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午後是自由活動時間,Joseph發給我們一人一張羅馬的新光三越退稅申請卡,持卡消費可以打9.5折。這裏有很多服務人員會說中文哩~想說有些小折扣,如果有我要買的名牌包,那就在這買了吧!因為裏面規模不大,所以貨色不是很齊全,結果很可惜沒有我要買的顏色。看到一個真理之口模型,我也來拍張照~在這逛了差不多,上了免費的廁所,我們就出去趴趴go囉…

由三越出來往前走,首先看到共和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是由兩幢環形建築所包圍著的半圓形廣場。

環形建築很有特色,是頗高級的大飯店。

 

廣場中心處為娜雅蒂仙女噴泉(Fontana delle Naiadi),娜雅蒂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海上女神,所以在娜雅蒂仙女噴泉內立有海上女神和怪獸玩耍的銅雕像。

 

共和廣場另一側,噴泉對面是安傑利聖母教堂(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目的是供奉基督教殉教者,所以又稱天使與殉教者聖母教堂,是戴克里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遺址其中一部份。戴克里先浴場遺址現在雖已是斷垣殘壁,但在當時戴克里先大帝所建的超大型浴場,卻是整個羅馬帝國最大的浴場,可以容納三千人共浴。米開朗基羅將戴克里先浴場其中的溫水大廳改建,但仍保留著浴場石牆作為教堂正立面。除了十字架以外,外觀還真看不出有什麼教堂的樣子,當時經過只以為是座特別的建築,於是就沒進去參觀,真是可惜!回來寫網誌才發現它大有來頭。

 

戴克里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遺址除了安傑利聖母教堂外,還包含羅馬國家博物館 (Museo Naz. Romano)及聖貝那多教堂(The church of San Bernardo alle Terme)。博物館就在安傑利聖母教堂的旁邊,而聖貝那多教堂則在浴場遺址的另一側。

在逛街的路途上,突然眼睛一亮{#emotions_dlg.emo1-15},好不容易讓我看到一家小商店,還遇到了團員們也在掃貨,二話不說加入他們的行列!在義大利巧克力中,有著滿天星斗包裝紙的圓型巧克力--BaciBacetti非常有名,是來義大利幾乎人手必買的伴手禮喔!巧克力味道濃郁,裡面有榛果顆粒,吃起來的感覺蠻像金莎,但個人覺得比金莎好吃些。而最特別之處是每顆巧克力內都夾帶一張富含哲理的愛情箴言,籤上會有一段義大利文和英文,每張都蘊含不同意義,就像會帶來好運的幸運籤一樣!送給同事及親友,讓吃巧克力同時又多了點浪漫和趣味{#emotions_dlg.emo1-3}~比較了包裝和價格後,我買了五包Bacetti,一包9.9歐元,裏面大約40顆上下,平均一顆快台幣10元了,價格還真不親民呀!(應該忍到大賣場買的,會更便宜些)

另外,我還在商店買了一罐青醬(2.35歐),回台灣煮義大利麵拌上去,還挺不賴喔!右邊是我在一排賣紀念品商店買的聖彼得大教堂模型(1歐元),因為早上的梵蒂岡之行實在令我太振撼了,於是買一座回去做紀念囉~{#emotions_dlg.emo1-3}

雖然今天走了一整天,領隊在吃晚餐之前帶我們來感受一下聖彼得大教堂在夜晚不同的美!

夜晚的聖彼得大教堂少了早上人山人海的遊客,在昏黃的燈光下突顯得更加神聖及莊嚴~

 

當我們沉醉在這夜晚時,領隊告訴我們一個神奇的地方。由於聖彼得廣場在設計上是由兩個半圓所組成的,所以在廣場左右兩側的地板上各有兩塊圓形石板(如右照片),標示著這裡是迴廊中心點。而站在這個迴廊中心點會發生有趣的現象…

早上在聖彼得廣場隨意的位置拍照,任何一個角度看兩個半圓形的四列廊柱都是交錯排列的

Aaron站在迴廊中心點幫我拍照,我後方迴廊下交錯的四列圓柱此時竟排成一直線,很神奇吧!其實這是幾何上的原理所形成的,如果你和我一樣有機會來這,不妨自己來試驗看看喔!{#emotions_dlg.emo1-4}

在一排昏黃燈光照耀下,這裏簡直是最佳的燈光秀舞台,於是團員們架起腳架,大家一起拍開心的團體照

 

大家拍得好開心,超有fu的!{#emotions_dlg.emo1-17}

而最感動的時刻來臨了!從聖彼得大教堂沿著協和大道直直走,會看到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梵蒂岡是目前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看到國旗插在使館上,讓身在外國的我們感覺特別溫暖。但駐教廷的大使館為什麼沒有設在梵蒂岡國土內呢?這是由於梵蒂岡國家面積太小,其它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都會在羅馬市設大使館。這樣造成的一個有趣結果是--義大利駐教廷大使館也是設在義大利自己國境內呢~{#emotions_dlg.emo1-6}

再沿協和大道走下去,就會看到一條跨越台伯河的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聖天使橋建於公元136年,為通往哈德良(Hadrian)陵墓而建。此橋曾於1450年坍塌,隨後在原橋的基礎上重建。17世紀,貝爾尼尼與他的門徒為橋雕塑天使像。12座天使像環繞在聖天使橋的兩側,最靠近聖天使堡的兩座天使雕像為貝爾尼尼作品,其於十座均出自其門徒之手。橋樑在燈光的烘托下更顯浪漫,被譽為羅馬最美的橋;而羅馬假期中,男女主角在河畔共舞一幕也取景於此。

 

歐洲著名的城市,絕對少不了一條河流經其中,巴黎是塞納河,倫敦有泰晤士河,而羅馬就是台伯河了。踏著月色,和心愛的人在台伯河畔散步,也非常有氣氛喔!紅色圈處的圓頂建築就是聖彼得大教堂。

協和大道盡頭的聖天使堡(Castel Sant'Angelo),是由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在公元135年至139年期間建成,以作為自己及其繼承者的陵墓。該城堡位於台伯河畔,鄰近梵蒂岡教廷,幾世紀以來曾作阻止西哥特人和東哥德人入侵的要塞,後來成為監獄,最後改建成羅馬教宗的宮殿。堡頂豎立着一個持劍的天使長彌額爾雕像,在公元六世紀時由教宗格列哥里一世(Gregory I)所立,用以對抗當時流行的黑死病,「聖天使堡」之名亦由此而來。

 

現在城堡已成為博物館,收藏了從羅馬時期到當代的武器,電影的天使與魔鬼也曾在此取景。大家最後在聖天使堡前拍張愉快的團體照,為今天行程做了一個完美的ending!



晚上來到Ristorante Zagara嚐羅馬地方料理。Zagara義大利文意思即「橙花」,整間店的佈置是以橘色為主色,令人感覺特別溫暖。

今天吃的是龍蝦大餐,所以配的是白酒(右)。水(左上)、吃龍蝦用的鉗子(左下),連紙巾都是橘色的呢!旅行社非常大方,水、酒讓大家喝通海~讚{#emotions_dlg.emo1-17}

前菜是鮪魚起司生菜沙拉,好豐富!

Joseph會這樣一晚向大家敬酒好幾次,大家喝得超開心~{#emotions_dlg.emo1-6}

 

店家老闆還拿出今日的主角大龍蝦給我們觀賞,每隻都活跳跳的,大龍蝦等下就會成為大家的盤中美味了~

主餐龍蝦海鮮麵上桌囉~每個人盤裏都有半隻大龍蝦,龍蝦肉鮮甜有彈性,麵條吸飽了濃濃的海鮮汁,吃起來好滿足、真過癮!{#emotions_dlg.emo1-17}

甜點是巧克力冰淇淋

雖然不是米其林推薦餐,但這樣令人回味無窮、吮指再三的好滋味,美味指數有。明天就要和古羅馬城道再見,今夜讓我們盡情地暢所欲飲,再乾一杯吧!



小知識{#emotions_dlg.emo1-15}Baci和Bacetti

Baci和Bacetti都是義大利文Bacio,"親吻"的複數,吻象徵甜得化不開的熱情。傳說創始人 Lusia Spagnoli 女士年輕時在巧克力工廠工作,因為暗戀老闆的兒子,於是每天將自己做的巧克力,包上表達愛慕之意的小紙條後送給心上人,二人在一起後, 便將傳情巧克力發揚,成為揚名國際的巧克力,使此巧克力成為義大利人喜歡用以向情人表白的禮物。

Ivy的小叮嚀{#emotions_dlg.emo2-2}

(1)Baci和Bacetti吃起來差不多,Baci會比Bacetti個頭來得大一點,所以Baci會比Bacetti稍微貴一點,在大賣場買巧克

    力會便宜很多,記得忍到大賣場再血拚。

(2)有些Bacetti巧克力不會包含愛情箴言,如果很在意的人,記得買的時候看一下外包裝圖示,通常都看得出來。

 

 

 

Aaron&Ivy義大利蜜月行~待續{#emotions_dlg.emo1-18}

導遊一邊透過專屬耳機講解,一邊帶領我們前往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邁進

聖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初建約在西元4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在聖彼得(San Pietro)殉教和墓地上建立,從326~333年歷時30年,為一座巴西利卡式建築之後教宗猶利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教堂,從1506年動工至1626年完工落成,歷時120年,即今日所看到的聖彼得大教堂,是全世界第一大的教堂。



教堂走廊氣勢非凡,有美麗的天花板雕飾及挑高的門廊,若不是親自來這裏,真的很難想像全世界最大的教堂,竟在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裏!

進入內堂大殿共有五扇銅門,由教堂左至右分別是死門、善惡門、中門、聖事門、聖門。

 

左邊是位在教堂中央的中門,上面有六個浮雕,訴說著聖經中的人和故事。右邊圍起來的是平常不會打開的聖門,每25年才開放一年。聖門上16格的浮雕都是描述與救贖有關的故事,背後用水泥磚封住,每逢25年的聖年子夜彌撒前才由教宗舉行儀式打開聖門,走過聖門的人,身上的罪過會得到天主的赦免。聖門下次會在2025/12/25開啟,如果那時有機會到羅馬旅遊的話,千萬別忘了去走一趟聖門,想必一定是盛況空前!

迫不及待走入教堂內部。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造型非常傳統而且神聖,整棟建築呈現出拉丁十字架的結構,建於聖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共有四十四個祭壇、十一個圓頂、七百多根立柱。



大堂和兩側的小堂之間,巨柱的前後左右,有十幾個穹窿相連,水平相連高低相錯大小相間,宛如十幾個倒垂的蓮花瓣飄浮在大堂之上,愈顯得聖彼得大教堂高大寬闊、四通八達、精巧非凡。而金碧輝煌的堂頂,都是由金黃耀眼的瑪賽克鑲嵌而成,其豪華壯麗筆墨實難形容。

 

聖殤禮拜堂中有米開朗基羅於1499年時所創作的聖殤像(Pieta)大理石雕。重達3公噸的大理石,以其鬼斧神工般的技藝雕琢出這座高174公分,底座寬 195公分,神態仿若真人般的聖母懷抱耶穌像。雕像中流露出聖母失去兒子的悲痛,並又散發出一股莊嚴之美。由於雕刻地實在太傳神了,以至於當時的人都不敢相信這是出自於一個年僅25歲的小伙子之手。盛怒之下的米開朗基羅於是在聖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下了 " MICHEL ANGELUS FLORENT FACIBAT " (來自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作品)。事後,米開朗基羅對這次的行為深感懊悔,從此不在作品上署名,聖殤像也就成為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署名的作品。聖殤像曾經在多年前遭到瘋子一次嚴重的破壞,經過三年才得以修復。自此以後,聖殤像便以強化玻璃包圍著,人們只能透過玻璃欣賞這座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了。



教堂祭壇中心造型華麗搶眼的聖體傘(Baldacchino),是貝尼尼所雕製的青銅華蓋(Baldac chino),高高矗立在聖彼得墓穴的上方。由4根高達20公尺妝點著金色橄欖枝和桂樹枝葉的螺旋形銅柱所撐起的華蓋頂蓬,總重達3萬7千公斤,高達5層樓高,共耗費了九年時間(1627-1633)來完成,可是全世界最大的銅鑄物,照片可能表達不出來,現場看真的是無比巨大呀!{#emotions_dlg.emo1-8}而精緻的雕工更令人目眩神迷,因此吸引超多人佇足觀賞,害我都擠不進去近看{#emotions_dlg.emo1-5}。青銅華蓋下是教宗祭壇,只有教宗才可站上這座祭壇舉行彌撒。

聖體傘的上方是聖彼得大教堂的主圓頂,為米開朗基羅所設計。雖然他在還未完成前就已過世,之後是由其他人接手所完成的,後世仍將這項榮耀歸屬於他。深受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感動的米開朗基羅,剛開始想建造與之相輝映的穹頂,結果雖未能超越百花大教堂的八角形圓頂43.7公尺,但聖彼得大教堂仍有全世界最高的穹頂136.57公尺,穹頂內層直徑為41.47公尺穹頂邊緣的一圈拉丁字”TV ES PETRVS ET SVPER HANC PETRAM AEDIFICABO ECCLESIAM MEAM. TIBI DABO CLAVES REGNI CAELORVM”,遠看時感覺並不太大,但實際上一個字母就有兩公尺高,其意思是「你是彼得(磐石),我要在此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並將天國之鑰交給你」。當陽光透過圓頂照耀聖體傘,像是光環圍繞具神聖感,讓人更深切感受到宗教的力量。

在聖體傘後方箭頭是彼得寶座 (Cathedra Petri),也是由貝尼尼所設計。這一件鍍金青銅寶座上鑲著許多珠寶與象牙,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寶座後方牆壁上開了一扇圓形玻璃窗,中央處有一隻鴿子象徵天主,由此輻射出12條線代表耶穌的12門徒(如左下圖)。由於人潮混亂加上沒有做好功課,以致於我們錯過近身拍照的機會。聖體傘右側紅圈處有個聖彼得銅像。銅像頭頂的光圈是聖人特有的標記,高舉的右手代表祝福與訓導,而在其左手則握有兩把開啟天國的鑰匙。傳說摸著雕像的右腳,就能得到聖人的祝福(如右圖)。

聖彼得大教堂裏處處是精美的壁畫,這些看似細膩的油畫,其實是馬賽克磚拼貼而成的鑲嵌畫,教堂內真正手繪畫好像只有一幅,馬賽克鑲嵌畫卻多達一百多面,若不是導遊的解說恐怕很難想像不是用手繪的,真的是超厲害! {#emotions_dlg.emo1-17}

 
 

大教堂裏有近四百尊的雕塑

大堂裏排滿了座位,大概是最近幾天有特別的儀式或活動~

由於聖彼得大教堂實在太大,可看的東西很多,牆壁上、天花板上,處處都是美侖美渙的藝術傑作,不禁令人讚嘆,這裡可真是濃縮了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最精華的部份,世界上再也沒有其它建築能像聖彼得大殿這裡彙集了如此多的珍寶。之後,我們趕緊把握時間出去拍照了~

聖彼得大教堂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前面有兩重用柱廊圍繞的巴洛克式廣場,不僅結合了義大利文藝與巴洛克藝術大師的登峰造極之作,以及歷代知名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包括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等都曾參與教堂的設計。

教堂正面頂樓左右兩側各有一個18世紀的壁鐘,左邊壁鐘上標示著羅馬當地的時間,下方設有六個銅鐘;右邊壁鐘上只有一根指針,那是延續法國大革命之前所用的計時方式,用以標示著歐洲的平均時間。頂樓廊簷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

  

在教堂前方台階前左右各有一座雕像,左手邊的是法布里斯(G. Fabris)所製的聖彼得(San Pietro)雕像,手上持的是進入天國的鑰匙;右手邊的是托多利尼(A. Todolini)所製的聖保羅(San Paolo)雕像,左手持劍為他的代表象徵,另一手持經文代表他四處宣揚基督教義。

聖彼得廣場的左右是貝尼尼設計的弧形雙柱廊環抱。長340公尺、寬240公尺,兩側的四排廊柱共有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朝向廣場的廊頂上,立有140尊、3.2公尺高的大理石雕像,這些雕像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殉道者。

 資料來源:網路資訊

貝尼尼設計了這個橢圓形狀、巴洛克式風格的廣場,弧形柱廊是聖彼得廣場的特色,由上空俯看時造形很像教宗伸展巨大的兩隻手臂,向所有朝聖者展臂歡迎。可惜我沒能登上教堂圓頂拍下俯瞰聖彼得大廣場的照片,跟團的一大遺憾呀!

廣場中央的一座二十六米的埃及方尖石碑,自一五八六年豎立於此,建築石碑的石料是當年專程從埃及運來。石碑頂端有一塊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遺跡,底上臥著四隻銅獅。

 

方尖碑兩側各有一座高達14公尺的噴水池,水池有三層。右邊那一個是由馬德諾(C.Maderno)於1614年所打造的,而在左側那一個則是由貝爾尼尼於1675年仿製的,以符合左右對稱的美感。

 

在聖彼得大教堂各個重要的出入口,都可以看到身穿紅藍橙鮮豔制服、手拿著古代長矛的士兵站崗,他們屬於梵蒂岡的瑞士衛隊,也算是梵蒂岡特色之一。有人說梵蒂岡士兵的制服看起來好像小丑服(真的有點像),蠻難想像他們打仗的樣子…右邊照片是聖彼得廣場的列柱迴廊。

廣場上準備了許多供民眾參與彌撒的露天座位

在大教堂前留下甜蜜的合照{#emotions_dlg.emo1-18}

要和梵蒂岡say goodbye了

 

最後,來到梵蒂岡最不可錯過的,就是寄張名信片回去給自己留做紀念。廣場上就有設置郵務車,提供觀光客寄信的服務,真是貼心呀!寄信這天是11/4,回國後11/14就收到了,真快、效率好高!{#emotions_dlg.emo1-4}



由聖彼得廣場朝協和大道走去時,在一片的黑色方形石磚上出現一長條狀白石,這是用劃分梵蒂岡與義大利兩國間的界線,所以只要走出這條白石國界線就由梵蒂岡回到了義大利。

一整個上午在藝術的薰陶下,過得非常充實,中午一樣到昨天的周老爹中式餐館飽餐一頓,下午才有體力再gogogo!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Google、正點旅遊

 

Ivy的小叮嚀{#emotions_dlg.emo2-2}

(1)穿著背心、短裙或褲及涼鞋是不能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參觀的喔!

(2)參觀聖彼得大教堂是免費的,但是要上去教堂圓頂可是要收費的。體力好的人可以選擇全程用爬的,需5歐元,如果想先坐一半電梯,再爬上去的話,則是 7歐元。

(3)從梵蒂岡寄名信片回台灣,郵資是1.6歐元。地址寫中文即可,最後需寫"TQ:TAIWAN,R.O.C"(領隊說要大寫比較好,以免收不到)。

 

 

 

Aaron&Ivy義大利蜜月行~待續{#emotions_dlg.emo1-18}

早晨吃了飯店的活力早餐後,就要展開今天的行程囉~{#emotions_dlg.emo1-1}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先介紹我們今日上半天行程的地點--梵蒂岡(Vatican)。位於義大利羅馬城內的梵蒂岡,雖然四周被義大利領土所包圍,卻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也是全世界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以梵蒂岡城牆為國界,被稱為「神的國度」的梵蒂岡,總面積0.44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相當於中正紀念堂的兩倍大,但卻有全世界最大的聖彼得大教堂,是全球八億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影響力之大絕不遜於世界大國。除了崇高的宗教地位,梵蒂岡城是藝術品密集度最高的國家:梵蒂岡博物館內所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媲美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巴黎的羅浮宮,被視為一生中必參觀的博物館之一;而聖彼得大教堂本身就是最佳的藝術品,規模最大也是最壯麗的。今天主要行程就是參觀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及廣場,讓我們一起揭開梵蒂岡的神祕面紗吧,Let's go~{#emotions_dlg.emo1-3}

 

吃完早餐後搭一小段車來到台伯河畔下車後再步行前往梵蒂岡,途中經過與它相鄰的聖天使古堡。

從羅馬進出梵蒂岡非常簡單,不必國際護照也無須簽證,因為羅馬與梵蒂岡僅一線之隔,只要腳一踏進聖彼得廣場內或是跨過城牆,就出國到了梵蒂岡。首先來到號稱由20多座美術館所組成的歐洲藝術寶庫--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 )。高聳的城牆外排了長長的人龍,繞了博物館好大一圈! 因為旅行社有事先預約,所以我們可以大剌剌輕鬆入場,不用花時間在排隊買票上。左邊照片中,有著手握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和手持調色盤的拉斐爾雕像在上頭的城門是梵蒂岡博物館大門,不過現在已改在距離50公尺處的小入口排隊買票入館(右下照片)。

取自拉斐爾創作壁畫《雅典學院》某小部份圖為博物館的門票,等會進去就會看得到全壁畫的原貌,門票上左邊的人物是柏拉圖,手指前方的則是亞里斯多德。

想要進入博物館內部,需先通過有如機場入境般嚴格的X光安檢,所以在這之前,領隊就叮嚀我們不要帶過大的包包及腳架。

通過安檢後,等待領隊聯繫會合當地的導遊。

取代過去的螺旋梯,我們搭右側的電扶梯直上頂樓,準備迎接宗教的洗禮與藝術的享宴囉!

松果庭院 (Cortile della Pigna)設計於1506年,名稱來自於庭院中的一座四公尺高的青銅製大松果。據說在以前是放在萬神殿旁邊的松果街道,之後被移到聖彼得大教堂前庭,最後於1608年才移到現址上。松果旁有兩隻相對應的孔雀,半圓形的松果壁龕是1565年仿造萬神殿拱頂模式所建造的。 

 
 
立於庭院中央有座巨大球體,是現代雕塑家阿納爾‧波莫多羅(Arnaldo Pomodoro)1990年的作品Sphere Within Sphere  (Sfera con Sfera),由兩個可以轉動的同心圓所組成,是個球中球。這個直徑達四公尺的金屬球,看起來很像地球,分裂的球體很像被拉鏈密合起來,而兩圓同心,看起來有合諧、和平、團結的象徵 另有此說法,內球為人類生存的地球,外球為基督的天國。
 
 
導遊首先帶我們到松果庭院是有其用意的。建於公元5世紀末,前身是教皇宮廷,之後改為綜合性博物館的梵蒂岡博物館,總面積為5.5公頃,分有27個部門、3個庭院、12個陳列館、5條藝術長廊及1個空中花園,全部觀賞路線加起來有7公里長。館內所收藏的珍貴瑰寶是來自義大利歷代教皇費心收集而來,不但擁有早期基督教世界的寶物,還收藏西元前20世紀的埃及古物,希臘羅馬的重要藝術品、中古世紀的藝術作品、文藝復興時期及現代宗教的藝術珍品。因館藏實在太多無法看盡,對於只有幾個小時參觀時間的我們而言,一定得挑其精華來遊歷才行。在博物館展場中,以壓軸的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最為精采,但是小堂內必需噤聲,也嚴格要求不能拍照,所以庭院裏放置了多處西斯汀禮拜堂的立牌照片,方便導遊在這裏為觀光客作導覽說明。我們的導遊則是自己準備圖片為大家進行解說後,就帶我們開始欣賞梵蒂岡博物館囉!
 
庇護-克萊門蒂諾館(Museo Pio-Clementino)最早是於公元1771年,由當時的教宗克萊門蒂諾十四世興建的一座博物館,用來收藏、陳列雕像藝術品。之後,庇護六世再加以擴建增加收藏品,所以這座展館便以他們兩個人的名字來命名,主要的展示物是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雕像。
雕像藝術館/雕像長廊(Galleria delle Statue)、八角庭院 (Cortile Ottagono)動物廳(Sala degli Animali)繆斯女神廳 (Sala delle Muse)圓形展廳 (Sala Rotonda)希臘十字廳 (Sala a Croce Greca)都屬於庇護-克萊門蒂諾館的範圍,接下來會一一介紹。
 
 
從松果庭院一進來,映入眼簾是雕像藝術館/雕像長廊(Galleria delle Statue)為庇護-克萊門蒂諾館中最先建立的展示區。館內的雕像長廊陳列了許多栩栩如生、展現人體美感的各類雕像,藝術家的手不僅賦予冰冷的人形大理石生命,令人看了無不嘆服。
 
 
這室兩旁擺放了我不知名半身雕像,而中間正在拭汗的運動員雕像稱拭汗者,為羅馬人在西元前320年模仿希臘原作的複製品,雕塑運動員在運動後疲憊不堪的身形,表現出拭汗的情境。
 
 
呈八角形的八角庭院 (Cortile Ottagono)是庇護-克萊門蒂諾館內最有名的地方。
 
 
庭院每個區塊和角落都擺放著許多雕刻精美的藝術品,其中不少是教宗朱利奧二世收藏的藝術珍品,這些收藏品也被視為梵蒂岡最重要的藝術品。
 
 
 

除了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珍貴的雕刻品外,館內的裝潢也值得大家欣賞,記得抬頭看一下華麗的天花板~
 

底格里斯河的河神(Tigris River God),擺放在前面的石棺好精緻呀!
 

 
八角庭園中最有名的兩座雕像--勞孔群雕像 (Laocoonte)阿波羅雕像 (Appolo del Belvedere)
看左邊的勞孔群雕像要先了解勞孔的故事,源自於荷馬所著的木馬屠城記。勞孔是特洛伊城內的一名祭師,他洞悉了木馬的陰謀而極力阻止特洛伊人接收希臘人所留下來的木馬,因而觸怒了站在希臘人那一方的雅典娜,於是派出的海蛇勒死他跟他的兩個兒子。雕塑表現出巨蟒殺死勞孔父子,三人與巨蟒在生死搏鬥中苦苦掙扎的情形。勞孔雕像的發現對文藝復興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影響尤可以在米開朗基羅後期的作品中所察覺出。
右邊的阿波羅雕像大約是在西元前350-325年間,由希臘雕刻家Leochares雕製成的。在還沒被教廷收藏前,阿波羅像大概是在西元1489年被發現,1796年義大利遭拿破崙攻陷時,阿波羅像曾經被拿破崙帶往法國巴黎,直到拿破崙失勢後,他才又回到梵蒂岡,一直保留到現在。右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從八角庭院一隅的大門走入便是動物廳(Sala degli Animali)
 


動物廳內收藏了許多以動物為主題的石雕作品,雕工之細膩、神韻之逼真,令人不敢相信這些動物是用冷冰冰的石頭所雕刻出來的。展示廳盡頭處的壁龕內擺放著在十六世紀便享有盛名的藝術品「梅來阿格洛」雕像,是公元二世紀羅馬人根據斯柯帕斯(Skopas)於公元前四世紀創作的銅像而仿製的大理石雕塑。他的身邊分別是一隻臥著的狗和被他親手殺死、並獻給深愛的阿達蘭塔的卡利多內的野豬頭。
 
 
 
動物廳天花板及地上的馬塞克鑲嵌藝術。
 

繆斯女神廳 (Sala delle Muse)是由西莫內蒂於公元1780年時所設計建造的,用以陳列於1775年出土的「阿波羅和繆斯女神」群雕像。希臘神話中的繆斯女神(希臘文Μουσαι,拉丁文muses),是一群象徵藝術與青春的諸女神,繆斯女神的數目不定,有三女神之說,亦有九女神之說。九女神之說為天神宙斯的九個女兒,每人分管從繪畫到音樂等諸多藝術中的一種。由於她們生於庇厄利亞這個地方,所以也被稱為庇厄利亞的女神們(Pierides)。
 
 
 
繆斯女神的天花板畫作值得抬頭一看,還有許多美麗的繆斯女神像。介紹繆斯女神廳的立版~
 


廳內最重要的一件藝術作品就是米開朗基羅所推崇的英雄軀幹 (Torso del Belvedere),放在館內正中位置。這座雕像大約是西元前一世纪的希臘原作,相傳這是古希臘神話英雄大力士海克力斯的軀體雕像,雖然雕像的頭及四肢都早已破壞消失,但是年輕的米開朗基羅仍為其優美的肌肉線條傾倒,特地說服教宗將他買下來放在這裡,往後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和繪畫也都深受此影響。
 

圓形展廳稱作Sala Rotonda,義大利文中的Rotonda,便是圓形的意思,所以萬神殿所在的羅通達廣場Piazza della Rotonda也是用Rotonda這個字。

 

圓形展廳簡稱圓廳,正中央處擺放了一座直徑4.76公尺、周長達13公尺的石雕浴缸,這座以整塊赤斑巨岩所雕刻出的精美浴缸是於羅馬金宮中所發現的,據說這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暴君皇帝-尼祿(Nero)所使用的浴盆。



圓廳的建築概念來自萬神殿,非常相似於萬神殿圓頂。

廳內地板鑲嵌畫

環繞圓廳四周壁龕中陳列的多是希臘神祇雕像,內有10尊全身、8尊半身雕像,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一尊鍍金的大力士-海克力斯像(Hercules)

一路看下來許多展廳,有沒有注意到這裡有不少展現人體美感的雕像作品,卻在其生殖器官部位被放上了無花果葉,這便是教宗碧岳九世(Pius IX)著名的大去勢(The Great Castration)傑作。教宗碧岳九世認為博物館內眾多露出性器官的雕像將對教徒們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下令敲掉梵蒂岡城內所有男性雕像的性器官,並且以無花果葉替代遮掩。由於教宗碧岳九世此一保守的心態,造成大量的希臘羅馬雕刻作品的完整性受到傷害,實在真是令人惋惜。
 
 
目前梵蒂岡博物館的遊覽路線中,會先來到剛介紹的第二展廳--圓廳,之後再進入第一展廳--希臘十字廳。看完圓廳接著就進入門口立著兩尊埃及人像雕塑的希臘十字廳(Sala a Croce Greca)

進入廳內

 

兩側分別擺放了君士坦丁大帝之女-科斯坦扎(Costanza)及母親海倫娜(Elena)的兩口巨型紫紋石棺。石棺上有許多浮雕,堪稱是古代晚期宮廷藝術品的傑出代表作。君士坦丁母親的石棺上刻的是打敗異教徒的羅馬騎士、戰爭的畫面(左);而女兒石棺上則是葡萄採收、忙碌小愛神的圖像,也是基督信仰生命的象徵。(右)。

希臘十字廳地板中央處有幅色彩鮮艷繽紛的智慧女神鑲嵌畫,是希臘十字廳裡最重要的典藏品之一。外圍一圈首次記錄了月亮的陰晴圓缺,中間那位便是智慧女神米內瓦(Minerva,雅典娜的羅馬名)。

這裏有放置一尊埃及人面獅身,彌補一下沒去到埃及博物館的遺憾~

參觀完希臘十字廳,庇護-克萊門蒂諾館也告一個段落了。接著上二樓展廳繼續參觀~

二樓長廊只開放一側,從雙馬雙輪車廳開始,接下來是連續三個長廊展廳,依序便是燭台陳列廊掛毯陳列廊,和地圖陳列廊

雙馬雙輪車廳(Chariot Room)因陳列在展廳中的那輛雙馬雙輪車而得名。此廳是由巴斯卦雷‧貝利(Pasquale Belli)的學生-朱塞佩‧坎波萊塞與其家族成員們共同構思而興建的。其實這尊巨座的大理石雕是件組合體,由弗朗切斯科‧安東尼奧‧弗朗佐尼結合好幾個大理石作品,並重新加以雕製、組合而成。車體的部份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一世紀的一件大理石雕,之後被拿來做為羅馬聖馬爾谷堂的主教席位。最後弗朗佐尼為此座加上了輪子、舵,和馬。駕馭馬車的人像,則是由伯爾蓋塞王子所贈,最終完成此一雙馬雙輪車。展廳的牆壁上,裝飾著一些羅馬時代的雕塑。

燭台陳列廊(Galleries of the Candelabra)是最接近博物館入口處,許多遊客、旅遊團都選擇從這裡開始,所以這裏常常是擠了一大堆的人。 

 
 

燭台陳列廊裡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對大理石燭台,兩旁擺放許多不同種類、時代的燭台、聖杯等的雕刻作品。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中間象徵豐饒的女神。這個女神代表大地之母意象,乳表示能夠豐饒、餵養大地;下半身的公牛則代表男性的生育功能,雌雄同體,生生不息。
  
 
 
就算兩旁的雕刻品是如何鬼斧神工,你一定會被美不勝收的天花板所吸引而一直抬頭往上看。
 
  

畫作華麗奪目,令人驚呼連連~{#emotions_dlg.emo1-8}
 
 
同樣的,眼睛除了看兩旁及天花板外,也要注意下面的地板,真的是很忙碌~地上有一個鑲嵌畫,這是教宗 LEO十三世徽章。歷任教宗都有自己的徽章做為自己的代表,說明自己的家世等等,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有二把鑰匙。而這一位的特別之處,是因為他是來自佛羅倫斯的貴族,所以特地從佛羅倫斯找來特別的寶藍色大理石來設計自己的徽章。


而這位教宗的塑像,就在徽章上方的門簷上,進入這個門之後,就是掛毯陳列廊
 


掛毯陳列廊(Galleria dei Quadri)牆壁上掛著繡有耶穌生平事跡的19 幅華麗的壁毯,每張約有四到五百年的歷史。由於早期沒有機器編織,所以這些全都是人工按著草圖一針一針織出來的。
 
 
 
 
牆上懸吊著各式巨幅的掛毯,精細的手藝、高超的技術,真叫人佩服~
 
 
當然這些掛毯中,其中一定有一個重點,就是這幅耶穌復活圖。因為織法特殊,所以中間的耶穌與祂腳下的石板,會隨的觀看角度的不同,而讓人感覺到石板會在耶穌腳下轉動。瞧這個老外看到久久不肯離去,一定要看個明白來似的,我只好無奈的把他也照進去了~
 
 
 
而壁毯廳的天花板,看起來像是用雕飾般的天花板,立體感十足,聽導遊說才知道其實它是用畫的,真是太厲害~{#emotions_dlg.emo1-17}
 


地圖陳列廊 (Galleria delle Corte Geografiche)是教宗格雷戈里十三世於16 世紀時委派伊格拉齊奧但丁(Lgnazio Danti),以及諸位數學家、天文學家,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40幅地圖志,描繪了義大利各城市和沿海島嶼的地形圖解,這40幅地圖志被認為是當時地理上最重要的文獻。

 
 
40幅鮮艷悅目的地圖志陳列在長達120米的地圖廊內,地圖的擺放與排列順序,則是依照如長靴般的義大利國土,由靴頭依序排到靴筒處。
 
 
 
你以為前兩廊的天花板已經很精采了,地圖陳列廊裏金碧輝煌的天花板更是令我看傻了眼,美到無法形容,一整個華麗到了極緻~害我都無心看兩旁的地圖了!

 


這裏的天花板是以雕刻來裝飾的,是不是很令人驚豔!{#emotions_dlg.emo3-11}
 
 
以一個華麗的教皇徽章作為天花板的尾聲
 

 
而地圖陳列廊的盡頭處左轉處的畫室,兩旁有椅子,累了可以稍坐休息一下~
 
 
就算是坐下來休息,眼睛還是不得閒地看著頂棚壁畫,手仍停不下來猛拍照~
 
 

經過一個小販賣部,有團員正在挑選同事託買的紀念品~
 
接下來要參觀的可算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拉斐爾室西斯汀禮拜堂,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畫聖就有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兩位畫聖傑出的畫作,讓梵蒂岡博物館成為全世界最珍貴的藝術中心。
 
拉斐爾室Stanze di Raffaello(Raphael Rooms)本是教皇朱利亞斯二世的私人寓所,後來才邀請拉斐爾以繪畫形式重新裝飾館室。繪製期自1508至1524年, 拉斐爾於1520突然辭世,遺作由學生完成。牆上的濕壁畫是設計的重點,這些壁畫反映出拉斐爾對文藝復興時期教和哲學的理想,也給予壁畫極高的評價,因此享有盛名。拉斐爾畫室包括了君士坦丁室伊利奧多羅室簽署室波哥大火室。依循行進的方向做一一介紹。
 


第一間是君士坦丁室Sala di Costantino(Hall of Constantine),四間畫室中最大一間。這間畫室並不是出自拉斐爾親手繪製的,是拉斐爾死後,才由他的學生完成的,但整體的設計確實是來自拉斐爾。君士坦丁是第一位正式接受天主教的羅馬君主, 此室畫作就以此為主題,四面牆上都是漂亮的巨型壁畫,分別描述四件與君士坦丁大帝有關的故事。
 
 
十字架顯聖(Vision of the Cross):戰前,君士坦丁在米里維橋向士兵訓話,天際突出現十字架,代表勝利的預兆。

米里維橋戰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大勝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大軍。 

 
君士坦丁受洗(Baptism of Constantine)
 
 
羅馬的奉獻(Donation of Rome):君士坦丁向教會獻禮。圖片摘自正點旅行社
 
 

抬頭往上看天棚,天花板中央的畫主旨在彰顯天主教戰勝異教徒。
 
 
伊利奧多羅室Stanza di Eliodoro(Room of Heliodorus)原是教宗的私人接見室,此室有壁畫四幅在四周的四面牆上,整組的主題是顯示神蹟,尤其突顯教皇的地位。
 
 
伊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取材自聖經中的神話故事,猶太國王的軍官伊利奧多羅企圖搶走耶路薩冷的財寶,他被突然從天而降的神將驅逐。而這個房間就是以這幅畫來命名的。
 


波爾神納的彌撒(Mass at Bolsena):故事是說在義大利的波爾神納教堂裏,有一個懷疑彌撒儀式的異教徒,在行彌撒禮時看見獻祭的白麵包上出現神的鮮血,被神蹟感化而皈依基督教。也是此廳最成功的作品。
 
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教宗會見阿提拉(Meeting of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描寫教皇與匈奴領袖阿提拉對峙的歷史故事。
 
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被天使救出的聖彼得(Liberation of St. Peter):下面是一個真實的門,拉斐爾利用畫面兩邊多餘的兩角變成圖中的階梯,十分有創意。左邊是士兵因聖彼得不見而被責罵,右邊是天使施展神通(士兵都睡著了),將聖彼得救走的故事。壁畫結合了透視法與視覺的錯覺,讓觀者好像觀看如實的場景。拉斐爾以強烈戲劇性衝突場面來表現天使營救彼得出獄,造成情節緊張驚險的藝術效果,被視為此廳最精采的一幅。
 

 
拉斐爾在構思伊利奧多羅室的天花板圖案時,看過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中的傑作,深深地受到其影響。於是拉斐爾使以《創世紀》中的四則故事:「雅各伯的梯子」、「依撒格的獻禮」、「燃燒的荊棘叢」和「雅威顯現給諾亞」為題材來繪製。不過天花板可能不是由拉斐爾親手繪製,而是其弟子根據拉斐爾的草圖來加以完成的。
 

 
簽署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Room of the Segnatura)原本是教皇簽署重要文件的辦公室,在四壁各畫了一幅大型壁畫,為表達人類最崇高的精神:真、善、美。代表「真」的是聖禮的論辯雅典學院,拿巴斯山代表「美」 ,而三德像代表「善」。
 
 
聖禮的論辯(Disputation of the Holy Sacrament ):畫了天上的基督、聖母、施洗約翰、使徒、聖人、殉教士(他們以天父為中心,坐在雲端),還畫了聖靈,在他們之下是眾多的聖徒,正撰寫著彌撒經並爭論著置於祭壇之上的聖餅。屬《神學》主題,代表超自然的「真」。
 
 
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為拉斐爾詮釋《哲學》的力作,代表理性的「真」。它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及達文西《最後的晚餐》,被藝術史家視為文藝復興盛期藝術經典傑作,是拉斐爾室中最有名的作品。畫中描述的是古往今來的一些有名的學者聚在一起辯證哲學,而且還巧妙地把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人和拉斐爾自己本人都畫入畫裡。在畫中廳堂右邊有雕像智慧女神雅典娜,左邊是文藝之神阿波羅。整個背景和構圖如同舞臺空間般,巧妙地利用建築特點,把畫面上背景、建築物的透視和前面真實建築物的半圓拱門連接起來,擴大壁畫空間效果,使建築物顯得更加寬敞壯麗。以下是用維基百科的圖來介紹畫中的著名人物。
 
 
畢達哥拉斯:前方蹲著看書的禿頂老人在厚書上寫字者,亦是《畢氏定理》發明者。見6
亞歷山大大帝:雙手交叉於胸前的青年。見7
蘇格拉底:穿綠袍轉身向左扳手指與人爭辯者。見12
赫拉克利特:最前方中央偏左握筆倚桌思考者,是持流變論的代表人物-赫拉克里特,但拉斐爾用米開朗基羅的臉來繪製。見13
柏拉圖:挾著《帝邁馬斯篇》,以手指指天。拉斐爾以達文西的相貌來呈現。見14
亞里斯多德:手拿《倫理學》,另一手伸前。見15
阿基米德:右下躬著身子,手執圓規量著一個幾何圖形。見18
拉斐爾:右下角黑衣戴帽男子為此壁畫作者本人拉斐爾,象徵藝術乃登入智者的殿堂。見R 

我只列出比較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它人物想知道的話,請參考這裏

把它放大一下可以看得更清楚。左圖箭頭指的,戴黑帽子男子就是拉斐爾。右圖還記得嗎?一開始介紹的博物館的門票,就是取自《雅典學院》中央部份圖而製成的,非常具有紀念性喔~
 
 
帕拿巴斯山(The Parnassus):畫的中央是太陽神阿波羅,手上拿著樂器,環繞他的是妹妹繆斯,手上是其掌管的文學、音樂等不同領域,還有古今詩人此畫讚美人類的道德、智慧和豐富可貴的情感,歌頌詩歌和音樂的結合,以《詩學》為主題,代表「美」。
 
 
 
三德像(The Cardinal Virtues):又稱《智慧、溫厚和毅力》,左方女神代表「權力」,她左手捉著被降伏的獅子,右手執象徵法律的樹枝;中間代表「真理」,右為「節約」,鼓勵和約束人們一心向善,拉斐爾以婦女良善堅毅的本質,呈現一個理想純淨的世界。這3個女神畫在窗戶上的半圓形空間,下窗戶兩側長方形空間裏,分別畫的是羅馬皇帝查士丁尼頒布法典,與教皇格里戈利制定教會法規的場面。他把皇帝和教皇放在同等地位,其所頒布的法典與法規具同等權力,這兩幅畫表現的是「客觀之善」,屬於《法學》。
 

 
簽署室穹頂正中央處的八角形中描繒了托舉著教宗徽章的插翅小天使,而周圍四個圓形圖畫則是呼應牆面的主題,寓意分別為神學(右上)、法學(右下)、哲學(左下)、詩學(左上);各圓形圖畫的左邊則是註解的圖,分別為亞當夏娃的原罪《神學》、所羅門的審判《法學》宇宙的冥想《哲學》、阿波羅與繆斯《詩學》
 

 
波哥大火室Stanza dell' Incendio di Borgo(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原是教皇與教廷最高法院開會用的,利奧十世在位時用作飯廳,後來請來拉斐爾等人在四面牆壁繪上壁畫,描述教皇利奧三世和利奧四世的事蹟。 
 

波哥大火災(The Fire in the Borgo):本室的主題描述公元847年在聖彼得教堂附近的一場大火,災民扶老攜幼逃生的場景,大火最後在教宗利奧4世的祈禱下,大火奇蹟似地熄滅了。
 
 
查理大帝的加冕(The Coronation of Charlemagne):公元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給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利奧三世的誓言(The Oath of Leo III)

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沃斯提亞戰役(The Battle of Ostia):歌頌教宗利奧四世的海軍勝利。
 
 
波哥大火室的穹頂
 
 
 
 
從拉斐爾室出來,前往西斯汀禮拜堂路上會經過現代宗教藝術陳列館 (Collezione D'Arte Religiosa Moderna),裡面也有很多展品,內容也和天主教有關,但是藝術風格很現代。
 
由於西斯汀禮拜堂無法攝影,以下圖片及資料由維基百科、正點旅行社、翼報等網路資訊提供。

 
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建於1473-1481年,位於梵蒂岡教皇宮殿內的天主教小堂,是依照列王紀第6章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堂內沒有柱子,為長方形磚石建築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郎基羅所繪,祭壇後方牆畫《最後的審判》和穹頂畫《創世紀》而聞名。這裏是梵蒂岡博物館內,唯一嚴格禁止攝影、不許大聲交談的區域。堂內有穿制服的警衛,見有違規會大聲喝止,目的是保護屋頂四壁上的溼壁畫。看到這兩幅創世鉅作,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內心的振撼,我想只有自己走進這間小堂裏才能體會~
 

 
側牆的高處有6扇半圓拱形窗戶,房頂呈穹窿形狀,面積接近600平方米。 
 
 
堂內的天花板壁畫《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的連續9幅宗教題材的壁畫。這幅巨型壁畫創作於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期間,歷時長達4年多。畫面面積達14x38.5平方米,畫題均取材於《聖經》的開頭部分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
 
 

《神分光暗》:將光與暗分開                                                              《創造日、月、草木》:創造太陽,月亮和眾星               
 
 
 
《神分水陸》:將陸地與水分開                                                              《創造亞當》:上帝是用指尖將生命付於亞當
 
 
 
《創造夏娃》:上帝使亞當沉睡,取下亞當一條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就是夏娃。(上圖)
 
《原罪-逐出伊甸園》: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繁衍了子孫,子孫卻都帶著祖先的「原罪」,這就是人類原罪的由來。(下圖)
 
 
 
《諾亞獻祭》:白鬍鬚的挪亞在祭台上,祭台前方有裸體男子,有的抓住祭祀的犧牲羔羊,有人抱著木柴,似乎要準備建造方舟。(上圖)
  
《大洪水》:上帝從大洪水消滅不義的人類,但是交代諾亞建方舟來延續人類與各種動物的繁衍。(下圖)
 
 
《諾亞醉酒》:洪水後,諾亞成為農夫種植了葡萄園。他喝了園中的酒醉了,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告訴他兩個弟兄閃和雅弗拿了一件衣服蓋在諾亞身上。
 
畫面由以上9幅中心畫面和眾多裝飾畫部組成,共繪有343個人物。在《創世紀》誕生之前,歷來教堂穹頂畫多為簡單的日月星辰的圖案,如此龐大複雜的穹頂畫,可稱得上空前絕後。米開朗基羅在這幅天花壁畫裏,告訴了我們不少故事。《創世紀》的9幅壁畫中以《創造亞當》當最具盛名,成為全畫的焦點所在,亦是整個創世紀的象徵。它同時是許多創作作品及電視電影爭相取材模仿的題材,手指與手指觸碰,這個符號成為世界性的象徵,隔著天與地的距離,如此遙遠,但只要有渴望,便有了愛。像近代電影「E.T」裏,人類與外星人的接觸用了同樣的手勢,米開朗基羅創造了永恆不朽的「愛」的符號。
 
由於米開朗基羅的專長是雕刻,所以剛開始西斯都四世之侄儒略二世於1506年,命米開朗基羅繪製時,他並不是很願意接此工作。但是1508年開始創作此畫,米開朗基羅並一頭栽入其中,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到設計創作,均為單獨一人創作。這期間,米開朗基羅天天仰臥在18米高的台架上。米開朗基羅正是用這種生命的代價完成了天頂畫,而他留給後人的是不朽的宏偉而嚴謹、富麗而莊嚴。人們恐怕很難想像出這四年多的日日夜夜畫家在極度艱苦的繪製勞動與開闊豐富的創作靈思中所經過的歷程,仰望教堂天頂,沒有人不發出奇蹟的讚嘆。
 
 
 
20年後,克肋孟七世聘請米開朗基羅設計創作祭壇背面的《最後的審判》。克肋孟死後,由其繼承者保祿三世接續。《最後的審判》取材於新約全書啟示錄故事,創作時間為1535年至1541年,歷時9年多,描繪世界末日來到時,基督再來,並親自審判世間善惡。畫中基督被聖徒環繞,揮手之際,最後審判開始,一切人的善惡將被裁定,靈魂按其命運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這種兩極的世界,在壁畫中通過妥善的分割,形成一個個故事,整體顯現出一種螺旋式的動感。由於畫面巨大,佔滿了西斯汀禮拜堂祭台後方的整面牆壁,內容描繪有400多個人物,他們都是米開朗基羅以現實和歷史中的人物為模特兒來臨摹的。

畫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層,最上層是天國的天使,畫面中央是耶穌基督,下層是受裁決的人群,最底層是地獄。 畫面構圖是這樣安排的:上方與天頂畫相接處兩個半圓形畫面是一些無翼天使,他們正簇擁著基督受難時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組抱的是恥辱柱。耶穌下方七個吹號角的天使正在喚醒死者宣示審判開始。畫面正中央雲端閃電中站著身軀高大、神態威嚴的救世主基督,他正舉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審判開始。耶穌十二門徒和聖母瑪麗亞環繞在旁邊,聖母瑪麗亞畏縮地抓緊頭巾和衣衫,屈身在兒子的右肋之下。左邊是基督的門徒和殉道的聖者們;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認為是亞當,後面圍紅頭巾的女人是夏娃;還有一個體格壯實的老人,被認為是聖保羅。右下方雲端是使徒聖巴多羅買(Bartholomew),手中拿著一張殉道時所被割下之人皮,這張皮畫的正是米開朗基羅自己,這是米開朗基羅的簽名或理解為對於信仰的態度。畫面下部是善惡兩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穌的裁決。畫面左側描繪的人物將升往天國的人群,右側則將打入地獄的亡魂。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揮舞船槳的是地獄的引渡人,冥神「夏龍」,坐上船的亡魂將渡過阿克隆河打入各層地獄。米開朗基羅將他所厭惡的教宗儒略二世繪入了這幅作品,為了表達不滿他將教宗畫入下方地獄受蛇怪所撕咬。

米開朗基羅在描繪地獄風景時曾受到但丁《神曲》地獄篇的啟發。整個構圖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形成了一個律動的圓形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統一體。這樣使眾多的人物和複雜的情節顯得統一、和諧。而他在揭幕這幅壁畫時,史無前例地把人物無論善惡都描繪成有醒目生殖器的裸體,Carafa樞機對此加以強烈反對,認為在基督教最重要的教堂內,不能容忍如此的淫穢、瀆神和不道德。據說當 Cesena 向教宗抱怨時,教宗回答說他的裁判權沒有延伸到地獄,因此這畫像得以保留。但是米開朗基羅去世後不久,教宗就命畫家伏爾泰拉給這些裸體人物添畫了遮羞布條。這位畫家因此得了個「穿短褲的人」的綽號。

雖然還有其它廳館無法一一參觀,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在介紹完精采絕倫的西斯汀禮拜堂後就做了一個完美的結束了。從這個走道出去,可以通往聖彼得大教堂旁的中庭,聽說這個通道也是電影 「天使與魔鬼」場景之一。

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對於教宗藝術也沒有深入的研究,這次的梵蒂岡博物館之旅卻是視覺與心靈的一大饗宴。來羅馬旅遊,強烈推薦一定要來梵蒂岡博物館看看,一定會有豐富的收獲。不過旅遊回來為了整理這篇文章,我可是死了很多腦細胞~呼

 

出來之後,經過某教宗雕像,導遊帶領我們前往偉大的聖彼得大教堂~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正點旅行社、翼報、google等

  

Ivy的小叮嚀{#emotions_dlg.emo2-2}

(1)梵蒂岡博物館在結構上由各自獨立的美術館、陳列室、中庭和禮拜堂所組成,其間以走廊、階梯或是坡道做為連結。建議參觀前要先做功課了解一遍,否則只會走馬看花,或錯過大師巨作囉~如果想自助旅遊的朋友,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是免費日,就可以省下門票錢,不過要記得早點來排隊!

(2)要入博物館參觀,都必須把大一點的背包寄存,在路口處可以免費寄存,但還要再回頭來取很麻煩。建議帶較小的貼身包包既方便,又不用怕被偷竊。
  
 
 

Aaron&Ivy義大利蜜月行~待續{#emotions_dlg.emo1-18}

 

領隊先帶我們到羅馬下塌的飯店,安頓今天血拚的戰利品和行李。四星的Starhotels Michelangelo是我們這兩天住的飯店,雖然外觀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它鄰近聖彼得火車站,距離聖彼得廣場只有10分鐘步行路程,步行15分鐘可達台伯河及聖天使古堡,離我們明天要去的梵蒂岡很近喔~

看得到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的景致呢!

走進小而典雅的大堂,充滿明亮舒適之感,也有提供免費無線網絡可以連接上網。

趁領隊辦check in時稍坐一下,讓我的雙腿可以暫時休息~

簡單裝潢的房間,看起來整齊清潔,不會過於老舊(如果你覺得視覺上有雜亂的感覺的話…那是我們放行李所致)

浴室也是中規中距的乾淨~

值得一提的是,初次來義大利旅遊,一定好奇為什麼浴室裏會有兩個馬桶?右邊那個有蓋子的是馬桶沒錯,但左邊的檯子可是義大利人用來"洗屁屁"的,千萬不要拿來洗臉或是當馬桶用喔!

放好行李後,領隊怕我們吃完晚飯後就會想睡覺,決定先帶我們去夜遊拍照,首先來到著名的威尼斯廣場(Piazza Venezia)。對威尼斯廣場不在威尼斯,而是在羅馬,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是羅馬最大的廣場(這是廣場南面)。

廣場上白色大理石建造的美麗建築是維克多艾曼紐二世紀念堂(Monument of Vittorio Emanuele II)它的外形長得蠻像白色的結婚蛋糕,是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統一而建造的紀念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交通管制還是不好停車,領隊沒有讓我們下車拍照,好可惜!不過他有特別吩咐司機大哥反覆繞好幾圈威尼斯廣場中間的圓環,好讓我們看清楚這裏夜景,因為照片是在遊覽車上拍的所以可能沒有拍的很好。

接著遊覽車開到我們今天早上去過的圓形競技場。

晚上來這感受不同的氣氛,競技場透過黃燈的照射下,呈現出與白天迥然不同的高昂氣魄~

期待已久的晚餐時刻來臨了!看到店門口的米其林微笑紅色圓形貼紙嗎?今晚享用的Papa Baccus可是在2011年被米其林指南評選為值得推薦的一家餐廳,代表飲食界的一項榮耀。在老饕和美食家心目中,米其林指南是至高無上的,不僅是全世界最具權威的飲食性評論,還可以成為左右消費者的重要美食參考。餐廳的入口擺滿葡萄美酒、生肉等,豐富又特別,相當不一樣!

大家對米其林一詞應該非常熟悉,因為聽過 但對於如何看懂米其林指南,就顯得非常模糊而陌生。米其林指南會用符號來做為餐飲評論的標誌,它分為一般評等星等兩種,一般評等區分為叉匙、人頭標誌及兩個銅板標誌 ; 星等又區分為一顆星、二顆星和三顆星。星星和叉匙沒有一定的關連性,但大家一定知道三顆星高於二顆星,但不一定知道有叉匙標誌,星星的重要性是遠高於叉匙的,而越多叉匙代表餐廳的表現度越好。因為此篇不是米其林指南教學,我將這麼有學問的知識分享在最後的小知識{#emotions_dlg.emo1-15}中,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深入了解囉!

不過我有特別上米其林指南查一下 Papa Baccus雖然沒有獲得米其林指南的星等殊榮,但在一般評等中,它有獲得兩個叉匙,代表Comfortable的意思,而能吃到這樣等級餐廳的我覺得很開心,今晚的米其林推薦餐可說是我人生的初體驗呢!

餐廳的裝潢是以白色為主,看起來相當簡單有個性。

裏面的空間也不大。

大家圍在一起共享美食,一邊聊天認識彼此,感覺好有氣氛~{#emotions_dlg.emo1-4}

盤子印著代表Papa Baccus的logo,是用蔬果組合而成的肖像臉,而這麼特別的logo,其實來自於右圖一幅畫像《四季之神‧威耳廷努斯 - 神聖羅馬帝國國王‧魯道夫二世畫像》朱塞佩‧阿爾金波爾多(Giuseppe Arcimboldo)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肖像畫家,他的作品特點是用水果、蔬菜、花、書、魚等各種物體來堆砌成人物的肖像,把當時的國王魯道夫二世繪化成羅馬神話中的「四季之神」威耳廷努斯。雖然未經店家證實,但以相似度極高的兩圖來看,不難猜出有些關聯性~

 

在歐洲吃飯點水、酒可是要付費,而且是"貴鬆鬆"。義大利的紅酒相當順口好喝,不會像國內的紅酒口感澀澀的,大家都忍不住多喝了好幾杯~{#emotions_dlg.emo1-6}

 

熱情的老闆拿著「蕭敬騰.聆聽義大利」這本書,向我們介紹蕭敬騰到義大利時有來這裏用餐,書上還推薦Papa Baccus。他和領隊Joseph說說笑笑的,成了搞笑二人組,非常可愛~

在搞笑歡樂的同時,餐廳送上了一籃麵包,口味多種可以任君挑選,不過歐洲的麵包都特別的結實,不像國內麵包來的鬆軟易嚼,剛開始吃不習慣的話可以沾一點橄欖油讓麵包軟化。我和老公採取了麵包分食的策略,這樣就能吃到多種口味的麵包又不會過飽,還聽團員說吃到辣椒口味的麵包呢~真是特別!

前菜是鮭魚雞蛋麵,吃起來軟硬適中,味道還不錯,不愧是米其林推薦的餐廳,連盤子上都灑了綠色的洋菜點綴,讓人看了就食指大動。 

將、將、將…主角上場了!老公的主餐是托斯卡尼牛肉佐綠櫛瓜片。三分熟的牛肉軟嫩到入口即化,只有用簡單的方式烹調,不僅吃到了肉的原味,更展現了主廚精湛的廚藝。在場的人只要是吃到,無不說讚的~

如果你和我一樣不吃牛,領隊會貼心的請店家換成羊排。羊排用碳烤方式處理,肉帶點油脂的小羔羊,吃起來滑嫩不乾澀,沒有令人害怕的羊騷味,味道也是一級棒啦~{#emotions_dlg.emo1-17} 

在最後甜點方面,餐廳為女生設計的是紅豆慕斯,擺盤好有巧思~

男生送上的則是酸甜滋味的青蘋果冰淇淋,可是我這個女生卻比較偏愛這個吃起來帶點酸甜口味的甜點!

吃完了會讓人心情愉悅,回國想到還是令人垂涎三尺,美味指數有。不過此次義大利之旅中,還有更讓我魂牽夢縈的美味,是我心目中的NO.1,到底哪家比這家更厲害的呢?我想美味是非常主觀的,繼續閱讀我的遊記,答案就會在某一篇的字裏行間中囉!不過Papa Baccus還是令我相當滿意,所以也給予很高的評價,是我心目中的第二名~

義大利人很懂得享受吃飯的樂趣,煮得很慢,上菜速度也很慢,吃一頓飯總要花上幾個小時,所以這幾天就要入境隨俗,學習從容不迫、輕鬆愉快的吃飯。剛來到歐洲難免會有時差的問題,加上今天一下飛機就跑了一天的行程,雖然中途有團員吃到想睡覺(因為這時的台灣時間已經是半夜),但在領隊有技巧的帶領下,大家多半都會漸入佳境,慢慢恢復精神~

酒足飯飽後,今晚終於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認識一下團員們。除了一對是未婚的男女朋友外,其餘的七對都是來義大利度蜜月的新婚夫妻,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聊開、打成一片~聽領隊說,我們這團可是太一成立後,出發到義大利的第二團,他還開玩笑說,很佩服大家的勇氣,竟然敢選沒沒無名的太一參加旅遊,之後還說明了太一和誠翔之間的淵源,而接下來幾天行程也證明我們的確很有眼光!

有志一同的大家相聚在這個迷人的國度裏,一起享受美味的佳肴,喝著香醇的美酒,感覺好幸福呀~為我們的緣份和勇氣乾一杯吧!{#emotions_dlg.emo3-7}

 

 

小知識{#emotions_dlg.emo1-15}米其林指南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更多米其林指南的專業知識請參考http://gofuntaiwan.net/columnpage/specol/michelin.asp

 

Ivy的小叮嚀{#emotions_dlg.emo2-2}

旅行社有安排夜遊的活動時

千萬記得一定要帶腳架!

蠻後悔當時偷懶沒帶出國

幸好同團的隊友有人帶

如果沒有腳架的話

很難拍出完美的照片

會令人相當扼惋喔~

 

 

 

Aaron&Ivy義大利蜜月行~待續{#emotions_dlg.emo1-18}

 

遊北京要看天壇,來羅馬則要看萬神殿(Pantheon)。古羅馬人的神靈太多,為了不得罪任何一神而名萬神殿,雖經毀損過,但幾次修復仍維持原貌,是古羅馬保存最完好的建築。

 

外觀不算宏偉的萬神殿可是羅馬神廟的代表作,正面的門廊是八根一排的花崗石圓柱,均由單一岩塊所鑿成,再配以三角頂門廊後是長方形的山牆,接著便是萬神殿的圓形穹頂,此為希臘廟宇和羅馬圓形建築物的結合。

 

走進門廊,高聳的花崗圓柱非常巨大,我是如此渺小!

 

入殿內向上仰望,立刻就能感受到萬神殿的建築藝術價值與氣勢非凡!神殿的圓頂是一個完美的半圓形(直徑與內部高度43.3公尺相等),被認為是羅馬最重要的建築成就和有史以來最大的磚石拱頂。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給人一種向上的感覺。殿內唯一的光源全靠圓頂中央一個直徑 9公尺的天窗,不但具有裝飾性,也減輕大圓頂的重量,光線從頂部泄下,會隨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呈現出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整個建築是由混凝土建造其主體結構,內牆用大理石,外牆是磚造,它的難度在於整個球體無任何支撐,而且要使其渾然一體,建築材料由底層向上需逐漸減少。想到二千年前的建築師,怎可以有這樣的建築技術,確實令人驚嘆~{#emotions_dlg.emo1-17}

 

大理石地板上的22個小洞,被圍成一圈,是用來及時排乾雨水所設計的。

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這裡埋葬的除了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外,還包括了著名藝術家拉斐爾和卡拉齊等人。

 

手抱嬰兒的聖母雕像底下擺放的大理石棺(左),就是拉斐爾長眠的地方(右)。

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

萬神廟今天還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萬神殿的正門面對便是羅通達廣場(Piazza della Rotonda)。歐洲人很喜歡坐在戶外吃飯、喝咖啡曬太陽~好不愜意呀!

廣場上有座噴泉,噴泉上立了一根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建造的方尖碑。

 
 

來萬神殿不可錯過的美味,就是後方轉角巷子裏知名的金杯咖啡店(Caffe Tazza d'oro)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的書中有提到--全羅馬最好喝的咖啡,就是在這囉!據說全義大利唯一一家,別無分號~團員在店裏點了一杯沒有加牛奶的Espresso(義式濃縮咖啡,0.9歐元),聽說喝起來口齒留香,有回甘的感覺 ; 咖啡冰沙也非常好吃,值得推薦(2.5歐元)。這麼誘人好喝的咖啡,讓平常不怎麼喝咖啡的我,也買來當伴手禮(金杯咖啡豆或粉,5.5歐元)。

 

真巧~遇到衛兵正在交接。

從萬神殿徒步至不遠的納佛那廣場(Piazza Navona)有著精緻建築、雄偉噴泉,由於環境優美,號稱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

呈長橢圓形的納佛那廣場,本是羅馬皇帝的娛樂場地,時至今日已成為羅馬當地民眾和遊客最喜愛的旅遊景點。

 

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納佛那廣場總是充斥著街頭擺賣的小販、賣藝表演者,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兩旁盡是大大小小的咖啡座。廣場有三座設計優美的噴泉置於前、中、後三方,分別為四河噴泉、尼普頓噴泉(海神噴泉)和摩爾人噴泉。

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代表作--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是位於這座美麗的巴洛克式廣場中央最耀眼的噴泉。

 

四個巨人塑像代表了四條河:拉丁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左照片左邊,半臥姿態左手向上)、歐洲的多瑙河(左照片正中間,雙手向上舉)、亞洲的恆河(右照片左邊,手握樹幹)、以及非洲的尼羅河(右照片右邊,被布遮頭),上半部是個埃及式方尖塔,令整個噴泉顯得更雄偉。四河噴泉表現了出神入化的雕刻設計工藝,形態之美,叫人嘆為觀止,足見貝尼尼的高深造詣~

中間有個拿著叉子的海神則是尼普頓噴泉(Neptune Fountain),又稱海神噴泉。

有四個雕像拿著不知什麼東西在吹的摩爾人噴泉(Fontana del Moro),也是出自貝尼尼之手。雖不如四河噴泉有名及雄偉,我卻覺得樣子非常逗趣可愛哩~

四河廣場的正前方有個建築典雅秀麗的聖埃格尼斯教堂(Church of Sant'Agnese in Agone),可以免費參觀喔~

 

華麗炫目的教堂~{#emotions_dlg.emo1-8}

接著來到人氣最旺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能讓你重溫"羅馬假期"的電影片段喔!形狀像沙漏的西班牙廣場,是當地人和觀光客最多的地點, 也是羅馬知名度最高的廣場。從山坡上的聖三一教堂,中間接的西班牙台階,連到底下的破船噴泉是構成西班牙廣場的主要景點,無論是旅遊旺季還是淡季,都可見到滿坑滿谷的人潮。

 

為什麼叫西班牙廣場?在十七世紀時,這裡曾是西班牙的領土,一直到現在西班牙大使館還座落在此(左),所以大家就稱為西班牙廣場了。它的旁邊有座無罪聖胎圓柱(Colonna dell'Immacolata)(右),距離西班牙廣場約50公尺,要到廣場都會先經過這兩個地標。



照片的右上角,破船噴泉後方不遠的地方,就是無罪聖胎圓柱,旁邊插旗子的就是西班牙大使館囉~

廣場中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知名大師貝尼尼的父親-彼得貝尼尼的作品,據說是為了紀念1598年羅馬大水災而建的。 當時台伯河氾濫成災,河水一度漫延進西班牙廣場一帶,洪水退去後,一條破船擱淺在廣場之上,後來建築師彼得貝尼尼和他的兒子洛倫佐貝尼尼便以此為題材設計建造了這座噴泉,為西班牙廣場增添了許多歡樂氣氛和流動感!

連結聖三一教堂和西班牙廣場的西班牙台階(Spanish Steps)有一百三十七階,據說是全歐洲最長、最寬的階梯!台階原先是得到法國大使的援助後修建的,又因為西班牙使館在這裡,所以取名西班牙台階。這個台階有如以雙臂環抱而見曲線,以優美線條連結而上,中間還有一座花台,在春天時會開滿杜鵑花,更是浪漫美麗!雖然我不能在最美的春天拜訪此地,但是身旁有愛的人相伴,就算坐在西班牙台階上什麼都不做,看著熙來攘往的人群,一樣覺得無比的幸福~

西班牙廣場也堪稱最殺的廣場!以西班牙台階和破泉噴泉正對面的康多提大道(Via condotti)為核心,附近縱橫的各街道都被名牌店佔據了,這個區域集結了世界一流的名牌店,無論四季都擠滿了逛街及購物的人潮。其實康多提大道上的名牌店非常集中,一些大品牌:Gucci、LV、Hermes、Dior、Prada、Burberry等,應有盡有,集中火力殺這條街,一定會讓你滿載而歸。領隊Joseph還稱這條讓女人心醉、男人心碎的路為"奪命大道",超級有趣及貼切呢~{#emotions_dlg.emo1-6}


圖片摘自TripAdvisor
這條道路上還有家百年咖啡館--希臘咖啡館(左),奪命大道一進去的右側邊白色遮雨棚處(右,紅色圈起來的地方),逛累了不妨停下腳步,喝杯流傳百年的香濃咖啡,休息一下才有體力再血拚,衝衝衝!

基於不想每天都帶著戰利品到處趴趴走的緣故,尋問領隊接下來還有哪些購物點後,我決定不在奪命大道血拚包包(忍住~忍住~),於是趁團員們殺紅眼掃貨的時候,我和老公去山坡上的聖三一教堂參觀。                                 

 

要到山坡上的聖三一教堂可得通過137階的考驗,如果爬到一半累的話,可以先到中間的這小平台稍做休息,這裏也是遠眺西班牙廣場最佳的觀賞地,正中央的街道就是精品店雲集的康多提大道囉!從上面往下看,人好像小螞蟻般,團員們不知在哪家店正撕殺著~

西班牙台階的盡頭就是聖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它是一四九五年由法國人所建,教堂上的一對鐘塔和窗子顯現哥德式的建築風格,不同於羅馬較常見到巴洛克式的豪華和精雕細琢的感覺。教堂前也有一個小廣場,上面豎立了一根方尖碑,街頭小販也不少。不管是破船噴泉、西班牙階梯、還是聖三一教堂,它們都互相輝映,缺一不可。

 

今天天氣超好,方尖碑在這個陽光的午後顯得非常耀眼,雖然山坡不高,但站在這裏還是可以眺望羅馬部份的市景~

都爬完137個台階,應該也不差這小段了,跟著我們一同上去參觀聖三一教堂,來趟心靈之旅吧~{#emotions_dlg.emo1-3}

 

不同於西班牙廣場的人聲鼎沸,早已被林立的名牌店給商業化,這裏的小小教堂別有一種莊嚴靜謐之美。不想血拚購物的朋友們,可以運動一下到山坡上的聖三一教堂走走,也是另外一種不錯的選擇囉~

 
 

教堂參觀完了,離集合時間還沒到,老公於是又牽著我到處趴趴走,依然沒有留戀的穿過奪命大道,看到街頭賣糖炒栗子的小販、不知是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建築、穿著傳統民俗服裝的義大利人對我們熱情地微笑打招呼……,最後竟然走到接近台伯河了({#emotions_dlg.emo1-5}昏~),第一天就來回走得好遠,腿有點快斷的感覺!最後趕在集合時間前到(呼~),看到團員們開心提著自己的戰利品,隨即坐上遊覽車到飯店放東西再去吃飯了~

晚上吃的是---羅馬米其林推薦料理,超期待的啦!

 

 

小知識{#emotions_dlg.emo1-15}方尖碑

自古埃及衰亡之後,方尖碑被當成紀念品送人,或被偷拐搶騙,大部分都遠離埃及。義大利擁有18座埃及方尖碑,是全球最多的,多是古羅馬時期被從埃及運往羅馬帝國的,四面刻著象形文字的埃及方尖碑成了征戰宣揚國威權力的象徵。但不是所有的方尖碑都是從埃及搶來的,西班牙廣場上的方尖碑就是羅馬人土產自製的。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及網路資訊

Ivy的小叮嚀{#emotions_dlg.emo2-2}

到西班牙廣場就會想到電影【羅馬假期】中的浪漫情節,還有赫本公主在西班牙台階上吃冰淇淋的經典畫面, 實際上西班牙台階是禁止飲食的!千萬不要學奧黛麗赫本在台階上吃冰淇淋,可是會被罰的喔~

 

無法用言語形容眼前的美景,

只好用照片串起每一刻的精采…

 

 

Aaron&Ivy義大利蜜月行~待續{#emotions_dlg.emo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