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小寶寶就要開始「認人」了!

六個月寶寶長相更可愛,常叫人忍不住想要一把抱在懷裡。不過,請注意,這時候,許多小寶寶只要離開媽媽的懷抱立刻嚎啕大哭,常常弄得場面好不尷尬。
其實,六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進入「認生時期」了(6個月到一歲左右),這時期的寶寶會對媽媽特別依戀,也會辨識陌生人,對於陌生的人或地都會感到害怕。這時,只要有媽咪陪伴時,寶寶做什麼都安心自在,不過,媽媽一但離開,寶寶就會開始焦慮、哭泣。「認生」,會讓寶寶的照顧者格外的費力,會造成媽媽教養上的困擾,但這也是寶寶認知能力增進的表現,所以,當寶寶出現認生時,千萬不要責備他,也不要勉強寶寶讓不熟悉的人抱喔!
為了建立寶寶的安全感,帶寶寶出門的時候,除了絕不和寶寶離開之外,當有人想要接近寶寶時,媽咪可以先和對方來段愉快的談話、或做些親近的動作,這樣能讓寶寶知道這是媽咪喜歡的人,這樣也可以降低寶寶對陌生人的焦慮和不安感覺。

 
 
  寶寶的愛情世界~別怕,我就在這裡  
 
  別怕,我就在這裡 
尚群剛出生時,因為皮膚白皙、臉蛋俊俏,左右鄰居都搶著要抱他,而他也總是來者不拒;但從尚群六個月左右開始,除了爸爸、媽媽及保母,他一概不接受其他人的擁抱或接觸,只要不熟識的人靠近他,他都冷漠對待或嚎啕大哭。鄰居好意地提醒我:「這孩子由乖巧順服變得不可理喻,得好好注意」,但我心裡非常明白,尚群的表現只是發展歷程中的正常現象罷了。 

六個月以後開始會認人 
照顧者對於嬰兒持續性、一致性的回饋與滿足,是建立依附的重要因素。所以,和嬰兒微笑、眼神接觸、說說話或擁抱,對於建立安全信任的重要性,更甚於僅是奶水的哺餵。 

嬰兒在出生六個月以前,願意讓任何人擁抱;但在六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會認人,喜歡和特定的人在一起。發展學家Schaffer和Emerson表示:寶寶初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無社會性依附 
剛出生的寶寶對於任何好、壞刺激,均表現高度興趣;直到快接近六個星期時,才會針對人的笑臉顯現特別喜好,即使是一張微笑的圖片,都會讓他手舞足蹈。 

二、無區辨性依附 
寶寶出生後六星期至七個月大時,對人的喜愛程度已經勝過會動的玩具;喜歡成人的陪伴,但尚無特定的偏好對象,只要能提供生理需求的滿足,縱使是陌生人,也會對他表示好感。 

三、特殊依附 
隨著年齡增長與知覺、動作技能的發展,寶寶在七個月左右,會對陌生人保持警覺性,並與一位特定對象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四、多重依附 
漸漸地,寶寶依附的對象擴及父親、手足、同儕友伴、祖父母。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會機動性地轉換陪伴的對象。 

依附關係有不同類型 
Ainsworth將兩歲以下兒童的依附關係,歸為以下四大類型: 

一、「安全型依附」 
照顧者所提供的是一致性與立即性的需求滿足,且尊重寶寶為獨立個體,離開時事前告知,也能信守諾言。此類寶寶置身於陌生環境,會表現得輕鬆自在,並能自信、獨立地玩耍與探索。 

二、「抗拒型依附」 
寶寶對陌生人存有焦慮,處於陌生環境時,主動探索行為較少;若未向寶寶告知即離開,寶寶將充滿矛盾情節,既想緊黏著照顧者,卻又大發脾氣,或抗拒成人的擁抱。 

三、「逃避型依附」 
照顧者的離開,會引發寶寶情緒窘迫與不安;照顧者再出現時,寶寶會表現出忽視或閃躲的反應,甚至刻意表現出與陌生人親暱的互動。 

四、「混亂型依附」 
此一類型兼併了「抗拒型」與「逃避型」之特徵,對於照顧者充滿了混亂的矛盾情結,有礙未來人際關係的發展。 

許多「假日父母」,常會抱怨孩子和保母或僱傭較為親暱,或灰心地表示:興沖沖地在假日接回孩子,孩子卻報以哭泣、抗拒。其實,父母需與孩子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才能擄獲孩子的心。而當孩子看見不熟識的叔叔、阿姨不打招呼,或處於陌生環境裹足不前時,也切莫一味地指責,應該多給予鼓勵,孩子對陌生環境或人際互動有了信心後,自然就不再恐懼與害怕了。 



寶寶已經會看你的「臉色」了!

你有沒有發現?寶寶會「看臉色」了呢!有時候寶寶過份吵鬧時,如果大聲喝叱時,寶寶可能會突然安靜下來,不敢再造次了。
現在寶寶的確是可以分辨成人的各種表情與聲音,可以瞭解哪些是快樂、生氣、或憤怒的情緒,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進步和能力,可以幫助寶寶在不同情境下學習該出現哪些感受和行動。這年齡孩子,通常有人和他說話時,他都會用喜悅或興奮的表情加以回應,只不過,這時寶寶的動作控制力還不成熟,很容易出現拉人的頭髮、眼鏡或衣服等行為,這時,只要將小手移開就好,無須斥責。
在這時,寶寶已經會模仿你的情緒表達方式了,他會觀察你對人的方式然後複製下來,所以爸爸媽媽不但要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更要示範好的行為模式,可以教他一些簡單的社交禮節,好比:kissgoodbye、搖手說掰掰、點頭說謝謝,這些都是很基礎的禮貌喔!

 
 
  孩子怎麼解讀他人的行為呢  
 
  人是群居的動物,如何與人適當地互動,擁有社會能力,是一項重要的功課。從嬰兒期起,寶寶就開始學習這項能力,別忘了適時運用智慧和機會教育引導他喔!

出生~一歲
剛下班的爸爸,甫踏進家門,就高興的朝弘弘走去,還向前伸出兩隻手臂;弘弘也即刻轉身面向爸爸,臉上堆著甜甜的笑,高舉兩隻小胖手臂,並且挺高上半身,於是爸爸順當地把弘弘抱個正著。弘弘出生只有幾個月,話也還不會說,但是,不僅能瞭解爸爸「伸出手臂向我走來」代表「要來抱我」的意思,還更厲害地做出了適當的回應,他是怎麼學會的呢?

靠感覺和動作學到的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兩歲內幼兒透過「感覺」和「動作」學習。

以弘弘來說,打從他出生,只要眼睛睜開,爸爸就會靠過來,伸出兩隻大手把他從胳肢窩下抱起來,摟進懷裏,近距離地露出最慈祥的笑容給弘弘看;弘弘也舒服地被爸爸抱著、逗著,對於「看到爸爸伸手走來→被抱起→被逗弄→覺得很高興」的一連串感覺與動作,學會了「當爸爸伸出兩手向我走來」,就是「要來抱我」了,他也就會有回應,歡迎爸爸的摟抱,與爸爸來個「完美的搭配」。

這種「觀察、瞭解別人的行為,給予解釋,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就是孩子的「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

固定而穩定的照顧與互動
一歲內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走,不會說,但是他的社會能力已經開始培養了。
兒童心理學家一再強調,一個嬰兒若能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溫暖的關係,長大後會有較好的社會人際關係。而要建立起這種親密關係,照顧者就不可能一下是張三,一下又是李四,一定要是固定的人,才能「日久生情」。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或行為模式,由固定照顧者照顧嬰兒,有助於嬰兒從固定的行為模式當中學習、培養對行為的解釋,並試著做出適當的回應。此外,身為嬰兒主要、固定的照顧者,也宜盡力維持自己照顧孩子時的沈穩,莫讓情緒起伏太大,或行為乖張多變,增加孩子培養社會能力的難度。

培養善解人意的小天使
專家常強調親子間要有良好的「互動」。寶寶出生後,不可否認地,這「互動」是由大人開始的。大人先有溫柔、善意的對待,寶寶旋即會有甜美、可人的回應,而這又引發大人對他更深的眷顧與疼愛。只要照顧者固定且沈穩,對寶寶發出的訊息又能有即時、溫暖的回應,不「一邊一國,各自表述」,除了大人可以從中享受照顧孩子的最大樂趣之外,孩子也會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天使。
其實寶寶很聰明~記憶力的萌芽

小寶寶醒來時,常會哇哇大哭,但是,只要聽到「媽媽在這裡、媽媽在這裡」,哭聲好像就稍稍緩和,還會瞪大著眼,希望你快快出現在眼前。
這年齡的寶寶已經會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重複接觸的某些事件或訊息),讓他學習到簡單的因果概念。例如:寶寶聽到媽媽聲音回應時,便知道等一下會獲得媽媽的安撫;看到爸爸提著特定的包包走向大門,便知道爸爸要出門了。這時,寶寶也會努力的熟悉身邊的各種事物,累積各種能力與知識。例如,他會知道每當走到家附近的某個轉角,就會出現一隻大黑狗或看到捷運列車。
這些簡易的因果關係,是孩子最重要的認知學習,所以,和孩子相處時,可以用口述的方式,主動告知正在做的事和為什麼要如此做,好比對他說:「媽媽在放熱水了,等一下寶寶就可以洗個香噴噴的澡囉!」日積月累,他就會逐漸了解到,每一種事物或規則都有其原因和意義,如此可以培養寶寶主動理解或追尋事物原因與意義的好習慣。

 
 
  我記得喲!~記憶力的提昇  
 
  齊齊約四個月大的時候,媽媽每次餵奶,總喜歡一面跟他說「大野狼和七隻小羊」的故事。每次說到大野狼吃小羊時,媽媽就把齊齊的小胖手放進嘴裡又親又啃的。起初,齊齊只是靜靜的看著媽媽動的雙唇及豐富的表情;但是,隔了二個星期以後,媽媽竟然發現,只要說到「大野狼」時,齊齊就會緩緩把小手舉起,靠近媽媽的嘴,彷彿自願當那白白胖胖的小肥羊...。 

運用感官認識身邊親近的人 
事實上,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新生兒在出生後的幾個星期,就能區辨母親的聲音,這稱之為「感覺情緒性記憶(Sensory-emotional memory)」,也就是嬰兒已經會運用他們的感官--視覺、聽覺、味覺,來認識他身邊親近的人。 

高層次的記憶力早早即萌芽 
而更高層次的記憶力,在嬰兒很小的時候也已表現出來了。對二個月大的嬰兒展示一張臉的圖案,讓他看到失去興趣為止;過了幾分鐘後,再讓嬰兒看原先的圖案,並加上另一個新的臉孔圖案,他會只注視新的圖片,而對舊的圖片興趣缺缺,這就是嬰兒記憶力的表現。 

大約七個月左右,大部分嬰兒都喜歡玩一種找東西的遊戲,他們能夠找出在幾分鐘之前被蓋(藏)起來的玩具。在玩這類型的遊戲時,嬰兒必已在他的腦海中存有這個玩具的形象了,這稱之為「認知性的記憶能力」。 

「回憶能力(recall memory)」則是另一種高層次的記憶力表現,大約在嬰兒九個月大時開始萌芽,週歲左右就具備了。 

運用一塊長形及一個三角形積木,建構成一個簡單的蹺蹺板,再把一個小玩具放上去,之後,將這些東西交給嬰兒,並要求他重複上述動作。大約在九個月大時,嬰兒就會嘗試去做,週歲時就能夠依照原有的步驟進行。這種能力透露出,嬰兒已經具有儲存及擷取資訊的能力了。 

幫助嬰兒提昇記憶力 
父母是不是可以幫助嬰兒提昇記憶力呢?答案是肯定的。父母只要仔細的去解讀孩子們所流露的線索,再給予適當的刺激和練習的機會,其餘的並不需要多做。需要注的是,當嬰兒在進行下列活動時,就已是在增進他們的記憶︰ 

1.喜歡重複做同一件事(例如聽同一個故事、同一首歌),雖然您已覺得厭煩極了,但他還是興趣盎然。 
2.喜歡主動動手去做,而非僅是看別人做而已。通常親自動手的經驗,更能增進孩子的記憶力。 
3.較易記得有因果關係的事件。也就是當事件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先後順序時,對記憶有相當的助益。 
解讀寶寶的情緒密碼!

每當你幫寶寶清鼻子、刷牙床時,他會怎麼做?如果是不喜歡,通常會皺眉、小手揮一揮,彷彿在說:「這樣很不舒服耶!」
我們都知道,小寶寶早就有各種感知覺了,並能夠以聲音、揮動手腳、改變姿勢或臉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時,寶寶對於喜歡的例行照顧活動(如:進食、換尿布、玩玩具),就會發出微笑、低咕低估聲或開心的手舞足蹈;對於厭惡的人或物品,則會用手推開、哭叫,或藉由晃動身子、吸手指頭、轉過身來表達情緒。
寶寶的情緒感受雖然越來越複雜,但是受限於無法用口語表達,他的情緒往往無法讓人理解,因此,需要父母與保母更多的包容與接納。要解開寶寶的情緒密碼,唯有多與孩子相處、多觀察孩子的表情與感受,才有可能幫助我們對孩子的情緒有更多的瞭解。平時,多親近孩子,建立固定的生理作息,安排充足的活動與休息時間,這樣就能有助於寶寶情緒的穩定喔!

 
 
  寶寶肢體語言全解讀  
 
  軒軒咿咿呀呀指著前方不知在說什麼,媽媽努力的猜,卻摸不著他的意思,只見他生氣的哭鬧了起來,媽媽也不知如何是好?該如何從身體語言來瞭解這個年齡的孩子呢? 

未滿周歲的寶寶,雖然沒辦法使用語言清楚地說明自己的需要,但是他們會努力以表情、聲音和動作向爸媽表達,請求協助。只要認真觀察用心猜,爸媽會發現寶寶其實是個比手畫腳高手呢! 

新生兒也有肢體語言 
哭泣是寶寶最早、也是出生後前半年最常使用的語言,代表他不舒服,而爸媽的安撫和滿足他需要的行動,是雙方溝通的起點。輕點寶寶唇邊使他轉頭的「尋乳」和找到乳頭以後的「吸吮」,也是寶寶常用的肢體語言,兩者雖然都是反射動作,卻是寶寶傳達「饑餓」和「飽足」的高招,即使日後反射消失,當餵食副食品時,寶寶依舊會以「傾身」和「別開頭」的肢體語言告訴爸媽:「好想吃」或「不要,我吃飽了」。 

表情是天生的Baby Sign 
寶寶喜、怒、哀、樂的表情和成人是一樣的,除了從一出生就懂得以哭泣表示不舒服,4個月以後的寶寶開心時會展露笑顏,同時也懂得回應別人的笑。8個月起,寶寶瞭解的語彙漸漸增多,動作能力也增強,除了伸手攀附爸媽、拉爸媽衣服要人抱抱,也會用手推開他不想接近的人,甚至搖搖頭表示「不要」。而快滿周歲的寶寶更精熟溝通的竅門,當爸媽一語說中他的需要時(譬如:你想睡覺了,要ㄋㄟㄋㄟ嗎?),上一秒還在哭鬧的他會立即破涕為笑,明確地向爸媽表示「你答對了」。 

6個月大寶寶展現一指神功 
寶寶從4~5個月起,偶爾會豎起胖胖的食指比出「1」,然後東摸摸西摳摳,之後過了1~2個月(約莫半歲),他的食指開始朝向遠處,指著拿不到的東西要人幫忙遞給他,這就是「工具式的指認」,代表寶寶懂得藉由與旁人溝通,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當爸媽推著11個月~1歲的寶寶出門散步時,可能會發現寶寶不斷地祭出一指神功指天指地,或是指路上的狗,嘴裡還不停發出嗯嗯啊啊的聲音,他並不是希望你把狗帶到他跟前,而是向你「分享」他看到一隻狗,也就是「告知式的指認」,表示他已經抓到傳達思想和感覺的原則。這時要恭喜爸媽,因為很快地,寶寶就要開口說話了! 

6技巧活化寶寶的Body Language 
要想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除了細心觀察之外,還要和他培養默契,教導他如何善用簡單的動作,表達自己。爸媽可以這麼做︰ 

●為寶寶的動作命名 
寶寶無時不刻在運動手腳,探索自己的身體和環境,當他剛好做出有意義的動作時,要趕緊告訴寶寶這個動作的含意,比方他剛好張開手掌拍拍肚子,爸媽可以再輕抓寶寶的手拍拍並說:「這是肚子,你肚子餓餓嗎?」

●強調關鍵字 
跟成人學第二語言一樣,寶寶剛開始無法每個字都聽得詳細,但掌握關鍵字就能懂大意,所以象徵動作的關鍵字「肚子」和「餓餓」,爸媽要加重並且放慢。往後寶寶哭鬧時,一樣拉著他的手拍拍肚子並問︰「你肚子餓餓嗎?」並用不同動作分別代表睡覺、抱抱等不同需要,鼓勵他開口講,久了他就懂得表達。 

●教導延伸意涵 
當寶寶學會某個動作以後,若再教導其他含意或相似的動作,能提高寶寶的學習效率,譬如將寶寶張開的手掌從肚子上移到胸口表示「怕怕」或「秀秀」(相同動作最好只有一個應對的含意)。而「5」同時也代表「布」(剪刀石頭布)和「give me five」,爸媽可和寶寶玩手舉高高「給媽媽5!」,或更進一步和寶寶玩數數兒以及「剪刀、石頭、布」的遊戲,不但靈活了寶貝的手指頭,也讓他更能與別人互動玩耍。 

●身教提供示範 
爸媽多展現豐富的肢體語言,寶寶就愈能連結真正的語言和肢體動作。比方誇獎寶寶很棒時,爸媽可同時獻上大大的笑容並拍拍手,而且每次都這麼做,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把飯吃光光的寶寶會自己拍起手來,甚至當身邊只要有人說「好棒」時,寶寶就會笑瞇瞇地拍手。 

●玩指物命名遊戲 
當寶寶伸出一陽指到處比,或當他對某些生活用品感興趣(像是遙控器或手機)時,爸媽要順口告訴寶寶物品名稱,讓寶寶學習。想知道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學會了沒,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問,如:「球球在哪裡?」看寶寶能否指向球的位置。當生活事件與書上吻合時也要幫寶寶溫習,譬如寶寶洗澡時用手拍水,爸媽可説︰「威比豬喜歡玩水花兒,你也會耶!」讓書上的情節和圖片具體化,加強寶寶的印象和學習效果。 

●尊重寶寶的表達 
當寶寶表達他的需要時,請爸媽適度回應,而非置之不理,才會強化寶寶和人溝通的意願。尤其當瘦弱的孩子搖頭不吃時,請爸媽別硬塞,最好用勸說或者邊和他遊戲的方式,使他主動開口。畢竟,餓或不餓是寶寶的主觀感受,我們千方百計解讀他的肢體語言,不就是想多瞭解他嗎?當他清楚地表態後,大人也該尊重才是。 
寶寶的注意力,怎麼這麼短暫呢?

平時,你一定很喜歡逗小寶寶玩吧!逗弄時,寶寶發出的「咯咯咯」笑聲,讓人覺得既開心又有成就感。只不過,寶寶的注意力好短暫,不一會兒就轉移到別的事情上,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小挫折呢?
請不要覺得挫敗,這階段的寶寶注意力本來就很短暫,雖然他已會與人對望、盯著感興趣的玩具,或追視眼前移動的物品,但是,寶寶能注意的焦點有限,且無法長時間將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物上。
由於注意力短暫,爸爸媽媽和寶寶互動時一定要適可而止。不論是對他講話或遊戲時,如果寶寶出現排斥或轉頭的動作,那是表示他需要休息一下,或者需要另一項更有趣的活動,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否則很容易出現排斥的哭鬧反應。其實,小寶寶的專注能力也可以從小培養,原則上,在日常教養時,盡量讓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論是玩、吃東西或是任何活動,最好等一件事情結束後再進行下一件事情,讓寶寶逐漸學習專注做單一事情!

 
 
  怎麼一下子就不玩了?~嬰兒注意力發展  
 
  以玩玩具來說,有些孩子拿一個就丟一個,而有些孩子卻能集中精神,把玩同一個玩具好一會兒呢﹗ 

影響注意力發展的因素 
研究指出,出生幾天的新生兒,注意力往往只能維持幾秒鐘;十天後,小嬰兒就能對有興趣的事物產生注意力;很快的,幾個星期之後,他能對事物產生規律性的注意,例如他會目不轉睛的注視東西,一般來說,嬰兒的注意力通常是十分短暫的。 

注意力的發展,除了受年齡的影響外,還受到性別的影響。研究證實,女童的注意力普遍優於男童,這主要是因為女孩子的心智較為早熟。另外,注意力的「廣度」也與孩子的先天氣質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堅持度」較高與「注意力較集中」的孩子,較能對某些事物產生持續性的興趣。 

親子共玩可延長孩子的注意力 
嬰兒的注意力固然受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但嬰兒年齡漸長時,他們自會對較複雜的事物及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致,例如︰三個月大的嬰兒,較喜歡會唧唧叫、色彩鮮艷的玩具,比較不喜歡不能發聲、色澤平淡的玩具。所以,太簡單或是孩子太容易操作的玩具,往往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與注意。 

另外,父母的參與也是影響嬰兒注意力長短的另一個要素。 

六個月大時,嬰兒已經可以獨自玩一樣東西達十至十五分鐘之久;一歲時,可能增加到三十分鐘左右。但若是父母能夠參與嬰兒的遊戲,則時間將會加倍。 

父母的參與之所以有助於延長嬰兒的注意力,主要是因為父母易於掌握孩子的情緒,並據以改變遊戲的進行方式;所以母親和嬰兒一起玩時,會讓孩子感受到玩具的變化性而倍受吸引。 

睡飽喝足來點訓練 
進行注意力訓練,先要選定適合的時機,通常是孩子睡飽喝足時,再以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刺激他。 

此外,宜採用漸進的方式,先以嬰兒已熟悉的事物吸引他,再逐漸加入他所不熟悉的東西,以吸引他的注意力。 

例如︰先拿一個紅色的球給孩子玩,等他玩夠了以後,再拿一個圓的紅色氣球給他,讓嬰兒先察覺出兩者大小的差異;之後,再拿另一個不同顏色但同樣大小的氣球給他,讓他的注意力移轉在顏色上。 

讓孩子自己決定 
訓練嬰兒時,千萬不要過度刺激或過於勉強。孩子若表現的十分安靜而穩定,表示他對活動感到興趣,也能夠集中注意力;反之,當您發現孩子不安的扭動身體、看別的地方,甚至哭叫時,就表示該停止了。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來決定什麼才是他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