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認識3大產兆.待產不慌張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攝影.妝髮/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漂亮媽咪秋子

 

懷孕滿38周後稱之為足月生產,產兆的發生皆為正常現象,但若是在35周前出現產兆則需進行安胎,而35~37周因胎兒各器官大致上皆發育成熟,若出現產兆大部分不會積極安胎,順其自然生產也可以接受。

 

產兆1落紅

落紅是呈淡紅色或暗紅色的濃稠黏液。出現落紅主要的原因為進入生產過程前,子宮收縮造成子宮頸軟化並產生擴張與變薄,而造成微血管破裂的生理現象,加上子宮頸在生產前,本為一密合的管狀構造並內含黏液,當血液混合黏液並從陰道流出,便形成所謂的落紅。

 

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表示,臨床上初產婦落紅約1周後才會真正進入產程,只要陰道出血現象符合落紅的特徵,便不需過於緊張;經產婦變數較多,若出現落紅則需儘速到醫療院所做檢查,透過內診可評估子宮頸擴張程度與胎頭下降的情況。落紅出現於37周後是正常的,可安心待產,但如果於35周前出現落紅現象,無論是初產婦或是經產婦,都需要至醫療院所進行檢查。

 

產兆2破水

寶寶生長在子宮腔並被包覆於羊膜之中,當羊膜受到子宮收縮的擠壓就會出現破水,而破水容易與陰道分泌物和尿失禁混淆。懷孕時陰道分泌增加為正常現象;受到子宮壓迫膀胱以及黃體素的分泌使得肌肉放鬆,尿失禁容易出現於大笑、咳嗽、打噴嚏、搬提重物等造成腹壓上升的行為時。

 

若是孕媽咪有破水的疑慮,無論周數、初產婦或是經產婦,都需立即前往醫療院所做檢查,透過酸鹼試紙測試,可區分出是呈微酸性的陰道分泌物,還是呈弱鹼性的羊水。吳文毅醫師表示,若是在35周前破水可考慮安胎,35周後則須住院待產,另外坊間對於足月破水需於24小時內生產是錯誤的迷思,只要沒有發燒或白血球升高等感染跡象就可以繼續待產。

 

產兆3陣痛

非進入產程,單純子宮收縮造成的陣痛感,稱之為假性陣痛,吳文毅醫師表示,假性陣痛大約在懷孕32周後就會出現,所以建議孕媽咪要多休息、不要太勞累或是搬抬重物等,容易造成子宮收縮的行為,只要孕媽咪坐下或躺下休息,陣痛感都能得到緩解,也不會合併出血現象,其不適感並不會延伸到背部或是尾椎。

 

真性陣痛的特徵則為:1.陣痛頻率會愈來愈密集。2.強度愈來愈強。3.疼痛感持續愈來愈長且無法透過休息得到緩解。因此,吳文毅醫師建議,當發生以上特徵,要懂得做時間的記錄,一般而言,初產婦規則性陣痛頻率約15~20分鐘一次,可準備前往醫療院所,而經產婦因生產過程變數較大,只要出現規則性陣痛就必須到院檢查。若懷孕35周前出現「子宮早期收縮」,因為隨時可能會進入產程,需進行安胎;若發生於35周後,則視為產兆,必須做待產的準備。

 

吳文毅醫師表示,疼痛感因人而異,透過胎兒監測器,才能了解子宮收縮的情況、頻率與強度,疼痛感不僅會出現在下腹部,還會延伸到尾椎和背部,也因為子宮收縮強度愈來愈強、頻率愈來愈密集,就會將子宮頸撐開,可能出現落紅現象。

 

產兆出現因人而異

三種產兆的發生並無先後順續,不同產兆對初產婦和經產婦來說也有不同的意義,許多孕媽咪已明顯感受到強烈陣痛,醫生卻還是要求媽咪多到附近走走或甚至是回家休息?吳文毅醫師表示,通常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還沒進入「規則產程

,一般只要在沒破水的情況下,會希望產婦不但要有子宮規則收縮,子宮頸須開到3~4指才會留院待產,多走動、爬樓梯則是為刺激子宮規則收縮,讓子宮頸能夠逐漸打開,讓產程更加順利。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戒尿布最佳時機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徐碩澤

參考資料/《我的小馬桶》維京出版社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帥氣爸比戴如龍‧漂亮媽咪莊雅嵐‧可愛寶寶戴晨紜

 

 

天氣越來越炎熱,寶寶包著尿布十分濕熱難耐,這時候只要等到寶寶準備好以後,就是戒尿布的最佳時機。然而,怎樣才算是準備好了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徐碩澤將為您解答。

 

戒尿布時間

究竟該何時戒尿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總結來說,最適合的時間點落在1歲半至4歲之間,徐碩澤醫師建議,大約2歲至2歲半就可以考慮開始訓練孩子戒尿布,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可能開始對於坐馬桶有興趣,知道馬桶的概念與意義,也比較能夠清楚表達意願及想法,在想上廁所時能夠提前告訴家長。每位孩子有不同的步調,不用強迫孩子在何時就務必要戒尿布,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學習坐馬桶,等小朋友準備好自然就可以戒掉。

 

「上廁所」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行為,其實關係到孩子神經、肌肉、語言及自我認知的發展。如果孩子每半個小時就會上一次廁所,代表膀胱和肛門括約肌還不夠成熟,父母可以透過訓練,來增強孩子膀胱和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增強排尿的自主控制能力,而括約肌成熟因人而異,通常約在1歲半至2歲半才會成熟。

戒尿布時,孩子的動作發展也須能表達上廁所的意願,能坐馬桶,甚至會走路及自行踩上小凳子,會自行穿脫褲子,結束後再從小凳子及小馬桶上下來,如果這些簡單的步驟都能夠自理,這時候訓練更容易成功。

 

男寶女寶戒尿布祕訣

徐碩澤醫師表示,女寶寶通常會比男寶寶還要快戒掉尿布,原因在於女寶寶普遍比較愛乾淨,對舒適度的感覺比較敏感,當尿布被尿濕或有便便時,比較會告訴家長,家長才能夠趁機和寶寶說,「下次要不要去坐你的小馬桶,就不會屁股濕濕不舒服唷!」等到孩子差不多準備好,就可以改穿學習褲或一般棉質內褲;男寶寶多半十分好動活潑,玩耍才是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不在意尿布乾爽與否,但剛開始訓練男寶寶時,也必須要先坐在馬桶上小便,等到熟悉如何在小馬桶尿尿後,再請爸爸示範站著尿,讓孩子見習男性上廁所的方式。




教導完整如廁順序

訓練戒尿布時,徐碩澤醫師建議,應該將整個如廁過程一併練習,包含掀馬桶蓋、脫褲子、沖馬桶、洗手和擦乾等,讓衛生習慣從小開始養成。當孩子還無法自理時,家長可以暫時代勞或帶著孩子一起跟著做,過程中可以一邊用話語來提醒,舉例來說:馬桶蓋掀起來、褲子脫下來,坐上馬桶、馬桶沖水、洗洗手、將手擦乾淨;每次的順序和用語都相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等孩子更大一點後,就要進而教導擦屁股的動作,建議可以先從濕紙巾擦拭,讓寶寶有擦乾淨的感覺。

 



破解戒尿布關卡

戒尿布第一關先從白天訓練至小馬桶大便,第二關是白天戒不穿尿布,訓練至小馬桶尿尿,最後一關才是晚上不穿尿布。一開始建議挑選夏天戒尿布,即便不穿褲子也比較不會著涼,若不小心尿床或褲子髒掉,清洗時也比較方便曬乾。剛開始時,家長必須頻繁地詢問,每小時提醒孩子去坐一次馬桶,如果真的尿了就誇獎他;如果白天都很順利,沒有失誤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嘗試晚上不包尿布,雖然剛開始仍有尿床的機率,不妨慢慢嘗試。夜晚的訓練,最好等到孩子在睡午覺時也不會尿濕,而且他自己有意願時再開始,因為這必須每天至少有4到6小時都不用尿尿,或能醒來至小馬桶尿尿才行。最重要的是睡前1個半小時內,別讓孩子喝太多水,以及家長不能夠偷懶,半夜一定要讓孩子至少起來上一次廁所,這時不用完全叫醒,即便仍處於睡眼惺忪的狀態也無妨,只要孩子有尿意或便意,自然就會排泄,完成後穿好褲子就能回床上繼續睡,不會因此影響睡眠品質。徐碩澤醫師鼓勵家長與寶寶,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能順利戒掉尿布,不須操之過急。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生兒夏季穿衣守則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

 

 

炎炎夏日,該怎麼判斷新生兒「太熱了」的生理訊息呢?若是新生兒的後頸、腹部、背部的手感溫度過高,或是在靜態的狀況下卻滿頭大汗,甚至是皮膚開始出現紅疹,都是臨床上寶寶太熱了的常見現象,從學會觀察開始,透過衣物的調整、室內溫度、環境的通風等生活細節,給寶寶一個舒適清爽的夏天。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

夏日氣候炎熱,環境溫度大幅上升,而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導致體溫隨環境溫度升高,而進一步出現發燒的症狀,許多長輩常說:「剛出生的寶寶沒有六月天」,這樣的觀念只對了一半,影響人體產生熱與散熱的因素很多,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表示,環境溫度變化,寶寶衣服多寡或是哭鬧、喝奶、洗澡等行為,都會影響新生兒體溫的升降。一般若是因為環境、衣物或是活動量較大所造成的體溫上升,可透過環境的改善、衣物的增減或是其他降溫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看見效果,預防寶寶太熱最重要還是在於室內的通風、宜人舒適的空調與適當的穿著。

 

@中:如何判斷寶寶太熱了?

@內:新生兒的體溫較成人高,約攝氏36.5~37.5度,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判斷寶寶體溫是否過熱,會以後頸、腹部、背部溫度來做初步的評估,因為手腳四肢的溫度散熱較快,容易比實際體溫來得低。

 

新生兒洗澡、喝奶、哭鬧造成體溫上升屬於正常現象;一般在吃飽後、洗完澡或安撫後約30分鐘,體溫會逐漸恢復正常;另外要注意擁抱也會讓新生兒體溫上升;衣服過多,導致寶寶皮膚無法散熱,則容易產生熱疹,如果因為過熱而產生的皮膚狀況,多為暫時性,只要透過正確的降溫方法,紅疹大多會自行消退、痊癒。

 

當寶寶因為衣服穿太多導致無法散熱,寶寶也會感到煩燥、容易哭鬧、不想喝奶,適時幫寶寶減少衣物或是注意室溫、通風,當寶寶感到舒適,自然就會收起脾氣。如果擔心用手觸摸無法得知寶寶正確的體溫,可使用溫度計測量,部位不同,溫度也會有些微的差距。一般常見測量體表溫度的部位有耳朵、額頭、口腔、腋下等,核心溫度不容易受外在環境溫度的影響,如肛溫會較體表溫度準確。

 

夏天出生的寶寶該怎麼穿?

新生兒體溫較高、新陳代謝較快,所以基礎體溫較成人來得高,也比成人更怕熱,所以如果穿太多,

容易散熱,則會出現體溫上升的現象。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在嬰兒室裡,或是室內有開空調,建議讓新生兒穿一件紗布衣再加一件棉質的衣物即可,睡覺的時候則可多蓋一件較大的紗布巾或是洞洞毯,不需要用到厚被或毛毯;一般室溫下,一件短袖或是無袖的包屁衣就可以,不需要再多穿襪子、褲子或是戴手套,但睡覺的時候同樣建議多蓋一條薄被,如果習慣包包巾的小寶貝,就不需要再多蓋被子。

 

體溫過高的降溫方式與警覺

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嬰兒室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每4個小時會幫新生兒量1次體溫,並做衣物的調整,若是發現新生兒體溫較高,會先將最外層的小被子拿開,或是鬆開包巾,如果新生兒的體溫還是較高,可以透過洗溫水澡的方式(溫度約攝氏41~43度),不但能有效降低溫度,也能舒緩寶寶的情緒。但若排除可能造成寶寶太熱的外在因素之外,體溫還是維持在攝氏38度以上,則需通知小兒科醫師進行精確的診斷。

 

提醒新手爸媽,若是寶寶體溫持續高於攝氏38度,在進行降溫動作的過程中,可觀察寶寶的活動力或是食欲,如果單純只有身體溫度較熱,且能透過環境溫度、衣物的調整達到改善,又沒有其他狀況則不需要太擔心;同樣,如持續體溫過高,並出現活動力下降、食欲變差就要有所警覺,必須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選擇3大類+矯正5方法
戒掉孩子愛吃甜的毛病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健康發展部營養師劉怡里
模特兒/可愛弟弟韋呈
攝影/新竹Doris愛寶貝攝影工作室

 

 

大部分父母、長輩因為寵愛或為了哄騙哭鬧的孩子,經常以甜食做為獎勵或安撫,無形之中卻養成孩子愛吃甜食的壞習慣。可別小看這些甜食,當孩子習慣後,不僅增加家庭開銷,對孩子的健康也造成不良影響。然而,面對嗜甜的孩子,父母該如何矯正呢?

 

吃甜食總是能帶給人滿滿的幸福感,在忙碌而壓力大的生活給予安慰,但孩子到底能不能吃甜食呢?一般來說,嬰兒在46個月後開始給予副食品,直到1歲才慢慢接觸成人食物,其中也包含甜食。雖然甜食的糖屬六大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卻是「精緻糖類」,也就是意指非食物天然的糖分,而是經過精鍊、過濾、濃縮、結晶等過程製成的加工糖分,例如:白糖、冰糖、二砂糖,以及精緻度較低的黑糖、蜂蜜等,幾乎沒有營養成分可言,因此,並不建議孩子食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兒童越晚接觸精緻糖就越好,對身體發育才有良好的基礎,攝取過多對健康有害無益。

 

甜食副作用,超乎你的想像
甜味可以取悅口舌,使人心情愉快,卻忽略了這甜美的滋味下,潛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健康風險。更可怕的是容易讓人越吃越上癮,特別是甜食的過量會帶給發育期的孩子負面影響更甚,造成身體上的負擔。通常市面上營養標示的「糖」分,5公克換算等於1顆方糖,若20公克就等同4顆方糖,用量很驚人,無論是孩子或成人,都應少攝取為妙。究竟吃甜會出現哪些負面影響呢?

1肥胖危機
過度攝取甜食會導致孩童肥胖,許多父母會在餐與餐之間提供零食或點心,且大多以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為主,例如:含糖飲料、蛋糕、餅乾、糖果等,尤其杯裝飲料經常添加的果糖,是最容易產生體脂肪快速形成的糖類,長期下來會養成孩子嗜甜及吃零食的習慣,易造成肥胖。也就是說,成長發育期要注重營養均衡,若此階段過於肥胖,可能阻擋身高成長。

2維生素B群流失
人的成長發育最明顯是幼兒期與青春期,所需最重要的就是維生素B群參與醣類代謝。當寶寶開始學爬、走路,行生化代謝時,飲食中醣類、蛋白質、脂質三大營養素經過重重的化學反應,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與熱量,其中需要維生素B群大量參與,若攝取過多甜食,精緻糖在體內代謝會消耗大量維生素B群,造成維生素B群快速流失,影響發育期所需的正面能量。

3提升蛀牙機率
齲齒的發生率也與甜食的攝取量有著密切關係,攝取過量甜食,加上父母沒有注意寶寶的牙齒保健,導致牙菌斑滋生,使口腔產生酸性條件,蛀牙的機率就會上升。

4對糖產生依賴感
習慣一久就會成依賴,平常習慣吃零食、甜點的孩子,容易對糖產生依賴感,嚴重者會成癮,上癮者甚至越吃越甜,不吃就沒精神,導致正餐缺乏食欲,卻大量攝取甜食,時間一久便會造成精神不濟、學習力降低等症狀。

5味覺偏重口味
孩子喜歡的加工甜食也伴隨著高油、高鹽,例如:一塊鹹餅乾,表面上看起來是鹹的,但其實隱含1顆方糖的含量。劉怡里營養師指出,從小若培養出嗜甜的飲食習慣,口味也會慢慢變重,因為孩子在嗜甜的同時,不喜歡吃較清淡的食物,因此,必須檢視平時的飲食習慣是否含有高油、高鹽、高糖三大成分。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7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93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嬰兒口水疹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媽咪惠娟.大寶寶丞丞&
小寶寶叡叡

 

口水疹是一種皮膚發炎的現象,輕微的口水疹並不會造成寶寶的不適,但若是寶寶因發癢而搔抓出傷口,就容易造成細菌感染。預防口水疹,除了加強皮膚清潔之外,也可透過醫囑使用藥物,給予寶寶最適當的治療。

 

寶寶唾液特別多?

唾液的分泌,主要是透過大腦皮層的控制,像是年齡、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都會影響其分泌。正值快速成長的嬰兒時期,開始學習吸吮、吞嚥、咀嚼等動作時,口腔肌肉都不斷地在發育;另一方面吞嚥食物時,也需要分泌唾液來達到潤滑的效果,自然而然唾液的分泌就會開始增加。在牙齒生長的過程中,唾液腺同樣會受到刺激,大量分泌,吸吮奶嘴亦是

 

唾液是造成口水疹的源頭

口水疹是一種皮膚發炎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唾液停留在皮膚上的時間較長,而導致唾液中的消化酵素,有機會溶解掉表皮最外層的「角質

所造成的傷害。角質層內的細胞含有角蛋白,有助於減少水分的流失,保持皮膚濕潤。一旦角蛋白受破壞,水分便容易流失,形成皮膚乾燥、發癢、脫屑的現象。無論是成人或是嬰幼兒都會有同樣的影響,但由於寶寶的皮膚較薄,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容易發炎。

 

細菌感染才是問題的開端

輕微的口水疹並不會造成寶寶不適,但當角質層不斷受到唾液中的消化酵素溶解,從發紅、脫屑,使寶寶發癢的現象就會陸續發生。當皮膚出現傷口,細菌感染的問題便接踵而來。最常見的細菌感染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白色念珠菌,此兩種細菌都是皮膚常見的菌種,當數量皆維持在一定的平衡之下時,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但當皮膚出現傷口,容易形成細菌大量孳生,破壞原有的平衡。當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口會形成類似金黃色的膿包結痂;感染白色念珠菌,皮膚會出現凸起的小紅疹或白色顆粒。趙昭明皮膚科診所趙昭明醫師提醒,輕微的口水疹並不需要用藥,但當發展成細菌感染,就不得不用藥治療。

 

寶寶口水疹用藥須知

只要父母注意寶寶的皮膚清潔與保養,口水疹是可以根除的。當發現寶寶下巴有輕微的發紅,可定時使用綿布沾清水輕輕擦拭掉嘴邊的唾液,再塗抹顆粒較細的凡士林或乳液,隔絕口水與皮膚的直接接觸,就能輕鬆與口水疹說再見。趙昭明醫師指出,一般外用的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用於治療較嚴重的口水疹大多使用藥效最溫和的第七級或第六級,除類固醇之外,也會適時使用抗生素。塗抹時,必須遵照醫師指示,趙昭明醫師提醒,只需在患部塗上薄薄的一層即可,多塗反而會造成皮膚的負擔。

 

容易與口水疹混淆的皮膚炎

一般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與口水疹同樣都會有皮膚乾癢脫屑的問題,也因此容易被混淆。異位性皮膚炎,百分之八十來自於遺傳,是一種慢性皮膚過敏的發炎症狀,容易反覆發作,好發於寶寶的雙頰,並同時於手彎與腿彎處出現病徵。出生至3個月大的寶寶,皮脂分泌旺盛,容易出現脂漏性皮膚炎的問題,好發於胸部以上的脖子、臉部、耳朵、頭皮等油脂分泌旺盛之處。透過皮膚科醫師的診斷,才可確認病因,給予寶寶最即時且適當的治療。

 

預防口水疹從你我做起

引發口水疹的元兇就是唾液,平日應加強寶寶皮膚的清潔,也要儘量避免過於頻繁的親吻動作,另外也要呼籲家長,清潔動作務必放輕、放柔,以免擦出二次傷害的細菌溫床。如寶寶有吸吮奶嘴的習慣,要注意容易往嘴邊擴散的唾液,減少寶寶吸吮奶嘴的時間,也是預防口水疹的小撇步。而當寶寶到了開始接觸副食品時,流口水的狀況會漸漸得到改善,皮膚的抵抗力也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強化,口水疹形成的機率便逐漸下降。

 



 

※原文刊載於2016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