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Point!
陪寶寶度過口腔期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語言治療師賴怡如
寶寶甫出生,就會吸吮媽咪的乳頭!日後,他會吸吮自己的手指、腳趾、甚至是隨手抓取身旁的物品往嘴裡塞,這正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名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的口腔期表現,也是嬰兒期的第一個發展階段。
但是,各位爸爸媽媽擔心的是「寶寶會將細菌病毒吃下肚」!但您知道如果嚴格禁止寶寶吸吮的動作,會影響寶寶日後的人格發展嗎?此外,寶寶的口腔期發展也是影響孩子未來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
寶寶的「吸吮能力」從出生之後就出現了。
口腔期的發展重點
自然而然的尋乳反射
寶寶的口腔期發展是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語言治療師賴怡如指出,照顧者可以發現0~3個月的寶寶會有「尋乳反射」的本能反應,也就是當照顧者用手指頭輕輕碰觸寶寶的嘴唇附近時,寶寶的嘴巴會自動的張口尋找碰觸來源,並做出吸吮的動作,特別是在寶寶飢餓時,尋乳反射會特別明顯,他會藉由喝奶的過過程得到口腹之欲。
隨著寶寶漸漸成長,尋乳反射約在出生約3個月後,當寶寶認知到肚子飢餓時可以用哭泣來表現,就會慢慢以行為(如哭泣)來表達需求。
喜歡將物品往嘴裡送
寶寶的「吸吮能力」從出生之後就出現了,他會自然而然的吸吮媽咪的乳頭,這時候,只要有物品接觸到寶寶的嘴巴附近,他也會直接吸吮,直到吸吮能力逐漸轉為咀嚼能力,不過,吸吮能力並不會因此消失。
為什麼寶寶喜歡把隨手可得的東西(例如:手指頭、腳趾頭、安撫玩具等)毫不思索的放入嘴裡吸吮?賴怡如治療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正在向外探索這個世界,除了嘗試用手東摸摸、用眼睛西瞧瞧之外,就是藉由口腔的觸覺感官得到刺激,想把大部份每個拿到手裡的東西放進嘴巴裡,做為認識周遭環境的過程。
訓練手眼協調的過程
此外,照顧者一定也很想知道,為什麼寶寶到某個月齡時就喜歡用雙手抓起自己的腳ㄚ子往嘴裡送?賴怡如治療師指出,因為寶寶正在探索自己的身體器官、認識自己的身體,也代表著寶寶具備手眼協調的能力,當寶寶用眼睛看到腳ㄚ子時,可以順利使用雙手將腳抓往嘴巴靠近。
只要寶寶的雙腳乾淨,照顧者不用過於擔心吸吮腳ㄚ子是不好的行為。照顧者也可以觀察,寶寶有時候會試圖找周遭可以吸吮的東西(例如:圍兜兜、棉被、安撫玩具等),在這個階段,只要隨時保持寶寶周遭環境的乾淨即可。
藉由吸吮滿足口腹之欲
賴怡如治療師提到,寶寶還沒有學會爬行、走路的能力時,他的活動範圍其實只侷限於身旁周遭,主要的探索工具之一就是嘴巴,如果可以獲得口腔期的滿足,也就代表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日後的身心發展也較完整。
等到寶寶開始學習爬行走路之後,就會慢慢減低抓腳吸吮的行為,雖然三不五時也會將抓到的物品往嘴裡送,但只要東西乾淨,不是危險物品或是細小玩具等,周遭環境做好安全防護、避免寶寶受傷,照顧者其實不用太限制寶寶的行為。
重要!口腔期與語言發展的關係
另一方面,口腔期的發展也和寶寶語言發展的能力相關。賴怡如治療師指出,等到寶寶出生約3個月之後,他的嘴巴在閉合的動作會發展得較好。4~9個月舌頭的活動更靈活,例如喜歡吐舌頭、可以上下活動、左右轉動,藉由舌頭的活動都與未來寶寶咀嚼的能力有關。
6個月~2歲的寶寶,下巴的控制能力漸漸增強,也知道如何收下巴,並且練習咬合及咀嚼。這個時期,寶寶也即將邁入附食品階段的過程。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就語言發展來看,寶寶口腔期的發展攸關日後語言學習的表現。例如,臨床上發現如果寶寶的舌頭運動的發展不好,未來在練習說話時,就會發現話說得不清楚;或是嘴巴閉合的動作不好,未來也會影響注音符號ㄅㄆㄇ等的發音。
從吸吮到咀嚼
當寶寶長牙時,出現啃咬行為
口腔期除了有尋乳反應、吸吮能力外,另一個階段就是寶寶的長牙期。賴怡如治療師表示:「當寶寶開始長出乳牙時,寶寶會明顯出現啃咬的行為表現,如果這階段吸吮手指頭、或是吸吮奶嘴頻率過高,日後容易影響乳牙的排列位置,即有可能會出現上排牙齒往外翻,下排牙齒往內倒,類似暴牙的外觀。
但是,除了吸吮時間過長會影響牙齒排列外,也會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而這階段也正值寶寶副食品的階段,寶寶也會從吸吮的過程,漸漸練習咀嚼、咬合的能力,照顧者可依續給予流質、半固體、固體的食物,訓練寶寶的口腔能力。
而副食品的過程也在訓練寶寶的口腔能力,沒有給予奶類以外的食物,也會影響寶寶日後進食的能力,對口腔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進一步影響生長發育。
啃咬行為有意義
另一方面,當寶寶長牙的時候會有不舒服的情形發生,加上長牙階段和口腔期重疊,一般人會認為寶寶長牙時需要不斷的咬東西來磨牙。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當寶寶乳牙破繭而出時,的確會有一些些的不舒服,同時口水的分泌量也會比較多,但是和寶寶喜歡啃咬東西的行為沒有直接的相關性,啃咬的行為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照顧者可以發現如果寶寶處在吃飽喝足的狀態下,看到東西就想要咬的情況會稍微減低;另一個因素就是藉由啃咬東西來探索環境,就像前文提到,藉由口腔的觸覺感官得到刺激。
3 POINT! 陪伴寶寶度過口腔期
除了每個寶寶有不同的先天氣質外,許多照顧者不知道,如果寶寶的口腔期沒有被滿足,日後恐影響人格發展,例如,如果口腔期沒有被滿足,日後的個性比較依賴、容易畏縮、或是分離焦慮較為嚴重等。反之,如果寶寶在口腔期有得到滿足,只要隨著他的發展、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元,就能慢慢轉移注意力,削減口腔期的行為。
1.餓得時候就吃
那麼,該如何滿足口腔期階段的寶寶呢?賴怡如治療師指出:「當寶寶肚子餓時,該吃得時候就要吃」,當寶寶肚子餓的需求被滿足後,自然會減少吸吮手指、或是其它物品的行為。
2.給予適當吸吮、啃咬的東西
當寶寶尚未吃副食品前,喜歡抓到東西就往嘴裡作吸吮的動作,照顧者可以適當的給予奶嘴,或是安全無毒的玩具提供寶寶吸吮。賴怡如治療師提到,當寶寶如果進入副食品階段,則要注意餐具的使用,例如寶寶4個多月後,他的嘴巴在閉合的動作會發展得較好,可以觀察寶寶使用餐具進食時,嘴巴是否有閉起來,或是不斷的抿湯匙。
當寶寶開始出現啃咬的行為後,或是開始長乳牙後,照顧者可以適時提供固齒器、或是天然的食物讓寶寶咬。坊間有許多專為嬰幼兒設計的固齒器,賴怡如治療師建議,選擇材質安全無毒、不同軟硬、不同大小的固齒器,並且保持乾淨,讓寶寶輕鬆啃咬。
此外,賴怡如治療師提到,坊間還有一種薄紗布包裹食物,類似固齒器效果的器材,可以包裹如蘋果、芭樂等,讓寶寶練習啃咬,照顧者隨時注意安全即可。
賴怡如治療師提醒,因為寶寶還小,所以不清楚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吃,家長除了給予適當吸吮、啃咬的食物或器具,也要提供安全的探索範圍,避免誤吃其它危險東西。例如,當寶寶拿到球類玩具不自覺拿起來啃咬時,照顧者可以引導寶寶做其它的動作,例如將球丟進籃子裡,除了轉移寶寶沒有咬到東西的注意力,也能讓寶寶知道球的用途是什麼。
3.給予陪伴和玩耍
再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寶寶需要有人陪玩,除了口欲的滿足,心理上的安撫也很重要。當寶寶無聊時就把玩身旁的物品,抓到手就往嘴裡塞,如果照顧者多陪伴寶寶,專移注意力,通常可以減弱孩子喜歡啃咬的行為。
此外,如果照顧者見到寶寶誤將不乾淨或是危險的物品塞入嘴巴時,一旦直接將寶寶的手或玩具從嘴裡抽出來時,記得適時得安撫寶寶,摸摸他的小手、唱唱歌、說說話給他聽,藉此轉移突然被制止、沒有得到滿足的不好感覺。
最晚在寶寶2~3歲時就要慢慢戒掉吸吮奶嘴的頻率。
出現過度吸吮的行為,要當心!
轉移寶寶注意力
如果照顧者發現寶寶過度吸吮手指頭則要特別注意,賴怡如治療師提醒,由於手指頭很方便取得,寶寶隨時都會放入嘴巴,但是手指頭長期放在口腔裡,容易因為口水而長濕疹、吸吮太久而腫脹、或是造成皮膚的咬傷。所以當當寶寶常時間習慣將手指放進嘴裡,照顧者記得把寶寶的手拉出來,並且嘗試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和寶寶說說話、唱唱歌,陪他玩耍等。
減低對奶嘴依賴
奶嘴,是許多寶寶的安撫聖品,不過,賴怡如治療師指出,如果寶寶的口欲有被滿足的話,通常會減低對奶嘴的依賴,反之,如果太頻繁使用奶嘴,則會讓寶寶產生對奶嘴的依賴而更難戒除。
治療師建議,最晚在寶寶2~3歲時就要慢慢戒掉吸吮奶嘴的頻率,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將奶嘴丟掉,跟奶嘴說掰掰,選一個替代物品,例如小玩偶隨身攜帶,最後再慢慢將玩偶拿掉,跟孩子表示玩偶必須待在家裡等他。
或是當孩子吸吮奶嘴時,漸漸轉移他對奶嘴的注意力,陪他玩樂等。照顧者也可以想想看,為什麼寶寶會對奶嘴如此依賴?是不是周遭環境給的刺激不夠多,讓寶寶無聊的時間太長,照顧者也可以觀察,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出現吸吮奶嘴的習慣。
從吸吮觀察孩子的行為
最後,賴怡如治療師提醒,本來已經不吃手或是啃咬手指頭等其它東西的行為,長大又出現,想想看最近是不是有生活上的改變,例如上學不適應、搬家、長輩吵架很頻繁等,讓孩子重新回到啃咬東西的階段,在找尋依賴或慰藉,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師的協助。
賴怡如
學歷:輔仁大學護理系畢
現任: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語言治療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4年8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