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睡前老是肚子餓 可能消化性潰瘍

 

文/丁彥伶

 

吃過晚餐到睡覺前,肚子餓到睡不著,有可能是胃酸分泌過多導致,食物快速消化讓肚子容易餓,通常這種情形,可能是有胃發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問題。

 

都要睡覺了,卻老是覺得肚子餓得無法睡,明明大家都說睡前吃消夜會胖,可是沒吃飽就是睡不著,到底怎麼回事?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展賢說,如果是發育中的青少年,因為還在發育需要營養,吃消夜比較沒問題,但如果是成人,吃消夜恐怕容易發胖,如果已經有體重的問題,建議可以吃制酸劑來解決。

 

吃制酸劑止睡前飢餓?邱展賢說明,其實每到睡前就非吃消夜才能睡的人,要特別注意是否有消化性潰瘍,因為通常到晚上會感覺餓,排除當天吃得太少的因素外,通常是發育中的孩子容易餓;而成年人吃過晚餐,睡前卻餓到睡不著,通常是胃酸分泌過多導致,因為食物快速消化讓肚子容易餓,通常這種情形,可能有胃發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問題。

 

由於胃酸過多讓人餓得慌,所以,很多人睡前非得吃消夜不可,靠著食物中和掉胃酸之後,才會覺得舒服。邱展賢提醒,很多消化性潰瘍的人,靠著吃東西中和胃酸,減緩症狀掩蓋問題,但是,胃酸持續不正常造成的消化性潰瘍仍持續進行。一直存在的潰瘍可能因天氣或壓力等問題,突然發生胃出血、腸胃穿孔等危險,所以,如果總是在晚上餓醒或睡前不吃就無法入睡,最好要先排除消化性潰瘍的問題。

 

 

吃鹹的食物中和胃酸

如果體重已經變成健康問題,因為「餓了就痛」是消化性潰瘍的症狀,邱展賢建議,可以吃能控制胃酸的藥物調整胃酸,就不會餓到睡不著。

 

在食物的選擇上,最好選「鹹」的食物,盡量少吃甜口味的食物,尤其是有胃食道逆流的人。邱展賢說,像市面上有一種很小碗的小泡麵,少少一點熱量不高又能解嚵,只要注意不要加油包,調味粉也加少一點,是不錯的選擇,而鹹餅乾也可以。

 

不建議吃甜口味,是因為甜食容易溢胃酸,有的人晚上吃完蛋糕或是紅豆湯等甜食,半夜2、3點就起來吐酸水,不只甜食,像湯圓等糯米類不易消化的食物也不建議。如果沒有乳糖不耐症,牛奶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不要選擇加糖的調味乳,否則也會促進胃酸,誘發腸子脹氣。而且消夜最多只能吃到6分飽,睡前1小時要吃完,吃完也不要馬上躺下來。

 

消夜熱量約占早餐的2/3

每天都想吃消夜,肚子飽飽再睡的人,劉純君建議,每天可以抓一個量,把大約300~400大卡的熱量留在消夜時吃。300~400大卡的熱量,大概是早餐的2∕3的量。例如平常早餐是三明治加牛奶,300~400大卡的消夜,大約是1片吐司加上一些鮪魚肉醬或是起司,或是煎蛋、花生醬、果醬等的配料。

 

不過,令人煩惱的是,想吃消夜的時候,通常滿腦子想的都是鹹酥雞、麻辣鍋等熱量高的重口味食物。劉純君說,有一位接受飲食指導的香港太太,每天晚上都要吃一種名為「雞煲」的食物,雞煲類似台灣的花雕雞,先用酒和重口味調味料炒好,把肉和料吃完,再加上水和青菜等當成火鍋吃掉,結果因為熱量高又重口味,她的體重直線上升,而且第2天也容易水腫。

 

後來劉純君建議她吃雞煲的時候,盡量選擇新鮮的肉和青菜,比較不會吸收過多含鈉和高熱量的湯汁,而且跟店家要1碗水,把食物先過水再入口,盡量把上面含鈉的調味鹽、醬油洗掉,這樣熱量不容易超過,而且也可以減少鈉攝取量。鈉攝取過多會讓水滯留體內不容易排掉,所以,第2天早上起來很容易水腫,很多女生常抱怨早上起來眼皮和臉腫脹,通常就是睡前吃太鹹所致。

 

 

健康消夜怎麼吃?

◎少吃高熱量食物

很多人消夜的最愛──油炸鹹酥雞,一份的熱量相當高,最好找家人和朋友合吃分享;要不然就是要把鹹酥雞先分好分量,消夜只吃1∕3,其他的分到第2天的早餐或午餐吃。

 

◎可吃些水煮食物

像台灣傳統小吃「黑白切」就是屬於水煮,味道主要是沾醬油,熱量和含鈉量都可以控制,不過,要注意的是某些食物吃起來不鹹,但是含鈉量卻很高,例如麵線,麵線製作的過程中就會加鹽,含鈉量很高,台灣人吃麵線羹又很愛加烏醋,吃完一碗麵線含鈉量鐵定爆表。

 

◎食物不要加胡椒

台灣人吃陽春麵或一些食物,很喜歡加胡椒的風味,劉純君提醒,胡椒粉會刺激胃酸分泌,而且容易脹氣,尤其是有胃食道逆流的人,一定要注意,同時也要避免太辣過度刺激。

 

◎吃消夜要細嚼慢嚥

因為食物嚼得越細,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不會那麼長,可以減少因食物停留時間太長,而引起的胃食道逆流。

 

◎選擇易脹食物能避免吃太多

雖然一般都建議不要吃容易產氣的食物,不過如果怕胖或喜歡吃很飽的人,擔心熱量攝取過多的話,建議可以反向操作,選擇易產氣增加飽脹感的食物,例如利用濃縮果汁加上蘇打水、自製橘子汽水,或是用維生素C沖蘇打水,都可以增加飽腹感又不發胖。

 

◎別忽略醬料的熱量

消夜的烹調選擇重點在於鹽分,大家都知道油炸的不好,但是,有很多烤肉,店家為了減少火烤時間,通常會先油炸後再烤,所以,同時會有高油還有濃縮調味醬的雙重熱量,這也是常被忽略的。

 

◎小心滷味、蛋糕的鈉陷阱

現在的熱滷味,用熱滷汁煮滷味雖然熱量比較低,但是鈉含量偏高,建議愛吃熱滷味的人選擇滷青菜,新鮮食材比較不易吸附湯汁,而且蔬菜熱量低,即使蔬菜吃到飽,熱量也可以比一般滷味降低一半,但要注意附送的酸菜不要加太多,因為酸菜都是鹽醃的,含鈉量很高。而很多蛋糕製作會加蘇打粉和鹽,還有中式菜的糖醋類食物等會加糖烹煮的,因為糖可降低鹹味,常讓人忽略它含鈉量高,第2天就有水腫的風險。

 

 

自製低熱量健康消夜

◆沙茶寬粉

材料:高麗菜絲90公克、肉絲60公克、蒟蒻寬冬粉30公克、沙茶醬10公克。

作法:寬冬粉泡水備用、高麗菜洗淨切絲,取一鍋放入寬冬粉、肉絲,寬冬粉熟後,再加入高麗菜絲跟沙茶醬,待高麗菜絲軟熟即可。

 

熱量290.5(g)   蛋白質16.0(g)   脂肪9.3(g) 碳水化合物35.5(g)  膳食纖維3.8(g)

 

◆獨享披薩

材料:全麥吐司1片、茄汁肉醬快餐包半包、起司1片。

作法:全麥吐司進烤箱略烤定型,將半包茄汁肉醬炒至略乾,將茄汁肉醬鋪平在吐司上,放起司再進烤箱,待起司烤融化即可。

 

熱量285.0(g)   蛋白質14.5(g)   脂肪14.4(g) 碳水化合物24.1(g)   膳食纖維1.5(g)

 

◆野菇吐司

材料:雜糧吐司1片、什錦菇(秀珍菇、雪白菇)150公克、雞蛋1個。

作法:雜糧吐司進烤箱略烤定型,什錦菇洗淨瀝乾切碎,起油鍋炒熟什錦菇後加入雞蛋拌炒,灑上鹽及胡椒炒至蛋熟即可盛出,放到雜糧吐司上面即可。

 

熱量246.5(g)   蛋白質15.5(g)   脂肪8.2(g) 碳水化合物29.6(g)     膳食纖維5.6(g)

 

◆高纖鍋

材料:罐頭高湯1罐、娃娃菜300公克、肉片90公克。

作法:娃娃菜洗淨切大塊,罐頭高湯加一倍開水稀釋,煮滾後放入肉片,肉片熟後再加入娃娃菜煮滾即可。

 

 

 

熱量234.3(g)    蛋白質23.4(g)   脂肪13.1(g) 碳水化合物5.9(g)    膳食纖維3.3(g)

 

◆低熱量汽水

材料:濃縮柳橙汁(或蘋果...喜歡的果汁)30c.c.、冰塊適量、 蘇打水1罐350c.c.。

作法:濃縮果汁與冰塊在杯中混合均勻後,倒入蘇打水即可。

 

熱量25.0(g)    蛋白質0.1(g)   脂肪0.1(g) 碳水化合物6.2(g)    膳食纖維0(g)

 

◆護胃秋葵

材料:秋葵200公克、柚子醬油30c.c.。

作法:取1鍋煮滾水,秋葵整根入鍋燙熟,撈出擺盤淋上柚子醬油即可。

PS:柚子醬油可以在日系百貨公司買到。

 

熱量73.6(g)    蛋白質4.4(g)   脂肪0.4(g) 碳水化合物15.3(g)    膳食纖維7.5(g)

 

熱量沒過一天總量,吃消夜別怕

「肚子好餓,可是怕胖不敢吃消夜,忍到睡不著,才起來吃點東西yy」很多怕胖的女性都有這種經驗。不過,營養師劉純君說,以前大家都說吃消夜特別容易胖,其實以熱量總量的原理來說,吃消夜唯一的壞處是吃完沒辦法再多消耗熱量,否則,如果一整天的總熱量攝取在建議範圍之內,吃消夜並不會變胖,所以,如果睡前沒吃東西就無法安心睡,而且也排除消化性潰瘍的問題,也不要覺得吃消夜是十惡不赦。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0期】

 



擇食抗性澱粉 變身瘦子

 

文/龔善美

 

 

近年研究發現,吃對好的澱粉如抗性澱粉,不僅可以幫助減肥,而且有助於調控血糖、血脂,還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吃對澱粉的好處還真不少。

 

根據一項被發表在《營養與代謝》(Nutrition and Metabolism)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抗性澱粉有助於降低熱量的攝取,能促進腸道健康,並且能調控血糖與血脂。

 

另一份發表於國際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有關抗性澱粉的研究也指出,抗性澱粉具有類似可溶性膳食纖維的特性,對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控制糖尿病等具有正面效益,抗性澱粉也是腸道益生菌的食物來源,有助於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什麼是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在生理上屬於難消化、澱粉?較難處理的一種澱粉,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抗性澱粉在人體小腸中比較沒有辦法被水解,會在結腸中發酵,具有偏膳食纖維的特性。根據研究,抗性澱粉是腸道益生菌的食物,能夠預防大腸癌,讓血糖降低,幫助降低膽固醇,並能抑制脂肪的吸收囤積。

 

臺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指出,抗性澱粉具有難消化吸收的屬性,類同於低升糖食物(低GI),在腸道中有類似膳食纖維的效果,是益生菌食物的來源,也對腸道蠕動有幫助,能預防大腸癌。

 

澱粉依消化的時間做區隔,可區分為快速消化澱粉、慢速消化澱粉與難消化的抗性澱粉。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說明,快速消化澱粉像是糊化的粥、濃湯等,很快能被消化吸收;慢速消化澱粉需要約100分鐘,即將近2小時的消化時間;而抗性澱粉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最長,可能長達2~7小時不等。

 

每天吃20公克抗性澱粉,能有效減肥

 

抗性澱粉所具有難消化吸收的特性,是可以幫助減肥的最大原因。羅佳琳指出,難消化的抗性澱粉,運用在減肥上也有低GI飲食的概念。不過,抗性澱粉的升糖指數(GI值)可能因為烹調,經加熱、變熟、煮爛等而有所改變,像是糙米比起白米較難吸收,GI值較低,但是糙米煮成稀飯,太容易被消化吸收,GI值就變高了。

 

黃淑惠分析,抗性澱粉停留在腸道中的時間長,讓人會有飽足感,不容易餓,就不致於吃過量。而且抗性澱粉被消化的速度很慢,血糖就不會像坐雲霄飛車般快速升降而受影響,得以避免血糖轉換為脂肪堆積,因而不會發胖。如果為了達到減重的效果,建議每天飲食中宜吃到約20公克的抗性澱粉量。

 

常見4大類抗性澱粉食物

 

抗性澱粉可以區分成四大類,其中前三大類抗性澱粉的食物來源,比較常見於日常飲食中,而第四大類則是經化學方法純化出來的。

 

◆第一類:存在於全穀類、種子類、豆類中,如糙米、蕎麥等。

◆第二類:生的、未經熟化的澱粉,常見於生馬鈴薯、生綠色香蕉等。

◆第三類:經反覆烹煮冷卻、澱粉顆粒結構回復,例如隔夜飯、冰地瓜等。

◆第四類:經化學方法純化出來,會被運用於一些食品、飲料中的修飾澱粉。

 

雖然想要變身為瘦子,選擇前三大類的抗性澱粉會是飲食上的好幫手,但抗性澱粉並不是零熱量,劉怡里、黃淑惠指出,一般澱粉1公克的熱量是4大卡,抗性澱粉1公克仍有2.8大卡的熱量,只不過是打了7折,並不代表抗性澱粉可以無限量的食用。

 

想成功變瘦,搭配總熱量控管、用對烹調法 

 

抗性澱粉食物若要運用於減重,劉怡里強調,一樣要謹慎控管與計算總熱量的攝取。以含有抗性澱粉的燕麥、全麥麵包來說,都要小心避免吃過量,以免熱量攝取過高。需要留意的是,吃進40公克燕麥,就相當於吃了半碗飯,熱量達到140大卡;1片全麥麵包比起1片白土司的重量會更重一些,因為使用的麵粉量相對較多,熱量也不低,有些1份全麥麵包的熱量相當於2份主食,熱量也達140大卡。

 

黃淑惠提醒,想要吃到能有效幫助減肥的抗性澱粉,食物烹調方式、加熱時間與吃的時機也都要注意。一片土司烤熱了吃,吃到的是快速消化澱粉,若是放涼到室溫再吃,吃到的是慢速消化澱粉,若冰過之後才吃,吃到抗性澱粉的量更多;義大利麵也歸類於含抗性澱粉的食物來源,若是烹調時間過久,熱熱的吃,或是添加起司使用焗烤方式料理,就不見得適合用來幫助減重。

 

抗性澱粉助調控血脂與膽固醇

 

抗性澱粉除有益腸道健康,能穩定血糖,不會讓人堆積脂肪,可避免發胖之外,也能協助調控血脂肪與膽固醇,有利於維護人體健康。

 

抗性澱粉之所以能明顯調控血脂,羅佳琳指出,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會變高,不一定是因為吃了過多油脂,往往可能是喝太多含糖飲料、酒(精煉的醣類),或是吃太多甜食、一般澱粉類食物的緣故,血液中的糖分瞬間升高,一時代謝不掉而轉換成三酸甘油酯,因此,若是改吃粗纖維、經冷卻、難消化、大分子的抗性澱粉,就不會造成血糖瞬間升高轉換為三酸甘油酯的情況,進而幫助調控血脂。

 

抗性澱粉對於膽固醇的調控也有作用。雖然膽固醇主要不是靠食物吃入體內的,而是約有7到9成是經自體產生,不過,較不易被消化吸收、含粗纖維的抗性澱粉食物,在腸道中能發揮將膽固醇圍起包覆的作用,阻止腸道將膽固醇再吸收進入身體內重新回收利用,進而有助於減少人體內的膽固醇。

 

 

抗性澱粉

1. 具有類似可溶性膳食纖維的特性。

2. 能降低膽固醇、穩定血糖、控制糖尿病。

3. 是腸道益生菌的食物來源,有助於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4. 抑制脂肪的吸收囤積。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0期】


吃蛋白質為何傷腎

 

文/陳詩婷

 

大家都知道攝取太多的脂肪會造成心臟的負擔,引發心血管疾病;多吃了充斥在市面上的黑心食品,則是會傷害肝臟健康,卻忽略了補充過量的蛋白質例如肉類、豆類或蛋,即便是對人體有益的優質蛋白質,一樣會引發腎病變,嚴重甚至會洗腎。

 

 

台灣的洗腎人口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腎臟病患者大約有200萬人口,其中的7萬人必須洗腎,每週大約有3天必須往醫院報到。健保署就曾公布「健保門診醫療費用前20名的疾病,以慢性腎衰竭高居第一位,也讓慢性腎衰竭登上健保門診醫療費用第1名,而2014年因為洗腎花費的健保費用,就高達453億,成長了3.6%。」

 

為什麼台灣洗腎人口那麼多?到底什麼樣的因素會損害腎臟,進而走向一輩子洗腎的事實?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巧明表示,臨床發現,除了遺傳性的腎病之外,洗腎原因大致可歸納為糖尿病、高血壓所引起的併發症,不當使用藥物以及腎結石引起的尿毒症等,為臨床洗腎因素最大宗。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說,在臨床統計上,雖然台灣洗腎原因排行第一名的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大約每10個洗腎病友,就有4人是糖尿病患;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其實過量攝取蛋白質,也是加速腎病變的主要推手,因為吃下肚的大量蛋白質被轉換為含氮廢物後,通通都要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久而久之,腎臟的功能就會變差。尤其是腎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若飲食還是不知節制,攝取高油、高鹽、高蛋白質,即使吃的是優質蛋白質,也會加重腎病的嚴重度。

 

哪些情況吃蛋白質會傷腎?

 

◆老年人吃肉補營養

最常被忽略的就是中老年人的蛋白質過量攝取的問題,許多年長者擔心自己營養不良,甚至害怕出現肌少症,因此,透過補充大量肉類、蛋類或是喝牛奶來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但在不知道腎功能好壞與否的情況下,攝取了過量的蛋白質,即便補的都是優質蛋白質,也會讓腎臟加班工作,長時間下來,恐怕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減肥族吃高蛋白粉取代正餐

坊間有許多販售高蛋白粉的廠商,強調可以把高蛋白粉加水做成奶昔,當成代餐來取代一天當中的1~2餐,不但熱量低,營養素又豐富,不用多久,就可以讓體重降下來,但卻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甚至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另外,有一種吃肉減肥法,強調光吃肉、不吃澱粉類食物,可以瘦下來,但要注意吃肉不吃澱粉,恐怕會引起酮酸中毒,增加腎臟的負擔。

 

◆健身族群喝高蛋白養肌肉

近幾年流行慢跑,每週都有路跑活動,許多人習慣在跑步、打籃球,或是在健身房重量訓練等運動之後,為了長肌肉、讓體格更加壯碩,都會喝一杯高蛋白粉或乳清蛋白等優質蛋白來幫助養肌肉。在補充高蛋白飲品的同時,飲食內容如果沒有控制,仍然攝取過多的肉類、豆類等蛋白質,超過人體負荷的量,一樣會增加腎臟負擔,長時間下來,腎臟就會發生病變。

 

◆癌患、手術後病人補充高蛋白營養補充品

去年八仙塵爆大量的傷患在植皮或清創手術之後,為了讓傷口復原更快速,加速組織的生長,很多患者都會補充高蛋白營養補充品。其實,不只是燒燙傷患者,包括癌症術後、各種手術的病人,甚至是營養不良的人,都希望可以透過高蛋白營養補充品來讓恢復元氣。但要注意的是,在補充液體罐裝或粉狀沖泡的高蛋白營養補充品時,也要計算好飲食中蛋白質的量,才不會吃了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臟的負擔。

 

腎功能不好,更要注意蛋白質份量

 

美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飲食會影響慢性腎臟病的病程,如果患者吃太多蛋白質,尤其是紅肉,腎臟病變容易惡化,腎衰竭、洗腎可能提早來報到。這篇發表在《美國腎臟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的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旦吃太多動物性蛋白,很容易讓腎臟病加劇,特別是紅肉所造成的傷害更大。

 

研究者解釋,人類吃動物性蛋白質時,身體將這些蛋白質代謝、轉化為酸性的含氮廢棄物,腎臟則會負責過濾這些廢棄物,讓身體得以酸鹼平衡,久而久之,若氮廢棄物越多,腎功能便會越來越差。

 

陳巧明解釋,其實腎臟功能不佳的人,蛋白質的攝取本來就要適量,最常見的慢性腎衰竭(CKD)病患,如果處於第1至第3期,蛋白質攝取量最好控制在每公斤體重0.75公克,而第4、第5期的慢性腎衰竭患者,則要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6克。因為過多的蛋白質攝取,絕對會增加腎臟負擔,使得腎病變得更加嚴重,最後,甚至面臨洗腎的命運。

 

吃太多蛋白質傷腎之外,常見洗腎3原因

 

◆原因1/糖尿病

糖尿病跟洗腎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罹患糖尿病的人容易洗腎?陳巧明解釋,糖尿病腎病變在第一型或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身上都可能發生,主要與高血糖有關,因為高血糖會造成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導致腎絲球肥大或增生。長久下來,腎絲球基底膜會開始出現病變,使血液中一些有用的蛋白質,漸漸無法被腎小管再吸收,而會從小便中排出體外,這就是早期糖尿病腎病變的尿蛋白。

 

陳巧明接著說,當腎病變進展到後期時,腎臟的過濾功能逐漸被損害,無法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棄物,便會造成血中尿素氮、肌肝酸的上升,最後導致腎臟功能衰竭,嚴重的話則必須洗腎。所以,糖尿病患一定要嚴格、確實控制血糖,才能避免腎病變。

 

◆原因2/高血壓

在腎臟科門診,經常可以遇到很多高血壓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腎臟功能不好,也有很多腎病的患者,不知道要好好控制血壓。其實,腎病與高血壓之間的關係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難分難捨。

 

陳巧明解釋,腎臟每天得處理大量的血液,對血壓的變化十分敏感,假使血壓過高,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跟著升高,對腎臟負擔是很大的,長期下來,會使腎絲球及腎小管的過濾功能萎縮,增加蛋白尿的形成,這樣的傷害是日積月累的,所以,保養腎臟的第一步,是要控制好血壓,才能減輕腎臟的壓力。

 

另一方面,腎功能不好,也就意味著體內電解質失衡,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鹽分與水分,如此便會使得排不出去的鹽分及水分滯留在血管中,造成血壓上升。所以,臨床上看到很多腎功能不好的人,經常也會伴隨著高血壓。

 

◆原因3/不當使用藥物

吃藥會不會導致洗腎,一直是許多病友們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藥物使用得當,並不會造成腎臟的損傷,就怕民眾亂服用成藥,增加腎臟的負擔,當出現腎病變時,又嘗試偏方,更容易使得病情惡化,甚至導致尿毒症,面臨洗腎的下場。

 

傷腎的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消炎止痛藥,長期服用止痛藥,尤其是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非常容易影響腎功能,尤其對一些腎臟疾病或已經出現腎功能受損的人影響最甚。這類藥物很常見,像是關節炎、痛風患者,都經常使用這類的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常見的副作用除了傷胃,也會傷腎。

 

另外,感冒糖漿也是另一大宗,因為感冒糖漿在一般藥局就買得到,常見民眾因為感冒而超量服用,除了傷肝、傷腸胃之外,長期服用,更會造成慢性腎炎,千萬不可不慎。

 

 

當心!吃蛋白質同時吃下高鹽分

除了蛋白質吃太多會傷腎外,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傷腎飲食,就是「鹽分」攝取過量。涂蒂雅說,尤其是肉類烹調多半也會伴隨高油及高鹽,不僅是老人家,一般民眾在大量攝取肉類的情況下,若同時吃進過高的含鹽量,無疑是雪上加霜,會加快腎病變發展的速度。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99期】


疼痛跑來跑去? 可能得了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文/林俐人

 

疼痛會轉移?當你下巴疼時,可能是因為尾椎的舊傷,將疼痛轉移過來;當你後腳跟痛,可能是小腿肚上緊繃肌束的「激痛點」造成。這種因「激痛點」出現的轉移痛,就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李小姐是新手媽媽,沒想到才幾個月,她雙手大拇指靠近手腕肌腱就出現腫脹、疼痛,甚至無法出力。她以為是「媽媽手」上身,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了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長期肌肉緊繃,易引起遠端肌肉轉移痛 

收治李小姐的復健醫學會理事、復健專科醫師周適偉說,李小姐的症狀跟媽媽手很像,但經檢查診斷發現,她因要餵母乳,每天都要擠奶,她是用右手擠右邊的乳房,左手擠左邊。擠奶時,她的手掌向下,手臂不僅不舒服,肩膀上二頭肌的長頭,也會隨之向內扭轉,久而久之,肩膀肌肉受傷,出現一個激痛點,結果將疼痛轉移到手腕橈側的肌腱上。

 

因此,李小姐不是治療手腕的肌腱就好,而是要從造成疼痛的源頭「激痛點」下手,還有要改變擠奶的姿勢,避免二頭肌長頭的激痛點一再被誘發,疼痛才會獲得改善。 

 

深受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所苦的人相當多,但什麼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呢?這是肌肉長期處在緊繃狀態引起的肌肉疼痛。此症候群會出現一條緊繃的肌束,最特別的是,肌束上有激痛點,但疼痛卻會轉移到遠端的肌肉。激痛點平時不會有疼痛感,但按壓後會痛,而原來在遠端會疼痛的肌肉反而會減輕。轉移現象不止「痛」而已,有時是以起雞皮疙瘩、酸、麻、脹等來表現。

 

周適偉舉例說,激痛點出現在小腿後內側(蘿蔔腿處)時,轉移痛可以往下傳,在後腳跟或足底產生疼痛;也可能往上跑,造成大腿或屁股溝旁的薦椎疼痛。再以頸部前斜角肌上的激痛點來說,轉移痛可能後面傳,造成後上背的肩胛骨內側(膏肓)痛,或是往前面走發生前胸痛。

 

6種可能發生原因 

周適偉指出,通常患者是抱怨某個部位疼痛,不會想這個疼痛,可能是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因此,診斷時需確認,疼痛是疼痛處造成,或是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若是因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引起的轉移痛,只治療轉移處的疼痛,「就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指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真正病因、機轉還不是很清楚,目前認為只要找到1個或數個激痛點、摸到緊繃肌束、出現轉移痛、疼痛時間超過6週以上等,就可以稱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和以下原因有關:

肌肉扭傷、挫傷、拉傷後,肌肉不斷收縮引起。

姿勢不良或久滯不動,血液循環差,導致肌肉緊繃。

 

關節受傷或老化等造成。

 

缺乏代謝肌肉的維生素B、C、D,以及微量元素鈣、鎂、鋅、錳、鉀等。

 

甲狀腺功能失調、貧血、代謝異常、肝功能異常、高血脂症等疾病有關。

 

有焦慮、憂鬱、緊張等個性的人,較易肌肉緊繃,因而發生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常發生部位:肩、頸、四肢、上背、下背、腰、臀

 

只要有肌肉的地方,就有可能發生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好發的部位有:肩、頸、四肢、上背、下背、腰、臀等。30、40歲的女性較易發生此症候群,潘筱萍認為,可能是女性的體力較差,加上此階段的女性要面臨工作、家庭等多重壓力有關;還有女性對疼痛比男性敏感,疼痛時就會來就醫。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痛感,大多是悶悶的痛,通常不會劇痛,但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失眠、打嗝、便秘、腹瀉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潘筱萍說,有1/3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可以找到原因,治療後可以獲得改善。2/3則是找不到原因,無法根治,症狀會時好時壞,要是碰到感冒、疲憊、天氣轉為濕冷、緊張壓力大等時,症狀就會惡化。

 

針對激痛點治療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治療,是在激痛點注射局部麻醉劑,或是用乾針針刺激痛點。周適偉解釋,肌肉有學習能力,例如不小心跌倒扭傷,肌肉會收縮,產生保護作用,但若是沒人告訴肌肉不需再收縮,即使扭傷好了,肌肉會永遠的收縮下去,結果造成肌肉緊繃,產生激痛點。這時,只要刺激一下激痛點,也就是告訴肌肉不需要再收縮,肌肉就會放鬆,轉移痛就消失了。

 

單純因肌肉緊繃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約治療1、2次就可見效;比較棘手的是,因關節退化或是關節受傷產生的疤痕組織等造成的問題,若無法直接處理關節或疤痕組織,光是靠復健,效果不彰,疼痛可能會反覆發生。至於其他像姿勢不良引起,就應矯治不良姿勢,要是因甲狀腺功能失調等疾病引起,就得先控制病情才行。

 

泡澡、針灸、刮痧   有助改善疼痛

對於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潘筱萍認為,可以用一些方法來減緩疼痛,譬如說,可泡熱水澡或泡湯,因為38~40℃的水溫可以放鬆肌肉,每次約泡20分鐘。要是肌肉疼痛劇烈時,可以將水溫加熱到40~42℃,有助改善疼痛。

 

另外,針灸、刮痧、拔罐,補充維生素B、C、D等也有幫助。不過,有人用其中任一種方法,像是泡熱水澡就明顯改善,但有人則是一口氣試了多種,像是針灸、拔罐、刮痧樣樣來,也沒用。潘筱萍建議,每種方法通常要2週,才可看出效果,要是一種沒效,可再試其他的,直到找到適合的方法為止。

 

 

按摩「減敏療法」遠離疼痛

台北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供一套按摩的「減敏療法」。雖然激痛點一碰就痛,不過,可以在這個點上按壓,然後用揉,或是捏、抓、搓等的手法按摩,有點痛沒關係,但動作要輕柔。每次約按20~30秒,一天可做數回。「減敏療法」可讓激痛點適應疼痛,不再那麼敏感,約按摩一週就可以感受到疼痛降低。

 

簡文仁說,患者還要學會放鬆心情及肌肉,像部分人就是因為憂鬱、焦慮等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若是能有正面陽光的態度,保持心情開朗,也可以減輕疼痛。疼痛處可以多做伸展,更重要的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強化肌力、強化健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就會遠離你。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99期】


不可不知的驚人豆漿力

 

文/陳詩婷

 

在食物中能找到含有大豆蛋白、維生素B群、大豆異黃酮、維生素E、皂素、植酸、大豆卵磷脂、鈣質、亞麻油酸、鉀、次亞麻油酸、膳食纖維、寡糖等豐富的營養成分,幾乎都是含有膽固醇的肉類,但被譽有植物界牛奶的「豆漿」,不但有這些營養,還沒有膽固醇,特別適合現代人。 

 

曾經在市場上熱賣一時,甚至賣到缺貨的豆漿機,讓做豆漿不用辛苦的在瓦斯爐邊苦等,只要放進洗好的黃豆,輕輕按個鈕,沒多久,熱騰騰的新鮮豆漿馬上出爐;近幾年來,食安問題頻傳,就連最傳統的飲品豆漿,也曾爆出原料污染或是問題黃豆等食安事件,導致自製豆漿的風潮再度興起。

 

 傳統的豆漿是一項男女老少咸宜的飲品,因為味道好、營養豐富,很多人都有早餐喝一杯豆漿的飲食習慣。研究指出,孩子成長要喝豆漿、想瘦身要喝豆漿,女性美顏要喝豆漿、中年人防三高要喝豆漿,甚至更年熟齡防骨鬆也要喝豆漿,老年族群喝豆漿可延緩老化......,小小一杯傳統豆漿,滿足現代各年齡族群的營養需求。 

 

以現代的營養觀點來看,豆漿的營養成分包括大豆蛋白、維生素B群、大豆異黃酮、維生素E、皂素、植酸、大豆卵磷脂、鈣質、亞麻油酸、鉀、次亞麻油酸、膳食纖維、寡糖等。

 

中醫師楊玉台說,在食物中能找到這麼豐富的營養成分,幾乎都是含有膽固醇的肉類,但被譽有植物界牛奶的「豆漿」,則是完全沒有膽固醇,特別適合現代人的營養需求。

 

7大豆漿力

幫助成長發育

兒童的成長發育需要均衡的營養素,其中的鈣質和蛋白質,更是長肌肉和長高的關鍵。豆漿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除了能夠提供成長必需的胺基酸之外,卵磷脂更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腦細胞組成的重要物質;此外,卵磷脂還可以合成乙醯膽鹼,供給腦部發育的營養,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性。

 

大家都認為,充足的鈣質有助骨骼發育成長,所以,成長期的孩童應大量補充鈣質,以利發育,但其實過與不及都不好。豆漿的含鈣量雖然沒有牛奶來得多,但豆漿不含膽固醇、熱量低,對身體比較沒有負擔;豆漿也含維生素D、鉀、鎂等營養素,可以讓鈣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對於孩童的骨骼發展有助益。

 

協助降體重

豆漿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於想要減肥降體重的人來說,是最理想的選擇。膳食纖維不僅能夠促進腸胃蠕動、清理腸道,豆漿低熱量的特點,還能減輕身體的負擔,不過,記得要喝無糖的豆漿才有效。

 

建議在用餐之前喝杯無糖豆漿,可以產生飽足感、降低食慾,就不會攝取太多的熱量,對於減肥或維持體重都有幫助。

 

降低壞膽固醇

豆漿的原料為大豆,也就是俗稱的黃豆,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占了所有黃豆成分的35%,這個比例甚至比部分肉品還要高。研究指出,每天攝取21克的大豆蛋白,約為3份的黃豆製品(1份為240c.c.的豆漿、半盒盒裝豆腐、1.25塊小黃豆干、3小方格傳統豆腐),有助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的濃度。

 

另外,因為豆漿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對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則有提升的效果;再者,豆漿的水溶性纖維含量相當高,水溶性纖維可以與膽酸(膽固醇的前驅物)結合,加速膽酸的排泄,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而且,豆漿中的植物固醇,因為結構與膽固醇相似,在腸道中可以與膽固醇形成競爭作用,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就能達到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預防骨質酥鬆

研究發現,食用較多黃豆製品的中國與日本,民眾骨質疏鬆的發生率,少於喝較多牛奶的歐美國家。以營養的觀點來看,豆漿因為含有鈣質(每100克豆漿裡,含有2.5克的鈣質),雖然量不如牛奶來得多,但因為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能結合骨骼中的受體,有助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質密度、強化骨骼,所以研究才說,喝豆漿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楊玉台說明,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五臟中的腎與骨骼的強健有密切的關係,而五穀中的豆類則是補腎良藥,民間流傳著:「每天吃豆3錢,何需服藥連年。」的諺語。尤其是黑豆,因為中醫五行認為黑入腎,所以,黑豆漿補腎、補骨的效果又比黃豆漿更好。

 

防心血管疾病

大豆脂質中的主要成分為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等,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都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能增加血液中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有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脂肪的功效,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另外,豆漿中的大豆卵磷脂,屬於磷脂質的一種,磷脂質可以將營養素透過細胞膜運輸,排泄出細胞中不需要的廢棄物,以維持細胞膜的正常。而卵磷脂特有的乳化作用(促進水分與油脂的互溶),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幫手。

 

舒緩更年期不適

黃豆中富含大豆異黃酮,是更年期婦女的最佳良伴,不過,為什麼大豆異黃酮能夠改善更年期症狀呢?楊玉台說,因為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的荷爾蒙,異黃酮素的化學結構與雌激素相當類似,能夠發揮類似荷爾蒙調節的功效,而異黃酮素在大豆中最為豐富,所以,才以大豆異黃酮來命名。

 

延緩人體衰老

中醫認為,人的壽命可到120歲,但因為環境的污染、人為的壓力、飲食的錯誤等,所以壽命越來越短。想要延緩老化,除了自身的生理習慣要做好之外,一定要補充食物中的抗氧化劑;而豆漿中的植物皂素,就有防止細胞老化的重要成分,因其具有抑制活性氧、抗氧化的作用,對於代謝症候群的預防、癌細胞的抑制等,都有很好的幫助。

 

不過,楊玉台也指出,中醫認為抗衰老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不是只有單一特定營養素的補充,而是要多管齊下,每個年齡層都有對應的平衡療法,不管是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都要平衡才行。

 

這些時候 不適合喝豆漿

雖然豆漿有這麼多的優點,建議大家可以天天喝,但在有些情況下,並不適合喝太多的豆漿。楊玉台說,包括體質太寒、腎功能不佳、身體發炎以及空腹的狀況,都不適合喝豆漿,等到這些狀況解除了之後,就可以恢復天天喝豆漿了。

 

◎體質太寒的時候:中醫認為,豆漿稍微帶有寒性,假使在體質偏寒的情況下,喝豆漿有拉肚子的現象,這個時候就應該少喝點豆漿,但可以豆製品來取代,還是能攝取到豆類的好處。

 

◎腎功能不佳的時候:主要是豆漿裡的植物蛋白進到體內之後,會被身體分解出很多代謝物,當腎功能不佳的時候,反而會增加腎臟的負擔,但並不是說腎臟不好時就不能喝豆漿,而是要適量攝取,不要喝太多。

 

◎開刀後復原期或感冒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說正在感冒、身體正在發炎的時候不要吃得太營養?」楊玉台解釋,因為當身體處在發炎的狀態下,如果吃得太營養,身體轉而去處理營養素的代謝,便會干擾到當時身體的自癒機轉,本來身體快好了,又會再發作起來,所以,建議正在感冒或是處於開刀復原期的病患,不要喝豆漿。

 

◎空腹肚子餓的時候:空腹飲用豆漿時,豆漿裡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為熱量,比較難充分達到補益的作用,所以,空腹的時候不建議喝豆漿。

  

 

每天240c.c.就好,多喝反而不好 

既然豆漿的營養成分這麼高,對各年齡層的好處也很多,那麼該怎麼喝,才能喝出健康?楊玉台解答:「1天喝1杯無糖豆漿,大約是240c.c.就很足夠了,但若是把豆漿當水喝,就不建議了。」豆漿一定要喝無糖的,建議不要再添加額外的糖分,否則會生成乳酸鈣等變性物質,有損豆漿的 營養價值,進入體內的保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要注意沒煮熟透的豆漿不能喝,因為生豆漿中含有皂素及抗胰蛋白?等成分,假使沒有被煮熟就飲用下肚,因為不能被腸胃吸收消化,飲用後會發生噁心、嘔吐等現象,所以,豆漿一定要徹底煮沸,引發過敏的黃豆皂素才會被破壞。楊玉台特別提醒,市面上販賣可自行沖泡的黃豆粉,民眾一定要睜大眼睛,查看是否為煮熟磨成的黃豆粉,是熟磨成的黃豆粉才能飲用,否則一旦誤食,就會造成腸胃不適。

 

曾有媒體報導喝豆漿會導致乳癌,並且指出其中的罪魁禍首就是類似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但三不五時又有一些文章指出,豆漿的異黃酮素有助於預防乳癌,搞得民眾相當混亂。的確,豆漿的大豆異黃酮有類似雌激素的功效,所以,若是擔心喝多了罹患乳癌,份量的拿捏很重要;醫師建議是每天1杯240c.c.的豆漿就足夠,若是想要多喝,每天別超過2杯的份量(480c.c.),同時也要盡量避免吃加工過的大豆類保健食品,因為濃縮過的大豆異黃酮劑量比較高,一不小心攝取過量,就會造成反效果。

 

痛風的人可以喝豆漿?

以往的觀念認為,痛風患者應該要限制豆類製品的攝取,不然痛風會反覆發作,但是,現代營養學有新的觀點認為,其實,只要痛風患者的尿酸值不是很高、大約在8左右,同時也沒有在急性發作期間內,配合均衡的飲食習慣,少鹽、少油、少糖,再加上多喝水,基本上,仍可以攝取豆類食品,而豐富營養的豆漿就可以適量飲用。不過,要注意如果每天都有喝豆漿,三餐中要拿捏好如豆干、豆腐等豆類製品的攝取,才不會過量。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