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過招 如何化解!

撰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心理師 李依親

企畫編輯/吳慧敏

繪畫/康妮里里

 

無論是誰,當多人一起、待在一個空間、密集相處時,本來就容易發生摩擦,更何況是家人。在婆媳相處時,無論是哪個場域,都需要學習溝通的技巧,並理解公婆一起照顧小孩,原本就需要一些磨合、溝通的過程與時間。

婆媳問題是「夫妻」和「母子」問題

婆媳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夫妻問題」與「母子問題」!身邊許多好友常抱怨跟婆婆處得不好,坊間也常有書籍文章討論婆媳問題,殊不知「婆媳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夫妻問題」與「母子問題」,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其實是丈夫。

基督教的聖經中提到「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當男人做了婚約這個決定,就是宣告要切割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一切倚靠,決定做個獨立自主的人。

然而,有許多人其實不願意在精神上離開父母、自我獨立,因為父母從小供應一切所需,包括經濟、精神、情緒、情感與時間,這些人常說「沒辦法啊,我們都要工作」、「沒辦法啊,我們沒有時間」、「是爸媽自己說要幫忙的」。

的確,倚靠父母事情會暫時方便許多,好像也不會這麼累;然而,當我們縱容自己倚靠父母的時候,就撒下夫妻關係受到介入的種子,邀請婆婆成為第三者。

所以才會說,離開父母是婚姻成功的第一步。而所謂「離開父母」並非遺棄父母,不是指不要來往、不能一起住,或是不能孝順父母,其實指的是不讓自己對父母存有依賴的心態,正如古人所說「五倫之中,夫妻的關係為首」。

從父母的立場來看,孩子因結婚而離開父母,其實是應該高興放手的,因為那代表自己教養有方,孩子可以長大成熟、可以為自己負責;那代表這是孩子更多自主與獨立的好機會,千萬別因為過度保護而愛之害之。

由此看來,當婆媳問題苗生時,做為丈夫的人,要先回頭檢視自己的夫妻關係與母子關係,先正確定位自己分別跟雙方的關係,母子間各自獨立嗎?夫妻間彼此同心嗎?

離開父母是婚姻成功的第一步。

 

婆媳導火線──家務與教養

從網路或媒體的討論中可以發現,最常觸發婆媳間衝突的場域,是家務與教養。而這兩個場域,就是女人最擅長的場域。這就是為什麼婆媳問題通常都不是要買哪一種3C產品?或是電燈要怎麼修?然而,就因為是雙方都擅長的場域,所以就更是可以彼此學習的場域,沒有誰一定比較高明。

家務問題

許多媳婦沒有搞清楚,其實婆婆需要的並不是燒飯洗衣樣樣精通的全能媳婦,反而是一個能明白婆婆努力與用心的媳婦,能夠了解婆婆為這個家付出許多,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家才會存在許多婆婆立下的規矩與習慣,也就是這些才教育出你所愛的那位丈夫。

「媽,妳在煮什麼」、「媽,要不要我幫忙」、「媽,這個要怎麼煮啊」,把婆婆當成老師或職場上的長官,用謙卑求教的態度應對。「媽,這個好好吃喔」、「媽,妳買這個好好用喔」,把婆婆當成自己朋友一樣,用真心的態度大方稱讚。就如同我們剛進入一個職場,不也需要對前輩保持敬重?最好的方法就是虛心求教,就算懂也要先當作不懂,低姿態就是最佳姿態。

教養問題

當孫子出生之後,婆媳之間又多了另一個共通點──教養與照顧。教養問題通常來自於兩個層面:

1.世代差異

婆婆與媽媽處於不同世代,不同世代在許多面向上都有不同的想法。例如:教養方式不同,上一代多半著重在食衣住行的照顧,看重的是有吃飽、有穿暖、有乾淨,而這一代則著重在教育與人權。

另外,對後代的期待也不同,例如:上一代通常希望孩子聽話順從,而這一代則希望孩子能獨立思考、能自主決定、能有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該世代的每個人也都能順利長大。

2.體力的差異

當長輩照顧子孫時,原本就很難跟著跑跳、不太可能遇到危險就抓住、對所有可以教導學習的瞬間保持敏銳,再加上許多傳統的觀念。例如看電視的孩子比較聰明等,因此在照顧孩子時經常會用睡覺或看電視的方式。

因為上述這些世代與年紀上的必然差異,婆媳間教養經常會出現相左的情形;然而,這些差異其實並沒有一定的對錯,很有主見的孩子一定比較優秀嗎?看電視一定不好嗎?多讀書而少玩耍一定比較好嗎?

能夠肯定的是,處在家人衝突之間的孩子,容易變得極端,要不就是個小霸王、懂得察言觀色與投機取巧,要不就是過於敏感、退縮與焦慮,把大人的爭吵歸咎到自己身上。

因此,重點其實並非教養的內容,而是大原則。媽媽們需要先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確認自己跟丈夫的教養共識,並找出其中的大原則。是安全?是誠實?是尊重別人?是情緒控制?當大原則把持住了,其餘的小事就不必過度堅持。

7原則 婆媳之間如何溝通?

無論是誰,當多人一起、待在一個空間、密集相處時,本來就容易發生摩擦,更何況是家人。在婆媳相處時,無論是哪個場域,都需要學習溝通的技巧,並理解公婆一起照顧小孩,原本就需要一些磨合、溝通的過程與時間。溝通的原則如下:

1.多次進行,滴水穿石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原本就非一蹴可幾,更何況是存在世代差異的公婆,因此觀念的改變需要時間;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公婆做出與我們所想一致的行動時,給予肯定,「都是因為媽讓小寶自己放手走,他的動作才可以這麼敏捷」、「都是因為媽有常念故事書給小寶聽,他才會懂這麼多」,則我們在意的觀念必可慢慢內化到長輩心中。

2.情緒平穩

當婆媳雙方開始出現意見不一的氛圍時,其中一方可以先找個理由離開現場,讓自己先冷靜一下,除了避免做出或說出不必要的傷害行為之外,也可以爭取一些時間想出更有智慧的解套方案。

3.開放心胸

必須知道,「溝通」這種事,原本就沒有任何一方有義務接受對方的意見,每一方都有不接受的可能性與權利,重要的是不因此惡言相向、心存芥蒂,甚至破壞關係。

4.屏除偏見

有時候在沒有察覺的狀況下,婆婆或媳婦就變成了假想敵。常聽某些媽媽說,孩子在婆婆懷中就不哭,或是婆婆總是在孩子哭泣時就想靠近給予安撫,容易讓媽媽產生「婆婆在討好小孩」或「婆婆一定是想當好人,讓我當壞人」之類的想法。然而,有時事情並沒有這麼嚴重,靜下心來想,這些舉動可能只是心疼孩子、愛孩子,只是對小孩好的方式彼此不同,而不是在針對自己挑毛病。人與人之間相處是互相的,當做法不同時,有時只是雙方的觀察與考量不同,與其直接說出不好聽的話或生氣,不如再觀察一下。

5.彈性面對

有一些認真的媽媽,心中存有一幅自認為對孩子好、幫助孩子成功的價值觀,有時不容易鬆動;然而如上所述,有效的溝通總是一個彼此讓步的過程,有時候我們以為是我們在讓步,其實幾次之後對方感受到善意,也會開始調整。

6.允許犯錯

不論是媽媽、是婆婆、是丈夫,我們都是人,總有犯錯的可能性。對每個決定給予支持,即使後來發現錯了,也彼此包容。對自己也是一樣,不要求自己盡善盡美,這樣的寬容與憐憫,不正是作為一個家庭能傳遞給孩子很重要的人道觀念?

妳可能會覺得這樣好累,哪有精力還隨時保持警覺?

妳可能會覺得每天上班應付長官已經夠了,彼此不是家人嗎?回到家裡,就是應該要休息放鬆啊!

不過,反過來想一想,若是常常需要跟婆婆劍拔弩張、暗潮洶湧,那又哪裡來的放鬆與休息呢?這樣的氛圍對孩子而言,又何嘗是好的教育。

一個和諧的家庭,一份彼此敬重與關懷的關係,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成分,勝過任何學術知識的教育與精巧的才藝技能。

 

 

李依親

學歷: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花蓮善牧中心諮商員;長庚科技大學早療學程講師;長庚大學、中原大學研究所督導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心理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49月號。http://www.mababy.com/