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咬人怎麼辦
一、是他好玩:有一陣子,可能是長牙,牙齒癢,所以常常往我們肩膀上面咬下去~那我們的反應可
比較大(鳴~好痛~你怎麼咬我),米米覺得這樣的反應很好玩~~所以有一陣子就拼命咬,想得到
我們那個好玩的反應。
二、他生氣:後來米米發現他生氣的時候~~咬人很快~他一咬人大人的手就放了,他就可以得到他想
要的那個東西,而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轉到他咬人而不是我們之前禁止他做的事情
當然找出原因之後,我們就比較好對症下葯:
針對第一個原因,米米因為覺得好玩而咬我們,我們就盡量在他咬人的時候,不表示出很痛或是很誇張的表情(重點在於不要讓他覺得好玩),然後用比較低沉的聲音跟他說,我不喜歡你這麼做,媽媽痛痛,然後帶著他的手來幫我呼呼或是擦葯。
針對第二個原因:除了用第一種方式跟他講之外,我還會加上,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想要做什麼,可是不可以咬人,咬人也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你可以用說的或是用其他的方式來表示,然後一樣要帶他幫我們擦葯或呼呼。
我試了幾次之後,米米咬人的動作就很沒出現過了~~
我再猜測啦~媽媽的小孩也許剛入學,所以可能剛學到了用「咬人」來處理事情(不過~這也只是我的猜測而已),馬麻可以跟學校老師討論他咬人的原因是什麼,知道原因才比較好處理,然後也可以跟學校老師討論可以怎麼處理孩子的問題,不過學校跟家裡要同步一起進行。
馬麻不要擔心,這只是孩子過度的一個時期而已,找到原因,對症下葯,很快就可以解決了~~
不過~~你提到的安全感問題,我就沒有聽過了,到時候再看看專家們怎麼說好了~~
http://baby.syinlu.org.tw/discussion_detail.php?k=11&id=68
心路基金會早療團隊
如果已經稍微懂事,卻屢勸不聽且嚴重到不止一次咬傷其他小孩,則採取體罰。
學習收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理解力、認知力與自律能力,要讓孩子收玩具不能只用說的,要像在玩遊戲一樣的有趣。
許多父母都知道要教孩子收玩具,但究竟為何要培養孩子收玩具的好習慣?其實收玩具的過程中,可以協助孩子發展四項能力。
首先,專注力。教孩子分類收玩具,或陪孩子想出更多樣化的收玩具方法,可以延長孩子對某一件玩具的注意力時間,因而加強孩子的專注力。
第二,理解力。三歲以上的孩子就能慢慢理解收玩具的步驟,譬如如何拆解這個玩具、要收回哪一個桶子等,而孩子的理解力愈高,愈能記住收玩具的步驟。
第三,認知力。兩歲以上的孩子就能教他們分辨玩具的形狀、大小、顏色,及時間感等。有些孩子很沒時間感,明明要出門了,還慢吞吞的拿著玩具走來走去,這跟從小沒有建立多久時間要完成工作的概念有關,如給孩子一首歌時間,請他們收拾好玩具。
第四,收玩具是孩子建立自律的首要基礎。四歲以上的孩子就應該要有認知,這是他弄亂的,自己要負責處理,並思考處理的方法,若不處理會有哪些後果。
也就是說,收玩具必須具備以上四項能力,也代表著收玩具可幫助孩子培養這四項能力。
◎AGE 1-2
基本上,一到兩歲的孩子還不太有因果邏輯概念,他們不懂為何倒出來的玩具要收回,也無法理解收玩具的重要與好處,若父母急著在這時要求寶寶收玩具,很難產生正面的效果。
況且一到兩歲的孩子正處於感覺運動時期,他們很在乎感覺,要能滿足他們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事情,才會有興趣。
因此,比起收玩具,一到兩歲的孩子反而更喜歡那種玩具倒出來的轟隆隆聲響,以及五顏六色、各種形狀玩具倒滿地、數大便是美的視覺感受,以及隨處可抓、可踩玩具的觸覺感受。
面對此階段的孩子,父母不用急著教他們收玩具,同時了解,小孩不是天生就會收玩具,仍要透過成人的協助與引導才學得會。不妨讓孩子從練習對稱開始,並透過可得到感官快樂的遊戲設計,讓幼兒在遊戲中自然且愉悅的學習收玩具。
1 練習對稱
寶寶七、八個月後,會坐、會爬就能練習丟玩具的動作,給孩子一個大箱子,先親身示範把玩具丟到大箱子裡,讓孩子知道玩具是可以丟進某一個空間裡,這時不必特地跟寶寶說這是收玩具,就讓孩子去練習「丟」。
再來就能讓孩子練習對稱與歸位的概念,譬如有些玩具設計是圓形積木放進圓形洞裡、方形放進方形洞裡,只要不同形狀的積木放進相對應形狀的洞裡,就會產生聲音,或告訴你:「答對了。」
對一到兩歲的孩子而言,這不是收玩具,而是有感官享受的玩玩具。但透過這類玩對稱的玩具,可讓孩子體驗對稱與歸位的樂趣。
而不同圖案的四片或六片等大片拼圖也是一種練習方法,譬如孩子拼完拼圖後,教孩子把紅色蘋果放進一個盒子裡,把黃色香蕉放進另一個盒子裡,以此類推。
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對應方式,而面對似懂非懂的一到兩歲孩子應該先透過像是玩遊戲方式,讓孩子慢慢熟悉對稱與歸位的感覺,甚至讓他們體會歸位的好處,接著再讓他們練習跟著父母一起收玩具,才會產生更好效果。
2 跟孩子一起開心的收
很多父母礙於教養責任與壓力,常會不自覺跟孩子說:「你為什麼又弄得亂七八糟,媽媽不是跟你說過要收玩具嗎?」但這句話對一到兩歲的孩子而言,他們不一定聽得懂或可理解,所以有時很難得到正面的回應,況且父母若對一到兩歲孩子的態度就如此強硬,往後會更難教養愈來愈大的孩子。
其實,一到兩歲的孩子也非常容易受到其他人情緒所影響,看到媽媽笑,他們會跟著笑,看到媽媽哭,也會跟著哭,因此如果看到媽媽非常生氣的要他們收玩具,他們也許會產生不好的連結。
反之,如果他們看到父母或兄姊是一起帶著快樂的心情在收拾玩具;或者一起帶著笑容,開心的比賽誰收玩具比較快,收得快的人可得到鼓勵,這種快樂氛圍會讓他們感受到收玩具的好處。
◎AGE2-4
兩歲是最常講「不要」的年紀,常常聽到父母跟孩子說:「你玩完玩具要收喔。」兩歲孩子常是想也不想的回答:「我不要。」
由於兩歲孩子已經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想法,卻常常是負面語言比較強勢。不過,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想講不要,並非心裡真的不要。
對此,父母要理解兩歲孩子心口不一的狀態,情緒也不要繞著孩子的「不要」走,先忽略孩子的回應,自己開心的示範收玩具,把收玩具當成玩遊戲,兩歲孩子看到好玩的樣子,就會跟著一起來做。
基本上,三歲孩子已經慢慢理解玩完玩具要收玩具,因此,當三歲孩子說不要,他們心裡真的不要的成分會居多,父母就要試著去了解孩子不要的原因,才能找出相對應的教養方法。譬如他的心態是,我知道要收玩具,但我還沒有玩完,為什麼現在就要收玩具?為什麼要照著你的指令做?
1 設計闖關遊戲
看到家裡散落一地的玩具,可以設計闖關遊戲,用分配領土的概念,告訴孩子:這邊是我的領土,那邊是你的領土,我只要收好這裡,就可以占領這裡,我快要收完了,我要占領這裡了,你的動作要快,不然我也要占領你的地方。
基本上,比起玩玩具,收玩具的無聊成分當然比較高,而且二到四歲孩子的行為不是強迫得來,不如花點心思設計遊戲,引發孩子收玩具的內在動機。
2 確認孩子的專注持續度
計算孩子的專注持續力有多長?假設孩子玩一項玩具,大約玩二十分鐘就不想玩,而他收這項玩具要花三分鐘時間,這樣父母應該在他玩這項玩具十七分鐘後,就引導孩子進入收玩具階段。
玩玩具與收玩具應該是同一件事,父母要見好就收,不要等到孩子對這項玩具失去興趣了,丟下玩具跑走了,才要孩子回頭來收玩具,通常難以得到孩子正面的回應。
3 了解孩子為何不收
三歲以上的孩子已有思考能力,有時他們不收玩具並非故意耍賴,而是他們心中另有其他想法,父母要了解孩子不收玩具的背後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孩子不收玩具的狀況,並協助孩子收拾好玩具。
譬如孩子的積木還沒有拼出他心中想要的樣子,他不想收手。或孩子心裡想:我不是不收,只是我還沒有玩完,我有我的順序,我先去玩別的,等一下就會來收了,為什麼一定要照著你的順序走。
但這些背後原因的想法,三歲孩子可能還無法完整表達。因此,父母要有點耐心,面對孩子不收玩具,先不要急著生氣,不妨先尊重孩子意願,讓他完成目標,或照著他的順序走,並從旁多次觀察孩子是否如他所想的做。若是,父母就要尊重孩子想法,事後孩子反而可帶著愉快的心情收拾好玩具;若不是,父母再進一步找出對應方法訓練孩子收玩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AGE 4-6
基本上,四到六歲孩子的同理心逐漸成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手部靈活度也夠發達,若前兩個階段的能力已養成,他們應該可以理解收玩具的目的,也可以獨立收拾好玩具。
若到了這個階段,還是沒有養成收玩具的習慣,也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言行不一致。基本上,四歲孩子已懂得察顏觀色,當媽媽說:不收玩具,要把玩具丟掉,但玩具還是一直都在時,他們就會發現,媽媽說說而已,不會真的丟,我也不用太認真收玩具。
當父母的恐嚇言語愈來愈多,卻總是無法確實執行時,孩子對成人的教養信任感會愈來愈薄弱。因此,父母要定好明確的收玩具規則,而且親子雙方都要執行,這樣四歲以上的孩子才會正視收玩具這件事。
1.展現教養權柄
從四歲起,讓孩子慢慢認知收玩具是他的義務,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如果他沒有做好收玩具這項義務,有些權利將會因此被剝奪,例如不能買新玩具等。
父母要善用自己的教養權柄,收玩具的教養也要更明確。譬如當孩子累了,可以告訴孩子,我幫你收這兩項,其他的你自己收,親子雙方各退一步,但不能讓孩子有耍賴空間。
2.家庭的教養想法要一致
給孩子明確的收玩具規則的同時,也要跟家人溝通,全家關於收玩具的教養想法要一致。不能在家媽媽規定要收玩具,到了阿嬤家,阿嬤卻因為疼孫說:「玩具放著就好,阿嬤等一下收。」事實上,不管在何時何地,孩子都應該具備收玩具的義務認知。
3.運用同儕的力量
同儕的觀感對四歲以上的孩子來說愈來愈重要,父母不妨適度的運用,告訴孩子:小花都自己收玩具,你現在趕快收,下次我碰到她時,我會跟她說:你很厲害,可以在十分鐘內收好玩具,藉此刺激孩子的內在動機。
4.改變讚美的方式
四歲孩子已懂得愛面子,也好為長者與人師,因此,對於四歲孩子收玩具的讚美,不能只是說:「你好棒喔。」
還要再加上旁人觀感,譬如:「你好棒,你真是弟弟的好榜樣,如果弟弟以後會收玩具,一定是學你的。」
有時也可用一點激將法,譬如告訴孩子:「你真的可以嗎?」「我本來以為你不行的,結果你真的自己收拾好了。」
孩子不管多大都需要鼓勵,即使收玩具是每天該做的事,父母也不要吝於給孩子讚美,而且要讓孩子知道他哪裡棒,收拾好玩具對別人有什麼貢獻,這些也都可刺激孩子的內在動機。
天才領袖兒童發展教育中心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親子天下Baby 6期
PS.推薦大家一本很不錯的相關繪本
http://www.leaderkid.com.tw/newest_hotwiki.aspx?PageNumber=11
http://www.leaderkid.com.tw/Content.aspx?type=wiki&id=235
你家有尖叫小孩嗎?我家的老二,11個月大的寶寶,肺活量之大,常尖叫到左鄰右舍都來關心,你以為老大就比較好嗎?才沒有勒!從老二出生後,就退化到也用叫的來表達抗議或興奮,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到底為何出現尖叫行為,我們從不同的年齡來探討原因與解決方法喔!
1. 6個月―1.5歲:「能力不足」的尖叫
這個階段的孩子發展上,語言或動作能力尚不足夠,在表達時會用較強情緒的表達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如尖叫就是一種。六個月到一歲間為兒童的意圖行為發展期,漸漸增加對環境或事物的探索。當表達需要幫忙或需求的溝通工具不足,無法滿足孩子的內再想法,就很容易用尖叫的方式來互動。這時候父母可以將「孩子的意圖」試著「詮釋」出來,如透過手勢引導說「你是不是要我拿麵包給你吃?」並同時增加與孩子的視覺注視,亦有助於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
天才領袖建議您:
二選一的溝通方式
「喔~妹妹生氣了嗎? 是想要吃餅餅還是要玩球球」(表示情緒上同理孩子;同時給予選擇,轉移孩子憤怒的情緒,並專注在提供孩子表達意圖的方法)「對喔,想要吃餅餅嗎! 那先坐坐! 先坐好就吃餅餅」(多些眼神注視,讓孩子期待內在想法被實現,此時孩子因表達不好的生氣情緒可稍緩解)
多分享快樂的情緒
這個年齡的孩子漸漸對環境事物更加清楚,喜歡人家用新奇的動作或東西去逗他們,並且會哈哈大笑去分享情緒。孩子也喜歡用手指認物品,父母可以用誇張表情,豐富聲調,吸引孩子目光對視與分享喜悅,即所謂共同注意行為(joint attention)。此法可用於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互動關係。另外,此階段孩子的情緒受照顧者情緒的影響很大,喜怒哀樂中,照顧者適當的互動與引導,有助於孩子情緒發展!
2. 1.5歲―2.5歲:「為反對而反對」的尖叫
隨著認知能力提升,需求變多,小孩生氣及哭鬧到了2、3歲時比例會大幅增加,常常也是父母親最受不了的”難搞的兩歲”時期,孩子明明想要卻總是脫口而出說”不要”!然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最會使用哭鬧尖叫的方式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力,對他人的回應敏感度也增加,包含正向的情緒外,負面的情緒反應程度也會增加喔!
天才領袖建議您:
「不凡事禁止」,在規矩下開放孩子充分探索
當孩子不順他的意時,用尖叫大哭的方式,接著就是吵著要抱抱!
「你不哭,不哭才有抱!哭哭沒有抱喔!」
(此時不必氣急敗壞地與孩子解釋,因為當大人解釋時,難免自己的情緒也會被挑起,孩子是會感染到你的情緒而火上加油!建議用最簡單的規則先幫助孩子緩解當下的負面情緒)
「不哭就可以來抱抱,哭完了嗎?」
(然後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但給孩子的訊息仍是簡單規則,試著放手讓孩子停止哭泣!因為每個孩子能力發展不同,父母可以觀察每次的強度變化,並且在生活中觀察孩子是否有特別喜愛的東西,當作情緒的安撫物,也可以是正向行為的增強物)
A溫和的語氣+B簡單的指令+C鼓勵好好說
ABC三步驟有助於孩子自我調適與情緒恢復
可以搭配使用隔離的方式 (帶到房間裡相較客廳為單純的環境),讓孩子哭,待情緒宣洩、哭完了才出來。情緒強度降下來時,鼓勵孩子用「好好說」的方式!此模式越來越熟時,觀察孩子的情緒就要一觸即發時,就可以說
「生氣哭哭嗎?那要去房間嗎?」 (生氣尖叫要去房間)
讓孩子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若不想去房間,那就好好說!試著鼓勵孩子用溝通的方式,除了將需求意圖完整說出,也助於情緒的緩解調適。
3. 2.5歲―3.5歲:「很有主見」的尖叫
這個年齡的孩子在認知、語言與動作都有很好的發展下,慢慢可以控制自己,也開始瞭解別人期待他怎麼做,負面尖叫愛哭的情緒應該逐漸下降!因此孩子開始甚麼事情都想自己來,需要人家關心注意,但矛盾的是,剛萌芽的能力發展還沒有十分成熟,父母無形中也對孩子累績越來越多規矩及不允許做的事情,也有一類孩子因為有弟弟妹妹一起來分享爸媽的關愛,讓孩子的情緒發展失衡,是這個年齡孩子大哭尖叫的原因!
天才領袖建議您:
我是小幫手
可由家事著手,釋放家中簡單的家事給孩子幫忙,例如曬自己的小襪子、剝四季豆、洗洗水果等。另外,提高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與主動性也很重要!自己收玩具、穿脫鞋襪、吃飯…等等。
別讓處處「不可以」囚禁了孩子的發展
甚麼都想自己來的孩子:「我要喝水,我要自己要倒水」氣極敗壞的父母:「馬麻倒,你會倒出來又弄得全身濕,不可以這樣玩水!」
「不可以玩水」這件事,即刻成為孩子情緒爆炸的導火線!倒水這件事跟孩子手眼協調、手腕穩定度的能力有關,能力好了,自然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那灑出來的水呢?建議父母可以往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好~你自己倒,但是灑出來的水要拿布擦乾喔!」不僅解除了孩子想表現卻處處碰壁的負面情緒,也提供孩子更多元學習處理難題的方法喔!
4. 3.5歲―4.5歲:「挑戰權威」的尖叫
這個年齡孩子的心智發展正處「感同身受期」,也就是說孩子正發展簡單的同理心!若沒有很好的同理心,在情緒緊繃的時刻,就容易用尖叫的表達 「我不管,我就是要!」然而,這是需要嚴格建立兒童行為規範的時候,也是同理心培養的好時機,教師或家長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哭鬧尖叫行為的發生率!
天才領袖建議您:
榮譽集點貼紙
獎勵孩子的正向行為,可以用孩子喜歡的貼紙、彈珠、印章等,讓好的情緒行為被強化、具體化的告訴孩子:
「你可以收集到這麼多貼紙耶!表示你真的很棒,可以好好說、不生氣!」
「你好貼心喔!都有幫馬麻想到」
角色扮演~如果是你怎麼辦?
藉由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情緒經驗來幫助孩子思考;練習「設身處地」引導孩子站在不同角度解讀情緒,了解情緒產生的成因。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觀察或體會,讓孩子記憶更深刻!另外,父母也可以適當操作幽默感,天馬行空的溝通方式搏君一笑,也讓喜歡挑戰權威的孩子可以卸下心防,自然地討論情緒行為的話題!
親愛的爸爸媽媽,了解孩子這些尖叫背後的原因,善用天才領袖的供給你的小方法,可以讓孩子減少尖叫行為,更可以讓您不成為抓狂父母唷!!
http://www.leaderkid.com.tw/Content.aspx?type=wiki&id=120
(天才領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