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圖文完整版:http://www.wretch.cc/blog/ballade/12983236

米蘭大教堂的美當然不僅於此,參觀完內部
你可以選擇搭電梯上屋頂欣賞雕塑之美及鳥瞰米蘭市區全景
與那向上延伸的尖塔來個近距離的接觸



教堂有6座石梯(共920級台階)和兩個電梯通往屋頂
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堂頂各個部分
而登上樓頂的方法有二,你可以選擇爬樓梯或是搭現代化的電梯
電梯到頂樓8歐/人(時間是每天的九點到下午五點20分)
但若爬樓梯的話僅需5歐/人

搭電梯有趣的是,不是剪了票自己去搭就可以
會有警衛專程陪同搭乘到頂樓



登頂後可眺望市中心風景,最遠更可以看到阿爾卑斯山
不過上來的第一件事,發哥便是叫我們測試一下屋頂的堅固程度
煞車皮在我的慫恿下,只好配合地拍上幾張跳躍照

隨著步伐的前進,屋頂完全像是另一個神的國度
穿越數個不同的露台區塊,超絕精美的雕刻、複雜的迴廊交拱
有如完美天成的藝術品,近在眼前又遠如天邊
但何其壯觀的教堂的景觀,讓我們與美更進一步接觸



教堂穹頂是歐洲中世紀心靈體現的最高成就
在宗教上具有接近上帝的象徵意涵
聖丹尼斯皇家修道院院長為表現出心目中的「上帝之屋」
而造就了哥德式風格,為更接近上帝
建築師將整體建築拉高,而連帶使得拱門向上拉升

近距離的接觸,哥德式建築特色看得更明顯,三個主要建築特色是
尖拱(pointed arch)、肋筋穹隆(vault rib)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屋頂的尖塔叢林讓人震撼於其工程之浩大與雕工之精細
塑造建築物的輕巧華麗感覺,且能夠表現哥德藝術的輕巧與高雅



高聳的尖塔,使整座教堂有向上騰昇的感覺
彷彿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令人頓生卑謙渺小之感
加上哥德式教堂有巨大的窗,因此牆面力度恐無法支撐拱形天花板
故飛樑的建築結構可以減輕牆面力的負擔
也可以分散屋頂的重量、以橫向式支撐設計支稱無數向上的尖塔、牆柱
減少朔照高聳雙尖塔柱樑系統的負荷
肋筋穹隆用以減輕屋頂的重量,使建築構造更為輕巧

根據考據,第一座哥德式建築完成西元12世紀
位於巴黎郊外的聖丹尼斯( St. Denis )教堂
設計者修傑爾也被視為哥德式建築的創始人
但最經典的哥德式建築以米蘭的大教堂與德國柯隆大教堂最為著名



環顧四週,聳立的尖塔,與柱上的塑像
佇立在教堂屋脊上的共有135根尖塔,與2245個塑像
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
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
尖拱上有人像站立,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就像向天讚揚般
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
將哥特式建築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愧是世界第二大的哥德式教堂



最高的尖塔高達108米,頂端有一尊4.2米的聖母瑪利亞像
聖母瑪利亞像上鍍黃金,站在全個大教堂站的最高處



一尊尊向外180度沿伸的天使雕像,就像是飛在半空中似的
完全不受地心引力的影響
有些人批評者指責米蘭大教堂裝飾太多、綴飾之繁雜豐富
猶如在大蛋糕上妝點過多的花樣



遠方天際邊一抹金黃,米蘭今天的天氣真的很不賴
在米蘭大教堂的屋頂上,真的可以望見遠出白了頭的阿爾卑斯山脈
往正下方看,廣場上充滿著生氣,鴿子群聚哺食麵包屑
擁擠的電車在廣場上交叉成十字形



高塔與偌大的艾曼紐二世迴廊,人們變得更會渺小
旁邊一座座十幾層的百貨公司頓時之間變得小巧可愛
暖暖的陽光、偶來的涼風吹的我好舒服



一個如此碩大的藝術放在戶外,風吹雨淋久了難免會生垢
所以米蘭人整修米蘭大教堂的工作是永不間斷的
我想這和在佛羅倫斯所見到的百花大教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米蘭大教堂的立面山牆清洗整修的工作已經完竣
但屋頂上的立面牆面的清洗整理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中
從工作架間隱約可見幾位型男工人正在進行清洗工程
戴著耳機悠閒、隨性地哼著熱情的義大利流行音樂
一年到頭得不停的清洗著教堂的每個角落
我打趣的說…能包到任一家教堂清潔工程的清潔公司都是躺著賺



離開平台,許多地方的通道都很窄,勉強能讓兩人交錯而行
我們繞著很窄的通道往前走、隨著旋樓梯離開塔頂



等待著眼前豁然開朗之時
即代表著我們即將離開這偉大的建築



義大利各地的廣場幾乎都是鴿滿為患,米蘭大教堂也不例外
回到米蘭大教堂前的大教堂廣場
廣大的長方形廣場在十九世紀曾經重新整修過
以確保周遭建築物和大教堂的風格能夠互相協調不圖物



廣場上隨時都充斥著人潮
廣場中央豎立著一座艾曼紐二世的勝利紀念碑
紀念碑上騎著俊馬之上的,代表著聖馬提諾戰役中的國王
整座米蘭就以這個廣場為中心延展開來
三條環狀道路圍繞在廣場之外,牽動著整個城市的脈絡



我們仰靠著紀念碑
享受著漢堡及午後金黃光芒的米蘭大教堂!
圖文完整版:http://www.wretch.cc/blog/ballade/12954623

天未亮的片刻,一度想到大運河邊欣賞日初東方的美景
無奈因又累又酸痛的雙腳、連日來的疲累而打消念頭
我們錯過在最後一個威尼斯美麗的朝陽



清晨,天亮了,一早的威尼斯似乎冷的連空氣都要結冰
煞車皮還在床上打賴的同時,披上羽絨外套、輕輕的推開那扇窗門
我…閉上雙眼,深深吸吐這最清新的氣息,腦子頓時清醒
緩緩睜開雙眼…清晨微亮的天光、冷色調的威尼斯,外面的天空好藍、很清透
讓人自在、嚮往的天空藍,一整個悠閒



看著外頭別人家的屋頂,沒有高樓大廈的擁擠與緊張
爬藤攀滿牆面與屋頂,似乎沒有界限般向上無限延展

總是喜歡蓬鬆白雲朵朵天空的我,在義大利的天空裡
找到改變的因子,原來一片藍的天空,是那麼令人著迷
也許是這片藍,讓周遭的景色顯得格外清晰



要離開的這天早晨,坐在古色古香的飯店餐廳裡
兩個日本小男孩乖巧的坐在爸媽身旁,靜靜地吃著早餐
另一桌,幾個金髮碧眼的小女孩正開心的嬉鬧、並比較誰的水果比較好吃
望著盤裡美味的早餐,我一樣也沒能吃得下,只能乾瞪眼地撇在一旁



身子發冷、肚子間些地悶痛,難道我還在宿醉?還是水土不服?
依照前一天的胃口、或該說是在義大利數天以來的用食習慣
巴掌大小般的法國麵包、煎得焦香的培根、及炒得鬆軟的金黃炒蛋
再配上一杯義式卡布奇諾,都是美好早晨裡不可或缺的元素
還記得昨天這樣一盤,不僅可以吃得盤底朝天
就連服務人員特別奉上的茶或咖啡我都可以來上好幾杯
(最讓我訝異的是…牛奶壺裡除了暖呼呼的牛奶外,還有奶泡呢)

想起前一天早晨的心情與胃口~還真是天差地遠
全身盡空(拉光啦),難道我什麼也帶不走這奇幻的國度嗎?
但…我一廂情願地認為…是連身子都誠實地表達出不想離開的心情



我望向桌上的食物,嘴裡…似乎還感覺得到外脆內鬆軟卻又充滿軔性的麵包
及無鹽奶油獨特乳脂風味與奶香在口腔裡四溢所帶來的享受
煞車皮雖然擔心著我,但仍以最快速掃光盤裡的食物

既沒有胃口,我努力的打起精神拿起相機,特地拍上麵包與奶油的照片
只因為發哥說…這奶油是他吃過最好吃的牌子
所以還特意提醒愛吃奶油的團友一定不可錯過
拍照的同時,煞車皮也很貼心地,把我隨身小袋子打開
放了兩顆令我愛不釋手的威尼斯小法國麵包,以防旅程上我晚點肚子餓

準時依照大伙約定的時間來到大運河邊,等待的計程船接我們回到現代化的都市
聖馬可小廣場面海處、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立有二根高聳入天的石柱
來自君士坦丁堡的戰利品,1172年時就己經樹立在此
東西兩側的石柱上各放了威尼斯先後任的首護神



西側的圓柱上雕刻有拜占庭時期的守護神聖狄奧多(San Teodoro)
聖狄奧多拿矛持盾、腳踩鱷魚,似乎意味著征服水中蛟龍,永保風平浪靜
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青銅獅,象徵福音的傳遞者
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馬克福音,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聖諭
“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裡安息吧!”
後來成為威尼斯城的標誌,威尼斯影展其最高榮譽金獅獎,也源自於此

他們就像是威尼斯的門神,日夜守護著威尼斯
門不像門、永不關閉的二根柱子,象徵性代表著威尼斯官方城門(國門)
意味隨時歡迎你前來威尼斯,也歡迎各種人才來此壯大國威
但諷刺的是…這也曾經是威尼斯執行死刑的地方
所以在地人是不太願意於石柱間行走的



運河邊的木樁依舊,陽光與湖水交輝相映、耀眼動人
鳳尾傳隨著擺動,波光粼粼的海面似乎也道盡他的依依不捨
計程船的引擎聲陣陣傳來,再不捨仍終需一別

頻頻發冷的身子耐不住海風的吹襲,只好乖乖地坐回船艙中
看著窗外快速奔跑的兩岸,再望了望這美麗的島嶼
我想…今早在湖面等待我的日初,應該很美吧!
圖文完整版:http://www.wretch.cc/blog/ballade/12947512

威尼斯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城市有許多隱藏著的美麗
環顧四週,一座座民宅、教堂與高塔都是歷史的見證
猶如歐洲早已沒落的貴族,但仍可嗅出古老的世紀風華

奢侈地享受在島上的時光,不急不徐地,邊拍照邊逛著小店
櫥窗裡到處都是古怪而豔麗的面具,亦或精巧可愛的玻璃製品
水都裡的精華與極致不在名牌店,反倒在這些風格各異的小店



穿著蓬蓬袖、緊身褲與尖頭鞋、頭頂威尼斯三角帽的男子
化身中古時代的信差,與我們擦肩而過
對威尼斯的嘉年華會憧憬已久,雖沒能趕上一年一度的威尼斯面具節
但我仍半出神地自顧自的幻想著那…華麗的魔幻國度…
四週景物有如物換星移,不斷前進的步伐正步步踏上時光走廊
似乎也一步步回到中古世紀…



換上華麗的復古裝束,透過掩蓋身分的面具
炯炯有神的目光、亦或迷朦的眼神
都從深邃的雙眸中傳達出面具背後的心情與表情
面具除去貧富貴賤的籓籬,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
濃厚的階級意識與沉重的世俗枷鎖,在嘉年華會中中一一解放
不論你是誰,是男是女、是老或少,心靈早已獲得真正的自由
沒有人在乎你是誰,更不在意面具下原來的角色
那一張張精緻、吸引他人目光的「臉孔」,是嘉年華真正的焦點


回到現實…在面具節神秘又絢爛風格的渲染
即使不是面具節期間,大街小巷、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面具店
沿街的小販也都可看到面具的蹤影
不管是昂貴的玻璃面具、小巧的面具型裝飾物
全罩式、半罩式、眼罩式、或帶有美麗紋路、華麗羽毛、花穗、珍珠、蕾絲的
花色式樣都不盡相同,卻都能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

而威尼斯面具文化的精隨一面具,不單僅限於那層假面
簡單的直接畫在臉上,也可以經過複雜的程序
用紙漿、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製成
也因為當時嚴格禁止婦女穿金戴銀,反倒開發出羽毛、蕾絲、金箔的裝飾
呈現出誇張、華麗、戲劇化的面具



只要是想要收藏,建議一定要買義大利的手工面具
手工面具價位也許貴一般品很多
但是真的可以仔細比較出品質跟手工…細緻度差很多!!
故若想買到地道的義大利手工面具,大多需要到專賣店裡購買
而且一定要記得試帶後在買,因為雖是手工紙製
東方人在臉頰與面型上仍是相當吃虧的

記憶中,在閒晃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家小店─CA'MACANA
在滿是面具店的威尼斯,一旁也有不少販賣面具的小販
店門口的超大月亮高掛,以獨特風格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家是一家生產傳統威尼斯紙型面具工作室
秉持遠古的手工工藝和使用原始材料製作面具,一代一代延續下來
所以…店內各式各樣面具絕非等賢之輩,也絕非工廠壓模後再做彩繪處理的
因為這裡的面具都是獨一無二也是手製的,每件作品都像是藝術品般珍貴
就連電影《大開眼戒》(Wide Eyes Shut)中的面具,也是出於此店
且店裡每件手工面具後面,都有威尼斯知名藝術家Mario Belloni先生的親筆簽名
Mario Belloni不僅製作各式各樣的面具還創作一些裝飾風格的雕塑
同時還為威尼斯歌劇院製作背景和道具,也為名人化妝舞會量身定做面具

當初看到他店裡的面具直覺…應該會貴到爆
實在也就不太敢在店裡流連忘返,甚至是失手
但回到台灣後,雖然也買了鑲有施華洛士奇水晶的面具
現在好後悔為什麼沒把店家拍下來



11天義大利蜜月行將近尾聲,畢竟都已千里迢迢來到威尼斯
路邊小販所賣的塑料開膜面具,價格約在10~30歐左右
五彩繽紛的面具反而無法吸引我,怎麼都看不到中意的樣式
甚至發了簡訊問了夜鷺他的面具哪買?花多少錢?

偏好可以戴在臉上的面具,一度心動想要帶個回去紀念
故丑角、有著鳥喙型的傳統面具
以至於裝飾得較華麗、整張臉的大型面具就不在我的欣賞範圍之內
所以能吸引我的大多都是這類半罩式的奢華面具
甚至曾在櫥窗裡看到一款像金屬刻出如羽毛般的輕透質感的縷空雕花面具
但要價百歐就讓我……好不容易燃起敗家的火苗再次被澆熄



直到小巷弄裡金光閃閃的櫥窗吸引了我
原來…不僅聖馬可廣場金碧輝煌,在小巷中的店舖櫥窗裡也閃耀動人
望著櫥窗裡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美麗面具
似乎都正召喚著我快帶他回家

朝著窗內那一個個鑲有施華洛世奇水晶的面具
我似乎已被蠱惑…再次鼓起勇氣走向店裡
只敢望向前台擺上正在特價的面具們
但看到喜歡有感覺的,動不動就50歐起跳
我那金牛座愛鑽牛角尖的個性再度發作
只要想到…華麗細緻的面具脆弱、難以攜帶(更不可能放在行李托運)
回國的路途及長達16小時的飛行中充滿了變數
這下就心可揪的可緊了!



但在煞車皮想盡理由的勸說下,像是他也可以情趣用品,增加生活氣氛
(所以我可能改天要戴著他睡,或未來戴著他在廚房做菜…??)
甚至開口說他來出錢買給我
於是乎…我終於心動了…
圖文完整版:http://www.wretch.cc/blog/ballade/12938841

說到義大利,大家直覺反應是義大利、咖啡、提拉米蘇、pizza…
但若說到…一半東方一半西方;一半土地一半海洋
在羅馬和拜占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泰然自若的威尼斯
你第一直覺反應會是什麼呢?
金獅獎?面具節?華麗又誇張的裝扮?Gondola?


記得在道奇宮中庭的一隅,展示了一艘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貢多拉
這艘貢多拉船尾不僅有棚子,船頭還有大片的雕花
船頭到尾的漆黑,顛覆了我對色彩繽紛、奢華的印象
但其實…早期為了防水,才在船身塗上了黑色瀝青或柏油

隨著全球貿易所帶來鉅額財富,威尼斯既奢華又墮落
貴族們乘坐雕刻精美、裝飾著緞子和絲綢的貢多拉航行河上,以炫耀財富
後來鮮豔的漆工取代及華麗地毯取代陰暗的顏色
後來威尼斯政府為了抑制奢靡的風氣,頒佈禁令,下令一律採用黑色
貢多拉裝飾自此統一漆成黑色,統一大小尺寸,便於船隻交錯及進出碼頭

貢多拉現雖多轉作觀光用途,令人更難以想像的是…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肆虐,死人無數
黑漆漆的貢多拉也曾擔負載運死屍的任務



船首銅刻的圖形相當的特別
7條橫杠代表著總督的帽子與威尼斯的六個行政區
另一邊的橫杠則代表與聖馬可廣場遙遙相對的、呈月牙形的朱德卡島
船首的銅刻也讓我想起蘭嶼的拼板舟,在出航時才插上的公雞羽毛人像



兩頭高翹呈現月牙形的貢多拉,完全由手工製作,是威尼斯特有
製造一艘貢多拉約需一年的時間以及8種不同木材共280多塊木頭
(杉木、橡木、櫻桃木、胡桃木、櫸木、桃花心木、落葉松和石灰)
獨有的貢多拉製造業,曾是威尼斯造船業繁榮發達的縮影
現在造一艘貢多拉可是要價3~4萬歐元美艘

想坐上這充滿詩情畫意的船,可得付出不小的代價
在威尼斯搭貢多拉的價馬可是公訂的,不同時間也有不一樣的價錢
坐上一趟、短短的30~40分鐘得花上35歐,最貴可以到100歐價目表
但來到威尼斯的旅客一點也不心疼,因為…這很可能一生僅有一次的機會
就像去日本泡湯吃懷石料理、西班牙看鬥牛….等等
現在不坐,可能以後很難再有機會、甚至是沒機會坐



船兒沿著寬窄的河道緩緩的移動著
河道縱橫交錯、風格各異的橋樑相互串聯
一棟棟斑駁古意的威尼斯風格建築,依然保持著當時的面貌和風采存
兩旁的景色有如火車窗外的景象連綿不絕



住家靠窗與陽台的地方多擺設花朵
鮮艷的花朵從陽臺伸展出來,與水渠相應格外美麗

古老的水道中,細長的槳在平靜無波的水面也激不起漣漪
四周只剩船夫划槳水流動的聲音
坐在黑底襯金再加絲絨椅,想像著自己就像16世紀時的貴族
悠遊於威尼斯的懷抱,真的讓人宛如進入童話故事般
雖然船上穿著橫條紋的船伕沒有開口唱歌
大家靜靜地享受那獨有片刻的寧靜,忘記現實、融化在這獨特的魅力中



美景當前,依水而居的威尼斯人仍得面對日常生活的糟糕事
在沒有下水道系統的威尼斯,污水處理全靠潮汐漲退解決
故環繞四周的海水仍可以嗅到微微的腥臭味
還好那時是寒冷的冬天,可想而之夏天時的味道必定比現在來得更重



運河的水位靠潮汐調節,潮汐漲退,海水由三個缺口湧入這片沼澤地
在狹窄的運河中,不僅有船隻交會的時候,甚至得面對90角的大轉彎
一方面要平衡船身、施力讓船前進,同時注意附近的船隻以防擦撞
這些考過「駕照」或代代相傳的貢多拉船伕身經百戰、工夫一流
除了船槳外,偶爾也要動用萬能的雙腳幫忙,能夠順利讓船隻不互相碰撞

目前在威尼斯約有400名的貢多拉船伕
過去貢多拉船伕是世襲的工作,都為男性工作者
當地甚至傳說,古時候的船伕天生有蹼腳,能在水面上行走
這些穿著橫條紋制服,身為貢多拉推手的先生們
(不好意思…天冷,都穿了外套包了起來)
他們對城中曲折複雜、像蜘蛛網般密佈的水道嘹若指掌


在沒有車輛行走的威尼斯,遊人、居民進出靠船,搬家也靠船
想當然生活上所需的日常用品,也都靠船舶接運的方式
也難怪…威尼斯居民目前的生活成本
要比20公里以外莫利亞諾的生活費用高了兩倍,且仍持續上漲



遊船的過程中,除了橋與建築物外
看見最多的莫過於各式各樣、不是載客的船隻
這應該是挖河道淤泥用的挖土”船”吧!



一艘艘被纜繩牽繫在碼頭上的Gondola、隨浪潮上下擺動
蜿蜒的水巷千曲百折、縱橫交錯,漂浮在碧波上的浪漫
處處是一樣的水道,處處是一樣的房子,處處是一樣的拱橋
建造在水上的城市~構成了威尼斯古典而浪漫的城市風情
圖文完整:http://www.wretch.cc/blog/ballade/12932555

自在飛翔海鳥、古老的教堂
這是個只有水、沒有馬路的世界

坐在船頭,往兩岸望去
一根根的木樁深深的插在沙洲之上,硬木樁撐起之夢境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藝術名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城市
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由118個小島組成
177條運尤如河蛛網一樣密布期間,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
擁有120座各式教堂、120座鐘樓、64座修道院、40多座宮殿的威尼斯
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意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從淤泥之地到海上霸權,一度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
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是繼佛羅倫斯和羅馬之後的第三個中心
如今觀光收入連年升高,但當地居民不斷地流失,現僅有7萬人左右



貫穿威尼斯的是威尼斯人口中的「Canalazzo」(大運河)
沿著古代河床而走,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流過威尼斯的中心區
從帝國建立之初,它便是該城的主要通衢

大運河的兩岸擁有超過170棟建築,多是13世紀至18世紀的建築
有拜占庭風格、哥德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
地基淹沒在水中的建築,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
似乎也隨著潮汐的韻律而擺動
也難怪…1495年法王查理八世的大使形容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街道」



一天兩夜的威尼斯之旅
由這裡開始,也在這裡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