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兒童也會長疥瘡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一位媽媽帶著兩歲幼兒來找我,想知道過去這一個多月,小孩腳掌上長出一點一點的疹子是什麼。有些疹子看起來像小水泡,有些則是呈現深紅色的小痂,我把嬰兒的衣服全部解開,發現除了腳掌之外,身體也開始有一些紅疹。除此之外,這孩子吃的好,睡的飽,只是偶而會搓搓腳,大概是因為搔癢的緣故。

我問了家中有哪些成員,主要照顧者是婆婆、爸爸和媽媽,公公則因為失智住在安養中心。我再問家中有誰的皮膚常常乾燥脫屑,聽起來大家好像都有那麼一些些。於是我請皮膚科醫師幫忙,他輕輕刮下皮膚上的皮屑,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立刻找到了疾病的兇手---疥蟲。

孩子最後的診斷,是全身性疥瘡。

 

疥瘡五德

疥瘡的病因,是一種螨蟲,沒錯,就是跟引發過敏氣喘的塵螨類似,屬於表兄弟關係,牠的名字叫做疥蟲(或稱疥螨)。

和塵螨一樣,疥蟲有八隻腳,成蟲的大小約三百微米,肉眼無法看見,必須用顯微鏡才能找到。疥蟲最厲害的功夫,就是一旦黏上人類皮膚的角質層,就會張牙舞爪的開挖出一條藏身用的隧道,挖好之後就躲在裡面產卵,一天產個兩三顆,繁殖的速度很快。

宋代時期有人以「疥瘡五德」來幽默地形容這個疾病的特徵,說這個疥蟲啊,其實具有「仁、義、理、智、信」這五種美德。怎麼說呢?

 

一、不上人面,仁也:疥瘡全身都可能有,卻很少長在臉上,給足面子,非常仁慈。

二、喜傳於人,義也:只要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人感染,全家中標,非常有義氣。也可以解釋為疥蟲並不挑剔,不分貧富貴賤,家中是整潔或髒亂,只要疥蟲沾上人,都可以繁殖。

三、令人叉手揩擦,禮也:疥瘡大多發生在皮膚皺摺或較柔硬的地方,如果發生在指縫,病人會雙手交叉抓癢,看起來像是在拱手問安,真是有禮貌。

四、生罅指節骨間,智也:疥蟲非常有智慧,躲在關節處不易被發現,而且還會挖一個隧道把自己藏起來。

五、癢必以時,信也:疥蟲非常守信用,每到夜間就會出來活動,讓人奇癢無比。

 

兒童疥瘡不容易診斷

剛才提到疥瘡容易好發在皮膚皺摺或柔軟的地方,對成年人來說也許常見於指縫、腋下、肚臍周圍等處,但是兒童全身肌膚都十分柔軟,意味著兒童的疥瘡是可以長在任何部位,包括腳底、手掌、吐皮、甚至在成年人少見的臉頰和頭皮。

兒童疥瘡一開始很像蚊子叮咬,連醫生也很難第一時間做診斷;等到乾癢症狀出現,加上紅色丘疹,又很容易與異位性皮膚炎搞混,因此孩子常常要被症狀折騰好幾週,才終於被有經驗的醫師一眼診斷出來。

既然外觀不容易分辨,詳細的問診更顯得非常重要。只要家中有同住的家人也有乾、粗、癢的症狀,或加上有親戚住在長照中心等容易交叉感染的機構,就可以早期推斷小孩被疥蟲感染的可能性,進而提早治療。

 

疥瘡的治療 

只要依醫師指示乖乖塗藥,疥瘡是可以完全根治的。兒童抗疥瘡的藥物可能和成年人使用的不同,所以一定要讓兒科醫師檢查後開藥,千萬別隨便拿成年人的藥物來塗抹。既然秉持著除惡務盡的原則,塗藥殺蟲這檔事兒一定是全家總動員的,不要有誰自以為可以置身事外,否則最後的防疫漏洞肯定就是那個人。

 

另外,家中所有的床單、被單,以及患者的衣物、絨毛玩具、抱枕等等,都要做好除疥蟲的動作。上述這些東西都必須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清洗,或者高熱烘乾,把疥蟲徹徹底底的毀滅。至於無法熱水處理的絨毛玩具、枕頭、被胎等等,可以密封於黑色塑膠袋,放到太陽下曝曬兩週,該死的疥蟲應該就死光光囉!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