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13673
我們已於2013年06月15日結婚
婚後生活3978

更新日期:2013.05.12

人生三問與我的人生三準則

 

1.我為何而活?

~為主而活~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 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拉太書2:20)

 

2.我應如何生活?

~榮神益人~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2:14)

 

3.我要如何才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

~愛神愛人~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7-40)

 

以下資料出處:http://www.lec.ntu.edu.tw/about.php?sn=3

所謂生命教育,是以「人生三問」亦即人生三個最根本的問題為概念架構而展開者:

我為什麼活著?

我該怎樣活著?

我又如何能活出該活出的生命?

這三個問題涉及人生終極目標的確立、通往目標之道路選擇,以及知行合一的生命修養。探索、體驗、反思這三個問題及其間關係,並將所得內化為生命智慧,啟發良知良能,從而提升生命境界,即為生命教育之內涵與目標。

以人生三問為問題意識的架構可以開展出三個各自獨立卻相互滲透的生命學問,它們分別是:
1)終極關懷與實踐
2)倫理思考與反省
3)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終極關懷與實踐」探索必死的人生究竟有何意義、又如何去開創其意義的人生哲學問題,也關心死亡的省思及相關的各種死亡教育課題,更包含了有關存在與超越、永恆與神聖的世界觀或宗教教育課題。

「倫理思考與反省」則包含基本倫理學與各種應用倫理學;前者透過理性思維與人性經驗來探索善惡的意義與特性,建構進行道德判斷及證成道德規範的方法理論,後者則是前者在各個實踐領域的應用。

「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關心的是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內化,以促成知情意行的統整、生命境界的提升。


 

靈修六原則的跨宗教意義與聖經的交集點

彙整:丁國翔

 

 

靈修六原則是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由孫效智教授邀集各宗教人世共同為生命教育討論出的靈修六原則;2011年2月國翔在五期學分班的啟航工作坊後,突然來的靈感,就譜寫出這一首的樂曲。

人有身心靈三種層次;身的部份就像是汽車的外殼;心的部份就像是汽車必備的油、電、水;靈的部份就像是汽車最重要的引擎!

若人只重視外在的身,那豈不就像是會走路的屍體與一團肉嗎?

若人只重視知識的心,那豈不像是穿著華麗衣物的禽獸嗎?

人不該是行屍走肉,也不該是衣冠禽獸;人應該要重視的是靈裡的部份,隨時自省與靈修,就能讓我們成為知行合一有生命的人!



靈修六原則之歌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LPow2b22ig

 

靈修六原則本身,無論就內容或來源來說,都具有跨宗教及跨文化的精神:

 

1.「在每一個人身上看見神、看見佛、看見人」這個原則裡面出現了「神、佛、人」三個跨東西方宗教的語彙,目的在於幫助人們以他們相信或熟悉的方式,去肯定人的尊貴與神聖。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

 

2.「第一個去愛、第一個去給」源自天主教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的「愛的藝術」。普世博愛運動是一個跨教派,甚至跨宗教的團體,由義大利的一位女士盧嘉勒於1943年創辦。這個團體相信愛不只是友誼或感情用事,而是本於耶穌的命令:「你們應該彼此相愛」。盧嘉勒相信,表達「愛」最直接的作法便是不等待、不猶疑,第一個去付出。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就是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命令。(約翰一書3:11)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3.第三個原則「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來自佛光山 ,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條。其重點在於一個「給」字,也就是佛教徒所說的「布施」。本原則與上一原則互相呼應,代表著無論對東西方宗教來說,主動、無私的付出都是「愛」或「慈悲」最核心的精神。

★如今常存的有信, 有望, 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3)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4.「緩於發怒、敏於寬恕、勇於道歉」談的是人與人之間傷害與被傷害的應對之道。「緩於發怒」源自聖經(出 34: 6;拿 4: 2),「敏於寬恕、勇於道歉」則無特定的宗教根源,屬於人類智慧的共產。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34:6)

★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 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約拿書4:2)

★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 神的義。(雅各書1:19-20)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馬太福音5:23-26)

 

5.「擇善固執,不變隨緣」結合了儒家與佛家的智慧,前者源自《中庸》的「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後者則是《大乘起信論》裡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拉太書5:22-23)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馬太福音7:6)

 

6.「誠意正心,戒慎恐懼」是儒家的思想,但在靈性修養上的意義則通於世界各大宗教。「誠意正心」源自《大學》,「戒慎恐懼」則出於《中庸》,兩者都表達出修養功夫要在行住坐臥的起心動念之間進行。

★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馬太福音25:33-37)

 

「靈修六原則」的根源雖然來自不同宗教,但它們的價值是超越宗教的,亦即對任何人都是有用的。一個人無論有無特定的宗教信仰,都可以依自己習慣的方式或語言去操持它們,並從中獲益。

 

靈修六原則之參考資料:http://www.lec.ntu.edu.tw/education02_show.php?sn=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