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催生時機

降低胎兒死亡率及併發症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專科主治醫師彭成然

 

催生時機

催生可避免哪些後遺症?

從臨床經驗來看,有些懷孕超過42週的準媽媽,會出現羊水變少、胎盤鈣化等現象,若選擇繼續妊娠,胎兒並不會繼續成長,反而會體重變輕、皮膚乾燥及減少體內脂肪,出生後的死亡率將比在42週前出生還高;此外,若懷孕足月且發生破水,卻尚未出現產兆,容易導致產程延長,造成逆行性感染(例如絨毛膜羊膜炎),且時間越長,感染風險便越高。碰到這些案例,通常醫師都會建議催生。

適合催生的時機:孕婦因素

準媽媽一旦罹患因產科引起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或早期破水,懷孕34週之後,就可以執行催生,此時胎兒的肺部已發展到一定的成熟度,即使出生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風險;但如果症狀較嚴重,準媽媽已出現急性高血壓、血壓不穩或肝腎功能異常等,就必須立即進行催生,以免使孕婦遭受生命危險。

此外,妊娠已達41週或是胎兒生長過快,出現與孕婦的身材比例不對稱等情形,也會建議準媽媽不妨考慮催生,以降低剖腹產機率。

適催生的時機:胎兒因素

彭成然醫師指出,如果胎兒出現生長遲滯現象,待準媽媽懷孕滿32週之後,每兩週就要檢查一次體重,若胎兒預估體重依舊沒有增加或體型未出現明顯變化,且合併胎盤血流不佳,就必須見機催生;此外,胎兒若有先天性染色體或器官重大異常等問題,待醫師評估之後,隨時都有可能需要催生引產。

適合催生的時機:非醫學因素

若準媽媽以前曾有過急產史,加上住家離醫療院所又有一段距離,就可以和醫護人員討論是否有提早到醫院催生的必要。彭成然醫師表示,在美國、澳洲等土地較寬廣的國家,很多民眾的住家都離醫院很遠,所以這些國家的孕婦都會因此而有催生考量。雖然台灣很少有這種案例,但如果準媽媽連續兩胎皆為早產,通常在懷第三胎時,醫師也會請媽咪提早住院觀察。

催生方法

物理催生

彭成然醫師指出,催生就是模擬正常自然產的情況,基本上一定會配合子宮收縮及子宮頸軟化,通常可分為物理催生與藥物催生。物理催生方式通常是等準媽媽的子宮頸軟化、張開後,再採用人工破水,藉此加速產程,或是刺激孕婦的乳頭,讓孕婦體內的催產素自然增加。

藥物催生

藥物催生可主要分成兩種方式,分別為靜脈點滴注射催產素及前列腺素陰道塞劑。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的功能不太一樣,催產素主要是增強子宮收縮頻率和強度,前列腺素除了能增加子宮收縮頻率之外,還能讓子宮頸變軟,待子宮頸軟化之後,子宮頸口就能擴張,進而讓孕婦順利分娩。

常見的催生問題

催生出現的副作用

使用前列腺素陰道塞劑之後,可能會出現發燒、腹瀉、噁心等症狀,這些在臨床上都是很常見的副作用現象;而催產素會採用點滴注射,若不慎施打過速或產婦對於藥物過敏,則可能會發生水中毒、低血鉀症、腦水腫等併發症,但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及醫療院所都很熟悉這些藥物用量,也會利用機器幫浦調整點滴速率,所以基本上都很安全。

彭成然醫師表示,若要催生,幾乎都會使用藥物來增強子宮收縮頻率,但有些準媽媽會因為體質不適應等因素,導致子宮過度收縮,如果引起胎盤血液循環不佳等情形,可能會使胎兒血流不足。此外,以往也曾出現過孕婦因催生而發生子宮破裂的意外,但發生率極低,之所以會有這種情形,可能是準媽媽的子宮以前曾動過大型手術,或是上一胎剖腹產,這一胎採取自然產所導致。

不可催生的情形

催生只適用於自然產媽咪,所以不能催生的族群,基本上和無法自然產的族群相同,例如胎兒心跳異常、胎位不正、前置胎盤、呼吸窘迫或多胞胎(其中一胎胎位不正),就會需要剖腹產;如果準媽媽曾經因為子宮肌瘤而開刀,或罹患過內科疾病,在不能接受太大壓力及過度換氣的狀況下,也不建議自然產與催生。

 

 

※原文刊載於2014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