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很多父母都遇过「我家小孩不爱吃饭!」的难题。其实,没有孩子「天生不爱吃饭」,进食状况不佳可能反映出他遭遇了一些困难,需要大人帮忙。一位保母针对孩子对吃饭不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下列10个小技巧。


1. 让食物变有趣

孩子的世界充满想象,同样的食物做一点变化,他们就吃得津津有味。我有时候会做造型小饭团,上面滚满海苔酥,中间塞肉末、红萝卜,或是在饭团上面放豌豆、玉米、红萝卜丁等。

2. 鼓励孩子自己进食

当孩子有自己动手吃的欲望,千万不要错过,让他自己来。刚开始练习进食如果使用汤匙,孩子舀不起菜时会感到很挫折,容易放弃。此时叉子是很好的工具,无论挖饭、叉蔬菜,或是将面条转成一团,轻松就能入口。

3.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我曾带过一个三岁才到这边的中途儿,她有严重厌食的问题,吃东西就作呕。我常用拟人的想象帮助她,跟她说:「你看,电风扇会把可怕的东西吹跑!觉得恶心时赶快看电风扇,它会帮助你。」或是「你长了好多好多牙齿,可以将食物统统打败!」其实两、三岁的孩子满能融入这种想象情境,效果还不错。

4. 和乐的用餐气氛

气氛会影响孩子对吃饭的感觉和意愿,不要将餐桌气氛弄得勉强、哭哭啼啼。想让孩子多吃一点,除了想象力和变化餐点外,我也会告诉他,吃这些东西会健康、营养、打败小细菌。

5. 善用电视或故事主角的魔力

小孩爱的卡通人物,说话都很有影响力。有时候我提到巧虎说过什么,孩子一下子就接受了。

6.少量多餐

有些孩子天生肠胃吸收不佳,消化及排泄都不好,进食也比较慢,我不会勉强他吃太多,但是会在餐间提供水果或点心。我建议每餐都要在一小时之内结束,长时间进食反而会延误到下一餐。

7.每餐总量要固定

如果孩子吃不完当次餐点的分量,我会提供一些替代性的水果、果汁或点心,至少让他的「胃口」不要愈来愈小。

8.进行口腔按摩

如果孩子含饭、吞咽有困难,或是因口腔触觉过于敏感而排拒口感及味道特别的食物,不妨为他做口腔按摩,用手指按压孩子的两颊、牙床、牙龈。

9.增加活动量

建议让孩子骑脚踏车、溜滑梯,做些活动量大的游戏,消耗体力。

10.温和坚定的态度

无论是什么状况,我都会让孩子知道,每个小朋友都要吃营养的食物。

更多文章请往:胜博发永不掉线

趁著快乐的暑假还有一个月,带孩子去外面走走吧!最新研究显示,走出户外不但可以放松心神,还可以改变大脑皮质的运作,有助心理健康。



多数现代人从事户外活动的时间,比起上个世代,少了许多。《纽约时报》报导指出,比起住在郊区的人,镇日穿梭在都市丛林里的人更容易焦虑、忧郁。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固定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罹患心理疾病的机率较低;更有研究显示,在大自然里走一遭,人体的压力荷尔蒙会立刻下降。

史丹佛大学上月发表一项研究,将38名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在绿油油的史丹佛大学校园里走一圈,另一组沿着闹哄哄的大马路走一圈。走完以后立刻让受试者填一份问卷。结果发现,在校园里走路的那一组受试者,注意力和快乐感立刻有所提升。

自然环境能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负责该研究的团队接续又做了追踪研究,这次他们密切监控受试者的「忧思」。「忧思」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是一种病态的反刍思考,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忧思,就是不断去想我们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或是无可挽回的差错。这种钻牛角尖的心态无助心理健康,可能引发忧郁疾病。

进行病态反刍思考时,大脑胼胝体前膝下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显著增加。研究团队可以藉由监控受试者的前额叶皮层血液流量,来判断受试者的反刍思考程度。研究团队再度将38位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人在安静、绿意盎然的校园里散步90分钟,另一组人沿着喧闹、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散步90分钟。散步期间不可以听音乐或讲电话,但可以按照自己舒适的速度步行。



所有的受试者,在散步前后各接受一次大脑扫描,并填写问卷。扫描结果显示,沿着高速公路散步的那一组人,前额叶皮层的血液流量仍然很大,脑内忧思并没有减少;问卷显示他们的心情也没有改善。而在校园里散步的那一组人,前额叶皮层的血液流量显著减少,心情也有改善。

负责该研究的博士生葛雷格里•布拉特曼(Gregory Bratman)说:「这说明自然环境能够立即、显著的改善都市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可以去探讨,例如多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才足够提升心理健康,哪一种户外环境的质量对心理健康最有益?是静谧的环境、苍郁的树林、明亮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还是以上皆是?人们只需在户外散散步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益处,还是需要配合运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去研究的,」布拉特曼说。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到附近的公园走一走,对你的大脑皮质一定有益。

现在生育率低下除了经济方面的困难,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不知道如何教孩子


其实父母不必担心,教养孩子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但是它有共同的原则,就是孩子需要爱、需要安全感。父母只要适性的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生命自己会找出路。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郭橐驼树种的好并非有什么绝窍,他只是顺其自然,不害其长而已。种树时,根让它舒展开来,多用旧土把根填紧,种好了就不要一直去动它。但是假如根未舒展就种下去,而且一直换土,早上来看一遍,晚上来看一遍,摇摇树,看根的土紧不紧,掐掐叶子,看它长的好不好,这样反而害了它。郭橐驼说他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不去害它而已。好个「不去害它」,这正是教养孩子的秘诀。现在孩子生的少,父母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了,反而使孩子不能适性成长。

西谚有一句话:「教养孩子是艺术,不是科学」。科学讲究重复性,一个实验你用这个方法得出这个结果,我用同样方法也应得出这个结果,但是教养孩子不同,孩子有个别差异。它是艺术,所以没有一致性。就算是同卵双胞胎成就都有不同,更何况是不同家庭的孩子,父母切记不可把孩子跟别人比较,只可与孩子自己比较,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该夸奖他,也不可套别人的方法,别人的孩子打骂中状元,你的孩子打骂会离家出走。孩子不同,就像橘子和苹果,怎么比呢?

从游戏中观察孩子天性


那么,父母怎么知道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在哪里,以顺其自然发展呢?父母需要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观察他游戏的情形。游戏是孩子天性最流露的时候,一般来说,游戏时孩子会玩他最拿手的项目:球玩得好的孩子会去玩球,老是接不到球、投不准的孩子会去玩别的东西,因为人都不喜欢挫折,孩子也是。做得好的,正回馈会使他特别喜欢去玩这个东西,久而久之,就变成他的专长了。所以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最拿手,人喜欢做自己拿手的事。

游戏在孩子小的时候非常重要,应该尽量让他玩,不必急着塞知识到他大脑中。学习是终身的,他有一生的时间去慢慢学他应该知道的知识,但是他必须在游戏中学会出社会后所要用到的能力,如毅力、创造力、领袖魅力及人际关系。

瑞典和芬兰的教育家都认为七岁进学之前,孩子只要尽情的游戏就好,不必教写字。他们不论冬夏晴雨都带到户外玩耍,他们说「只有不合适的衣着,没有不合适的天气」。这句话跟郭橐驼的话不谋而合,只要适其性、顺其自然的成长,它就会「寿且孳、早实以蕃」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