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城的印象,以前只是在電視上或是朋友圈裏見到過,但因自己都未曾親臨其境,心底只有贊歎羨慕的情份了。
如今,借著春節期間尚未散去的喜慶氣氛,我只身騎行幾十公裏來青州古城,就是想親眼目睹一下古城的真面容,圓自己多年以來的夙願罷了。
由於路途的不熟悉 ,當我到達古城時已是下午三點多了。好在今天的天氣很好,陽光依然傾瀉著包容萬物的光輝,整個古城依然沉浸在一片祥和而熱鬧的節日氛圍之中。
首先映入眼簾是一座高約十數米的雄偉城門樓。城門樓共三層,外牆采用灰色的仿古磚堆砌而成,牆的頂部和長城有點相似,設有很多瞭望孔 ,上邊是兩層簷角外挑的樓閣,最下面則是供人進出的拱形大門,將城裏風景盡鎖其中。門樓上方寫有“阜財”二字,大抵是招聚財富之意,城門便因此命名為阜財門。古城迎春過大年的橫豎條幅仍然醒目,廊簷間火紅色的燈籠,大門兩邊兩條金色的巨龍還是招惹著許多遊客停下腳步,細細品賞一番對聯內容,一家人在宏偉的城門樓前照個全家福,都不枉遠遠跑上一趟兒一場秋雨一場寒,在落雨的窗前,凝望寒涼的秋。
隨著擁擠的人群魚貫入城。大街兩側是密密麻麻的青磚灰瓦的仿古商鋪,木板門,豎欞方格窗,廊下鐵紅色的圓柱,房簷下紅燈籠高掛,街邊不但有古代匠人們辛勤勞作的雕像,也有現代人穿著清末服裝抬轎子的,輪著木槌敲打糕點的,手扶一種木質的獨輪小栱車說數來包的,有坐在木登上搖車紡線的,還有攪著糖稀吹糖人賣糖葫蘆的。人群中偶爾擠進來幾輛馱著貨物的電動車,加之身著五顏六色服裝且打扮時髦的遊客們又如過河之鯽一般從這家店鋪奔向另一個店鋪,從這處景點又擁擠進另一處景點,都時不時令人產生出一種穿越的感覺。
腳下是長條形青石板鋪就的石板路。雖然行走起來沒有柏油路舒服得多,但時間久了,人走得多了,曾經粗糙的青石板已經磨出了光亮。這青石板的光亮裏既有王公貴族的馬車踏出的印痕,也有來往著的路人留下的足印。我用堅硬的鞋跟扣問每一塊青石板,它們能否告訴我曾經的曆史風雲?石板雖然不語,但我知道它才是古城幾千年曆史的見證者,見證了亙古王朝興衰,見證了一代代王侯將相的灰飛煙滅,更是見證了新時代人民當家做主,建設著的和諧幸福的新家園。
繼續前行, 便可目睹一個大石牌坊赫然佇立在面前,這是距離阜財門最近的一個石牌坊。牌坊上書“海岱都會”四個石刻大字,結構為四柱三門式,中間寬闊的大門可容面包車通過,兩邊小門遊人也可並肩而過。但據史料記載,中間闊綽之門是專供達官貴人或是馬車通過的,而平民老百姓只能從兩邊的小門通過,可見封建王朝裏任何儀式或是事物的存在,都永遠有著高低貴賤烙印的。但不管如何,這海岱都會坊是當時政治、文化、商貿繁榮的象征,是古青州府北銜浩瀚渤海,南控沂蒙;東扼半島之險,西仰五嶽之首的天然優越的地理位置、軍事要沖使然,彰顯了青州自古以來的曆史地位。
不得不說,貫通南北的這一座座的牌坊也是古街的一道風景。在諸多的牌坊裏,海岱都會坊是彰顯其曆史地位的,北門裏牌坊是標注古街北門樓的,其餘大部分是旌表曆代名人的。比如尚書裏坊是旌表明嘉靖年間時任兵部尚書青州人石茂華晚年仍督撫救災功績的;一門科第坊是旌褒明萬曆年間青州馮裕家族,書香傳承,科第連綿,人才輩出事跡的;大學士坊是為旌表明弘治青州府諸城縣翟鑾的;柱國坊是旌表明弘治年間堪稱“三朝元老”的青州府壽光人劉珝的;大宗伯坊是旌表明嘉靖年間戶部尚書益都人陳經的;太保坊是明萬曆年間旌表太子太保青州人邢玠而立,這些人無論在文攻武略方面還是匡扶社稷救災救難面前,都是做出卓越功勳應該被後人銘記敬仰的。
因為是青州古城過大年活動期間,遊人們你擁著我,我挨著你,就像一罐罐盛滿沙丁魚的魚罐頭,我被一起裹挾著,一會兒從這邊滾到那邊,一會兒又從那邊滾回這邊,一刻都停息不下。這不我剛抬腳想進偶園去走上一遭兒,門口便蜂擁出一大群遊人,我不得不閃避著退了回來;又想著天主教堂會安靜的,等我急急趨步門前,仍然是黑壓壓的人群,所有的景點都是人滿為患,終是不能靜靜地體味一下這座千年古城悠久的文化底蘊給予我的精神享受,作罷,只有作罷了吧。
本想著來古城是為赴一場心靈之約,沒成想如此南北一遭兒走下來倒空費了很多時間,心裏頓覺遺憾起來。此時天空正不斷暗淡下來,而我又要踏上回家的路了。我回望著正在遠去的古城街,我仿佛聽到了時急時緩的腳步聲,船槳拍打春水的聲音,還有由遠而近的陣陣馬蹄聲,那是範公亭裏的腳步聲,那是易安居士晚歸泛舟的搖櫓聲,那是騎白馬的曹植在和我道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