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育兒觀念15大謬誤-4
謬誤5:類固醇副作用多,所以小孩有氣喘,醫師開短期類固醇,最好不要服用?
類固醇在治療過敏範疇中,是很常用的一種藥物,因為它有顯著的抗發炎作用,如果正確使用效果良好,不過也有其副作用,因此大多數人聽到類固醇常抱以負面的想法。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如果小孩真的有氣喘疾病,那麼氣管裡會有大量的發炎物質,因此除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之外,醫生可使用適量、短時間的口服或吸入型類固醇,具有短暫控制的效果。至於所謂的副作用,除非是「長時間」的使用才會產生,因此只要掌握少量、短期(1~2個月),就不用太擔心,如果不及時使用藥物控制而讓病情惡化,反而是比較危險的做法。此外,周怡宏醫師也提醒,判別小孩真的是否為氣喘,或者只是單純的支氣管炎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用藥和治療方式上具有極大的差異。
謬誤6:有輕微感冒,咳嗽或流鼻水症狀,最好不要打預防針?
根據各國衛生屬的規範,感冒絕對不是打預防針的禁忌。周怡宏醫師說明,只要小孩不在急性期、活動力好、沒有發燒,都可以打預防針,除非正處於身體器官功能異常,由醫師評估後才最好不要打。
謬誤7:只要出過麻疹或德國麻疹,以後就不會再發,所以寶寶不小心被傳染後,就可一勞永逸?
目前針對水痘、麻疹其實都已經有疫苗可以防範,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大約在寶寶一歲時即可接種;而麻疹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 95%以上的人接種後產生主動免疫,大約在寶寶1歲時即可接種,打完後發生機會低,就算真的發生,症狀也會變輕。周怡宏醫師指出,如果在一歲還沒接種疫苗前感染,頂多也是發燒、出疹等症狀,且一歲前因與外界的接觸機會不大,因此得到的機會也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