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醜得讓人哭”,是缺乏工匠精神

 

■ 觀察家

 

出版社應該著力經營,從課本整體設計、排版到插畫,多一分匠心,不要吝嗇在這方面的資源投入。

 

關於小學教材,輿論普遍關註的是內容。其實,小學教材的排版、插畫,也值得關註。

 

近日,有文章稱,當我們把今年最新的小學一年級教材,和三十年前的小學教材一起擺在眼前時,最令出版界難堪的事情發生了:現在的小學教材醜得讓人想哭!作為新時代的課本,除了紙張和開本外,從整體設計、排版到插畫,藝術水平幾乎全面倒退。

 

這樣的討論無疑是有價值的。對於一個個開蒙的學子,小學教材裏的插畫、排版以及文圖搭配、色彩運用等,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本身就是教材的本體。什麽叫“圖文並茂”?什麽叫“審美教育基礎”?朝夕相伴的教材應該是主渠道,是童蒙之眼感知未知世界的第一步。

 

如果這第一步就馬馬虎虎,甚至是簡陋到造作、扭曲到虛假,又怎麽能夠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美的種子?

 

比如,要不要遵循基本的比例關系、透視原理?色彩的濃淡、線條的舒暢是不是也該考慮?再如,整體的排版是不是也要多一些藝術性的考量,並盡可能多一些想象的空間?還有,圖畫的世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與現實契合?即便是我們想營造一個書本的世界,是不是也該始於藝術、終於藝術?

 

美育不會從天而降,而是要有傳承、有普遍認知。有什麽樣的教材,就會有什麽樣的民眾,反過來說亦然。目前需要做的,正是要喚醒沈睡的美感,一點一滴地做起,讓我們的孩子們逐步生出一雙雙審美的眼睛。

 

好的美感一點也不高深,審美從來也不遙遠,任何藝術均來源於生活。孩子們的課本一定要貼近真實的生活,反映日常百態。清清的,像透亮的山溪;淺淺的,像拂面的微風。一個充盈的童稚世界,就是成人所能給予他們的全部。這樣,熏陶、濡染的時間久了,美感自在其中。

 

說到底,有些小學教材的粗糙、簡陋、醜得讓人哭,也照見了當下教育領域的急功近利。殊不知,小時候沒有建立對美的認識,很可能,孩子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彌補。

 

多年以來,我們對教材內容高度重視,在“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外,往往無暇顧及其他。國人在審美上的斷層,並不是可以輕易補上的,這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出版社應該著力經營,從課本整體設計、排版到插畫,多一分匠心,不要吝嗇在這方面的資源投入。

 

既然教材本身就是出版社的“鐵桿莊稼”,那麽為什麽不能精益求精,讓這些“鐵桿莊稼”更茁壯、更健康、更美好?在排版、插畫方面的偷工減料,將會嚴重傷害教材出版社的聲譽。

 

另外,教材主管部門對這種情況,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是要將教材的美感與內容的精致一並考慮。要知道,文圖俱佳的教材,才是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