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話說老公原本就是一個很感性的人,

以前跟他看電影,看到感人之處,他幾乎都比我先掉眼淚,

現在有了寶寶,眼睛的水龍頭更是時常都關不緊.....

狀況一

看到電視有小朋友比賽,獲勝得獎----感動流淚

聯想到寶寶以後獲獎或是畢業領證書時------眼淚潰堤

狀況二

聽鋼琴演奏時,聯想到老婆和寶寶以後如果可以合奏------眼淚潰堤

狀況三

我問他如果寶寶以後長大常常頂嘴或不乖時的處理方式,

老公說他會想像及記得他小時候有多可愛,然後原諒他------眼淚潰堤

狀況四

寶寶不明原因哭泣,哄不來或打預防針時哭哭-------眼淚潰堤

唉!我只能說老公你也太感性了吧!

 

寶寶會跟你「對話」了!

注意到了嗎?每當我們開口說話,小寶寶都很認真的聽,也會跟著嘰嘰咕咕說了起來,彷彿是與人對話一般,真是有趣極了。
這年紀的寶寶,很喜歡發出各種聲音,不但會用聲音跟別人互動,無聊時,還會用發聲來自我娛樂、排遣寂寞,所以,寶寶常常會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甚至還會尖叫。
所以,平時可以多注意寶寶的咕咕聲、臉部表情和動作手勢,並盡量和他互動,尤其是,當寶寶對你發聲時,一定要用聲音與笑臉來回應他,這樣他就會更喜歡與人溝通,對於日後的語言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寶寶也開始學習語言的節奏感,能分辨出聲音隱含的語意,所以,對於寶寶熟悉的物品、例行活動和事情,可以不斷的重複述說,藉此增進他對事物的熟悉度。
現在寶寶大約能夠分辨出自己的名字了,請以固定的名稱來稱呼寶寶,讓他及早確認自己的名字,!

 
 
  最愛聽媽媽的聲音  
 
  聽覺是寶寶探索外界事物的媒介,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雖然寶寶在胎兒期就已經發展出聽力,不過,由於外界的聲音受到母親腹壁及羊水的阻隔,胎兒能聽到的訊息仍然有限。 

寶寶的聽覺一出生就很敏銳 
研究指出:新生兒聽得最清楚的是音調的抑揚頓挫,尤其喜好在子宮內曾經熟悉的聲調,特別是媽媽摀著嘴的說話聲。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聲音辨識已經很敏銳,爸媽很容易就可以觀察寶寶對聲音的反應,例如:聽到突然的巨響會嚇到而眨眼或睜大眼睛,也會轉向聲音來源的方向,並注意到持續很久的聲音(如:吸塵器)。聽到熟悉的照顧者說話聲,會安定下來。通常,0~1歲的寶寶也喜歡輕柔、節奏分明的音樂,他們在音樂聲中會顯得愉悅。 

寶寶偏愛慈母語的特殊音調 
爸媽對寶寶說話時,會很本能地調整自己說話的語調或方式,稱為「慈母式語言」。這種說話方式多半是把一句話的尾音提高、速度減慢、有節奏感、常用問句和重複語句,甚至加上表情、手勢,例如:「小乖,你聽!是什麼聲音啊?小鳥啾啾啾喔!」這樣互動的過程中,寶寶不僅聽到聲音,也會更好奇地注意周遭的各種聲音,學習辨識並理解不同的聲音代表了不同的訊息。 

讓寶寶有雙好耳朵 
●照顧新生兒時,請對他輕聲說話、唱歌,並分別靠近左右耳朵說話,讓寶寶感覺到不同方向傳來的聲音。 
●提供寶寶發出聲音的玩具,如:音樂鈴、手搖鈴,但應注意玩具的音量或音質,如果太大聲或有雜音,反而成為噪音,有損聽覺。 
●6個月大的寶寶很注意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聲音,爸媽可以常放寶寶熟悉的歌謠、音樂,提供能擠壓出聲音的玩具讓寶寶玩弄,還要時常叫他的名字,寶寶聽到自己的名字會很開心! 
●接近1歲的寶寶已經能模仿簡單而熟悉的聲音,如:學咳嗽或學貓叫,也對簡單指令有反應,如:再見、拍拍手。這時候,爸媽除了掌握簡潔語句和寶寶說話,還可以和寶寶玩模仿聲音的遊戲。 
可以幫寶寶添加「副食品」了!

這時,應該有許多人都在提醒你:可以給孩子添加副食品了!
的確,四個月大的寶寶,消化系統已逐漸成熟,可以適應不同的食物,吐舌頭的反射動作也漸漸消失,所以,四到六個月之間,是為寶寶添加副食品的最佳時間點,不但可以補充營養,還可以增加咀嚼與吞嚥的能力。
這階段的副食品以半流質食物為佳,如:米麥糊、稀釋的果汁,盡量用小湯匙餵食,讓寶寶學習不同的進食方式。在添加副食品時,請以「一次一種」為限,不要同時餵食多種食物,如果是鮮果汁則記得要加水稀釋,以1:1的比例餵食,才不會造成寶寶身體的負擔,此外,也可以試試含有肉類或蛋黃的嬰兒食品來增加寶寶蛋白質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請隨時觀察寶寶的皮膚和排便狀況,如果有異常就要立即停止餵食。
很多人都喜歡拿成人食物給孩子食用,事實上,寶寶對食物的偏好和成人不同,且成人食品口味較重非常不適合小寶寶,請為孩子調製合宜的副食品。

 
 
  副食品怎麼餵? ——正確餵食促進寶寶咀嚼能力  
 
  門診中常見許多媽媽們心急地訴說,寶寶對副食品興趣缺缺,擔心寶寶因為吃得太少或不夠飽,而使得生長受到影響。 其實短時間的飲食狀態改變,並不會立即造成不良影響,反而要注意的是,寶寶的咀嚼技巧是否有合理的進步,以及因為帶養者不當的餵食行為(如強迫進食)反而導致食慾下降。 

適齡、合宜的飲食方式 
若因為寶寶不願意吃媽媽辛苦烹調的固體食物,就妥協而給予奶品,反而促使寶寶更不願配合。爸媽們應該依孩子的年齡及生長需求,提供合宜的飲食安排和充足的營養,再依寶寶的食量餵食,千萬不要強迫寶寶。 

以下提供五項適齡、合宜的飲食原則: 
1.安排合適的餐次:一般而言,六到二十四個月大的嬰幼兒一天中給予五次進食。 
2.定時用餐:將每日五次的固定時間先行訂出,時間一到就端出飯菜讓孩子食用。 
3.固定用餐時間:一般固體餐約三十分鐘以內即可,而奶餐約需要十到二十分鐘。 
4.分配液體餐及固體餐的適當方式:建議在六到十個月大時給一個固體餐及四個液體餐;十到十八個月大時為兩個固體餐及三個液體餐;十八個月大以上則改為三個固體餐及一到兩次液體餐。 
5.注重各種營養素的均衡攝取:簡單原則為,肉及菜類各占一餐份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澱粉類的米麵食類則勿太多。 

寶寶副食品餵食的必要性 
副食品餵食除了讓寶寶補充足夠的營養,也能幫助口腔咀嚼能力、語言發展以及味覺發展,因此應使用湯匙哺餵,以下舉出應給予寶寶副食品的五大理由: 

■因應必然發生的厭奶期 
在健兒門診中,常見四、五個月大的寶寶已有厭奶現象,媽媽雖心急,但卻不知如何應對,反而勉強寶寶吃奶,或者錯將米麥粉加入奶瓶中而當成副食品,如此只會使厭奶期延長。 

■母乳或奶粉的營養不足 
母乳或配方奶粉,對四、五個月後的寶寶成長是不夠的。若不自固體食物攝取,則有引起蛋白質缺乏與缺鐵性貧血的可能。使得寶寶成長緩慢、影響早期智能發展。 

■練習咀嚼的能力 
嬰兒本能上便有吸吮與吞嚥配合(喝)的能力,而咀嚼與吞嚥配合(吃)的能力,就非得靠訓練來學習不可了,因此,餵食副食品才能讓寶寶有練習咀嚼的機會。 

■幫助語言的發展 
副食品餵食時口腔內部、下頷、上下唇及舌頭都需配合使用以咀嚼食物,咀嚼動作會使上述肌肉協調機能發達,促進與說話相關肌肉的使用與發展,有助語言初期發展。 

■促進正常味覺發展 
四、五個月大以後,寶寶不只體格明顯長大,消化器官也逐步發展,對黏稠狀的固體食物,開始有能力消化。此時也可逐漸體會出不同食物間味道的差異,表現出對食物的好惡,表示寶寶味覺已在成熟分化之中。 

副食品餵食的訣竅 
那麼該怎麼餵食副食品,才能讓寶寶吃得開心又能促進咀嚼能力的發展呢? 

■尊重寶寶個別差異 
依寶寶月齡提供副食品餵食的建議,只是概括性的標準。重要的原則是,千萬不可勉強。例如接受度較高快的嬰兒,可能會進行的比計畫表快,而且量也會較多。 

■觀察寶寶的表現 
開始餵食副食品的時間是出生後四、五個月,但這只是一般原則。爸爸媽媽要仔細地觀察寶寶的表現,若在大人吃東西時,表現出伸出手想拿、嘴巴不停動等現象時,就是可以開始進行副食品餵食的訊號了。 

■使寶寶適應湯匙餵食 
最初製作比配方奶粉稍微稠狀的穀類食物,先用湯匙舀一口試著送入寶寶嘴裡。 寶寶初次接觸固體食物時,會乖乖地接受的機會通常不大,大多數的寶寶對初次與湯匙的接觸,通常會因害怕而拒絕。若遭遇此一情況,便不要再強迫寶寶進食,隔天可以再試一次。只要爸爸媽媽能夠有耐性地重覆餵食,最終寶寶仍會接受的。 在這段訓練期,可以把不同形狀及顏色的湯匙當作玩具給寶寶,讓寶寶能握握它或將它放入嘴裡,就可慢慢習慣對湯匙的接觸。 

■給寶寶多次咀嚼的練習機會 
媽媽們常會發現當固體食物靠近寶寶嘴巴時,會發出很高興的聲音,但並不是每次餵食都能順利進行的。有時看寶寶的表情,好似要吃進,但卻又拒絕,或甚至將食物從嘴裡推出或吐出(稱之為「排出反射」)。有些媽媽或保母會把食物硬塞入寶寶嘴巴裡,此一做法是不尊重孩子的舉動,因為寶寶也有情緒不好或食慾不佳的時候,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請千萬別強迫寶寶進食。 提醒媽媽們,餵食副食品時期的成長快慢,並不一定與將來的成長一致,因為寶寶無論如何表現,到某個時候都會到達能吃一般食物的階段與能力。不要認為副食品餵食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設計,也不必為份量足夠與否而感到焦慮,應該以輕鬆的心情,享受與寶寶溝通的餵食樂趣。
帶孩子到處走走,適應能力會更好!

這時候,寶寶的背頸有力多了,可以被直立的被抱著,讓人覺得省力多了,所以,帶孩子出去比起以前要輕鬆得多,不管是坐汽車、火車小嬰兒都很容易入睡,再加上,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大都還不認生,誰都可以抱、到哪都可以睡。
因此,可以利用好天氣,帶孩子出去逛街、串門子、郊遊,讓他多見見世界,會讓他更不怕生、更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不過,出門後偶而還是會出現因興奮過度而引起吃奶不正常、半夜啼哭的現象,不過,遇到這種現象不要過於焦慮,只要持續日常的規律作息,過兩天也就恢復正常了,千萬不要因為擔憂打亂孩子的生活節奏而不敢再帶孩子外出了。
這時,寶寶雖然還不太會認生,不過,當父母有出門計畫而把寶寶留在家中時,請一定要讓臨時保母先熟悉照顧孩子的日常習慣,讓他們可以更快適應寶寶,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適應不良問題。

 
 
  新手媽媽如何安心出門  
 
  Q:自從寶寶出生後,我出門常常遲到,過去我總是很準時的,我還能跟過去一樣嗎? 

事前準備,並且讓事情盡量簡單化。在寶寶出生之前,你只要抓起鑰匙、皮包,關上門就好了。但是現在你必須幫自己和寶寶都準備好,打包好寶寶的各種物品,有時候還得先幫寶寶換個尿布或餵個奶,才能安心出門。許多第一次當媽媽的人,幾乎在晚餐之前都沒有辦法外出,大部分的原因是,她們還沒有讓程序簡化。 

如果你帶著寶寶一起出門: 
■提早為外出做準備,並且要考慮寶寶可能的午睡或餵食時間。 

■至少要預留個五到十五分鐘的時間,好讓你有充裕的時間把寶寶和他的隨身用品放入車裡。 

■將聚會或約會的時間,安排在一天中寶寶情緒較好的時段。 

■出門的前一晚就先將寶寶的尿布提袋打包好,把不新鮮的餅乾丟掉、準備好寶寶要換穿的衣服和尿布等等。 

■不要多帶一個皮包,把你的錢包、鑰匙和其他需用物品通通放在寶寶的尿布提袋中。如此一來,你就少一件東西要帶,也少一件東西需要留意。

如果你不帶寶寶出門: 
■請幫你照顧寶寶的人在你出門前至少十五分鐘(或半個小時,如果你是容易焦慮的那一型),就先來幫你看著寶寶。 

■如果你餵母乳,就要仔細安排你的約會時間。這樣你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餵寶寶,而且在上路之前,還有時間能收拾打扮一下。 

■在將寶寶交給臨時保姆前一個小時或更早,就把寶寶的東西和你的皮包整理好,如此你就有時間讓保姆瞭解寶寶最新的情況,並且和寶寶說再見。 

無論你是否要帶寶寶出門: 
■約定時間時給自己十五到二十分鐘的彈 ,像是「我會在一點到一點十五分之間到」,然後盡量以早到為目標。 

■在外出前至少幾個小時就先想好路線、要帶的東西等等。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寫下來提醒自己。 

■避免參與一定要準時的活動 。 

■如果「準時」非常重要,那就計畫早十五分鐘到達。如果真的早到,就喝杯咖啡輕鬆一下,或檢查一下衣服上有沒有寶寶留下的奶漬。如果沒有如計畫中的早到,你至少也不會遲到。 

本文摘錄自:《第一次當媽媽就上手》,信誼基金出版社
寶寶終於可以一覺到天明了!

有了寶寶之後,最苦的一件事莫過於半夜起床餵奶,安撫寶寶,由於寶寶日夜顛倒,照顧起來真的很辛苦。不過,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喔!寶寶將要進入規律的生活節奏囉!
寶寶大約從四個月左右,透過日夜的交替以及本身生理時鐘的變化,已能感覺時間的流動,應該就可以一覺到天明了。不過,「時間」的意識,有賴於規律的生活節奏才能建立,所以請為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才能讓日夜顛倒的問題才能慢慢修正過來,讓寶寶的生理時鐘調整為與大人一樣。
為了調整日夜顛倒的問題,首先,一定要減少他白天的睡眠時間,在晚上入睡前多與他互動,全家人的生活作息也要隨之調整。每天睡前,你可以先餵飽他,幫他洗個舒服的澡、換上舒適的睡衣,玩點小遊戲,聽聽音樂之後,讓他感受到「入睡前」的氣氛,再將他抱上床睡覺,這些睡前活動都有助於他建立良好的夜睡習慣喔!

 
 
  為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  
 
  剛把小芳從醫院接回家,還在坐月子的媽媽成天手忙腳亂。尤其小芳習慣邊吃邊睡,但每次吃飽又一定會解便。媽媽心中很掙扎:要幫他換尿布嗎?換了怕干擾他睡眠,不換又擔心長尿布疹……真是左右為難啊! 

每個寶寶對新手父母都是一大考驗。還沒建立規律作息的寶寶不分晝夜、毫不妥協地想哭就哭、想醒就醒、想拉就拉,新手爸媽原先按部就班的生活完全失序,到底爸媽該怎樣掌握寶寶的生理節奏、安排生活步調,讓寶寶的日常作息能儘快步入軌道? 

寶寶的「進食——解便——睡眠」息息相關 
不論是肚子餓或尿布濕了,寶寶多以哭泣表達需求。通常爸媽會先檢查是否該換尿布,然後逗弄一下寶寶,確認他是不是因為無聊、想抱,如果還持續哭,八成是想喝奶了。建議爸媽在確認孩子的需求後,先留心一下時間,這個小動作可以幫助爸媽更快瞭解寶寶的生理需求,瞭解多久會喊餓一次。 

●解便次數通常等於進食次數 
由於食物進入胃中會引發寶寶胃直腸反射,讓大小腸蠕動加快,所以餵食後常會解便;雖然有個別差異,但喝配方奶的寶寶一天約5~6次,母奶寶寶一天則高達8~10次。爸媽只要在寶寶喝完奶半小時左右檢查一下尿布,通常能有效避免尿布疹。 

可是,新生兒邊喝奶邊入睡也是家常便飯,該不該在寶寶睡覺時更換尿布,通常要看寶寶的特質而定。有些寶寶睡得熟,爸媽只要動作輕,寶寶並不會因睡眠中斷而哭著醒來;但有些寶寶對於換尿布相當敏感,就只能等他自動醒來再更換。雖然這樣會讓排泄物和皮膚接觸的時間拉長,但食物經過部分消化以後,換尿布時抬高寶寶的小屁屁就比較不會造成溢奶,而且進食後如果等候一段時間才換尿布,解便也較完全。 

●用餐次數大約等同於睡眠次數 
吸奶動作看似簡單,但很消耗力氣,爸媽常會發現寶寶每次吸奶總是滿頭大汗(尤其是母奶寶寶);加上吸吮動作同時也能安撫寶寶的情緒,所以寶寶通常吃著吃著就睡著了,造成整日的睡眠次數幾乎等同於用餐次數。一週大的新生兒約每天吸奶8~9次,但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遞減次數;到了3個月大只剩4~5次。所以,只要能夠掌握他喝奶的時距,當寶寶哭泣時,若用餐時間還沒到,別急著餵奶,建議先跟他玩一下,有助於延長白天清醒的時間。 

3個月大的寶寶,生理時鐘逐漸穩定 
辛苦煎熬了3個月,當爸媽頂著黑眼圈、體力被磨到極限、準備抓狂的時候,也到了寶寶開始能區分晝夜、晚上睡覺持續5~6個小時的時間點。建議你可以這麼做: 

●讓寶寶10點之前入睡 
半夜11點至凌晨1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多的時候,而且睡得愈熟生長激素濃度愈高。為了讓寶寶「一暝大一吋」,最好在晚上10點之前讓寶寶睡著,才能在12點左右進入熟睡期。3個月大的寶寶,晚上需要的睡眠總時數約10~11個小時,爸媽可以根據早上起床時間向前類推合宜的就寢時間。 

活動量較大的遊戲離睡前愈遠愈好,所以睡前半小時,應儘量從事和緩的活動(聽音樂、講故事、按摩手腳等),然後將寶寶帶到房間、燈光調暗,讓他安靜地喝奶,滿足地睡著。寶寶或許半夜會再次醒來,但通常只有1~2次,爸媽可以稍事拍撫,幫助他重新入睡;如果仍然哭鬧才餵奶,以避免寶寶為了奮力吃奶而愈來愈清醒。 

●白天活動量要充足 
3個月大的寶寶大約一天要睡足15個小時,6個月~1歲大的寶寶,每天需要睡13~15個小時。寶寶一次清醒,通常只能維持3∼4個小時,所以,早上起床、喝過奶後,就是他的遊戲時間,天氣好也可以帶他出門散散步;若出現打呵欠或想吸奶等睡眠訊息,再哄他小睡1~2個小時;睡醒後再玩3個小時、然後小憩。等寶寶再次清醒後就讓他一路撐到晚上。這樣寶寶不但一天能睡飽15個小時,同時也可避免傍晚太晚小睡,導致夜晚精神亢奮睡不著。 

不過,有些父母下班時間稍晚,寶寶好不容易等到爸媽回家陪他玩,所以撐著不睡,即使準時讓他上床,還是興奮得很,再不就是睡一下下又醒來。如果爸媽剛好是夜貓子,寶寶也會一直賴著大人陪他玩。建議爸媽可以先躺著陪睡一陣子,確定寶寶熟睡後可放個玩偶或者枕頭在他身邊,一方面避免寶寶從床上墜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安全感,讓他感覺爸媽還在身邊。 

洗澡時間以中午至傍晚最理想 
幫寶寶洗澡,最好運用中午過後到傍晚之前的時間。除了因為氣溫較為暖和(理想室溫為攝氏24~26度),寶寶會比較舒服之外,也能避免累積太多事務到晚上,而延後就寢。因為晚睡晚起的孩子,即使能睡滿足夠的時數,倘若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可是會大大影響身高發育;加上負責抗氧化的褪黑激素也是在睡覺時分泌較旺盛,若寶寶總是白天睡覺、或睡覺時光線過亮,細胞容易氧化損傷。 

假日也要儘量維持正常的作息 
有的寶寶雖然平時作息正常,但卻因為假日出遊或爸媽週末才難得有空陪玩而不願意午休,使得寶寶整個作息被打亂、睡眠不足,收假後一、兩天總顯得特別難纏。建議爸媽安排活動時,儘量從小公園開始,把握寶寶清醒的時間玩耍,但累了就離開;如果在外時間較長,也儘量利用坐車的時段,讓他小睡一番,以維持原本的作息時間。 

新手爸媽只要掌握以上原則,不但能建立寶寶規律的生活作息,爸媽自己的生活也能逐漸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