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尿不濕

小兒尿床煩惱多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和順

 

小小孩無法控制小便是很正常的行為,但對於已經能夠自行控制小便的大小孩來說,尿床不但會造成家長的困擾,甚至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究竟尿床是生理或心理方面出了問題?該如何解決小兒尿床問題?有請小兒科醫師說分明。



揮別夜間尿床,親子一夜好眠

 

成長中的小兒尿床原本是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然而少部分清醒時已可充分控制膀胱排尿的小孩,卻在夜間睡眠狀態下不自覺發生尿濕床褥的行為,這在醫學上稱為「夜間遺尿」或「夜尿症」。

 

臺安醫院小兒科王和順醫師表示,2歲孩童夜尿比例仍高達50%,到了5歲則降至1520%,此後每年約有15%的小兒尿床可自行改善,統計數據顯示,7歲時還有10%孩童飽受夜尿困擾,甚至有1%左右的15歲青少年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仍舊存在夜尿情況。學齡前的孩童當中,男孩夜尿盛行率又比女孩高出23倍。

 

王和順醫師進一步說明,大多數夜尿案例不需施以特殊治療,可隨年齡增加、膀胱控制能力逐漸成熟而自行改善,但在罹患疾病或受到心理困擾的情況下仍可能偶發夜尿行為,就需進一步就醫檢查。

 

別讓孩子獨自承受尿床之苦

 

王和順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小兒尿床案例都不是由疾病所造成,但尿床所引發的後續影響卻可能使孩童產生心理障礙與行為偏差,或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的情況。

 

尿床的孩子往往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害怕受到家長斥責,羞於面對手足、同儕的譏笑,久而久之可能養成自卑、退卻、內向的人格傾向,甚至因為精神緊張而使夜尿情況益發嚴重,形成「心因性尿床」。

 

在排除疾病影響因素下,王和順醫師建議應以56歲為治療夜間尿床的分水嶺,主要是學齡孩童仍持續尿床行為,可能因此不敢參與在外過夜的活動;或是因發生尿床而在同儕間成為訕笑對象,對於往後人際關係發展影響甚鉅,家長應協助孩子在就學前及早排除尿床行為。至於5歲以下的小兒尿床,王和順醫師則建議盡量採取行為治療,讓時間來解決問題。

 

探究尿床原因

 

王和順醫師說明,夜間尿床又可分為「原發性尿床」與「續發性尿床」兩種型態,原發性尿床指的是從嬰兒時期便持續發生的尿床現象,續發性尿床則是指至少半年以上未曾尿床的小孩又再度發生尿床的狀況。臨床上約有九成案例皆屬於原發性尿床;至於續發性尿床除了心理因素影響之外,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所造成。

 

原發性尿床發生原因

 

基因遺傳問題

 

諸多醫學研究報告均顯示尿床是一種隱性基因遺傳,若雙親皆有過尿床病史,孩子尿床的機率將高達七成;若雙親其中一人曾有過尿床經歷,小孩尿床機率約為四成;雙親皆未曾有過尿床經驗,小孩的尿床發生機率僅低於兩成。

 

膀胱控制能力不足

 

膀胱控制能力較不成熟的孩童,可能有「膀胱容積量少」以及「膀胱過度敏感」的困擾,以上情況並非由病理問題所致,而是生理機轉還不夠成熟,通常隨著年齡增長便可排除尿床行為,王和順醫師建議,平時可藉由憋尿訓練來強化膀胱的儲尿功能。

 

膀胱容積量少表示膀胱所能儲存的尿量較少,由平日觀察可發現這類孩童白天的解尿量比一般同齡孩童來得少,到了夜間長時間睡眠時,常常因無法hold住一整晚的尿液而導致尿床;當膀胱過度敏感時,只要稍有尿脹感,膀胱就會傳達收縮排尿的指令,導致無法一夜乾爽到天亮。

 

膀胱容積量居家檢測

 

白天時請孩子憋尿,等到憋到受不了時,將尿液解在測量容器中,再秤秤尿液有多重(需扣除容器重量),連續測試三次之後,取數值最高的一次,通常這就是孩子的膀胱所能積存的最大容積量。

 

膀胱的最大容積量可由年齡加以推算,大致為(年齡+3×30,換句話說,3歲孩童膀胱的最大容積量應該有180克左右,若少於年齡×30,就需要就醫加以評估。

 

中樞神經系統尚未成熟

 

若大腦皮質的排尿神經中樞控制系統較晚熟,當孩子處於熟睡狀態下,膀胱達到滿載時,神經中樞無法準確接收到起床排尿的指令,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持續發生尿床行為。

 

續發性尿床發生原因

 

心理因素影響

 

當孩子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因而產生受挫、退縮情緒或渴望更多關注時,很可能不自覺在熟睡中藉尿床來抒發壓力,王和順醫師表示,這是形成續發性尿床最常見的原因,發生時機多為生活中發生重大變異時,如:父母離異或死亡、新生兒出生、搬家、上學或轉學等。

 

雖然是因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尿床,但其中並未有潛在性的心理疾病,家長只要多加關注孩子的反應,找出情緒癥結,給予更多的安撫,不需要進行心理治療,通常可逐漸恢復正常。

 

睡眠過於深沉

 

身體仍處在發展階段的孩童,很可能在過度熟睡的情況下,使大腦忽略了膀胱儲尿量已滿的訊息,因而出現偶發尿床行為,王和順醫師提醒,當孩子玩得太累時,特別容易因為過度熟睡而尿床,家長可視情況於夜間叫醒孩子起床解尿。

 

生理疾病造成

 

少數尿床係由疾病所造成,其中大致可區分為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及其他疾病,王和順醫師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偶發性尿床或是白天同樣也有尿失禁問題,應盡速就醫檢查,若確定由疾病所致,一定要先治癒疾病,才能排除尿床問題,然而即使治癒後也可能留下後遺症,千萬不可輕忽大意!

 

神經系統疾病

 

可能引起尿床的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癲癇、腦性麻痺、脊髓牽扯症候群,這類病童不僅在夜間容易遺尿,白天也無法順利控制排尿。其中脊髓牽扯症候群是因脊髓神經受到不當牽扯,可從孩子背上特殊隆起、凹陷看出端倪。

 

此外,當人體進入睡眠狀態後,神經中樞會分泌出「抗利尿激素」,以減少夜間尿液製造,但神經中樞系統失調的孩童,夜間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不足,進入睡眠狀態後仍然製造出大量尿液,因此容易發生尿床行為。

 

泌尿系統疾病

 

王和順醫師說明,泌尿系統疾病又可進一步分成「尿路感染」與「泌尿道異常」兩大類型。嬰幼童泌尿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特別容易受到細菌侵襲,除了排泄與清潔習慣不良,免疫力低落時也容易發生感染,症狀為頻尿、小便疼痛、小便細弱、滴尿,日夜都可能出現遺尿。

 

患有泌尿道感染的小孩當中,約有4060%屬於泌尿道先天異常,包括:膀胱輸尿管逆流、先天性泌尿道阻塞、泌尿道發育異常(如:兩套輸尿管),以及因自律神經失調而造成的神經性膀胱,以上疾病同時會伴隨遺尿症狀,如未及時就醫治療,可能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甚至導致腎臟損傷。

 

其他疾病

 

原本尿量正常的孩子,若患有糖尿病、尿崩症以及鐮狀細胞貧血等疾病,會出現喝水多、排尿多的症狀,自然增加尿床機率;後天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臟疾病也會造成遺尿;另外有研究指出,患有注意力缺失、學習障礙的孩童,發生尿床的機率也比正常孩童來得高。

 

1食物過敏反應

 

部分醫學研究指出,孩童尿床可能與某些食物過敏反應有關,這些食物包括牛奶、碳酸飲料、柑橘類水果、巧克力等,對膀胱具有刺激作用,易影響正常排尿系統,通常只要停用這類食物後,尿床即可獲得改善。

 

擺脫尿尿小童的夜尿噩夢

 

PART 1>>就醫評估

 

雖然大多數小兒尿床皆可隨年紀增長與輔以行為訓練而獲得改善,但也可能潛藏其他疾病,家長平時應多加觀察孩子的尿床模式以及有無其他異狀,切勿輕忽大意,以免錯過黃金診療期。

 

問診

 

醫師可由孩子的臨床症狀初步推斷尿床原因,問診內容通常包括:尿床的方式與發生頻率、白天是否伴隨其餘小便問題(如:尿失禁、尿流微弱、頻尿、尿量暴增)、有無尿路感染病史或家族尿床病史,以及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如:大便失禁、便秘、嗜喝水)。

 

尿液檢查

 

若醫師評估尿床可能是因泌尿道受到感染所致,將會採集尿液進行檢查,確認尿液當中的比重、離子、微生物含量是否異常。

 

物理檢查

 

依照孩子的臨床症狀,醫師將進行各種物理檢查,例如:觀察外生殖器有無異常、檢查腹部是否異常,判斷脊椎是否異常,以及週邊反射、會陰部感覺、肛門括約肌張力等神經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1超音波篩檢

 

有些容易夜尿的孩童膀胱容積量較一般人少,可由超音波檢查加以確認;若有尿路感染的疑慮,也可進行超音波檢查,了解是否有腎臟水腫、輸尿管擴張、尿液逆流等症狀。

 

2膀胱尿道攝影

 

診斷膀胱輸尿管逆流最常見的方式是進行膀胱尿道攝影,將顯影劑注入膀胱中,透過排尿觀察了解有無尿液回流的情況,並從中了解腎臟構造是否異常。

 

3核子醫學檢查

 

膀胱尿道攝影相當痛苦與不便,若幼童需進行此項檢查,經常讓家長為之不捨,因此目前常以腎臟核子掃描取代傳統檢查,檢出率相當準確。

 

需就醫檢查的異常徵兆

 

雖然大部分的小兒尿床都可藉由日常行為訓練慢慢改善,但王和順醫師提醒家長,若家中寶貝出現以下幾種狀況時請格外注意,並盡速就醫檢查。

 

1)孩子抱怨小便疼痛。

 

2)小便微弱無力。

 

3)白天也經常尿濕褲子。

 

4)一直喝水卻仍然覺得很渴,尿量異常增加。

 

5)至少持續半年以上未曾尿床,但偶然又發生尿床事件。

 

6)6歲以上的孩子在持續3個月的行為訓練後,尿床情況仍未獲得改善。

 

PART 2>>行為療法

 

若排除生理異常及疾病因素,王和順醫師建議盡可能採取行為治療來改善小兒尿床,不管是改善成效或安全性都勝過藥物治療,只要家長願意付出較多時間與耐心,假以時日必定能夠幫助孩子成功告別尿床障礙。

 

膀胱憋尿訓練

 

膀胱容積量較小或有敏感性膀胱等困擾的孩童,家長可要求孩子在白天時盡量忍住尿意,漸進式延長排尿間隔,藉以擴充膀胱容積、消除膀胱過度敏感。

 

養成生活規律

 

晚餐後限制水分攝取,避免於睡前2小時大量喝水或進食容易刺激膀胱的食物,就寢前要求孩子務必先排空尿液。

 

夜間喚醒如廁

 

家長可觀察孩子經常尿床的間隔時間,在發生尿床之前喚醒孩子起床解尿,並逐步延長喚醒時間,訓練孩子養成起床如廁的習慣。

 

勇敢揮別尿布

 

有些孩子在睡眠時習慣穿著尿布,因而降低夜間起床解尿的意願,除非情況特殊(如:在外過夜),否則應避免養成孩子依賴的心態,過渡期間可在床上加鋪保潔墊,減少清潔上的麻煩。

 

制定獎懲方式

 

當孩子不尿床時不妨大方給予鼓勵或獎賞,強化孩子的自信心;若有尿床情況,可要求孩子協助清理弄髒的床褥與衣物,建立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態度。

 

PART 3>>藥物治療

 

雖然尿床可服用藥物給予治療,卻難免有副作用,且停藥後復發機率也高,王和順醫師建議應以行為訓練為主要治療方針,在過渡期間適當輔以藥物,協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在訓練未完成前若有外宿需求,也可酌情採取重點式藥物治療。

 

抗利尿激素

 

分噴鼻、口服兩種劑型,可減少夜間尿液製造,減藥或停藥後容易復發。

 

抗憂鬱三環劑

 

目前治療尿床最廣泛的用藥,治癒率約50-70%,但副作用較多,服用過量可能導致中毒,停藥後復發率高。

 

膀胱肌肉鬆弛劑

 

抑制膀胱不正常收縮、增大膀胱容積量,但對單純的夜尿患者成效有限。

 

小兒尿床看哪科?

 

雖然小兒科與泌尿科皆可檢查及治療尿床症,但王和順醫師認為小兒科醫師在臨床上較常接觸家長與兒童,相對在看診過程與治療階段比較能夠同時兼顧兩者的心理狀況,因此建議家長若對孩子的尿床情況懷有疑慮時,可優先至小兒科求診。

 

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尿床

 

王和順醫師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經由克服尿床而逐漸成長,家長應抱持平常心,避免對尿床的孩子責罵、處罰及奚落,並禁止其他家人及手足加以取笑,畢竟孩子絕非故意尿床,負面的態度也無法改變尿床的事實,家長應該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一起面對成長難關,給予最大接納與包容,方可幫助孩子盡早脫離羞赧的尿床生涯。

 

 

王和順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任、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職: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和順

 

轉載自 2012.06 媽咪寶貝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