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專家選「真蒙特梭利」園所
作者:陳珮雯
前言:兩個常見的蒙特梭利教育誤解、三個觀察「真蒙」園所的指標。多年蒙氏教學經驗的「家森幼兒園」園長羅巧婷,帶領父母區辨真、假蒙特梭利。
台灣以蒙特梭利為號召的幼兒園多達一千所,但真正符合蒙氏原創精神的幼兒園並不多。家森幼兒園園長羅巧婷觀察,多數台灣蒙氏園強調教室內的情境布置及教具操作,忽略蒙氏教育的哲學精神,讓蒙特梭利的教育造成一些誤解,例如學習方式呆板、僵化,不利於創造力的發展;重視寧靜、單獨的「工作」操作,不利於孩子群性的培養與發展。
究竟符合蒙特梭利精神的園所有些什麼特色?擁有國際蒙特梭利證照、多年蒙氏教學經驗的羅巧婷提出以下幾點,提供父母選幼兒園時的參考:
一、寧靜「工作」,但不孤立。
蒙特梭利稱孩子操作教具的行為為「工作」。她認為,專注力是兒童的本能,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工作」項目、時間和角落,當「工作」是出自孩子自主的興趣時,孩子專注的投入「工作」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孩子這種天生的專注力需要被保護,因此在蒙氏教室中,會要求孩子不要打擾正在專注「工作」的同儕,這是蒙氏教室中的紀律之一,在這個紀律之上,孩子可以學習等待同儕完成「工作」之後再與之交談。而在等待的過程中,只要不干擾或影響同儕的學習權益,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他要不要參與「工作」,他可以只是安靜的在教室內走動,或至課室內的一個角落發呆。
三歲以前的孩子,在人際的發展上,處於平行遊戲時期,即使一群孩子圍在一起,還是各玩各的,鮮有交集。因此中班以前的「工作」多是獨立操作,這是因為孩子天生的發展需要。而到了中、大班,發展上進入了群體行為的特徵,這時蒙師就能安排「群體工作」,例如搬桌子、開關門、摺衣服……都可以由三三兩兩的群體共同完成。
「群體工作」先由蒙師示範,例如開關門,會有兩個老師在門的兩端,開門前先敲門、裡頭的人回應話語。蒙特梭利採混齡教學,「群體工作」中常見年長的孩子帶著年幼的孩子一起「工作」。羅巧婷觀察,成人扮演引導但不介入的角色,孩子會在一次次的「群體工作」或是「輪流、等待」想要操作的工作經驗中,找出人際互動及溝通的方式。
二、秩序不等於僵化。
蒙氏的教具操作都有一定的方式,教師也會觀察並評估孩子的能力,當孩子想要操作的教具遠超乎其發展及能力時,教師也會引導孩子試著從符合其能力的教具開始「工作」。循序漸近、不斷重覆操作是蒙特梭利教具操作的特色之一,這樣的秩序感常被解讀為過於僵化、呆板,也有家長質疑,如果孩子本身的個性就很有秩序感,再受蒙氏教育,性格發展可能太過固著。
羅巧婷說,幼兒天生就需要秩序感,這是安全感的來源,在教學現場常發現,當教室內多或少了一個物件,對幼兒來說都是很大的刺激,尤其愈小的孩子愈明顯,可能因為環境中細微的變化就引發情緒反應,凸顯孩子天生需要秩序感。
幼兒在不斷重複、有秩序感的環境及經驗中,腦內會分泌多巴胺,產生愉悅的情緒。等孩子的內在建構足夠的安全感,自然能適應外界的變化。而蒙氏的教室中,也會在穩定的秩序及環境架構中,視孩子的學習及發展狀況,彈性的做一些變化,並非僵固的一成不變。
對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有基礎的認識,父母為孩子找幼兒園時,才能與老師展開更深度的對話,親師一同合作,為孩子開啟美好的學習之路。
◎不符合蒙氏學習的3大現象
蒙特梭利幼兒園如果出現以下3個現象,在家森幼兒園園長羅巧婷眼中,即不符合蒙特梭利的教育精神:
1、成果發表會整齊劃一
不少幼兒園期末都會舉辦成果發表會,如果孩子的表演整齊劃一,老師一個口令,小孩一個動作,即不符合蒙氏精神。因為蒙氏教育講究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展現成人眼中「完美的學習成果」。整齊劃一的動作代表著是成人意志的主導,而非尊重孩子的發展與興趣、學習動機。
2、要求訂正學習單
有園所會提供紙上作業,並要求訂正錯誤。但蒙氏教育希望引導孩子自己發現錯誤,不是由成人指出錯誤,因此不會使用紙上學習單的讀寫算,而是利用教具教學。例如蒙氏教室內一定會出現的「粉紅塔」,由小堆到大,當孩子放錯順序,視覺感就不對,經過引導,孩子有能力發現並嘗試修正。
3、課表中穿插才藝
孩子的「工作」需要專注,在日常的課表中穿插1~2堂才藝課,於穩定、有秩序的學習環境中,突然進來一位才藝老師,羅巧婷認為,這麼做是打斷了孩子專注「工作」的權利,也不符合蒙氏精神。
延伸閱讀:
考高分才叫聰明?錯!
http://goo.gl/4X40sg
念幼兒園也要簽契約,簽約前必知的三件事
http://goo.gl/8GMr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