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哲的親子冒險:Part 2─來去鄉下過好年 我的親子地圖
文.圖/亮哲
年假到了,對於父母親來說是一年結束的總整理,整理廚房、客廳與四處累積的灰塵,以及一年來的心情。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另一個開始,像是對平常規律生活的特赦一般,開始大吃大喝,不停收紅包買玩具。
來去鄉下過好年.事前準備周全
對於生活在都市的大人來說,過年,總有一種又愛又怕的感覺。害怕塞車,害怕到處人山人海的百貨公司和電影院,但換句話說,過年到處摩肩接踵的景象就是代表著台灣人活力的表徵啊!今年,一如往常,我們仍然不辭辛勞地決定大費周章來去鄉下過幾晚,雖然是國內旅行,但一絲不苟的女主人早就將出國用的最大行李箱拿出來預備,而我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做好隨處不健身的心理準備。
以前的我一直覺得大費周章做行前準備是一件很蠢的事情,但那是以我一個人出遊為前提;如今一家四口兩大兩小要隨機旅行,不得不感謝事前思慮周密的太太,因為當孩子玩累了,吵著要喝奶、娃娃、香香被的時候,孩子的媽就會背上閃著金光,拿出她們要的東西,這個……我真的做不到。
出發的那一刻‧旅行地圖開展時
所謂的鄉下,其實也不是什麼鳥不生蛋,需要自升營火的地方,只是遠離了台北大都市來到高雄都會區。雖然這聽起來有點蠢,但那是大人對於旅行的狹隘定義,對於孩子來說,坐上了大眾交通工具的那一刻,就是旅行地圖開展的時候。小時候的我們,沒有高鐵,沒有捷運,用鞭炮與家鄉的巷弄來繪製自己的年味地圖;現在雖然交通發達,但對孩子來說,地圖是用事件在堆疊,而不是用距離來衡量,所以我遠離年味越來越少的台北,選擇用旗山做為兩個孩子的開春旅遊。
今年的旗山或許因為地震,似乎人潮變少了,但年味仍然飽滿。由於好友的娘家在此,所以每年都會有一群不請自來的台北俗來拜年,簡陋的鐵皮屋一拉開,就有美食的香味撲鼻:傳統粉腸、紅燒肉、超大盤的米粉炒等,這些不惜成本傾巢而出的招待,代表著鄉下人的熱情和傳統,也是我選擇來此的原因(好像是為了白吃白喝而來)。
開放的心胸和微笑‧是旅行最大收穫
過年,其實還是累的,但這樣的疲憊是以幸福為基酒,友情和親情調和其中,快樂和輕鬆在杯沿塗抹,口味濃郁醇厚。大喝一口,就可以帶著微笑入夢。帶著孩子感受不同於以往的環境可以讓他們開眼界,看著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對各式各樣的人抱持著開放的心胸,面帶微笑,是旅程最重要的收穫。成為大人之後,我們應該學習用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看待第一時間是好奇而不是畏懼或猜疑,那樣獲得的純粹和開心才是最難忘懷的。
※原文刊載於2016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安心應對不慌張 寶寶感冒發燒的居家照護
- 2016 / 04 / 01 05:23 PM
安心應對不慌張 寶寶感冒發燒的居家照護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寶寶感冒時,無法以口語表示不舒服,因此需仰賴家長的頻繁觀察與照護,除了適時就醫,居家照顧的細節如果都一一掌握,就能讓寶寶的身體更舒適,爸媽也能相對安心。
居家照護勤觀察
許多家長以為發燒時的溫度越高,代表病情越嚴重,陳永綺醫師表示,兩者間並不一定呈現正相關,尤其是2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因為年紀越小的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全,很容易會有失溫或體溫過高的狀況,因此,尤其建議2個月以下的寶寶只要發燒,先就醫了解狀況,否則若體溫持續出現攝氏39度以上或低於36度以下,很可能是嚴重的感染症,若沒適當處置可能會危及生命。
一般而言,寶寶病情的嚴重程度,通常與免疫系統的強弱與病原體的毒性大小有關,發現寶寶有異狀,優先就醫請醫師確認病情是第一要務,但後續的居家觀察與照護,家長就必須多費心,陳永綺醫師解釋,大部分的發燒通常48小時左右即可舒緩,發燒的最高熱度也會逐漸下降,例如:昨天高燒到攝氏39.5度,今天只燒到38.5度;或是服藥退燒後再次發燒的間隔延長(由4小時燒1次變為6小時燒1次),這些都是寶寶逐漸獲得康復的表現,之後只要遵循醫囑、持續觀察、按時吃藥與回診即可。
居家照護原則
飲食
除了持續餵母奶或配方奶之外,寶寶的食欲可能會因為不舒服而有所減少,此時可採取少量多餐,如果寶寶真的無法喝完平時的奶量,就避免強迫餵食,以免增加孩子的不舒;而已開始給予副食品的寶寶,則建議可以用流質食物(清湯或稀飯)來幫助維持每天需求的營養。如果持續高燒,必要時,與醫師確認後,可讓孩子適量攝取寶寶專用的電解質液,以避免脫水。
衣著
隨寶寶的體溫狀況增減衣物,如果正值發冷期、容易畏寒,就要適量增添衣物,如果是處於發熱期,要避免衣物、棉被太厚重,否則反而讓孩子散熱不易、更不舒服。衣物挑選須以棉質、寬鬆與吸汗材質為佳,如果寶寶手腳溫熱並開始出汗,可以稍微減少一件衣物,同時也提醒衣物若因為流汗而濕透,要立刻換掉以保持乾爽。
※原文刊載於2016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別大驚小怪,也不可放任…
如何智慧化解孩子的說謊行為?
編訪撰文/敖庭綸
參考資料/《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寶瓶)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插畫/日光路
孩子的說謊行為代表了什麼?該如何看待與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當孩子面對眼前的問題或壓力,得不到大人的信任時,乾脆說個謊?在誠實這門學問上,爸媽還是有許多方法可以使用,也讓親子關係能夠適時調整與修正。
「孩子說謊了」代表的是……
認知、語言、社會能力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當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爸媽第一時間的反應通常會感到震驚、生氣,想著:「天啊!我怎麼把孩子教成這樣?」「孩子怎麼會這樣?我教他絕對不可以說謊的啊?」「我的孩子竟然會說謊?」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說,當家長說出「竟然」這兩個字的時候,其實多少意味著父母並不認為說謊行為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可能!我家小孩怎麼可能會說謊!」與其說不可能,不如說家長本身無法接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指出,關於孩子的說謊請先別急於套上道德的枷鎖,小小孩的第一次說謊代表著各種能力的提升,包括認知、語言,以及社會能力等,家長不妨先冷靜下來,先換個角度來思考。其實,年紀越小的孩子是沒有能力去思考到事情的發生或進展是有因果關係的;因此,當孩子說謊了,也代表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他不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會為自己帶來某些後果,更知道如何利用語言陳述,他就可以逃避掉自己不想面對的結果,或得到他內心所想要的結果。
拋開「不是好,就是壞」的二分法迷思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醒,親子間的信任關係就像是一條線,維繫著親子關係的緊密度,有時候,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期待,將太嚴苛的道德標準加諸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純淨無瑕」有著不合理的要求,往往不自覺地讓彼此間關係疏離,拉大信任的行距!因此,不論是看待孩子或是自己的教養,應試著拋開「不是好,就是壞」的二分法迷思,才更有機會讓孩子把心中的話告訴你,讓彼此都能夠獲得正向的成長。
讓父母有機會更了解與幫助孩子
親子互動間的每件事情都會有孩子所希望傳達的訊息,「說謊」這件事情也不例外,從孩子的說謊行為,讓父母有機會了解,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感受到壓力時,他是否已經具備了合理且成熟的解決問題能力。
希望孩子永遠「純淨無瑕」是錯誤的期待
《為什麼孩子要說謊?》一書中提到,父母總是期望孩子的品格與行為表現能完美無瑕,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斷嘗試錯誤的一種動態改變,有了錯,才明白什麼是對,說了謊,才會慢慢了解誠實為什麼能夠讓心情美好。
換個角度想:「孩子,你為什麼不說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家長對於突然發現孩子說謊的訝異,甚至驚慌失措,以致出現情緒的波動,是很自然也很真實的,因為這些往往受制於自己先前對孩子誠信的期待,例如,「小孩不能說謊」、「小孩不該說謊」等想法,由於感覺被這些想法所牽制了,所以也生起了一波波負向的情緒,但其實當發現孩子說謊時,最重要的是要看出、聽出孩子需要幫忙的地方。
我們都期待孩子不要說謊,也認為不該說謊,但我們似乎很少翻轉來想:「孩子,為什麼不說謊?」如果說謊能讓對方安心,那麼這個謊說不說?如果說謊能讓爸媽更關心自己,那麼這個謊說不說?如果說謊是在暗示父母:「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這個謊說不說?這麼多的如果,父母不妨先試試看問問自己。
教孩子誠實面對自己,比要求不說謊更重要
社會很假,但我們依然可以很真
當發現孩子說謊時,還有許多家長的反應會是「天啊!怎麼會這樣,我已經徹底做好身教了,現在這個社會太假了,我不能讓孩子也跟著向下沉淪,有一就有二,小小年紀就說謊,長大還得了?!」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社會很假,但我們依然可以很真,其實,說謊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的選擇,而所謂的「真」並非一點謊言都不能說,而是能夠真實地去面對自己,因此,家長可以藉由孩子的說謊行為,教導孩子如何誠實面對自己與對自己負責。
別經常對孩子使用「是不是」開頭的質問句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上面所述並非要求爸媽把孩子的說謊行為當成理所當然,而是希望爸媽能將更多的心力放在問題解決與引導孩子面對行為後果上,針對一些經常發生的情況,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也提供一些方法給爸媽們參考。舉例來說,在客廳發現一大灘水,一般爸媽很直覺地會問:「是不是你打翻水的?」而孩子也很容易馬上脫口而出:「不是啦!」甚至回答:「不是啦!是貓咪。」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其實,「是不是」開頭的問句本身就已經帶有質問的語氣了,建議爸媽發現任何覺得可能是孩子所做的淘氣行為時,避免使用「是不是」開頭的質問句,不妨換成疑問句的方式來問問看:「咦?這裡怎麼會有一大灘水呢?」讓孩子有機會能夠清楚說明原委,而不是急著否認事實,擔心被罵。
手足爭吵,互相說「是他啦!」
有時候兄弟姊妹吵架,也很常互相說「是他啦!」「是他啦!」爸媽夾在中間,變得也常常脫口而出:「是不是你?」「是不是妳?」急著當下解決誰對誰錯。這時候與其急著問「是不是你」找真相,不如先讓年紀大的安撫小的,先不跟孩子討論實際狀況,但在安撫的過程中,孩子間彼此又會產生對話,此時所產生的對話通常不再是爭著向爸媽告狀,爸媽可以觀察他們的互動與對話,從這些內容蒐集到更多到底剛剛爸媽不在現場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進而想辦法處理與引導孩子學習。
說謊,只是期望被看見?
情境:
「妳走開啦,不要弄倒我的彈珠軌道組啦!」小榮對8個月的妹妹大聲嚷著。媽媽接起電話,走到房門外去講電話,不時以眼神要小榮看好妹妹。
「妳真的很討厭耶,妳不要碰我的東西啦,走開!」小榮一心想要保護好自己的玩具。
妹妹被小榮的大叫聲嚇哭了,媽媽忙著講電話,只回頭以手勢要兄妹倆安靜。小榮氣急敗壞地持續對妹妹大喊大叫,妹妹開始嚎啕大哭。見情況越來越混亂,媽媽雖然很想講電話,但索性掛上。
「小榮,你到底在幹嘛?媽媽在講電話,要你幫忙看好妹妹一下,你為什麼總是把妹妹弄哭?真是討厭!」媽媽邊抱起妹妹安撫,邊沒好氣地對小榮碎念著。
小榮嘟起嘴,心理滴咕著:「討厭?是她總是要破壞我的玩具,又不會玩,只會搗蛋,她才討厭!」
想到這裡,小榮突然靈機一動,大喊:「媽媽!媽媽!我的彈珠少一個,該不會是被妹妹吞進去了吧?」
「你說什麼?吞進去?那還得了!」媽媽驚慌失措地對妹妹又拍背又壓胸,眼前的畫面讓小榮覺得好笑,心想:「活該!」
「怎麼辦?怎麼辦?彈珠吞進去了怎麼辦?是不是要送醫院?」媽媽越來越焦急,妹妹更是哭得更歇斯底里了。
小榮的表情也隨著她們的反應,慢慢變得僵硬…。
讓孩子知道後果的嚴重性
本來可能只是哥哥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或是自己覺得好玩,以為自己在開玩笑,萬萬沒想到媽媽會緊張得要把妹妹送醫院了,事情的演變完全超出了孩子原本捉弄的本意,在這樣的情況中,如果當媽媽知道孩子是開玩笑的,一定要讓孩子了解事情的嚴重性,但嚴厲的斥責可能不見得有效果,尤其在情緒來的當下,然而家長通常很容易翻舊帳或牽扯一些與當下事件無關的東西,反而會讓哥哥更覺得媽媽偏心妹妹。
有時候讓孩子覺得好笑的是大人緊張的反應,因為這與平常看起來很正經八百的爸媽不太像,而當事人(妹妹)的強烈情緒反應,也會是孩子(哥哥)的重點之一。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這個時候請家長拿出最經典的撲克臉,冷冷地看著孩子,孩子需要感受到他的玩笑真的開過頭了。
家長主動所設的懲罰通常無效,應把球拋回給孩子
哥哥可能說:「我只是覺得好玩,亂說的啦!」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媽媽要嚴肅地問:「好玩在哪裡?你騙了媽媽,你覺得你應該要對這件事情負什麼責任?」讓孩子自己來說他覺得該怎麼處理,如何承擔起後果?
然而一般家長會很生氣地直接就對孩子設下懲罰:「你竟然敢這樣,你之後就不准給我看電視!」「我要把你的彈珠軌道沒收,你不准再給我玩!」這樣其實都是錯誤的方法,家長自己所設下的懲罰通常是無效的,只會讓孩子在情緒上越來越糾結。建議這時應該要讓孩子自己來說,他們覺得可以怎麼處理,換句話說,也就是把球拋回給孩子。若是家長很想再嚴正告訴孩子他的玩笑會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也該挑選孩子在乎的時間進行,例如卡通時間、遊戲時間,這會讓孩子先承擔被剝奪感(美好的時光報廢了),而不是急著在事件發生情緒來的當下斥責孩子。
家有兩寶以上,爸媽應特別注意是否冷落孩子
每個孩子多少都希望自己被重要的人所看見,除了要讓孩子知道他所開的玩笑後果的嚴重性,與讓他承擔後果之外,也要了解孩子做事情背後的動機。可以試著告訴孩子,若他覺得是因為自己受到冷落才選擇用說謊的方式提醒爸媽的話,可以直接告訴爸媽,例如:「媽媽在想,你是不是覺得妹妹年紀還小,媽媽太關心妹妹?你今天會那麼做,是不是想告訴媽媽,我忽略了你的感受?如果是這樣,下一次你可以直接用說的告訴媽媽:『請多關心我。』」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對孩子的關注回饋,請定時設定,尤其是家有兩寶以上的爸媽,不妨讓每個孩子都有獨享爸媽的時刻,這樣孩子才會有感覺,一種「爸媽真的關心我」的真實感受。
發現孩子說謊時,勿在眾人前質問
情況:
孩子去大伯家玩,很喜歡堂哥的兩台小車子,結果把堂哥的兩台小車子偷偷地放進口袋帶回家玩,此時,嬸嬸來告訴媽媽,孩子沒有詢問就把兩台小車子擅自帶走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如果是別的父母來告訴你,你的孩子拿了別人的車子,爸媽優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眾人面前質問自己的孩子,可以先禮貌性地回覆會馬上回家問問看孩子,進行處理;等到回到家,先觀察孩子是否真的有把別人的車子拿回來在玩,如果是,媽媽可以說:「媽咪有點好奇耶,昨天沒有看到這兩台小車車耶,這兩台是從哪邊開過來我們家的呢?」
家長很激動,小孩不一定會有感覺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說出事情原委
大部分的爸媽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說謊,甚至偷竊的行為,都會非常急著想要馬上處理與處罰。事實上,孩子根本還沒有機會察覺到自己的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性,也有可能孩子還沒有認知到所謂的偷牽涉到所有權的概念;唯有讓孩子自己說出來,讓某件事情暴露在對話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有感覺。換句話說,爸媽應該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把人家的東西拿走這整件事情,接著,再來處理孩子的偏差行為。
爸媽不應陷入孩子給的理由中
這時孩子可能會急著解釋:「誰叫你都不買給我,我說了很多次我很想要這兩台車子了。」但爸媽這時要做的是把孩子拉回來,而不是順著孩子做解釋或是生氣,可以問孩子:「所以,你做了什麼?」要把焦點放在讓孩子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就像在看行車紀錄器一樣;也要讓孩子自己說出怎麼做,可以改善自己的偷竊行為。
如果孩子說:「好吧,那以後就不要讓我去大伯家。」可再問他,為什麼不讓他去大伯家,就會改變偷竊行為?孩子可能會說:「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去大伯家玩。」家長可以自行衡量,如果孩子的話能夠說服你的話,就那麼做。自律由他律而來,所以還是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做了不當行為,他就要付出他所在意的代價。最後,家長也要自己思考一下,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需求,真的沒有適當滿足,才造成孩子的不當行為。
王意中
現職: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著作:《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年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 兒童流鼻血食療藥膳來防範
- 2016 / 03 / 30 02:53 PM
兒童流鼻血食療藥膳來防範
文/吳明珠中醫師
可愛寶寶/Annie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為何流鼻血?
寒冷的氣候,很多孩子在睡夢中常常莫名奇妙的出現流鼻血!媽媽常在一早起床才發現枕頭上都是血跡!
其實小朋友鼻腔黏膜中的微細血管分佈很密,是很敏感且脆弱的,容易破裂而致出血,所以幼兒鼻出血是常見的現象。
流鼻血的原因很多,可由外傷引起,也可由鼻病引起,如鼻中膈彎曲、鼻竇炎、腫瘤等;有些全身疾病也是誘因,如高熱、高血壓、營養不良等;婦女內分泌失調,在經期易鼻出血,稱為「倒經」;天氣乾燥、氣溫高也可引起鼻出血。
臨床症狀鼻出血多見一側發生,少數在鼻涕中帶有血絲,多數則從一側鼻孔流出鮮血,甚至從口中和另一側鼻孔同時流出鮮血。鼻出血易引起患者緊張,但越緊張,出血越嚴重。
小兒容易鼻出血的體質
小兒鼻出血一般分為肺熱型和胃熱型兩種體質:
1.肺熱型:症狀包括鼻出血呈點滴滲出,血色鮮紅,伴有鼻塞、口鼻乾燥、咳嗽,或有發熱。
2.胃熱型:症狀包括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紅,身熱煩躁,口渴口臭,牙齒出血,大便秘結。
用「食療藥膳」防範鼻出血
◎蓮藕黑豆湯
蓮藕1兩、生地3錢、黑豆1兩。水煎,飲湯食黑豆,每日食用2次
◎山藥大棗粥
山藥一兩、大棗10枚(去核)、糯米100克。同煮粥,每日食用1〜2次。
◎玉竹粥
玉竹5錢、仙鶴草3錢、胚芽米100克,同煮粥服用。
◎花生紅棗湯
花生連皮15克、紅棗10枚(去核),適量水煎,分2次服用。
流鼻血時的正確處理方法
遇到鼻出血時,家長可以按以下步驟止血:
1.保持正確姿勢:頭部應該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傾的姿勢,使已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以免留在鼻腔內干擾到呼吸的氣流。
2.壓迫止血:兒童最常見(約90%以上)流鼻血的位置是在鼻孔內側約1、2公分處的鼻中膈黏膜上,因為靠近前鼻孔,所以鼻出血時可先行使用最方便的局部壓迫止血,其方法是:用手指由鼻子外面壓迫出血側的鼻前部(軟鼻子處),似一般以手夾鼻子的做法,直接壓迫約5〜10分鐘。大部份病人都可以此種方法簡單地來止血。而另一側未流血的鼻孔仍可通暢地呼吸著。
3.冰敷:可直接將冰凍過的毛巾或冰袋敷在鼻根及鼻頭(即整個鼻子)上面。如果局部壓迫、冰敷超過了10分鐘後仍未止血,則可能代表著嚴重的出血,或有其他問題存在,此時就須要送醫做進一步的處置及做相關檢查了。
做好日常保健,防範流鼻血
1.日常生活宜忌:避免鼻部外傷,如擤鼻子或挖鼻孔、碰撞;天氣乾燥時可用加濕霧化器,及多喝水。
2.少吃煎炸、辛辣、油膩食物,多吃含維生素C、E的蔬菜、水果。
3.調理身體,減少呼吸道及鼻過敏感染。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年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讓寶貝愛上副食品
副食品這樣吃baby健康100分!
採訪撰文/邱平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俊斌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Mika
演出/可愛女寶:酥皮、漂亮媽咪:阿諾
為長大的寶寶添加副食品,應該只要選擇營養的食材,盡量不加調味料就可以了吧?然而只要牽涉到寶貝的健康,爸媽總難免神經小緊張,究竟副食品要何時開始吃?萬一過敏怎麼辦?偏挑食又該怎麼辦?就讓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來為爸媽解惑,提供副食品添加正解,讓Baby營養吃夠夠,健康100分!
副食品要從何時開始吃?
關於副食品要從寶寶多大開始吃,聽到的說法通常是在寶寶4到6個月大左右,但有人說4個月就餵會比較好,也有人說等到6個月再餵更理想。雖然2個月的時間差距不大,但對於爸媽來說,總是希望給寶寶最完善、最正確的做法,到底怎樣才對寶貝最好呢?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俊斌表示,寶寶確實在4個月就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至於有些爸媽想延後時間,應該是擔心寶寶出現過敏的問題,其實越早吃越不容易過敏,若是太晚吃(指超過6個月),反而容易增加過敏的機會。
而寶寶在滿4至6個月以後,其消化道機能逐漸發育成熟,此時的活動量與營養需求均日益增加,加上可能有厭奶的現象,故除了母奶或配方奶之外,還需要更多的營養素及熱量,來提供寶寶重要的營養來源,同時還可逐步建立健康腸胃道的消化功能,並訓練寶寶吞嚥及咀嚼食物的能力,讓寶寶慢慢適應各種食物。
怎樣算太晚吃副食品?
但若添加副食品晚於7、8個月才開始,除了前面提到的反而容易過敏外,也會讓寶寶對於固體食物的接受度較差,並可能出現過於依賴母奶或配方奶的情形,不願意嘗試其他食物。更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寶寶缺乏鐵質等各種營養素,影響生理與智能發展。
黃俊斌醫師談到,曾經遇過急診的寶寶,大概已經快1歲了,卻還是只有喝母奶,完全沒有添加任何副食品,因此導致極度營養不良送醫緊急治療,相信這絕對不是爸媽樂見的事情。因此時間到了,就可以給寶寶吃副食品,不用過於擔心過敏或是寶寶只有幾顆牙齒,這只是成長必經,自然而然的飲食習慣,若違反自然,後果反而不堪設想。
副食品和母奶的餵食順序?
既然叫做「副食品」,表示母奶或配方奶其實仍有持續哺餵,那麼副食品要選擇在什麼時間點餵寶寶會比較好呢?黃俊斌醫師建議,由於副食品可幫助寶寶吞嚥和咀嚼功能的訓練,所以應該是在餵奶前先給寶寶吃,大約是平常喝奶的半小時至1小時之前,因為這時候寶寶已略有飢餓感,接受副食品的機會便較高。可以選擇每次喝奶前餵食,慢慢的增量,並觀察寶寶食用完的狀況,如果出現任何過敏反應,或是排便異常,便需先停止餵食該食材,等寶寶較大後再嘗試。當然若症狀較嚴重時,也需請醫師進行診治。
副食品分齡建議
至於副食品要如何循序漸進,食材又該如何挑選呢?黃俊斌醫師提供以下的分齡建議:
4至6個月,米麥精+蔬果泥
黃俊斌醫師表示,寶寶副食品最初可先從米精(粉)、米湯等米食,或泥狀的食物開始。此階段給寶寶吃副食的目的並非吃飽,而是在於適應和嘗鮮,因此首先建議由低敏且易消化的食物開始,並且天然的最好,可讓寶寶慢慢的多方嘗試。而若考慮有些小朋友的體質可能會過敏,麥精可以晚一點再添加。其他就是以澱粉類食物及蔬菜水果打成泥狀來餵給寶寶,尤其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多補充富含鐵質及醣類的泥狀食物,如地瓜泥、馬鈴薯泥等;水果則可選擇當季、低敏、纖維較少的種類,如蘋果、梨子、木瓜等。
7至8個月,添加半固體及肉泥
寶寶在這個階段,可能會開始有想要咬東西的意識,此時副食品便可由流質、糊狀、泥狀等轉為半固體。而這時候的寶寶也喜歡用手東抓西抓,亦可提供寶寶能自己用手拿著吃的食物,或是大人吃給寶寶看,提高他們對不同食物的興趣,也想要自己試著嚐一口。
此外,在寶寶7個月大時,除了每天給寶寶吃蔬果類的食物外,也可多提供富含鐵質和蛋白質的食物。譬如肉泥,將有助於寶寶消化道內蛋白酶的產生與活化,進而對魚類食物較容易吸收。接著寶寶8個月大,即可選用新鮮的魚肉做成魚泥餵給寶寶吃,其中富含DHA與EPA,將有助於寶寶的腦部及神經發育。
9至12個月
所謂「7坐8爬9長牙」,寶寶9個月大時,已經開始長出下門牙,副食品的形態和份量也可以再稍多一些。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有能力,甚至有慾望想要自己進食,爸比媽咪也可以趁此機會多鼓勵寶寶,並且開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在食材方面,若8個月前寶寶已食用過蛋白與蛋黃無過敏反應,那麼此階段的寶寶便可嘗試少量全蛋的食品,比如蒸蛋或布丁,食材也可由泥狀、半固體、逐漸變為小丁狀,如碎肉、碎魚等,均可讓寶寶嘗試。
在習慣養成方面,除了已可讓寶寶自己練習使用餐具,也不妨慢慢調整為和大人的三餐一起進食的作息。當然三餐之外,寶寶還是需要額外的點心,如副食品可在大人的早、午、晚餐時食用,早上10點左右及下午3、4點,則可再提供寶寶其他的點心。
1歲以下寶寶不適合食用蜂蜜
黃俊斌醫師特別提醒爸媽,蜂蜜需等到寶寶1歲以上才建議食用,因為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會產生神經毒素,而1歲以下寶寶體內的免疫細胞,不見得能阻擋這些毒素進入,便可能因抵抗力弱而有致命風險。若等寶寶1歲之後,免疫力增強,腸胃道也調適得更好,對於這類食物便不需太過擔心囉。
副食品5大正解觀念
了解了副食品的分齡建議後,另外還有些很重要卻常被誤解的觀念需要釐清喔!黃俊斌醫師特別提醒爸媽以下幾點:
1.不用刻意不加鹽巴
許多新手爸媽對於製作副食品,很可能會「聞鹽色變」,覺得既然大人都強調「少油少鹽」才健康了,對於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寶寶來說,當然更是通通不加調味料最好,免得寶寶的口味養成重鹹,對於幼嫩的腎臟器官也會造成負擔…,但其實,鹽巴可是屬於必要攝取的營養成分之一呢!
黃俊斌醫師指出,由於鹽巴中含有碘的成份,而碘是身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所以適量的食用鹽巴,事實上對寶寶是有好處的,不但可增加食物的美味、增進寶寶的食慾,也可以讓寶寶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黃俊斌醫師並提到,另外像是橄欖油等健康的油脂類,也是可以適量添加到寶寶的副食品中,因為舉凡DHA或必須脂肪酸等,也都是寶寶需要攝取的營養成分喔。
2.過敏的食物長大後仍可嘗試
不少爸媽如果發現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通常就是立馬封殺,永不食用。其實不一定要做得這麼絕,等停止食用一段時間之後,或是等寶寶更大一點,都還是可以再次嘗試的喔!
黃俊斌醫師指出,若寶寶食用了某種食材,而出現了起疹子或拉肚子等身體不適的過敏現象,首先就是停止食用一段時間,並視情況嚴重程度就醫。但等到寶寶成長了幾個月之後,身體的免疫力調整好了,便可再次嘗試看看。因為通常嬰兒在1歲前的免疫系統是一個臨界點,所以在1歲之前的過敏,不見得在長大後也會過敏。
此外,若爸媽本身或家族遺傳有過敏體質,比如吃蝦類或海鮮會過敏,可以延後一點再給寶寶嘗試,並且初期酌量淺嚐即可,試試小朋友的接受程度和反應。若真的發生過敏現象,便先停止幾個月不吃,等寶寶較大時再考慮繼續試吃。另外還有一個重點是食材務必要新鮮,也不要擺了一段時間才餵給寶寶吃,因為有時候寶寶過敏其實並非體質因素,亦可能是食材不新鮮所致。
3.寶寶不吃就是偏挑食嗎?
有時候寶寶也許會把食物吐掉,或是不肯吃進嘴裡,這樣就表示寶寶有偏挑食的行為嗎?黃俊斌醫師表示,寶寶不想吃的原因其實很多,有可能是生病、喉嚨覺得不舒服,或是對於用湯匙進食不習慣,也可能是不喜歡泥狀或固體食物的口感,另外當然覺得味道不佳(或缺乏調味)也是有可能,或者單純因為喜好的因素。
所以寶寶不吃,不見得就是不喜歡,也不能馬上歸咎是偏挑食的問題,爸媽應該更有耐心的找出原因,並且過一段時間再讓寶寶嘗試,說不定多試幾次,寶寶就願意吃了。但重點是千萬不要強迫寶寶一定要吃下去,如此很可能造成寶寶心理上的陰影,便再也不肯吃這一類食物。
黃俊斌醫師亦談到,有些較大的寶寶可能會有偏挑食的問題,因此建議副食品在適合的年紀便一定要讓寶寶食用,並且多方嘗試,便可預防長大後出現偏挑食的狀況。
吸吮奶嘴和湯匙餵食很不一樣喔
對於寶寶來說,吸吮奶嘴和使用湯匙被餵食,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因為吞嚥動作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寶寶在初次嘗試副食品時,很可能會用舌頭把食物往外推,這不一定表示寶寶不喜歡吃,只是可能還沒習慣用湯匙進食並吞嚥。因此爸媽千萬別急著責怪寶寶挑食,而是應該陪著寶寶慢慢練習,大約一兩週之後,寶寶就能吃得很好了唷!
4.1歲前副食品並不能取代母奶
有些爸媽可能會誤以為,只要開始吃副食品,就幾乎不用再喝母奶或配方奶了,其實在滿周歲前,副食品依然扮演著「補充營養」的輔助角色,主要的正餐還是奶類。不過由於寶寶4個月大之後,體內儲存的鐵質和鈣質會逐漸流失,所以需要從食物額外補充營養。然而等到寶寶1歲以後,攝取的食物份量會越來越多,便可以逐漸將副食品當做正餐囉。
5.避免將副食品加入奶類中餵食
對於寶寶滿4個月,初期食用米精、麥精等副食品時,有些長輩可能會直接加入奶瓶中和奶類混合,一起給寶寶吸吮,雖然方便,但這樣的做法將讓寶寶無法練習咀嚼與吞嚥的能力。而且若將米精、麥精和奶粉一起沖泡,會讓牛奶變得比平常濃稠,寶寶可能不好吸吮,也相對減少了水量的攝取,有可能會產生便秘的情形,或是對腸胃與腎臟造成負擔。因此,副食品還是建議使用湯匙餵食寶寶較佳喔!
關於營養品的補充
至於營養品,小朋友需要補充嗎?所謂營養品,是針對某些營養素或具有生物活性物質所合成的製劑,用來補充人體因飲食中攝取不足而缺乏的營養。而黃俊斌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副食品吃得很好,各類營養素的攝取都均衡足夠,原則上是不太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的。不過對於一些早產兒,或有慢性肺病和心臟疾病的小朋友來說,就會需要特別補充一些營養品。
此外,若有缺乏特定營養素的情形,比如皮膚乾燥角化(缺乏維生素A)、血鈣濃度偏低以致骨骼鈣化異常(缺乏鈣、維生素D)、貧血(缺乏維生素E、維生素B12、葉酸、鐵)、凝血異常(缺乏維生素K、鈣)、壞血病(缺乏維生素C)、神經炎(缺乏維生素B1、菸鹼酸)、口角炎(缺乏維生素B2)等,或是腸胃功能失調、便祕、過敏等狀況,可嘗試補充益生菌;而若經由檢驗發現含鐵量不足,可經由醫師處方補充鐵劑。
營養品可加入飲品中嗎?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營養品都可以混合在常溫開水或果汁中餵食。如果想提高營養品的吸收率,也可以考慮將鈣粉加入果汁中餵給寶寶,因為果汁的維生素C有助於鈣質吸收,但要注意鈣片不建議和牛奶一起攝取,因為人體對於一次的鈣吸收量是有限的。至於乳鐵蛋白可添加在配方奶裡,增加乳汁中鐵的吸收利用。另外若要將益生菌混入配方奶中,也要注意溫度需在50℃以下較為適合,以免破壞活性成分。
添加營養品的注意事項
給小朋友添加營養品需特別謹慎,關於服用的劑量與次數,應按照包裝上的說明指示,尤其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不可服用過量,以免囤積在肝臟內不易代謝。若是B群、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則會比較容易代謝。
維生素主要是有機化合物,大多數人體是沒有辦法自行合成的,必須從飲食中攝取。但以維生素D來說較為特別,是經由曬太陽會自行合成,因此維生素D也稱作「太陽維他命」。此外,有少數寶寶在某些情況下,不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譬如患有高血鈣、腎臟疾病的寶寶,如果補充過量的維生素D及鈣片或鈣粉,可能會讓高血鈣更為惡化或有結石出現。
黃俊斌醫師最後建議,對於需要服用營養品的小朋友,爸媽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依建議量使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則需由小兒科醫師再做進一步評估。
黃俊斌
現職: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國泰綜合醫院兒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代訓醫師、第四屆台北市醫師公會青年杏林獎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年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