹奶,這時就只需要稍微移出奶水,只要不會脹痛即可,也可暫時局部冷敷,讓胸部舒緩,在減奶過程中,只要胸部沒有硬塊、硬結的情情,就恭喜哺乳媽咪「安全下莊」成功離乳。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喝完ㄋㄟㄋㄟ一定要拍嗝嗎?!
- 2017 / 03 / 06 03:15 PM
喝完ㄋㄟㄋㄟ一定要拍嗝嗎?!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淡水馬偕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詹偉添
攝影/Joe Chen Photography
演出/healthy baby:鈺棠(※照片與內容無關)
「寶寶喝完奶,順手拍個嗝」似乎是每位新手爸媽都會做的事,然而,這樣的動作可能是不必要的?甚至還造成寶寶的不適?我家的寶寶需要拍嗝嗎?怎麼拍嗝才正確?一起來更新育兒的新知!
某天陽光燦爛的一個下午,滿臉倦容新手媽咪筱婷帶著1個月大,體重為4.5公斤順峰寶寶到門診提到:為什麼寶寶每餐吃母乳120cc,拍打個半天都不打嗝,且每天吃飽後,便在媽咪懷裏甜蜜地進入夢鄕。為此,她自寶寶出生到現在都沒有好好睡個一覺!
而同樣1個月大有著4.6公斤的寶寶小明,每餐吃配方奶粉後,媽咪持續地分次拍打嗝,卻仍一樣不斷溢奶,出生體重至今成長不少…只是常常伴隨半夜哭鬧不安的腸絞痛。而媽咪也因自己太累,在產後一個月時就先瘦身2公斤多…。相信這樣育兒經驗,基乎是每位父母親心中,用眼淚寫下永遠無法抹滅的幼兒成長日記。
拍嗝可減少寶寶不適?
寶寶喝完ㄋㄟㄋㄟ之後,大人抱著健康寶寶拍打嗝常是兒科醫師,護理人員及父母對傳統照顧新生兒建議的基本步驟,其目的是希望藉由拍打嗝的動作,使得累積在寶寶食道、胃裡的空氣排出,減少脹氣、胃腸不適、腸絞痛或溢吐奶的頻率。但其實拍打嗝本身的成效,在科學硏究證據上是欠缺的!
目前並無足夠相關科學證據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詹偉添指出,至今並無足夠關於「幫寶寶拍打嗝可減少不適」的相關醫學實證。相反地,2015年一月份刊登在醫學雜誌(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一篇「以拍打嗝預防健康嬰幼兒腸絞痛或溢吐奶」相關硏究指出「寶寶拍打嗝硏究組別無法減低腸絞痛不適外,且會比不拍打嗝對照組增加每週發生溢吐奶4.3倍高的機率」這樣的結論,也引起《科學新聞》在2016年9月相關報導。
不過,詹偉添醫師表示,這篇來自印度的研究本身也有其限制,包含個案數不多,總共只針對71對媽咪與寶寶進行硏究,同時拍打嗝技巧及操作,也沒有全程被監察,且施測者和受測者並非都不曉得真實受測內容或測試目的的雙盲試驗。因此,欲想以此推翻或改變這源習己久的臨床育兒建議,相信仍需更多硏究、足夠科學證據及時間。
為何寶寶的肚肚有空氣?
拍打嗝的目的是希望帶出寶寶肚肚內的氣體,然而為何寶寶的腸胃會累積不少空氣?詹偉添醫師解釋,寶寶肚肚空氣來源可能經由下列三種情况產生:
(1)經由口中吞入:當寶寶喝ㄋㄟㄋㄟ時,特別是使用奶瓶喝配方奶的寶寶,可能邊吸奶邊將空氣也吸下肚,此時若又選用了不適當的奶嘴孔──洞孔太大,一下子就吸了很多奶;洞孔太小,寶寶要用力吸吮才吸得到奶,兩種情況都會同時吞入較多的空氣。
(2)過敏或消化不良產生:配方奶中疍白質,大部份是動物蛋白,可能會引發過敏,其所含有碳水化合物,也可能讓寶寶消化不良,在腸道內產生許多氣體。
(3)腸道中消化食物本身:食物在腸道消化,特別是經大腸細菌作用時,就會產生氣體。這些都會使得寶寶肚肚不舒服,此即為寶寶滿肚子氣的重要因素。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年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你有高血壓體質嗎?
- 2017 / 03 / 03 04:45 PM
你有高血壓體質嗎?
圖、文/摘自《血壓迅速下降200%基本技巧》(台視文化出版)
國健署指出,18∼39歲民眾在一年內沒有量血壓的比率高達3成。要注意!高血壓不是銀髮族的專利,完美性格、有代謝問題、糖尿病患,都是高危險群。
血液會將氧氣與養分運送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在運送血液的工作中,心臟扮演著泵浦的角色,血管則是運送血液的管線。
血管包括動脈、靜脈以及延伸到四肢末梢的微細末梢血管,總長度高達10萬公里。為了將血液送到規模龐大且距離遙遠的末梢血管,心臟每分鐘必須跳動約70下,每天跳動約10萬次,以運送血液。
心臟每跳動一下,就會對血管這個運輸管路的內壁施加一次壓力,這就是所謂的「血壓」。
擔任泵浦角色的心臟必須不斷反覆地收縮和擴張,以便把血液送到身體內的每個角落。心臟在緊縮起來、把血液送出時,對血管造成的壓力最大。這時候的血壓稱作「收縮壓」(高的血壓);相反地,心臟擴張時,對血管造成的血壓負荷則最小。這時候的血壓稱作「舒張壓」(低的血壓)。
高血壓標準,越來越嚴格
若收縮壓超過140㎜Hg,或舒張壓超過90㎜Hg,就會被醫生診斷為「高血壓」。根據美國最新版「高血壓防治手冊」,最佳血壓的收縮壓應該低於120㎜Hg,且舒張壓低於80㎜Hg,這個範圍的血壓值,是對血管造成的壓力負荷最小,也就是理想的血壓值和最佳血壓。
但即使無法達到最佳血壓和理想血壓,只要收縮壓低於130㎜Hg,且舒張壓低於85㎜Hg,也算在正常的血壓值範圍內。
要特別注意的是,血壓值太高固然不好,太低也不妙,血壓值過低,代表血液無法被送到身體的各個角落,這會造成腦部與腎臟等器官生病。
白天血壓會升高,夜晚會降低
「我覺得自己的血壓怪怪的,還是快量一下吧!」這種擔心的態度很好,不過,要注意一點,不論在醫院或家裡,只量一次血壓並無法掌握血壓的真實狀況。
一整天當中,血壓會不斷上升下降,這種變動無關血壓是否異常或正常,而是凡是健康的人,血壓總是會不斷地上下變動,稱作「血壓一天的變動」。這種變動主要是因為自律神經的控制而造成,白天在交感神經控制之下,身體處於活動的狀態,血壓會升高。相反地,到了夜晚為了讓身體放鬆,副交感神經的控制力量占上風,血壓會降低。這兩種相反的作用像蹺蹺板一樣,不斷相互保持平衡。
除了白天、夜晚的因素之外,精神狀態(壓力、緊張、興奮、生氣等情緒)、日常生活的動作(起床、排泄、飲食、洗澡等)、氣溫的變化等,都會影響血壓,造成變動。所以,只靠一次測量到的血壓值,並無法判斷自己是否罹患了高血壓。
身體健康的人即使血壓暫時升高,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也會自然下降、恢復到正常範圍,不須無謂地擔心。但是,撇開這種暫時性的血壓上升,如果測量幾次血壓值都比正常值高,此時就是高血壓。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壓?
1銀髮族
儘管個人體質不同,高血壓狀況也因人而異,但是高齡者可說是比較容易罹患高血壓的族群,這是因為年齡增長而造成。年齡增長不僅會造成負責調整血壓的心臟與腎臟功能衰退,血管失去彈性,而血液中的膽固醇也會堆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逐漸嚴重,血液通道變窄。這也是高齡者容易罹患高血壓的原因。
高齡者的高血壓除了收縮壓升高外,舒張壓則維持正常,甚至有降低的傾向。換言之,高齡者的高血壓特徵是高的血壓與低的血壓的差距拉大。當血壓變動的範圍越大,對血管造成的負荷也越大。為了避免血壓的急劇變動,高齡者在日常的行動中應盡量避免過度激烈的動作,做事要放慢速度。
2容易累積壓力的人
病患人數占據高血壓大半的原發性高血壓,其發病原因除了可能受遺傳因子與生活環境因子的交叉影響外,還有一些尚未找出解答的謎樣部分。不過,的確有某些傾向或性格類型的人,比較容易罹患高血壓。
◆凡事有條不紊,做事認真。
◆堅持到底。
◆凡事從頭到尾都追求做到完美。
◆相對地較為長袖善舞、照顧他人。
◆很在意週遭人的眼光。
這些性格特質看似完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類人的心情大概總是在緊繃狀態下,很難獲得真正的放鬆,所以,這類人可說總是無意識地在擔心、緊張些什麼,承受極大的壓力。
3過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
肥胖從兩個層面來看,都增加了罹患高血壓的風險。
首先是脂肪,脂肪會壓迫末梢血管,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另外一個原因和血液中的「胰島素」有關。胰島素是脾臟分泌的一種荷爾蒙,能將血液中的醣轉換成脂肪的形態儲存,具有降低血糖值的作用;但是當內臟脂肪過多時,脂肪細胞會分泌阻礙胰島素作用的物質,或是製造會形成血栓的物質「脂肪細胞激素」(Adipocytokine)。
脂肪會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作用,讓身體陷入高血糖、脂質異常的狀態。身體為了降低升高的血糖值,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到血液中(高胰島素血症)。這麼一來,過多的胰島素將降低腎臟排泄鈉的作用能力,並且對交感神經產生作用,造成血糖上升。
在肥胖發生的各種模式中,其中一種是有些人會藉由吃東西來舒緩壓力,這類壓力也會刺激自律神經,造成血壓上升。
除此之外,有些人雖未達到肥胖的程度,但是卻有「代謝症候群」問題,這類人也必須多注意自己的血壓。
4更年期的女性、孕婦
一般而言,女性的血壓比男性還低,所以,高血壓的比例也比男性低,這是因為女性體內的卵泡會分泌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所產生的現象。
雌激素具有防止血管老化與動脈硬化的作用,因此與同齡的男性相比,女性較不易出現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問題。但女性停經之後,狀況就不一樣了,在雌激素分泌量減少下,動脈將開始硬化,血壓也容易升高。
此外,更年期障礙會引發荷爾蒙失調,導致自律神經比較容易發生問題。這麼一來,身體會無法順利地調整血壓,導致血壓過高;更年期障礙也讓女性容易發胖,這時候的女性就和男性相同,容易出現高血壓症狀。所以,女性在停經後,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注意自己的血壓值變化。
另外,女性在懷孕期間也必須小心血壓的變化。懷孕中的女性有時候會出現高血壓症狀,這種情形稱作「妊娠高血壓症候群」(若除了高血壓外也伴隨出現尿蛋白,則稱作「妊娠腎」)。若症狀嚴重,可能危急母子,因此須要格外小心。在懷孕期間,孕婦務必定期接受產檢,並且測量血壓與體重,檢查尿蛋白值等。
5糖尿病患
高血壓與糖尿病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糖尿病病患較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壓病患也比較常出現糖尿病的症狀。這是因為罹患了糖尿病後,胰島素的作用變差,血液中分泌過量胰島素,出現「高胰島素血症」所造成。
糖尿病與高血壓併發後,會讓血管提早出現問題,也較容易產生糖尿病與高血壓的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也必須格外注意血壓的管理。
正常血壓
理想血壓
收縮壓 (㎜Hg) <120㎜Hg
舒張壓 (㎜Hg) 及<80㎜Hg
正常血壓
收縮壓(㎜Hg) <130㎜Hg
舒張壓 (㎜Hg)及<85㎜Hg
正常但偏高
收縮壓(㎜Hg) 130∼139㎜Hg
舒張壓(㎜Hg)或85∼89㎜Hg
高血壓
第一期
收縮壓 (㎜Hg) 140∼159㎜Hg
舒張壓 (㎜Hg) 或90∼99㎜Hg
第二期
收縮壓 (㎜Hg)160∼179㎜Hg
舒張壓 (㎜Hg)或100∼109㎜Hg
第三期
收縮壓 (㎜Hg) ≧180㎜Hg
舒張壓 (㎜Hg)或≧110㎜Hg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成年人「高血壓定義與分類」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7期】
- 育兒第一年12種關鍵啼哭
- 2017 / 03 / 02 03:11 PM
育兒第一年 12種關鍵啼哭
採訪撰文/李怡萱
採訪/王杰凱小兒科診所副院長 羅士軒;兒童語言開發師 柯佩岑
攝影/Joe Chen Studio Bruce
麻豆/漂亮媽咪:恩恩媽咪;帥氣爸比:恩恩爸比;可愛女寶:恩恩
梳化/羊羊
別以為寶寶的哭鬧都是毫無邏輯可言,據統計92%的哭聲都有著不同的意義。此外這些哭聲也會隨著寶寶遭遇到的不同情境,變化出各種音量、頻率及代表含義。別再為寶寶哭鬧而驚慌失措,只要抓準不同種類的哭聲特色,就算是菜鳥爸媽也能輕鬆秒懂寶寶心思!
非哭不可的4大理由
寶寶哭鬧不休確實令爸媽心煩意亂,但在急著要他們住口不哭前,我們或許可以重新換個角度看待「哭」這件事。事實上「哭」對於寶寶來說並非毫無益處,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寶寶不懂得哭才是個大問題呢!
出生第一哭越大聲越健康
每個孩子來到世上最重要的第一件事,並非是開始探索這個世界,而是有無使盡全力大哭。由於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都是透過胎盤由母體供給氧氣進行呼吸,一旦離開母體後這樣的通路便會被切斷,此時則必須依靠自己進行呼吸。因此新生兒在呱呱墜地後都必須透過哭的動作,讓自己的肺部能夠順利張開而進行呼吸。王杰凱小兒科診所副院長羅士軒表示,許多爸媽總疑惑為何寶寶出生時總是在哭而不是笑,其原因並非是恐懼或討厭這個世界,而是一種求生的本能反應,更是一項重要的生命力象徵。一般來說所有寶寶在出生的那一刻,醫師便會透過一個評量指標,從新生兒的反應、脈搏、心跳,四肢⋯⋯等項目進行健康評估,其中的反應項目就包括以寶寶的哭聲來進行。比方說從寶寶的哭聲有無宏亮,就能夠衡量出寶寶的成熟程度及活動力是否良好(如:足月產的嬰兒哭聲叫宏亮;早產兒的哭聲較微弱),甚至能從寶寶的哭聲狀態中發現疾病的徵兆,像是呼吸系統有問題的孩子,通常在出生時的哭聲總是又小又弱。因此寶寶的第一聲哭,除了確定他們能否順利自行呼吸外,更是小兒科醫師判斷新生兒是否健康的關鍵指標。
育兒時最不可缺的需求訊號
在寶寶尚未有語言發展能力前,懂得以哭表達自己的需求及狀況,便是他們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此外對於主要照顧者(如:爸媽、褓姆)而言,由於無法從更多的訊息中得知寶寶的需求,因此哭聲則成為辨識孩子不同需求及狀況時的重要訊息。透過哭聲我們能夠臆測寶寶現階段的需求,甚至是確認他們目前的作息狀態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據(如:尿布濕、肚子餓、身體不適⋯⋯等狀況),因此哭便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判斷指標。羅士軒副院長提醒倘若寶寶出生後總是不哭不鬧,千萬別暗自竊喜自己的寶寶比較好帶好照顧,其背後可能隱藏著健康的危機。像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孩子,在出生後總是相對於一般嬰兒來得安靜,且表情通常都呈現較為痴呆的狀態,甚至在飢餓、排尿前後都不會有哭鬧的現象。若是爸媽缺乏如此的「少哭」警訊,除了可能導致孩子的生長發育出現遲緩外(如:身高、體重皆低於正常值),對於日後的各階段能力的發展(坐、站、語言⋯⋯等能力)勢必也會有所影響。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年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寶寶腿不直怎麼辦?
- 2017 / 03 / 01 05:33 PM
寶寶腿不直怎麼辦?
專家諮詢:長庚骨科 高逢駿醫師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從小就有一雙又直又長的腿,但是嬰幼童的腿怎麼看起來都彎彎的?這樣是正常的嗎?需要請醫師治療嗎?長庚骨科高逢駿醫師表示,初生嬰兒的腿大多都是O型腿,但慢慢會拉直,可能會轉變成X型腿,但成長到大約4~6歲時即會慢慢變直,家長毋須過度擔心。
寶寶出生前在媽媽的子宮內逐漸成長,但礙於子宮空間有限,因此胎兒的腿都是呈現彎曲的狀態,小腿向內轉、腳掌往內翻,以致於出生時就會呈現O型腿,尤其7~8個月起,寶寶開始學站、學走,雙腿要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O型腿的狀況可能會更為明顯,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約到1.5~2歲時腿型就會開始慢慢拉直。
然而,隨著孩子逐漸發育成長,髖關節附近的股骨頸會逐漸後傾,這個過程有助於腿部的拉直,但部分幼童可能會出現過度矯正的狀況,導致從O型腿慢慢演變成X型腿,在孩子大約4~6歲時會再逐漸拉直。
孩子的腿型變化是正常的發育過程,家長毋須過度擔憂;然而,若孩子孩子雙腳腿型明顯不對稱、腿型至8歲仍未拉直,合併有骨骼疾病或受傷病史者,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診斷治療。高逢駿醫師提醒,學齡前是骨骼矯正的黃金時期,8歲後骨骼即會慢慢定型,不易矯正,因此,建議若有任何疑問,最好及早就醫診斷。
嬰幼兒腿型相關問題,建議諮詢「骨科、小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