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孩子不愿意吃某样食物时,家长为了增加诱因会开出各种条件,殊不知这招会让孩子更讨厌这样食物。那么,话该怎么说呢?

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饭时,爸妈常会利用奖赏的方式游说,从行为改变技术的角度来看,提供正向刺激来引导孩子增加某项行为的做法是有效的,但在饮食教养研究却发现,运用这方法竟可能产生反效果!

研究发现,通常成人用其他食物,或是孩子有兴趣的活动(看电视、玩游戏)做为奖赏而叫他们吃的那种食物,孩子会更不喜欢。也就是说,如果妈妈说:「吃完你碗里的青菜就能吃冰淇淋!」孩子会更讨厌青菜。显然小孩并不会如大人的想象,听到妈妈说这句话之后想:「哇!太好了,吃青菜真好,吃了它们可以帮助我吃到冰淇淋!」实际上多半是:「哼!讨厌的青菜,要吃完才能吃冰淇淋!都是它害的!」


当做奖品的一定更棒?

而被当做奖励品的冰淇淋(或游戏、饼干、糖果……)经过「做到A才能B」的步骤加持之后,地位更是水涨船高,相对的,前面那个我们想让孩子吃完的食物,完全被踩在脚下了。

不管是做为什么事情的奖赏物,被当做奖品的食物,会让孩子有更高的喜好度。在竞赛活动中获得胜利、努力写完繁重的功课,或是好好吃完青菜所得到的奖品,对孩子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奖品本身,还被赋予了荣耀与肯定,因此,做为奖品的食物会使孩子更珍惜、更重视。颁奖的同时,不只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同时也是肯定了这项食物,孩子会认为这个食物被当做奖品,表示它比较棒。

重点不在于「吃完青菜才能看电视」或是「没吃完青菜就不准吃冰淇淋」的顺序,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就是条件交换,就是让孩子认为都是青菜阻碍了我的快乐。那么,该怎么说呢?


应跟孩子说明吃饭的目的

其实很简单,把饮食的重点放在「吃饭的目的」:长高、强壮、有精神、不生病、更专心。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所以需要某些食物的帮助,达成目标后,如果还有时间、胃口,想再吃点心,当然没问题!

话要怎么说呢?「今天有冰淇淋,吃完饭(营养先吃够)、有时间的话(动作要快)我们可以吃一些。」同样提醒孩子饭后可以吃冰淇淋,但不是做什么事的代价,而是当身体具备了需要的营养,若尚有余裕自然可以灵活运用。

跟读书一样,我们担心孩子为了奖励、为了父母而读;关于吃饭,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为自己的健康把关,但是培养孩子饮食观念有时候可以倒过来讲。当孩子询问是否可以吃点心时,爸妈不用立刻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孩子检视自己的饮食状况。通常我会问:「你吃饱了吗?你已经吃了足够的饭、青菜跟肉吗?水果吃完了吗?」当孩子一一确认后,我会回答她:「既然该去你身体里上班的营养小子已经够多了,还想吃东西就自己决定吧!」

但是当孩子说想吃点心,而爸妈请孩子检视自己饮食状况,却发现没有达标怎么办?研究还说,当孩子抱怨食物时,如果父母跟孩子协商要吃的量(例如只要吃一半),孩子之后会增加抱怨以达到减少量的目的。这可不是提醒我们要坚守原则,非逼着孩子吃到要求的量不可,我认为这是告诉我们不要让事情演变到孩子必须抱怨的程度。我们的态度是一起想办法,想想是不是下一餐多一点菜、冰淇淋加半碗绿豆汤,或是饼干配上一杯牛奶。总之,从帮助孩子达成愿望的角度出发,才可能引导孩子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前进。


食材创意拼盘

开学了,到处都在教妈妈怎么做可爱的便当,卡通人物、动物造型应有尽有,结果把灵巧妈妈累垮、把手残妈妈逼疯?放开那些制式的卡通造型,把机会让给孩子,在碗盘上作画、搭配创造饮食新配方吧!

科学家发现经验愈丰富的人,大脑内的回路就愈密集、点子愈多、创造力也愈强。小孩本来就是最有创意的,因为他们对各种东西没有太多制式的思想窠臼。创造力需要随时练习,才能有开放和弹性的思想,也才能时时刺激活化各个神经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