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呃逆 (打嗝) 打不停的治療偏方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有氣體跑出來的嗝叫做「嗝氣、噯氣」(belching),呃呃叫煩死人的嗝叫做「呃逆」(hiccup),這兩個動作都被俗稱為「打嗝」,時常造成誤解。我本人很少噯氣,卻是反覆呃逆的受害者,甚至在攝影棚開錄的前一刻,我還在現場呃、呃、呃作響,真是尷尬得要命,卻又無計可施。事實上有養過小孩的父母都知道,嬰兒也常常會呃逆,有時候抖動太頻繁又太久,寶寶自己還會哭鬧發脾氣。因此為了解決我的老毛病,以及幫助回答家長的困擾,決定上網搜尋醫學期刊,看有沒有甚麼良方可以治療呃逆。

 

任何年齡都會呃逆

    呃逆並不是成年人的症狀,尚未出生的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就會呃逆,出生後的嬰兒更是頻繁,一天有百分之二到五的時間都在呃逆,比成年人的次數還高出許多。所謂的呃逆,是胸廓一群用來「吸氣的肌肉」,包括橫膈膜肌肉,突然不自主的痙攣,所造成的症狀。所以本來人說話的時候是慢慢吐氣,但講到一半卻突然呃逆吸氣,就會發出令人生氣的「呃呃」聲。百分之八十的呃逆,都是發生在左邊的橫膈膜肌肉,不信下次發作時您摸摸看左右兩邊的肚子,感受一下是哪一邊在跳動。

    不過肌肉是無辜的,真正驅動肌肉痙攣的其實是兩條神經,一條叫做膈神經(支配我們橫膈膜肌肉的運動),一條叫做迷走神經(支配各種呼吸相關肌肉)。生活中大概有三種情形,會刺激到這兩條神經引發呃逆:一、胃部被過度撐大,比如吃飯吃太快,或嬰兒喝奶喝太多,加上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最容易引發呃逆。二、除了吃太快之外,呃逆也可能源自溫度的改變,比如在吃熱食後,喝冰飲後,甚至只是房間冷氣太冷,天氣太熱,都有可能引發。三、酒精或香菸的刺激,在那些菸酒瀰漫的應酬場合,也容易誘發呃逆。

 

自主神經無法被控制

    文章看到這裡,一定很多人回想著上次發作的時候,似乎不一定有上述的前兆,難道還有其他原因?是的。要知道迷走神經與膈神經,都屬於自主神經,所謂「自主」,就代表這些神經不受人控制,會自己隨著情緒與環境而調節,所以就算我們叫它「停止!」,它也不會理我們的。

    有些人只要心情一緊張,生活一感到焦慮,就會開始呃逆。一些危言聳聽的醫學報導,甚至會告訴你「呃逆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其相關的疾病包括心血管中風、嚴重或不嚴重的感染、發炎、腫瘤、手術後復原期、電解質不平衡、藥物副作用等等,太多可能族繁不及備載。這些沒來由的呃逆,就是因為自主神經可以感知身體的不正常變化,所以才會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發作。

 

呃逆給我停下來

    當然有藥物可以幫助呃逆不停的病人緩解症狀,但是對於沒有那麼嚴重的呃逆者,應該不覺得需要搞到吃藥,我倒是可以提供三招停止呃逆的方法,給大家嘗試看看看。

    第一招是催嘔,也就是用棉花棒、壓舌板等等乾淨安全的棒狀物,去刺激後咽誘發嘔吐反射,噁心作嘔兩三下之後,呃逆也嘎然停止。

    第二招是我最常用的,就是吃一包砂糖配開水,讓糖份來穩定神經系統,進而緩和呃逆的動作,個人覺得非常有效。同樣對小嬰兒的呃逆,我也會跟媽媽說「再讓他多喝一口奶」,當一口乳糖下肚,加上情緒緩和,呃逆也就自然停下來了。

    第三招是冷靜迷走神經,大人可以找個廁所蹲下用力大便,小嬰兒則是用溫度計刺激一下肛門,都是有效可以冷靜迷走神經的方法。

    還有一個怪招,是將冰水倒入杯中,杯口蓋上一層廚房紙巾,透過杯口非常困難的把這杯水慢慢吸完,我雖然沒試過,但是有國外醫生說蠻有效的。這方法中包括冰水的溫度,慢吸的動作,以及發呆放空的情緒轉換,可能都是騙過迷走神經的方法,讓呃逆逐漸冷靜下來。

    當然如果反覆發作不停歇,還是找醫生全身檢查一下,搞不好身體真的出了毛病,是上帝在藉由呃逆提醒您快就醫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