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知從家庭開始

我是女生,你是男生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王慧敏

企劃編輯/張玉櫻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邱浩祐(028773-5501

可愛演出/伊萊&小月亮

 

孩子對性別的認知發展早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現代父母該如何提供孩子這方面的正確認知?專家指出,從玩具的挑選開始就要留意!此外,面對孩子的性問題,父母的自然態度及正確引導很重要喔!

 
幼兒性別認知發展3階段

Baby從很小的時候就能分辨熟悉照顧者的聲音,如爸爸的聲音,媽媽的聲音,但他仍不知道那個是男生或女生的聲音。一直要到語言發展及認知發展稍有成熟後,小小孩才開始知道有所謂的「男生」、「女生」。

1歲半~2歲,知道自己的性別

孩子比較清楚知道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要到大約1歲半~2歲的時候,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王慧敏表示,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知道這是狗狗、那是貓咪、妳是女生、他是男生,孩子認識這些「名詞」了,但還不是很清楚其意義。

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語言及認知的發展,他已經知道有男生、有女生,加上大人經常告訴他:你是小男生/小女生,所以他能知道自已的性別,但對性別的認識是模糊的,此外對於性別的判斷,主要是以外表來認定。

45歲,了解生理性別恆定

45歲即中班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了物體恆存的概念,因此能清楚知道性別角色是恆定的,脫離了用外表判斷性別的階段,45歲的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的性別及意義,男生就是男生,女生就是女生,不會因為我今天穿什麼衣服或做什麼打扮,就變成了女生或男生。了解生理的性別是恆定的,在辨別男女時會用生理特徵做判斷。

小學以後,性別一致性的學習

小學以後,除了自己的性別,性別要有什麼樣的行為,孩子一致性的學習就越來越清楚了。

王慧敏教授表示,孩子對於男生女生的性別認知,天生生理的基礎就有差異,後天先受到家庭的影響,之後(約幼兒園中班開始)同儕的影響會慢慢地越來越大。特別是女孩,這方面的傾向又比男孩明顯,例如一群好朋友都穿裙子,孩子也會愛穿裙子。

性別認知從家庭開始

以前的醫學系100個學生裡面大約只有10個女生,現在的醫學系,女學生的比例已經約佔1/3。以前傳統刻板印象中以男性為主的職業,現今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逐漸嶄露頭角。

王慧敏教授提醒,在多元的社會裡,孩子的優勢智能不應該受限,從小就需要有同樣的機會被發展。

玩具、遊戲,不分性別

王慧敏教授表示,性別固然有其天生的優勢,後天環境的影響力仍不容小覷。孩子從每天的遊戲中,探索他的優勢智能,若家長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已經先經過「性別挑選」,孩子在還沒全面接觸前就先喪失了部分探索的機會,這其實不公平,也太可惜!

因此,若父母發現家有愛夾髮夾、玩打扮、對美感敏銳的男孩,或者是愛蓋房子、玩小車車、結構性強的女孩,都無需擔心、更不必制止,讓他盡情的探索,或許將來他就是另一個傑出的男性服裝設計師,另一個傑出的女性企業家呢!

同性別父母扮演重要角色

在佛洛伊德的性發展理論中,當小孩發展到了性器期(大約36歲),小女孩會有戀父情結,他希望嫁給爸爸,很希望能代替媽媽的地位,但現實上爸爸卻是屬於媽媽的,因為沒有辦法代替媽媽,於是只好模仿並學習媽媽,從戀父變成認同母親。

同樣的,小男孩也會有戀母情結,把爸爸當成是和他爭奪母親的敵人,而在小男孩眼中,也會覺得父親對自己有敵意,覺得父親想要把自己閹割,小男孩為了要保護自己,所以只好模仿父親,讓自己變得像父親一樣,最後變成認同爸爸。

由此可見,王慧敏教授說明,孩子在性別認同與學習上,同性別的父母扮演相對重要的角色。

性別差異問題4大類

當孩子開始脫掉尿布,學習自己上廁所時(即約1歲半~2開始),也就是他發現自己性別的時候。

若家人有一起泡澡或泡湯的習慣,剛好是很自然的教育機會,讓孩子了解男生與女生的不同,大人與小孩的差異,在這方面通常爸爸會比媽媽更難啟齒,王慧敏教授建議,不要刻意迴避孩子性相關的問題,以自然的態度簡單回答,讓孩子願意再問你這類問題,親子的互動關係也才能更緊密。

教導孩子尊重隱私

當孩子問到男女生上廁所的方式為什麼不同時,父母解釋完畢後,別忘了同時再將尊重隱私的概念融入:「進廁所的時候要先把門關起來,因為我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們在上廁所,別人也不想看到我們上廁所。所以你上廁所也要關門,而且不能去打擾其他人喔。」

面對孩子的「性」問題

王慧敏老師表示,我們會鼓勵幼兒園的老師們在相關的學習上,以正確的性器官名稱,如:陰莖、睪丸、陰部或乳房等來教導孩子,有趣的是,當孩子回家跟父母提到這些名稱時,父母反而嚇一跳,或害羞得不知該怎麼接下去!

其實,面對學齡前孩子的性問題,父母只要以自然的態度簡單回答即可,太複雜或超出孩子能理解範圍的解釋,只會徒增雙方困擾,孩子若有不懂,自然就會再發問。

Q1、我從哪裡來?

當孩子主動開口問,自然是跟孩子討論這類問題的最佳時機,或當媽咪要生弟弟妹妹了,或是周遭親朋好友有人懷孕,都是很好的機會教育時間點。

如果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孩子這類的問題,王慧敏教授推薦,繪本其實就是說明生命起源的很好的素材。

Q2、那我怎麼跑進去的呢?

瞭解了我從哪裡來之後,接下來孩子通常又會冒出這樣的疑問:那我是怎麼跑進去的呢?王慧敏教授強調,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爸爸跟媽媽是以愛為基礎,然後才有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很重要的。

Q3、寶寶在玩他的小雞雞?!

1歲多的小孩就會觸摸或磨擦他的外生殖器,並發現這樣的反應很舒服,這其實是正常的,父母不要大驚小怪,孩子對性的好奇就如同他對其他事情一樣,都充滿好奇,忍不住探索的慾望。

王慧敏教授表示,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父母可以把他的手拿開,跟他說現在不是做這個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手要放棉被外面,或者,我們來畫畫、玩遊戲等,幫他轉移目標,讓他知道這不是該出現的行為,而非給他負面訊息,跟他說:你很髒!好噁心!或嫌惡的表情與話語。

拒絕性侵害,學習自我保護

近十年來,幼童遭受到性侵害的案例層出不窮,尤其男童的受害比例竟逐年增加。更讓人憤慨的是,超過9成以上的性侵害,居然都是熟人所為!家長除了近身保護,別讓孩子遠離視線之外,教導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防範對象不是「人」而是「行為」

光是提醒孩子遠離「陌生人」已經不夠,據統計,現今性侵害的加害者9成以上竟都是身邊的熟人,包括爸爸、阿公、隔壁大哥哥、學校老師…。王慧敏教授指出,我們應讓孩子了解,只要是行為不當,也就是可能陷入危險情境的行為,就應該要保持警覺。

危險行為1
不適當的觸摸:包括胸部、陰道、陰莖,還有口腔、肛門,都不是他人可以碰觸的隱私部位。當有人觸摸你的這些部位,就是不適當的觸摸。

危險行為2
不合宜的擁抱:抱太緊且手游移,讓人感覺不舒服、不喜歡的擁抱,就要用行動拒絕。

危險行為3
不是食物的東西放嘴巴:有人要把手或陰莖放到你的嘴巴,這都是不對的行為。

 

 

 

 

王慧敏

現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博士

專長: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兒童發展與輔導、親職教養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51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