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鈺鈴;採訪諮詢�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暨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黎璧賢;執行�蘇麗華】
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暨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黎璧賢說:一般父母會格外重視「爬行」,主要這是寶寶動作發展的一大步。同時對照顧者來說,寶寶學爬後,也需要特別留意整體居家環境的安全。
但臨床上偶而會發現寶寶跳過爬行階段,直接嘗試站立走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對寶寶日後的動作發展或身體發育會有影響嗎?
5大因素影響寶寶爬行
爬行是屬於人體控制運動的本能發展鄰鄲酷酴,輕輎輓輍黎璧賢主任說:「當寶寶的腦部發育到達某一個程度,周邊神經系統的串連也達到階段性的需要,神經及肌肉協調都成熟了,又沒有外力限制的話,寶寶自然而然的就會開始學爬了。」
因此影響寶寶爬行的因素大致上可以分成內、外在兩方面來探討:
【內在】
1.神經細胞的功能正常 若腦細胞缺損(例如腦性麻痺),或者肌肉張力有異常(例如唐氏症)的寶寶 就算要他像一般正常寶寶爬行是有困難的。
2.神經系統與肌肉骨骼關節合作順暢 如上述,爬行是寶寶身體發育和動作發展到達一定程度,相互合作下的動作成就。
3.寶寶的個性 「活潑好動的寶寶,相對的比較有跨出去探索的意 但較胖寶寶可能會因為肌肉和神經的負荷不足,而裹足不前。」關於這一點,黎璧賢主任認為是照顧者比較容易忽略的地方。
【外在】
1.環境
即使寶寶準備好了要爬,但是照顧者經常給予活動空間的限制,例如經常坐學步車、抱著、揹著等,寶寶當然會被剝奪體驗學習爬行的樂趣。
2.教養
這是指父母親或照顧者的觀念,因為有些人認為人類是行走的動物,「爬」只是一個過程。略過爬行,之後還是會走路。反之,父母親若認同爬行之必要性,他們會鼓勵、誘導甚至是訓練。
不爬寶寶的2個疑問
【Question1】略過爬行正常嗎?
臨床上偶有少數寶寶幾乎完全沒有爬行就會走路,對此,黎璧賢主任說:「醫學研究至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正式的報告可以證明不爬的寶寶會對日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只要之後的發展(例如走路)都正常,父母則無需擔憂。」
【Question2】
不爬會有什麼問題或影響呢?
黎璧賢主任建議,寶寶爬行最好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下自然發展。坊間所謂的多爬或者多抬頭會幫助寶寶腦部發育之說,其實還沒有科學實證。
【爬行的意義】
雖然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研究報告指出:沒有經過貼地爬行或一般爬行等就會走路的寶寶會影響他日後的腦神經功能發展,但寶寶爬行還是有它的意義:
1.代表寶寶的視覺及其協調功能更精進了
視覺常扮演著調整「坐姿轉移到爬行,爬行再轉移到站姿」的重要知覺。
2.代表寶寶的腦部及手腳運用更自如了
較為成熟的爬行動作,像是左(右)手搭配右(左)腳前進,接著右(左)腳搭配左(右)腳前進。
3.代表寶寶的力氣更大了
寶寶的肌肉張力夠,足以負荷身體前進,而且爬行趨近全身運動,寶寶活動量更大,需要更多的體力來應付喔!
4.代表寶寶更能自由探索週遭世界了
總之,這階段的寶寶正在整合影響姿勢及平衡感的視覺、前庭覺以便達成腦、眼、神經、四肢及軀幹等協調,為下一階段的重大發展做預備。
寶寶爬行3要記
【時間】
6∼7個月大可說是預備期,有些會先翻身然後開始爬行動作出現;但通常在7∼10個月大時會爬的最多。黎璧賢主任提醒:「若寶寶在10個月大至一歲之間若仍無爬行跡象,應該求助於小兒腦神經科醫師,以整體評估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方式】
寶寶爬行的方式因人而異,黎璧賢主任以兩個英文字來說明:
1.creeping:蠕動、緩慢前進、貼地式的匍伏前進、或者以單手或雙手往前挺的移動,也就是驅幹接觸地面,兩下肢伸展在後的爬行。
2.crawling:爬行、兩手兩腳觸地爬行、或將軀幹高抬的爬行動作,是一種較為成熟的爬行方式。 另外,寶寶一開始爬行,可能會後退、橫行、單手、雙手……各種奇怪的姿勢都可能出現,過程中不需太刻意矯正,只要最後能成熟進步到雙手前進即可。
【安全】 黎璧賢主任特別強調,爬行代表寶寶的活動空間需求變大了,父母或照顧者尤其要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除了給予爬行的空間必需清潔外,油漆碎屑以及易誤食嗆傷的小東西最好都要遠離寶寶! 不要有的東西:電線、插頭、繩索、尖物,以及會讓寶寶食入嘴巴的東西都要提防。 不能去的地方:浴室和廚房的危險物品多,一定要避免寶寶單獨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