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類
  • 心情抒發

懷孕期間母體焦慮不安會增加嬰兒ADHD(過動症)的風險



文章116

活動0

發表日期2008年2月20日

2008-02-20
資料來源: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標題:懷孕期間母體焦慮不安會增加嬰兒ADHD(過動症)的風險
對大多數的女人來說,在懷孕期間容易感到壓力和焦慮,準媽媽會擔心他們未出生的嬰兒未來會面對的種種生活壓力。
  在懷孕期間某種程度的焦慮可能是無法避免的,然而卻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母親太過焦慮會影響小孩子,甚至影響他們出生之後的發育。
  一項最近出版的研究指出,母體在懷孕早期,焦慮不安的程度與小孩成長後缺乏注意力過度活躍(ADHD)有強烈關連;兩者間的關連比其他會影響孩童時期的行為問題的預先因素還要強,這些因素包括懷孕期間抽煙、嬰兒體重不足或是母親的壓力水準。
  研究調查結果支持略微受到爭論的想法,認為嬰兒在子宮內所暴露接觸到的在意受感染的人身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能會造成後續一些疾病或是情緒混亂不安的問題,即所謂的「胎兒的規劃假設」,這項理論認為,在懷孕期間的特定的時間點,胎兒在子宮環境所接受的暴露,對大腦發育有很重要的影響,因而影響未來的健康。
  研究人員Bea Van den Bergh向WebMD表示,仍有一些強烈的證據顯示,懷孕時期的焦慮會導致胎兒產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過度活躍的風險;很明顯地,遺傳基因的易染病體質在這些混亂失調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這也顯示了環境因素與基因間的交互作用。
  母親在嬰兒出生前的焦慮不安
眾所皆知,在懷孕期間的壓力和焦慮會讓女性有流產或是早產的風險,或是容易生出體重不足的嬰兒,但很少有人類研究探討懷孕期間母體的焦慮不安,可能對嬰兒長大後的長期發育健康會有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Leuven的比利時天主教大學的Van den Bergh和他的同事調查了71位母親和他們第一個孩子,從懷孕初期一直追蹤到早期的孩童時期;這些母親填寫了專門設計來測量懷孕期間的焦慮指數的問卷,並且評量這些孩子在8-9歲時,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以及其他行為混亂失調的情況。
  結果顯示,母體懷孕初期(約懷孕12-22週)的焦慮程度與孩子患有ADHD有關,之前用同一組母親與孩子做出的研究顯示,在胎兒發展期間母體的焦慮與孩童時期早期的容易興奮與急躁的情況有關,這些研究調查刊於最近一期的Child Development。
  協助孕婦減輕壓力而非一味責備媽媽
Van den Bergh表示,懷孕的女性應該盡全力減少生活上的壓力與焦慮不安,尤其是在懷孕初期。
  這項研究調查結果可能會造成懷孕女性擔心,他們擔憂焦慮會影響未出世的胎兒,但研究人員表示,希望藉由這項研究,可以引導幫助發展更好的方法,來教導懷孕期的母親處理焦慮的情緒。
  • 加入最愛

  • 檢舉文章

  • Line分享

  • FB分享

文章116

活動0

發表日期2008年2月20日

蒲公英元月月訊首頁教養文章分享
「不專心過動兒」的特徵 文�黃莉莉所長


所謂「不專心過動兒」通常有下列特徵:
● 好動
有的孩子自胎兒期起,即以頻繁、劇烈的胎動,影響母親的正常起居,出生後更是典型的磨娘精;也有部份的孩子在周歲前非常安靜,會走路之後才變得過份好動。他們整天無法靜坐、爬高爬下、橫衝直撞,父母的管教效果不佳,在課堂中更令老師頭疼。其實,這些孩子並非不知道父母的期許及老師的教誨,只是連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
●不專心
環境中任何的小刺激,如:窗外的雨滴聲、小鳥的叫聲,都會使他分心。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靜不了三、五分鐘就要起來走動,所以常常無法完整的做完一件事情;有的甚至會自己想得出神,精神很難集中。
●衝動
凡事不經思考就先行動,因此同一個錯誤可能犯上十次,仍得不到教訓。尤其無法忍受等待與挫折,因此團體遊戲時呈現不守規矩、為小事情激動得發脾氣、拒絕學習困難的事物,都是常見的現象。
●感覺統合失常
前庭系統發展不足,腦中渴望前庭刺激,因而動個不停,但活動的品質不佳,如:平衡性不好:粗動作技巧差,常跌倒撞傷;精細動作協調不良:常弄壞物品、玩具;視知覺障礙:拼圖拼不好、認字慢;聽知覺障礙:語音分辨不清、聽覺記憶力差;語言發展遲緩等。
●學習障礙
因為不專心,缺乏思考的習慣,以及感覺統合功能差,影響學習吸收力及操作表現,故其學業成就常與智慧潛力不成正比,而有低成就的現象。
●情緒障礙
經常被責備、生活中屢遭挫折、人際關係不好,在小小心靈中對自我的形象概念很差,因此情緒低落、性格不穩定。
●行為問題
由於行為衝動、常與人發生衝突、或因屢次犯錯、或者功課寫不好,故以說謊來文過飾非、逃避責任;而這類問題通常在上小學之後有越來越明顯的跡象。
如何教養不專心的過動兒-綜何性的教養計畫
●提供充足的感覺統合遊戲機會,使生理機能發育成熟
嚴重的不專心過動兒,因動作笨拙、缺乏耐性,且破壞力極強。中度的不專心過動兒,其活動本質常是無意義的盲動,從來不做深入的探究;即使靜坐時,也像小猴子般,手不停地在身上抓來抓去,或不停地玩弄觸手可及之物,令人擔心他無法吸收外界的刺激,變成學習障礙的孩子。同時大部分過動兒活動品質不佳,父母可從孩子長撞青、跌傷、衣褲磨破的現象中看出。因此治本之道應是讓孩子從事對腦部發育有幫助的感覺統合遊戲。例如常以海綿、毛巾、刷子等物揉搓其身體及四肢,以安定孩子的觸覺系統;以攀爬、翻滾跳躍、溜滑梯、盪鞦韆等活動,促使前庭及運動覺系統運作正常,以催化腦部發育的成熟。如此,能提早結束過動期,使孩子的專心度增加,提升動作的技巧能力,進而強化自信心。
●施以持續的心理輔導,使心理建設落實
過動兒在日常生活中,因經常被責罵、嘲笑,久而久之,認為自己是不乖、差勁的孩子,形成自卑、不求上進甚至故意唱反調的個性•有鑑於此,父母宜每天撥出一、二十分鐘的時間與孩子談心,讓他們把所遇到的困難,所遭受的委屈,娓娓道出;並以同理心取代理性的批判,先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以減輕其心理壓力,再提供具體的指導,逐步幫助孩子克服日常生活及學業上的困難,以重建孩子的自信心及自尊心•當心理建設扎根後,孩子會形成自我督促的內在動機,這是孩子自動自發、自求上進的原動力,也是孩子步上新生活的開始。
●建立明確的行為改變計畫,培養社會性行為
幼小的孩子對於是非善惡尚無概念,如果父母長輩未給予明確一致的行為規範,將加重不專心過動兒的行為問題。經研究發現,大多數與爺爺奶奶同住的這類兒童,常因兩代教養態度不一致而使他們的問題更形嚴重。反之,過於嚴苛,經常情緒化地打罵孩子的方式也不對,因為如此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欲矯正孩子的偏差行為,可利用行為改變的方法。正確的行為改變技術是將孩子較易改正的一、二項行為列為首要的改正目標,並與孩子事先溝通,讓其充分了解,不好的行為出現時要接受懲罰,反之,則可得到獎賞;然後將此計劃繪製成表,張貼在孩子容易看得到的地方,以達到隨時隨地提醒的目的。一旦需懲罰孩子時,父母切記不要情緒化,應理性地告訴孩子所犯的錯誤為何,同時明確地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才是對的。此外,也讓其了解現在雖處罰他,但父母仍愛護他、願意幫助他。一般說來,執行此項計畫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家人態度不一,或是態度前後無法一貫,以至成效不彰,且常為此破壞家庭的和諧。所以最好夫妻一起接受諮詢,甚至同住的長輩亦共同加入,建立共識,協力執行,以確保計畫的成功。
檢舉此篇回覆

文章116

活動0

發表日期2008年2月20日

有人可以解釋我的疑惑嗎???

我的胎動就是屬於頻繁且一刻不得閒
我很懷疑他到底有沒有睡著過
只要我有意識他就是隨時在動
因為這是第2胎 相較老大的胎動 實在太誇張
我開始擔心起adhd(相關研究指出胎兒時期即已頻繁胎動呈現)
檢舉此篇回覆

文章10856

活動0

發表日期2008年2月20日


媽咪...
胎動不等於過動啦,有胎動才是好事吧。
想想,如果今天反過來,第一胎胎動很多,第二胎胎動很少∼那妳才真的會緊張死吧XD

而且文章標題就說明了"母體焦慮不安....",所以妳就不要再焦慮,就會有開心的寶寶囉:D

不過我看過一個報導,過動兒可能是基因的關係耶@@?
(這下會不會又有媽咪說要去檢測過動基因了XD)

我的原意不是要嚇人啊)))))))))



阿貓
1203503497_eef7f2792dc07af7b6ebf24ab3ecd928.jpg
檢舉此篇回覆
感謝您,於veryWed分享您寶貴的經驗,送出前請詳閱以下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