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各類化石標本都以哺乳動物化石為主,鳥類化石標本幾乎是一項空白,在研究鳥類方面缺乏必要的事物信息源。近期,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經過多方積極努力,徵集到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標本,經中科院專家鑒定,具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和研究價值,填補了一項甘肅鳥類化石收藏中的空白區。
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在一號館開館前,曾發現過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當時由於縣上經濟拮据,也沒有認識到鳥類化石的珍貴之處,再加賣方索價過高,當時沒有及時徵集,導致珍貴鳥類化石外流,成為化石收藏史上的一幢憾事。這具鳥類化石被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搶先徵集,成為鎮館之寶。
近兩年,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徵集到一件屬於晚中新世地層中的大型地棲鳥類腰帶骨骼。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侯連海等古鳥類專家研究,屬早期的鳥綱、平胸目、鴕鳥科,鴕鳥屬(Struthio),是一種新的種類,根據動物化石的稀有性,在臨夏盆地首次發現,並命名為“臨夏鴕鳥”。“臨夏鴕鳥”一種巨型鳥類,比現在的非洲鴕鳥還大,鴕鳥是現存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鳥類,它的前肢已經十分退化,胸骨不具龍骨突,沒有飛行能力,兩趾行走。甘肅鴕鳥的資料代表了早期鴕鳥保存最好的骨骼標本之一,這一發現也將鴕鳥在中國生活的歷史向前推移數百萬年。在鴕鳥化石中,“臨夏鴕鳥”具有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腰帶。“臨夏鴕鳥”的發現表明晚中新世鴕鳥已經廣泛分佈於非洲和歐亞大陸。鴕鳥早期的資料,都發現於上新世後;“臨夏鴕鳥”地質時代,為晚中新世。“臨夏鴕鳥”化石通常和三趾馬動物群共生.化石產出地區臨夏新生代沉積盆地從漸新世至全新世的地層保存連續完整,產大量哺乳動物,其中也含不少鳥類化石.其生存環境為廣闊的濕地和草原.
鴕鳥是最大的鳥綱動物,據古生物學家考證,在地質時代第三紀時期晚期,鴕鳥廣泛分佈於歐亞各地。後來,由於地殼變動,受大氣候、生態環境劇變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其它地區的鴕鳥先後滅絕,現今的鴕鳥只分佈在非洲沙漠、中南美洲、澳大利亞大陸極為狹小的地區,它們分別是非洲鴕鳥、美洲鴕鳥、澳大利亞鴕鳥三兄弟。它們個頭大、腿高、頸細長、頭小,視覺敏銳、聽覺靈敏,能很好地適應草原生活。
但甘肅和政博物館館藏“臨夏鴕鳥”只有一件鳥類腰帶骨骼,對進一步研究鳥類化石演化還有一定的難度和困難,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一直尋找這方面的有力證據與資料。近期,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發現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後,通過多次跟賣方商議、洽談、爭取,最後徵集入館,沒有讓這一珍貴鳥類化石外流。這具鳥類化石被中科院專家鑒定,這一具比較完整的鳥類化石標本,也屬“臨夏鴕鳥”。鳥類整體上要形成化石的概率非常少,而且要見到它的機遇更是難得,所以在研究鳥類化石標本上非常有意義。但這具“臨夏鴕鳥”化石保存完整,像這類比較完整的鴕鳥化石,迄今為止在全國各大博物館很難見到,是一具難得的鳥類化石標本,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臨夏鴕鳥”的發現不但豐富和充實了鴕鳥資料,而且填補了和政館藏化石甚至全省化石收藏中的的一項空白,對進一步研究鴕鳥類早期演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實物證據GAPSK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