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不吃虧是天性使然,公平正義卻是教育而來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家裡有兩個小孩的爸媽都知道,買玩具一定要買兩份,切蛋糕一定要平分,只要有一點點被孩子發現不公平,肯定又要有人嘟嘴不開心了。但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當不公平事件產生時,通常都是「拿得少」的一方在鬼叫,卻很少是「多拿」的那一方主動抗議的。也就是說,佔便宜的一方通常是默默的不說話,這種貪小便宜的心態,究竟是人的天性?還是個人的氣質使然?最近在美國麻州的多所大學裡,有一群心理專家,人類學家,以及演化生物學家,為此展開了一項橫跨七個國家的研究,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拿得比人家少!抗議!

專家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橋段,讓不同年齡的小朋友(四歲到十五歲),拿到不等量的獎品。想像一下,如果左邊的小孩手上拿著一個蘋果,卻眼睜睜看著老師送給右邊的小孩「一籃子」的蘋果,肯定會生氣地大叫「不公平」!不用懷疑,即便是最隨和的墨西哥小孩,碰到自己吃虧的情境,都還是會大聲抗議的,更不用說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祕魯,塞內加爾,烏干達等六國的孩子,反應更是激烈。任何人都不喜歡吃虧,這是天性。

不過根據研究顯示,在這個年齡層之中,對於自己少拿而不爽的情緒,竟然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這就跟爸爸媽媽一般所認知的不同了。常常我們會跟年紀較大的哥哥姐姐說:「你跟弟弟妹妹計較幹什麼?都長那麼大了」,這句話恐怕有嚴重的後遺症,因為年紀越大的孩子,其實更在意「公平」二字。換句話說,融四歲能讓梨,不代表他長到十歲的時候,還願意這樣委屈自己,讓哥哥多吃一顆梨,別太天真了。

       

我拿得比人家多!抗議!

拿比人家少而不開心,是人性,但是拿比人家多的那位小朋友,難道都不吭聲嗎?這問題就有趣多了。在這項研究中,大部分的小孩,在四歲到十五歲之間,的確是得了便宜之後,是選擇不吭聲的。有些國家的孩子,不但選擇不吭聲,隨著年齡越大,還越來越奸巧,覺得賺到了很開心,一點也不覺得慚愧。

但是,有三個國家的孩子,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烏干達,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心態卻是越來越成熟。大約到九歲左右,這些孩子如果多拿了獎品,會覺得良心不安,甚至主動把多出來的獎品還給老師。研究者做出結論,大約在九歲前後,是孩子追求公平正義的起始年齡。

讀到這裡,您一定跟我一樣好奇,三個會在意「拿比人家多」的孩子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烏干達?嗯是我對烏干達帶有偏見嗎?也許是,但或許也不全然是。在這篇刊登在《自然》(Nature)雜誌的文章中特別提醒讀者,烏干達的孩子抽樣來源,是一所類似國際學校的機構,老師皆來自西方國家。因此,「教育」對孩子建立公平正義觀念的重要性,也許可以從烏干達這個地方的資料,可以得到部分的印證。

 

 

 

學習公平正義從身教開始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希望孩子不吃虧,這不需要教就會了;但是希望他們不貪小便宜,卻是教育和文化背景所塑造的。換句話說,公平正義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這樣的文化導向,是因為經濟條件,信仰文化,還是學校的教育體制所造成?或許各個環節都有影響。

如果這個研究團隊也在台灣做實驗,我相信台灣孩子應該也會很爭氣的讓出多拿的蘋果,而被歸類到「公平正義」文化的組合中。從公園裡的孩子排隊玩盪鞦韆,學生在捷運上讓出博愛座,到積極參與服務隊或公益活動等等行動,都可以一窺端倪。然而這難能可貴的文化特質,仍需要你我繼續傳遞下去。

每次我在門診,聽到媽媽對著孩子說:「拿一張貼紙就好,後面還有很多小朋友,要留給他們」,就覺得這個國家充滿希望。希望大家不要忘記:不吃虧雖是天性使然,但公平正義,卻是從教育而來的。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