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自信心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沮丧和恐惧,专家提供七个方法,让父母从生活中就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挑战时,能将胆怯化为克服挫折的勇气。

「缺乏自信的孩子会因为害怕失败,或不想让人失望而缺乏勇于尝试的动机,这不但将会造成他们往后在面对人生课题上容易显得裹足不前,更将对他们日后职涯上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好消息是,只要透过家长们有技巧的从旁支持和鼓励,就能让孩子愿意向困难迎战。


1.称赞孩子挑战的勇气

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常常是以父母的反应作为依据,如果你对他们学游泳、学习第二外语感到兴奋、开心,只要一句简单的「你真勇敢!」,他们自然就会学得更加起劲,更进一步的提起勇气去尝试新的、不同的事物。

2.练习「提问力」,学更好、更快、更想学

虽然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时很容易让人心烦,但是「提问」确是相当值得鼓励的技巧。哈佛大学教育专家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于英国《卫报》上这样说道:「『提问』是锻练孩子学习发展的有效方法,因为这代表着世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他们探询,同时更意味着还有许多知识领域是他们尚未接触过的」。

当孩子入学后,那些在鼓励提问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比其他同学更具优势,因为他们透过父母的引导不断练习着如何获取大量信息,自然而然就会转化成向学校老师寻求答案的能力。换句话说,他们知道如何学得更好更快,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在转化为求知的能量。

3.用「实作」建立自信

无论孩子对何种事物感到兴趣,都应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勇于实践,但记住!别同时又给他们太大压力。现年10岁的华裔钢琴神童朱仁和(Harmony Zhu)参加美国知名节目「艾伦秀」时就告诉主持人说,她一开始练琴时不过才3岁大,但成果的表现不仅让众人惊讶不已,更让人清楚体认到:努力专注实践会产生信心,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进步神速所带来的佳绩。

4.让孩子练习解决问题

如果家长不断替孩子解决他所遇到的难题,那么孩子永远没有机会培养自己解决事情的能力,同时也会大大阻扰孩子从过程中建立自信的契机;与其让孩子屡屡拿下「杰出」的成绩表现,不如让孩子从优良或及格的表现中,尝试自己摸索出一套解决困难和完成事情的方法,才是真正有所收获。

5.提供进阶的挑战

家长可透过逐步增加任务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责任与要求,这将有助于滋养孩子们的信心,让孩子看到自己可藉由小目标的逐一完成,一步步完成巨大的成就,这跟小时侯取下自行车两侧的辅助轮,最终单枪匹马、骑车上路是一样的道理。

6.适龄发展

不要期待孩子可以表现的和大人一样,如果孩子们每次都只感受到父母不断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超龄的目标,这不但会挫败他努力的动机,更会大幅削弱孩子的信心。

7.将失误视作达成目标前的「学习砖块」

别脱口就跟孩子说:「你的表现怎么这么糟!」,如果孩子常常会因为担心你生气或失望而抗拒失败,那他们将永远不敢跨出第一步,相反地,允许孩子们时不时的出些差错,并帮助他们在错误中了解下一次怎样调整就能更接近目标,这势必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建立自信。

学习是件乐事,但有时也是件苦差事,只要孩子愿意扎实的完成每项任务,都应该为他们的成长意愿给予掌声喝采,这将会使孩子从挑战中长出自信,向更卓越的目标迈开步伐。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森哥普尼克指出,幼儿的学习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过,他们可不是像学生只是地正襟危坐,待在教室里学习。大人小心不要把学校、课程变成框架,框限幼儿的学习。

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往胜博发 http://jingzer.com.tw/archives/291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森哥普尼克指出,幼儿的学习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过,他们可不是像学生只是地正襟危坐,待在教室里学习。大人小心不要把学校、课程变成框架,框限幼儿的学习。


幼儿天生就会透过五感学习,当孩子玩玩具时,他们就像是在探索新世界一般,从中掌握事物运作的道理,「刚出生的幼儿大脑就可藉由简单的观察、打开敏锐的视、听、味、触、嗅觉和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观察身边的大人来学习」哥普尼克说道。


以下是「幼儿学习」的四大研究发现:

1.不到一岁半的幼儿,就会模仿学习

早在1988年华盛顿大学脑科学探索研究中心所长安德鲁梅哲夫(Andrew Meltzoff)为了观察14个月大的婴幼儿学习型态,曾进行了一场行为实验。首先,研究人员在幼儿面前轻拍自己的额头,再拍拍箱子,箱子就会亮起来,一周后,幼儿再回到实验室里,当他们再看到箱子,大部分都会马上轻拍自己的额头,再拍拍箱子,让箱子持续亮着。

2.幼儿的学习会受文化背景影响

来自德国艾尔福特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伯特曼(David Buttelmann)的研究团队,也在2013年透过实验检视幼儿的学习行为。研究人员将宝宝分为两组,一组会听到使用母语讲述的故事,另一组则是使用外语,接着,研究人员根据故事情节,用头轻敲箱子,听到母语的宝宝在研究人员完成动作后,几乎都跟着用头轻敲,而另一组听到外语的宝宝却很少做出同样的动作,有的仅是用手拍打箱子,并不会完全遵照研究人员的行为重复;换言之,宝宝不会只是盲目的跟从,照单全收。

3.幼儿用观察、动手做,理解新奇事物的逻辑

在一次实验中,哥普尼克教授及研究团队给四岁大的幼儿一个有许多把手和按键的玩具,首先,研究人员假装不清楚怎么玩,并在孩子面前尝试不同玩法,也许先压一下玩具,再单击上方的按钮,或是再拉一下侧面的圆环,有些特定的动作能让玩具播放音乐,有些则怎么样都不能。

接着,研究人员把玩具交给孩子,并请孩子找出让玩具播出音乐的方法;孩子已经先观察过,因此,在玩玩具的过程中,直接按按键,或把玩具翻面,分析确定哪些状况能够让玩具发出声响,最终孩子很自然地就能找到各种产生音乐的组合。

4.「答案指引」会让幼儿习惯模仿

哥普尼克教授同时也针对另一组幼儿进行玩具实验,这次研究人员扮演的角色是「老师」,并对孩子说道:「我先跟你说这个玩具怎么玩」,接着就依照步骤,让玩具发出声音,而把玩具交给孩子后,孩子便依样画葫芦的让玩具发出音乐,这是因为孩子会理智地认为:「如果老师告诉我这是正确的步骤,那一定就没错!我没有尝试新方法的必要」,因此最后孩子自然不会去探索发出声响的新玩法。

 

在信息经济来袭的时代下,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创新、更为丰富的创意与跳脱框架的思维,事实上,在面对未来的挑战不断来袭之际,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法则,会比过去两个世纪所发展的制式教学来的更加管用。

根据《每日科学》研究指出,幼儿2岁前的行为深受基因影响,而当年满3岁后,「自我控制能力」将与所处的「环境」产生莫大的关联性,像是:父母禁止幼儿食用零食,他们的抑制能力便会受父母的教养与应对方式而有所不同。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理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杰弗里盖因(Jeffrey Gagne)认为,对于「自我控制发展机制」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抑制能力越低,代表着认知与社交情绪出现状况的机率越高,其中包含了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动儿」。

「近期我们发现与『自我控制失当』的现象,大都是在孩童进入小学后才被诊断出来,如果我们能及早确认并介入这些状况,相信就能在孩童入学前,让这些状况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未来当孩子步入青少年、甚至是成年后,才不会因为自我控制能力低落而深受其扰」。

盖因教授和来自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心理与脑科学系的金柏利萨迪诺(Kimberly Saudino)教授于《发展心理学》这份幼儿开发领域指标性期刊上,共同发表了这篇〈儿童抑制能力发展 : 针对23岁双胞胎之调查〉的研究结果。

其中,研究人员调查超过300对的双胞胎,除了透过访谈幼儿的父母,更使用录像方式记录下幼儿在实验室里进行性格测试的反应,藉此评估他们的「抑制能力」,并在幼儿2岁与3岁生日的前后一个月内重复进行测试。

访谈结果显示,父母认为即便到了3岁,幼儿的行为主要仍是受到「基因」的影响,然而,透过影像实验的记录,详细分析幼儿的测试后,结果显示:在幼儿两岁时,「基因」是影响行为的主因,但到了3岁以后,行为则受到「环境」较大的影响。

「我们发现无论是来自于家庭或是环境等各别因素,当双胞胎来到3岁时,其中一个孩子如果曾受到父母负面消极的对待,又或是曾经历另一位双胞胎没有遭遇过的意外和疾病,这些差别都会让这两位同样年龄、同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自我规范能力上产生明显的差异。目前透过实验室里先进的设备,我们可就抑制能力做精准的测量,并藉此定位出幼儿潜在的失调及障碍状况,及早进行改善」盖因教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