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快乐的暑假还有一个月,带孩子去外面走走吧!最新研究显示,走出户外不但可以放松心神,还可以改变大脑皮质的运作,有助心理健康。
多数现代人从事户外活动的时间,比起上个世代,少了许多。《纽约时报》报导指出,比起住在郊区的人,镇日穿梭在都市丛林里的人更容易焦虑、忧郁。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固定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罹患心理疾病的机率较低;更有研究显示,在大自然里走一遭,人体的压力荷尔蒙会立刻下降。
史丹佛大学上月发表一项研究,将38名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在绿油油的史丹佛大学校园里走一圈,另一组沿着闹哄哄的大马路走一圈。走完以后立刻让受试者填一份问卷。结果发现,在校园里走路的那一组受试者,注意力和快乐感立刻有所提升。
自然环境能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负责该研究的团队接续又做了追踪研究,这次他们密切监控受试者的「忧思」。「忧思」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是一种病态的反刍思考,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忧思,就是不断去想我们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或是无可挽回的差错。这种钻牛角尖的心态无助心理健康,可能引发忧郁疾病。
进行病态反刍思考时,大脑胼胝体前膝下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显著增加。研究团队可以藉由监控受试者的前额叶皮层血液流量,来判断受试者的反刍思考程度。研究团队再度将38位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人在安静、绿意盎然的校园里散步90分钟,另一组人沿着喧闹、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散步90分钟。散步期间不可以听音乐或讲电话,但可以按照自己舒适的速度步行。
所有的受试者,在散步前后各接受一次大脑扫描,并填写问卷。扫描结果显示,沿着高速公路散步的那一组人,前额叶皮层的血液流量仍然很大,脑内忧思并没有减少;问卷显示他们的心情也没有改善。而在校园里散步的那一组人,前额叶皮层的血液流量显著减少,心情也有改善。
负责该研究的博士生葛雷格里•布拉特曼(Gregory Bratman)说:「这说明自然环境能够立即、显著的改善都市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可以去探讨,例如多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才足够提升心理健康,哪一种户外环境的质量对心理健康最有益?是静谧的环境、苍郁的树林、明亮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还是以上皆是?人们只需在户外散散步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益处,还是需要配合运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去研究的,」布拉特曼说。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到附近的公园走一走,对你的大脑皮质一定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