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溺水的人是不會呼救的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夏天來臨,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夏日出遊活動,就是「玩水」:游泳池,海灘,溪邊,連出國旅遊也都少不了玩水的行程。然而下水之前,家長絕對要先認識一項數據:全世界因意外事故而死亡的事件當中,溺水是高居第一位的死因,在台灣則是僅次於交通事故,而且男生的發生率比女生還要高。

 

溺水的人是不會呼救的

認識溺水,第一個提醒:就是了解電視劇或電影裡扮演溺水的情節,其實都是錯誤示範。溺水的人不會大呼「救我救我」,更不會積極的往岸邊前進,他們只會在水裡載浮載沉,手上上下下的揮動,看起來像是在跟人打招呼一樣。

溺水的孩子不是不想呼救,只是一張開嘴巴,就吃了水,根本發不出聲音來。他們進入慌張反應的時候,就像暈眩一樣,分不清東西南北,所以會漫無目的隨手亂抓,甚至會往岸邊的反方向漂浮。

 

不是水很淺就不會溺水

   第二個提醒:即便水位不高,孩子的腳可以踩到底的地方,依然是有可能會發生溺水的。很多玩水的地方,雖然水深只到孩子的腰間,看起來不太會有危險,然而當孩子打滑嗆水之後,會「忘記自己踩的到底」,身體不自主的橫擺,一樣會導致溺水。

一般來說,比較不可能溺水的水位,是水深小於孩子手臂的長度,可以趴在水裡頭抬起來,才算是相對安全。以一般兒童的手臂長度而言,甚至低於五十公分。

 

學會游泳是第一層保護

要預防溺水事故的發生,首先應該教孩子學會游泳。游泳應該是玩水的必備技能,因此家長應該找個假期,積極教導兒童學習游泳。雖然偶而聽到有人說「會游泳的人才會溺水」,但這只是代表會游泳的人比較容易不聽勸告,憨膽從事危險的水上運動,所導致的間接後果。在一般的安全水域而言,有泳技在身,還是比較有自救的可能性。

 

成年人陪伴,必須一起在水中遊戲

即便孩子會游泳,也不代表就安全無虞,家長的陪伴還是很重要的。很多游泳池的溺水事故發生時,家長雖然在泳池畔,卻是悠閒的在曬太陽,看書,這樣其實不算是陪伴。最安全的陪伴方式,就是在水裡和孩子一起遊戲,這樣發生任何不尋常的事故時,才可以第一時間發現。

如果家中有年齡較大的孩子,暑假期間跟同學朋友相約出遊,一定要確認出遊的地點,如果有危險的行程,要不就是煞風景的讓大人全程陪伴,不然就必須要積極勸阻。每年夏天,都必定會發生一兩起,同學相約去溪邊或海邊玩水,回來時卻已經少了一人的悲劇。年輕人在一起,對於風險的概念極低,最好還是別冒這個險。

 

溺水救起之後,立刻施行心肺復甦術

 

電視劇裡溺水的情節,唯一比較正確的部份,是當救起溺水患者時,必須立刻施行心肺復甦術。溺水患者一般會合併失溫,以及心跳停止,但其實失溫對身體反而是多一層保護,可以延緩細胞死亡的時間。因此,醫學上目前的建議是,面對溺水患者的心肺復甦術,至少要施行三十分鐘以上,一直等到體溫恢復,很可能心跳也會一起活過來。在等待救護車來臨之前,事故現場懂得心肺復甦的人,可以輪流施行,絕對不要輕易放棄。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