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類
- 情報分享
【好文分享】有愛 更要會溝通
溝通小秘訣 「談」出好感情
|
【聯合報/曾心怡/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暨精神醫學部】
張太太與先生結婚十年,覺得可以聊天的時間越來越少,有時和先生抱怨工作上的事,先生的回應總令她感到冷漠也不被了解;甚至還因此發生爭執被先生抱怨無理取鬧,讓張太太備感挫折,甚至開始思考婚姻的存在必要。
溝通是人際關係建立的基礎,影響我們與別人關係品質的決定因素,若我們同時注意言語的表達與非語言的意涵,更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常覺得和熟人不必過於客套,但往往也此讓對方有不好的感受。舉例來說,「吃飯了喔!」「喔!」倘若多說幾個字,如:「好!謝謝!馬上來喔!」可以給對方很不一樣的感受。 知名的咖啡連鎖店在招呼客人時常說:「今天我們要喝點什麼呢?」而不用「你要喝點什麼?」用「我們」代替「你」,立刻就將彼此的關係連結起來,讓對方窩心。
當要表達親近或安慰時,坐在對方的旁邊會比坐在對面更有陪伴的效果。若要專注傾聽,可以將眼神聚焦在對方從鼻尖到下巴之間的位置,如此的視線角度會比直視對方眼睛更為溫和。
常到門診求助的夫妻常會的共同點就是,怯於表達給對方的肯定與心意。每每聽到的答案是:「講這個太肉麻了吧!」。雖然含蓄的心意也很美,但試著轉念,若自己聽到對方的貼心話語:「你今天幫我分擔家事,真是讓我輕鬆不少。」「謝謝你付出了這麼多。」是不是也會讓我們非常感動呢?
制約理論提到,任何正向行為都需被有形或無形的事物增強後才能持續,如果對方的行動真的讓我們感到窩心,經由表達肯定,才能讓對方了解並繼續維持。
爭吵激烈時,往往因情緒失控說出傷人的話,事後會發現於事無補,也更破壞彼此和諧。因此氣頭上時,想開始說出「對人不對事」的氣話時,就是應該要暫停一下的時候,讓彼此都冷靜一下,使情緒漸漸趨於平穩時再進行溝通,才會是有效解決爭端的方式。 |
有愛 更要會溝通
|
【聯合報/張立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
「出國玩得很爽吧?你根本就是把自己享樂,放在我的需求之上!」
林先生結束一周旅行,踏進家門,就聽見太太的「問候」。
林先生回想,出發前,太太說不方便請假,也體諒他的辛苦,讓他去日本玩一趟。但現在太太的意思又是:當時不該出國,該配合她延期。怎麼會這麼矛盾?
他再三跟太太保證,她的需求當然高於自己的享樂。而且,如果她真的希望兩人同行,他一定會延期。可是,當時她明明沒說啊!
她反駁:「這還用我講嗎?要是以前的男朋友,就知道要延期,配合我一起出國!」這下,林先生也回嗆:「要是以前的女朋友,就知道要如期配合我一起出國!」
兩人愈吵愈兇,最後,在親友的建議下,來精神科門診。醫師問他們一個問題:「你的行為,能夠讓你得到想要的東西嗎?」
雖然兩人都深愛對方,都希望對方愛自己;然而,採取無效溝通方式,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還搬出前男女友的完美「神話」,等於在憤怒的火上,灑下嫉妒的油,火勢因而失控。
愛不是問題,溝通才是問題。有效的溝通技巧,包括三步驟:第一步,雙方把自己意見表達清楚,且確定對方瞭解。若能清楚表達各自需求,就能免除誤解。
第二步,討論什麼方式對婚姻最好,不是只對一方好,另一方得犧牲。如果只壓抑單方的需求,「犧牲」再偉大,常倒過頭來「犧牲」了婚姻。
第三步,假設沒有共識,就想出更多方案。選擇題會比是非題容易得多。
為何兩人會形成這種病態溝通?兩人在權威式管教的家庭中長大,比較低自尊,日後會選擇一種「有所得」的婚姻。一方面,他們「神化」另一半,以滿足自己所缺乏的種種特質,婚後就必然幻滅;二方面,他們創造「神話」,把伴侶當成全知全能、完美無私的父母,一味「索求」而不「付出」。
他們也因為低自尊,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極力製造完美形象,隱藏自己的需求。因此,也習慣用「水晶球」,猜對方的想法,也要對方猜自己的想法。他們常猜錯,也不想跟對方驗證,不斷要印證自己若能清楚表達各自需求,就能免除誤解。不值得被愛的預言。衝突也就不斷爆發了。
走出「神話」,迎向「現實」,人間夫妻,才能成為神仙眷侶! |
加入最愛
檢舉文章
Line分享
FB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