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黃瑽寧醫師專欄】

媽界的偶像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上個月我主持的新節目《愛+好醫生》於GOOD TV好消息電視頻道開播,熱心的工作人員在我不知情的狀態下,舉辦粉絲留言「我愛兒科界劉德華」於新節目的臉書專頁,可以抽到獎品之類的活動。隔天我打開網頁大吃一驚,覺得這實在是太尷尬了,趕緊叫他們改一句通關密語,別再稱我什麼劉德華、金城武,帥度真的差遠了。

  不過說到媽媽界的偶像,有一位小兒科醫師真的是實至名歸,他是班傑明‧史巴克(Benjamin Spock, 19031998),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育兒專家,也是撰寫育兒寶典的開山始祖。

 

教條式的教養文化

  史巴克醫師文武雙全,在進入醫學院之前,他修過歷史,修過文學,甚至還得過一面奧運金牌,最後才選擇成為一位兒科醫師。史醫師於紐約執業後不久,一九四五年出版了第一本育兒書《嬰幼兒照護指南》(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沒想到因此一炮而紅。這本書至今估計全球熱賣了五千萬本,被翻譯成四十二種不同的語言,在當時幾乎是每個媽媽人手一本,「史巴克醫師」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成為當代的媽媽界男神。

  在史巴克醫師的暢銷書成名之前,美國最流行的教養文化,就是「守規矩」。工業革命之後,制式化的職業訓練,帶動制式化的學校制度,接著延伸到制式化的育兒觀念;醫生會建議媽媽讓嬰兒自己睡嬰兒床,哭了不要馬上抱起來,不要親吻小孩,不要抱著搖晃,定時定量的哺乳與餵食這些老規矩即便到了現在,我相信許多媽媽都還耳熟能詳。

  在這種教條式的育兒氛圍之下,教養孩子變成一件非常有壓力的苦差事,只要孩子沒有照表操課,隨時都會有親朋好友說上一兩句話,有意無意的指責媽媽「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對,專家說應該這樣,專家說應該那樣」,把家庭氣氛弄得烏雲籠罩,媽媽小孩都不開心,。

 

「媽媽們,相信妳的直覺!」

  史巴克醫師的育兒寶典之所以如此暢銷並造成轟動,從書本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可嗅出端倪,他說:「媽媽們,相信妳的直覺!(Trust yourself. You know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do.)」史醫師強調,對於街坊鄰居的風言風語,父母真的是「聽聽就好不需要太在意」,媽媽應該勇敢的相信自己的直覺(common sence),因為母性的直覺,往往最後都是對的。

  這顛覆性的理論,席捲了當代許多悶到不行的家庭主婦,她們被文化禁錮已久,終於心情得以被釋放開來。史巴克醫師的魅力不是在於他「說」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停止發表教條式言論,願意坐下來「聽」媽媽說話,並且相信與尊重主要照顧者的直覺與感受。然而史巴克醫師也並不是鼓吹「放任孩子不教養」,他在書中也提到類似「溫柔而堅定」的概念, 希望家長能勇於承擔教養的責任,扮演著孩子心中可依靠的安全港灣。

 

終身學習的典範

  史巴克醫師當時雖然已經名滿天下,但是他仍不斷的汲取新知,將《嬰幼兒照護指南》一書不斷的再版翻修,邀請兒童心理學專家進入編輯群,並虛心接受時代的改變,比如說從傳統文化上忽略父親在教養上的責任,到後來更正版本,將父親的重要角色性加入書中內容等等,都讓人見證了史巴克醫師「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榜樣。

  史巴克醫師已經於一九九八年去世,但他的育兒照護觀念,持續影響著二十一世紀的父母,也成為了我個人的學習典範。他從不與人針鋒相對,盡力廣納各個不同學派,並尊重父母的想法,期望取得「專業知識、輕鬆父母、保護兒童」的三贏策略,不讓任何一方過度被強調,進而去傷害另外兩個也同樣重要的支持角色。他的理念支持我寫下《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的育兒書,也啟發我邀請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共同組成《愛+好醫生》節目顧問,解決兒童的各種疑難雜症。

  我並不想扮演媽媽界的劉德華,真要說的話,我想成為的是「媽媽界的偶像」----史巴克醫師。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蔡惠子律師專欄】

恐怖情人問題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Q:小玉二年前在網路上結識阿龍,發現兩人很談得來。經過了數個月後的線上交流,兩人終於相約見面,誰知竟一見如故,彼此對對方都很有好感,兩人很快的就變成男女朋友,也有了親密關係。交往半年後,小玉發現阿龍各方面都不錯,但是控制欲及醋勁都很大,只要沒有辦法聯絡到小玉或是小玉跟別的男方談話,阿龍都會不分青紅皂白的大發脾氣,後來甚至揚言自殘或者是要跟小玉同歸於盡,小玉覺得阿龍很恐怖,想要漸漸疏遠他,誰知阿龍竟緊盯不放,令小玉不知如何才好。
 

A:現在男女朋友間因為感情因素,而導致刑事恐嚇、傷害,甚至發生命案的案例已經不再稀少,或許是因為生活環境條件單純或過於優裕,致使挫折忍耐度降低,有些人在情感上一旦稍有遇到不順遂或不如己意的情形就沒辦法理性處理,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冷卻機制,愈走愈偏愈極端的情形,最後往往釀成悲劇。一旦悲劇發生,縱使再用最嚴厲的刑罰來處罰行為人,也僅有事後聊慰的效果,不如事前多加預防,減少問題的發生。

我國用於防止此類事件發生的法律主要是家庭暴力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家庭成員間如有對他方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的行為的話,被害人可以向法院聲請核發保護令,除禁止加害人對被害人或被害人的特定家庭成員實施家庭暴力外,也可以禁止加害人騷擾、接觸、跟蹤被害人或與被害人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的聯絡行為,還可以命加害人遠離被害人的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被害人或其特定家庭成員經常出入之特定場所。保護令的執行由警察機關為之,而且家庭暴力防治法第48條也規定警察人員於必要時,應採取如在被害人住居所守護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等,以保護被害人並防止家庭暴力的發生。依照現在執行實務而言,家庭暴力防治法對於保護被害人確有其功效,也防範了不少侵害的擴大。
 

然而,之前家庭暴力防治法有一項缺點,就是法律規定的家庭成員僅限於配偶或前配偶、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間或家屬間及其他直系血親、直系姻親或四親等內旁系血親、旁系姻親間,其範圍過於狹窄,譬如說未曾同居的男女朋友就不在家庭暴力防治法所規定的家庭成員範圍內,這類男女朋友如果對他方實施身體上或精神上不法侵害行為時,就無法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來保護自己。
 

為擴大適用範圍,保障未同居的男女朋友不受他方違法侵害,家庭暴力防治法於民國104年1月間修正這部分的規定以求周延,增定了第63條之1,規定被害人如果年滿16歲,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施以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情事者,可以準用有關保護令的相關規定,向法院聲請核發保護令來保護自身安全。所謂親密關係伴侶,指的是雙方以情感或性行為為基礎,發展親密之社會互動關係者而言,最常見的就是男女朋友關係。
 

 

前述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3條之1,法律規定於公布後一年施行,現在距離公布已滿一年,因此該項條文已經生效施行,現在如果遇到恐怖情人,被害人也可以向法院聲請核發保護令來保護自身權益了。
 














專家開講:蔡惠子 律師 

學歷: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系畢業
經歷:晚晴協會理事兼義務律師、現代婦女基金會義務律師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義務律師、勵馨基金會義務律師

現職:勝達法律事務所所長 

 

 

 

 

 

 


【黃瑽寧醫師專欄】
小孩牙齒黑黑,不見得是蛀牙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我的朋友是一位醫師,她的太太是全職的家庭主婦,每天自己準備食物給孩子吃,不吃零食,餐餐刷牙。然而,只要兩個孩子張口一笑,全世界都看得到他們的牙齒佈滿黑斑,而且不是只有一顆牙,是幾乎每一顆都黑。

這位媽媽困擾極了。她去看了牙醫,牙醫師說沒有蛀牙,說孩子的牙齒很健康,至於為什麼會牙齒黑黑得呢?牙醫師說是體質關係。媽媽自己對著鏡子呲牙咧嘴,心裡暗忖,我跟我老公的牙都很潔白,哪裡來的黑牙體質呢?

 

口腔內是細菌大本營

每次聽到媒體在討論是馬桶上的細菌多,還是毛巾上的細菌多,我就忍不住想笑。真的要比個高下,那人類口腔中的細菌一定最多!從牙齒,舌頭,口腔內壁,大概住了兩百億隻以上的細菌,總重量高達二百毫克。所以下次在跟家人玩親親的時候,想像一下,你其實已經把幾百萬隻細菌跟對方交流了一下。曾經有一位牙醫師跟我說,其實「蛀牙」是人類最普遍的傳染性疾病,讓我這個感染專科醫師聽了一驚,心想還真是如此!

不過這麼多細菌住在人體的口腔中,還是有分好細菌跟壞細菌的,比如說蛀牙菌,就是屬於壞細菌,但其他的細菌,就不見得那麼的壞。有的時候我們過度的清潔口腔,比如說每天使用「含殺菌成分的漱口水」漱十幾次,反而會破壞口腔的菌生態平衡。但是另一方面,家中如果有成員老是不刷牙,口腔清潔做得很糟糕,造成口腔壞細菌滋生,這不只是影響到個人,也會間接把壞細菌傳播給家中其他成員,讓別人的牙齒也變得不健康,可以說是害己又害人!

 

小孩的牙齒黑黑,成分是含鐵的化合物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故事,為什麼朋友的小孩沒有蛀牙,但是卻有滿口的黑牙呢?

這種不屬於蛀牙的黑黑牙齒,通常存在於牙齦上緣,以線條加上少許斑點為表現,恆齒乳齒都可能發生,但還是比較常見在乳齒。這種黑黑線條,家長怎麼刷也刷不掉,就算給牙醫師洗牙刮乾淨之後,還是有可能會再度染色。

於是有牙醫師將這些黑黑的東西刮下來加以分析,發現主要的成份,是不溶性的含鐵化合物,比如說硫化鐵之類的物質,以及高量的鈣質與磷酸鹽。他們又進一步發現,這些含鐵化合物是經由口腔的某一群細菌,分泌出硫化氫,然後與口水中的鐵質產生化學反應,所製造出來的物質。曾經就在西班牙的一個研究中發現,那些有額外補充鐵劑維他命的小孩,特別容易發生這種黑黑牙齒的情形。

 

有一群口腔細菌,會釋放較多的硫化氫

當然除了口水中的鐵質較多之外,科學家也好奇口腔中哪些細菌,比較容易讓牙齒黑黑。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口腔的放線菌種特別的多,而放線菌種正是會釋放硫化氫的細菌,整個前因後果應該就非常完整了。

好消息是,這些有黑黑放線菌寄生的牙齒,蛀牙的機率反而比一般孩童更低,可能是因為排擠了蛀牙菌的生長,或是其他未知的因素。但瞭解了這項知識,至少我的媽媽朋友可以鬆一口氣,不需要再整天自責是否沒有把孩子的牙顧好了。

但我還是要特別提醒,大家如果看到孩子的牙齒變黑,還是給兒童牙醫檢查一下比較妥當,千萬別自作聰明,小孩牙兒都蛀光了還渾然不知,那就不太妙囉!

 

結論

總而言之,小孩如果牙齒黑黑,但有在兒童牙科定期追蹤,那麼就不用擔心,長大會比較好,但家長要避免自做主張給孩子吃鐵劑。如果牙科醫師說有小孩有蛀牙,那麼全家人都要注意口腔清潔,不能只是怪罪小孩。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醫師專欄】
追求快樂人生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當媽媽真的很辛苦,所以定期犒賞自己一下是必要的。有一位媽媽跟我說只要每週看一場電影,心中的壓力就可以得到釋放;也有媽媽想吃一頓大餐,或是買一件衣服,來犒賞自己。當然,每個人的紓壓點不同,會做的選擇也會不一樣,但假設在固定的預算之下,花同樣的金錢,媽媽該做哪件事會比較划算,並且得到相對較多的快樂呢?

  最近在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期刊(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有項有趣的研究,針對女性而言,去比較想要得到短暫的紓壓,是買東西比較有效,還是出門散心比較有效呢?

 

買東西還是買散心?

  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找了一群女性,給她們二十美金,並且設計了兩種情境,然後隨機分派:第一種選擇是「買東西」,比如說買衣服、3C產品等,第二種選擇是「散散心」,比如說滑雪旅行、演唱會門票、或是一張Spa按摩券等。這個試驗做了兩次,一次是在平常日,另一次則是在聖誕節。

  當受試者把這些錢花掉之後(我們假設買到的東西或經驗都不是瑕疵品),研究者就跟著這些人,持續追蹤了一個月的「快樂指數」,計算這項消費帶來的「快樂強度」以及「快樂持久度」。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經驗猜猜看,買東西和散散心,哪一個帶來的快樂比較持久呢?

 

買東西比散心快樂

  結果顯示,用二十美金買喜歡的東西,可以讓女人想到就很開心,持續一個月沒問題,但出門散心這件事就可能無法帶來同等的快樂持久度。不過例外的是,在聖誕節假期的一場體驗之旅,卻可以帶給女人比較大的「快樂強度」,滿意度會比買東西還高。

  作者用一個例子來替她的研究做結論:「如果今天妳剛好有個美好的假日,聽一場演唱會可以讓你當天晚上非常非常的開心,滿意度破表,但是這份快樂並不會持續太久,可能幾天就消失了。反之,妳用同樣的錢買一張沙發,雖然買回家的快樂程度比不上演唱會,但是接下來幾週,當妳坐在這張沙發上享受的時候,那份快樂還是會延續的。」

 

時間比金錢更寶貴

  不過,快樂從來就不是單一面向的。上面提到的是金錢消費所帶來的快樂,但是這並不代表了賺更多錢的人,就會比較快樂。

  在另一項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中,他們問卷調查四千六百名受試者,請他們自我評估一下對於「自由時間」與「賺錢時間」的重視程度。比如說,你會選擇薪水比較高,但是工時較長,或是薪水少一點,但是工時較短的工作?你會選擇租貴一點的房子,但是可以節省通勤時間,或是租便宜一點的房子,卻要坐很久的車上班?藉由這些問題的答案,來跟快樂程度與生活滿意度來做比對。

  研究結果發現,重視「自由時間」的人,比那些重視「賺錢」的人,來的快樂很多。當然,這項研究結果的背後,可能有很多的因素造成,比如說在這些自由的時間裡,人們可以陪伴家人,可以做公益行動,可以從事運動等,而這些行為都可以讓人的心理更健康、更快樂。然而也有可能單純只是因為貧窮的關係,讓人被迫要賺取更多的錢來養活自己,人生別無選擇,所以才變得不快樂。

 

孩子也需要自由時間

  之前我去訪視一位國中生,他的媽媽抱怨孩子作功課沒效率,慢慢吞吞,拖拖拉拉。我發現這位孩子雖然坐在書桌前,但其實有很長的時間都在發呆,或者是偷看抽屜裡的手機,果然是沒什麼效率。

  不過詳細詢問之下,孩子的生活每天被上學、補習、寫功課塞的滿滿滿,連假日都不放過,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我問他如果一個禮拜有半天的自由時間,他最想做什麼?他跟我說,最想跟全家人一起玩桌遊。我又問,上一次玩桌遊是什麼時候了?他扶著下巴想了一下,說:大概半年前吧。

 

  我可以看得出來,他的人生非常不快樂。我心裡想著,在台灣,這樣不快樂的學生,究竟還有多少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蔡惠子律師專欄】

子女收養問題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Q:林董夫妻年輕時專注於經營事業,為了公司的發展,夫妻經常身隔兩地,一個在世界各國跑業務,一個則坐鎮台灣負責財務調度。兩人到了四十多歲,眼見公司規模越來越大,事業也上了軌道,才想起膝下並無子女,這時雖然想努力生育,但無奈天不從人願,林董夫妻看到別人闔家老少歡樂,自己雖然經濟寬裕,但似乎總有缺陷,將來老了事業也不知道要傳給誰,於是就想到是否可以收養一兒半女的,老了也有人照顧陪伴,但聽說收養手續很麻煩,不知要花多少時間?

 

A:現在的人普遍晚婚,加上環境中或許有諸多會影響生育的化學物質,造成有相當多的夫妻無法順利生育子女,但是社會上又頻傳年輕女子不慎懷孕而墮胎的事件。如果國家有一套完整的子女收養制度,也許就能有效運用社會資源,不僅同時解決這上述兩個問題,也能使幼童得到良好照顧,避免人口老化過於迅速。

 

我國收養制度自古由來已久,但以前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目的,當時官方介入不多,主要由宗族依傳統方式解決,養子的對象多有限於同宗者。到了近代宗族制度逐漸毀敗後,收養或是為了增加勞動人口,或是為了養兒防老等,主要是為了收養一方的利益,較少顧慮被收養方的利益,這也造成各種販賣人口的弊端叢生,不利於未成年子女。到了現代工商社會,不僅強調男女平等,也日益重視未成年人的利益,將兒童視為國家重要的資產,因此收養制度之主要目的也逐漸轉變成維護被收養子女的利益,國家介入監督的程度也越來越深。

 

我國民法於民國18年制定之初,即規定有收養制度,不過當時規定較為簡陋,收養的要件除了雙方需有收養的合意;收養人與被收養人年齡差距須達20歲以上;收養人與被收養人如有親屬關係者,其輩分須相當及有配偶者收養子女須與配偶共同為之等之外,形式上只要求訂立書面,如果是自幼撫養為子女者,甚至連書面這項要件都不需要,國家幾乎完全不介入。因為原來民法的規定過於疏漏,因此民國74年修正民法親屬編時,加入了收養子女應聲請法院認可的要件,並明定如果收養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有事實足認收養於養子女不利者或成年人被收養時,依其情形,足認收養於其本生父母不利者,法院應不認可收養。

 

此時收養法制雖有進步,但仍不夠健全,還是留下甚多執行上的疑點待解決,於是民國96年再次修改民法關於收養的規定,除了明定法院為未成年人被收養之認可,應依養子女最佳利益為之外,配合家事事件法的實施,將法院認可收養的程序規定的更為周延,可謂是法制上的重大進步。現在要收養未成年人為養子女,均需先聲請法院認可,經過法院認可程序後使生效。於認可程序,法院得命收養人與未成年人先共同生活一段期間,確認收養並無不利之情事,並保障未成年人、其父母或法定代理人之意願表達及陳述的權利,以防止有販賣人口或其他不當情形發生。

 

目前國家介入收養程序的審核日益積極,這是一種好的現象,雖然可能耗費的時間較多,但能解決以往忽視養子女利益的弊端,只要有意收養子女者心存愛心,可以好好照顧被收養人,最終完成認可程序應無太大問題。

 

 

 

 






專家開講:蔡惠子 律師 

學歷: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系畢業
經歷:晚晴協會理事兼義務律師、現代婦女基金會義務律師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義務律師、勵馨基金會義務律師
現職:勝達法律事務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