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恐惧」的感觉,当人们遇到不熟悉的事物或着感受到威胁时,就会诱发出这种情绪,而大人们通常可以控制这种感觉,但如果是小孩子呢?要如何安抚他?



「害怕」就像是大脑里的「警报器」,提醒我们注意那些「不寻常」刺激的出现,让我们可以保持警觉状态,以免受到危险。特别是四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自我保护」的能力尚未成熟,因此特别容易感到害怕。

此时,如果「刺激物」一直存在,就会引起「攻击逃跑反应」。孩子往往会拉着你想要离开,而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直到「刺激物」完全消失为止。当孩子感觉恐惧时,最需要的是爸妈紧紧的拥抱,给予他所需要的「安全感」。

「恐惧」并非是一个完全负面的情绪,而是「维持生存」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危险、搞不清楚害怕,带他出门一下子想要冲过马路、一下子想要站到桌子上,你觉得好吗?因此,请不要过度的责备孩子,为他贴上「胆小鬼」的标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只是过度的小心谨慎,那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情。

首要提供他安全感

当然孩子感到「害怕」时,有时我们无法立即带他离开「刺激物」、脱离恐惧。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时,我们可以运用以下三个原则:

一、给予安全:当孩子觉得恐惧时,最需要的就是你给予的「安全感」,请抱起孩子,让他知道你会陪伴在他的身边,不会离开或消失。藉由你的安慰与信赖,孩子才会渐渐的愿意尝试鼓起勇气。这时,请千万不要对他说:「再哭我就不抱你!」这往往只会让孩子觉得更加的恐惧,而哭闹不止。

二、转移注意:孩子因为害怕的关系,往往会一直盯着刺激物,结果反而会愈来愈紧张,而更加的害怕。此时,请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不会害怕的事物上,例如:孩子怕站在台上的小丑时,可以请他找找看,到底姊姊和妈妈坐在观众席的哪里。透过你的引导,让孩子的视线离开小丑,在寻找的过程中,情绪就会渐渐的稳定下来了。

三、保持距离:让孩子与「刺激物」先拉远距离,这时请不要提到「勇敢」、「可怕」、「胆小」这些字句,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观察时间。在保持适当的距离后,他的安全感会渐渐加强,就会发现其实不那么恐怖。自然也就会愿意尝试接近看看,而变得较有勇气了。其实,孩子需要的只是多一点时间而已。

切勿嘲笑孩子胆小

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请千万不要连推带拉的,硬要他离开你的身边,更不要嘲笑孩子胆小,那些都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喔结果不但无法让孩子变得勇敢,反而会让他的胆子愈来愈小。勇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谨慎小心,而不是义无反顾的往前冲刺。你的陪伴才是孩子的安全与依靠,才能产生勇气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